Ⅰ 中班語言看圖講述「爸爸力氣真大」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自己的爸爸,感受爸爸的能乾和對自己的愛。
2、尊敬爸爸,融洽父子之情。
活動准備:
1、爸爸的照片,對爸爸有一定的了解。
2、背景音樂。
3、邀請爸爸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
1、直接引入:
小朋友,你們家裡都有幾個人嗎?(3個、5個、8個)
小結: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家裡有3個人、8個人,今天林老師想和你們聊聊爸爸。
2、幼兒閉上眼睛。
現在,我們把小眼睛閉上,想想爸爸吧。
3、師出示爸爸們的照片,幼兒認照片。
想到爸爸了嗎?有的爸爸戴著眼鏡,有的爸爸長大鬍子,有的爸爸高個子,這是誰的爸爸認得嗎?(幼兒逐一認照片)
①請幼兒介紹一下自己的爸爸的特點?
(可以從眼睛、嘴巴、身高等介紹)
②說說爸爸的工作、本領?
(如:醫生為病人開刀,警察抓小偷等)
③請幼兒對著照片做個愛爸爸的動作。
4、請出爸爸參與活動。
大家都很喜歡自己的爸爸,爸爸都很好,要是讓我們見一見該多好呀!你們把小眼睛閉起來(請爸爸出場)。
①幼兒可向爸爸了解不清楚的問題。
如果你們還想知道更清楚更多,現在爸爸真來了,可人當面問問了。
②親子游戲。
爸爸真來了,我們好激動、好興奮是嗎?讓我們瞧瞧你們的爸爸有沒有棒。小朋友兩只手抓爸爸一隻手臂,爸爸能拉上來嗎?
③師與一家長游戲。
爸爸們手可真厲害呀,我來跟爸爸比比手腕吧。確實,爸爸的大手力氣真大。咱們給他們鼓鼓掌。
5、配樂詩朗誦,幼兒與爸爸表演。
爸爸的手又大又有力氣,還有什麼本事呢?多著呢?不信咱們聽聽。
6、爸爸的手拓印。
哇!這么能幹,超級棒的手,請爸爸們把它伸出來,讓孩子們將它拓印地紙張上。
活動延伸:
區角中,讓我們將爸爸更多的本領都畫在大手上吧。
Ⅱ 中班在做看圖講述活動。30個孩子分成兩排坐著,一個孩子在站著講,講得斷斷
這位老師很不夠格啊,首先老師沒有耐心,不懂得傾聽。孩子講的斷斷續續的也不應該老是打斷他,畢竟還是一個中班的學生,應該等他全部說完之後,先誇獎一下孩子的勇氣,讓他有信心,然後在指出錯誤提出作為老師應該提出的意見。其次,他沒有較好的管理課堂的經營,上課時孩子還在打鬧很顯然他沒有和學生講上課要好好聽課之類的知識,學生們才會課上打鬧。再者,在老師處理問題是其他學生都游離了完全沒有上課的樣子,老師平易近人是好事,但是上課還應該有上課的樣子才好。
Ⅲ 中班語言看圖講述哪個樣子好教案
活動目標
1、學習朗誦兒歌,理解兒歌內容,對兒歌中好的角色榜樣產生好感並願意模仿
2、理解並學說「糟糕」「橫沖直撞」、「胸膛「等詞
活動重點
理解兒歌,願意模仿兒歌中好的角色榜樣
活動難點
理解「糟糕」、「橫沖直撞」、「胸膛」等詞的含義
活動過程
談話引出課題
理解、熟悉兒歌內容
學習朗誦兒歌數遍
活動反思
第二次教學這一內容,反思了上一次的不足,雖然兒歌的內容貼近生活,較吸引幼兒,但是篇幅較長,對剛升入中班的孩子們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採取了三種方式的教學
1、圖譜引導:圖譜可以給幼兒最直接的視覺感觸,生動形象的畫面內容有利於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學習中有了圖片的支撐,記憶的效果明顯提高了,
2、動作輔助:動作旨在於讓幼兒在兒歌的學習中不覺得太過於枯燥,且動作與語言表達也是一種協調性的練習
3、看圖自說,鞏固練習:集體教學後,我發給幼兒每人一本書,讓孩子們自己邊看圖邊念,以作為鞏固
但教學中,些許幼兒還是出現了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狀況,整個教學活動還未能完成預期的要求,歸咎其原由,反思如下
1、問題不夠有效創新,未能激起多數幼兒的反響,且沒有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出現了多次回答重復答案的狀況
2、對於難點——理解詞意的突破,解釋不夠通俗易懂,讓幼兒還是一知半解,尤其是「糟糕」和「橫沖直撞」的含義
設計意圖
兒歌是幼兒文學學習中,文字較生動簡練,也貼近幼兒生活的文學作品。中班孩子的語言表現慾望和表達能力更為增強,因此對於他們的兒歌學習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學好樣》這首兒歌運用比較形象的正反面動物作為比喻,教導了幼兒走路、坐姿、及唱歌時的良好行為習慣,這也是幼兒除了語言能力外,從這一內容中應學習到得健康能力的改進。
Ⅳ 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幼兒看圖講述活動過程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模式單一在憑借物使用上是"幾張圖片一種說法",千篇一律,缺乏多樣性、新穎性和參與性。往往以"出示圖片--提問--講述--小結"為主要方式。這種教學過程表面看來沒有什麼不妥,仔細分析它對訓練幼兒語言和思維卻都有很明顯的局限性。看圖講述時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學,教師的問答、講述平淡,忽略兒童的自發關注點,把幼兒的觀察和表達局限在預先設計的框框裡面,淹沒了個性。缺乏變化的進程,單調的過程,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幼兒喪失了興趣。 (二)以教師為中心長期以來,看圖講述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走進了模式化的誤區,即注重教師的顯型指導,忽略兒童的主動觀察;忽視幼兒在看圖講述中的主體地位,缺少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注重"你教我學",僅僅是教師與少數幾個幼兒的雙向交流,大部分幼兒感覺枯燥、乏味、無事可做、注意力分散。 (三)指導方式單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不局限於某一幅圖畫,或是故事的情節上,而是在整個故事的理解中。幼兒園的看圖講述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傳統的提問模式,老師會把每一幅圖都進行提問,然後每一幅圖歸納出一段話,要求幼兒認真聽,再請幼兒進行講述。往往講出的故事都一個樣。幼兒缺少了自己想像空間,自身的想像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看圖講述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滿足於使幼兒受到教育,獲取某種知識這樣一種表層功能,而應該進一步發揮其深層功能:引領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開啟幼兒的心靈之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故事裡的人物動作、表情、語言、心理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故事創編。 二、幼兒看圖講述教學活動過程的基本環節《綱要》中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並不是讓幼兒復述老師的話,而是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流,講話有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另外,《綱要》中還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根據以上要求,講述活動的實施過程可以按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一)感知理解講述對象感知理解講述對象,就是通過觀察的途徑去進行。這里的觀察就是指通過視覺去吸收信息。教師在這一步驟中重點是指導幼兒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以便為後面的講述打好基礎。 1.運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調動幼兒的興趣。許多看圖講述,都是先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實物、情景表演來感知、理解講述對象。這主要是通過視覺通道獲得,但不排斥從其他感覺通道去獲得認識,如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情境表演、談話、圖片、實物、音樂、謎語等方法。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的時候,要依據講述類型的特點,或憑借物的特點去引導。例如:中班看圖講述活動《送小鳥回家》首先老師出示了一段小鳥的叫聲,老師問:"小鳥為什麼要叫啊?"通過聽覺,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出活動主題;在《快樂的野餐》大班講述活動中老師選擇了幼兒喜歡的手偶大象創設了一個簡單的情景,通過老師模仿小象和幼兒進行對話交流,從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去激發了幼兒興趣,為後面的環節做下鋪墊。 2.精心設問,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講述對象。好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感知畫面內容,啟發幼兒完整講述圖片大意,給幼兒提供一定的講述方法,為幼兒自己講述奠定基礎。教師設計的問題一般有以下幾類: (1)描述性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指向畫面外在的內容,描述畫面的人物、景物、動態等,是對畫面的感性認識和初步、基本的分析。例如:大班看圖講述《快樂的野餐》活動中,出示小動物在草坪上野餐的圖片,老師引導幼兒觀察:"這幅圖里有誰? 遠處的天空中有什麼?大樹下有什麼?" 。 (2)判斷性問題。這類問題是綜合判斷性的,要在對畫面分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判斷,才能回答。例如:《快樂的野餐》通過幼兒觀察到天空有太陽老師逐步提出問題"今天的天氣怎麼樣啊?" "小兔和小豬在干什麼啊?""小象和小猴在干什麼?" (3)推想性問題。畫面是無聲、靜止的,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根據對畫面外在內容的分析與判斷進行推想。它是由畫面內容聯想到畫外情節的講述,是具有創編和發散性的。例如:大班講述活動《快樂的野餐》,通過幼兒觀察到小兔和小猴在大鍋旁拿著勺子煮湯,教師繼續提問:"它們會說些什麼?""會想些什麼?""後來呢?"。
Ⅳ 幼兒園中班看圖講述自然睛雨表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天氣符號,了解簡單的氣象知識。
2、關注天氣預報,有觀看天氣預報的知識。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一些常見的天氣符號
難點:學習簡單的形象地記錄天氣的方法。
【活動准備】
天氣預報音樂,天氣預報視頻片段,記錄表,鉛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1、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對,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和你們上課是吧,那我要考考你們了,聽一聽是什麼電視節目開始了?(播放天氣預報音樂)
2、提問:什麼電視節目開始了?再聽一遍,我提醒你們一下,這個節目每天都要播放的哦,我們再來聽一遍。(第二次放天氣預報音樂)這是什麼節目?這是中央電視台,每天晚上7點半准時播出的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你看過嗎?都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過是吧,那我考考你們了,天氣預報到底說了些什麼呀?(請幼兒講述)除了知道天氣和溫度,還能知道什麼呢?除了知道我們無錫的天氣情況,能不知道蘇州的天氣情況呀?能嗎?北京的天氣能不能知道呀?
3、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小段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我們來看一看,是跟你們說的一樣嗎?(播放視頻天氣預報,幼兒觀看)
剛才看的是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嗎?你啊有什麼要問老師的,有什麼話要說嘛,或者有什麼地方看不懂嗎?(請幼兒隨便說說)教師根據幼兒回答解說圖片。我們來看一看這天氣預報可以知道幾天的天氣呀?這是幾號的?哦天氣預報可以知道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天氣,就是能知道明天和後天的天氣是吧。
二、認識天氣符號。
1、這是中央電視台播放的中國的天氣,能夠知道我們中國一些主要城市的天氣情況是嘛,今天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天氣符號。哪裡有天氣符號,什麼是天氣符號呀?教師指圖片問,哪裡有(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天氣符號呀?還有哪裡有天氣符號呀?每個城市的邊上都有嗎?什麼是天氣符號?就是用一個圖案表示一種天氣的是嘛,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個。
2、我還要來考考你們,等會老師繼續放這段視頻,我呢給每個小朋友一張記錄表,(出示大記錄表),看這就是我們的記錄表,旁邊呢有許多的圖案,就是剛才說的天氣符號,接下來聽清楚了,看視頻的時候,你看到什麼圖案出現了,就要鉛筆在它旁邊打個勾,會嗎?看到什麼圖案出現你就打鉤,你們願意試試看嗎?好請你那一張記錄表,我們一起來看看,等會看到圖案出現就打鉤,如果圖案沒有出現呢?就不打勾。請你那好一支筆,准備好了嗎我們開始了。(幼兒看視頻記錄)
3、師:記錄好了嗎,和旁邊的小朋友對一對,有沒有一樣的呀?(教師出示一張大記錄表)來,這是太陽的圖案,有打鉤的嗎,打鉤的請舉手?教師在表上打鉤,太陽的圖案表示什麼天氣呢?誰知道?晴天,陽光明媚的晴天,我們一起說一說。(教師依次講解天氣符號,多雲,陰天,小雨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引導幼兒學說)有的符號沒有出現,我們等會再找找。
4、小朋友你們看,我們的祖國大不大?同一天里出現了這么多的天氣,好吧記錄表放在籮筐里吧。
三、小小預報員。
1、我們再來看一看,這里有沒有你們不認識的圖案。(出示天氣符號圖片),有沒有不認識的圖案,第幾張圖不認識?
2、這些符號你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小雨點和小雪花只有一個的時候就是小雨,小雪,有2個小雨點和小雪花就是中雨和中雪,點數越多下的雨和雪就越大。
3、教師指圖片,寶寶說符號名稱。
4、現在老師要請你們來當小小氣象員了,來播報一下天氣好嗎。(放第一張上海圖片)這是哪裡?是什麼天氣呀?教師依次放圖片,和幼兒一起說城市天氣。
南京小雨,13,上海多雲25,北京小雪074,香港多雲1018
四、教師小結
哇,小小氣象員們可真棒,已經學會了這么多的知識和本領,今天回家你再和爸爸媽媽去看一看今天的天氣預報好嗎。
Ⅵ 幼兒園中班看圖講述有哪些分類和特點
中班只是要求能把故事簡潔明了的表達出來,能分清人物的特點,有時能加上一些形容詞。
Ⅶ 中班看圖講述玩具怎麼了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2、要求幼兒講述小圖的冰做的窗子在不同季節的變化。
活動准備:
《小兔家的窗》掛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一,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今天老師帶來了圖片,我們來看看圖上有誰?(小兔)除了小兔還有什麼?(蘿卜房子、雪、風)等等
2、小兔住在哪裡呢?(小兔住在蘿卜房子里)小兔在蘿卜房子里挖了個什麼呢?(窗洞)
3、那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冬天)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引導幼兒從雪花、北風上說出冬天到了。)
4、小兔住在房子里怎麼樣?(很冷)(引導幼兒觀察小兔抱住身子、渾身發抖)
5、小兔的房子沒有窗子,冷得發抖怎麼辦呢?請小朋友想想辦法。(找樣東西,裝在窗洞上,擋住風雪。)
教師小結:小兔用大蘿卜做了一間房子,還挖了一個窗洞,它就住在裡面,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大雪飄呀飄,小兔冷得發抖。它看著窗戶想找樣東西,裝在窗洞上,擋住風雪。)
6、請幼兒集體講述圖一內容
我們一起來把這幅圖連起來說說,看誰的聲音最好聽。
二、出示圖片二,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1、小兔找到東西裝在窗洞上嗎?(找到了)小兔來到了哪裡呢?(小河邊)它看見小河裡的水怎麼樣了?(結冰了)
2、小兔想到了什麼辦法?(用鏟子挖了一大塊冰,搬回去,裝在窗洞上。)
教師小結:小兔來到小河邊,看見小河結冰了,就用鏟子挖了一大塊冰,搬回去,裝在了窗洞上。
3、請幼兒個別講述
誰會把這幅圖說說呢?(請幼兒個別講述)
Ⅷ 請問中班幼兒看圖講述的特點和教師的指導策略是什麼急急急~~~~
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他們不但能系統地敘述生活中的見聞,而且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談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逐步減少,能依據別人的言語調整談話內容。看圖講述能力也明顯提高,兒童在講述時根據圖片內容想像角色的心理活動。語言表達靈活多樣;並力求與別人不同。但是這一階段的兒童在語言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方面還存在個體差異。 第一: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運用環境,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第二: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語言運用環境和學習的機會,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1、 創設良好的語言活動區 2、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豐富的語言教育環境 3、 在其他個領域中滲透語言教育 4、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促進語言發展
Ⅸ 幼兒園大班的看圖講述活動有哪些
一、幼兒看圖講述活動過程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模式單一在憑借物使用上是"幾張圖片一種說法",千篇一律,缺乏多樣性、新穎性和參與性。往往以"出示圖片--提問--講述--小結"為主要方式。這種教學過程表面看來沒有什麼不妥,仔細分析它對訓練幼兒語言和思維卻都有很明顯的局限性。看圖講述時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學,教師的問答、講述平淡,忽略兒童的自發關注點,把幼兒的觀察和表達局限在預先設計的框框裡面,淹沒了個性。缺乏變化的進程,單調的過程,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幼兒喪失了興趣。 (二)以教師為中心長期以來,看圖講述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走進了模式化的誤區,即注重教師的顯型指導,忽略兒童的主動觀察;忽視幼兒在看圖講述中的主體地位,缺少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注重"你教我學",僅僅是教師與少數幾個幼兒的雙向交流,大部分幼兒感覺枯燥、乏味、無事可做、注意力分散。 (三)指導方式單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不局限於某一幅圖畫,或是故事的情節上,而是在整個故事的理解中。幼兒園的看圖講述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傳統的提問模式,老師會把每一幅圖都進行提問,然後每一幅圖歸納出一段話,要求幼兒認真聽,再請幼兒進行講述。往往講出的故事都一個樣。幼兒缺少了自己想像空間,自身的想像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看圖講述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滿足於使幼兒受到教育,獲取某種知識這樣一種表層功能,而應該進一步發揮其深層功能:引領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開啟幼兒的心靈之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故事裡的人物動作、表情、語言、心理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故事創編。
Ⅹ 幼兒園中班語言看圖講述活動哭有什麼用
一、設計意圖:中班孩子的獨立能力較弱,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往往不能積極地動腦筋尋求解決方法,而是以哭的方法來面對。《哭有什麼用》這個活動以直觀的故事形式來幫助幼兒懂得遇到事情要冷靜思考,不慌亂;學會動腦筋想辦法解決的道理。易於幼兒理解和掌握,所以我想通過該活動來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此外,我班部分幼兒在講述故事時,往往會出現語句表達不完整、不連貫,且不能較好地用上合適的詞語。根據這些情況,我在活動設計中以層層遞進的提問、情節的發展等環節來引導幼兒展開想像,豐富幼兒的詞彙,使幼兒從自由的、大膽的表達提升到完整的故事講述,意在通過活動使幼兒的想像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二、活動目標:
1、學習較連貫、清楚地講述雞媽媽活捉老鷹的辦法。
2、學習運用詞語:尖利、兇狠、勇敢等。
3、知道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
三、活動准備:
1、知識准備:①幼兒事先認識老鷹、母雞和小雞等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②幼兒已玩過音游、體游《老鷹捉小雞》。③在以前的活動中與情景中豐富、了解,如了解幾種兇狠的動物,尖利的爪子,勇敢的行為等。
2、物質准備:掛圖四幅;人手一份小掛圖
四、活動流程:拓展思維——啟發聯想——嘗試講述——寓情於景——活動延伸
活動重點:讓幼兒學會想出、思考出多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和問題。
活動難點:完整、連貫地講述圖片。
五、活動過程
(一)拓展思維
1、出示掛圖的一部分,以問題「雞媽媽和小雞為什麼哭?」「你們猜一猜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啟發幼兒想像,拓展幼兒的思維。
2、提問幼兒,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各種發生的可能。
3、完整出示掛圖,引導幼兒用上恰當的詞語講述第一幅圖片的內容。
(二)啟發聯想
1、以問題「老鷹還會回來抓小雞,雞媽媽和小雞們該怎麼辦?」啟發幼兒大膽地想像解決的方法。
2、觀察第二幅圖片,啟發幼兒思考「雞媽媽找到貓大叔做什麼?借了魚網後雞媽媽和小雞會用什麼辦法對付老鷹?」
(三)嘗試講述
1、出示第三和第四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內容。
教師提出講述的要求:「按照四幅掛圖的順序講述,要講出在什麼地方?有誰?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雞媽媽和小雞想出了什麼好辦法?它們怎麼對付老鷹?有沒有取得勝利?」
2、分組看小掛圖講述故事,老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用上「尖利、兇狠、勇敢」等詞語。
3、教師再次強調講述的要求,請個別幼兒講述。
(四)寓情於景
1、鼓勵幼兒說說通過故事懂得了什麼?教育幼兒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解決並引導幼兒給故事取名。
2、一起玩音樂游戲《老鷹捉小雞》,讓幼兒體驗另外一種解決的辦法。
(五)活動延伸:
1、到戶外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
2、帶《親子手冊》回家和父母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