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幾艘載人飛船分別是那幾艘載人飛船
中國已經有六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10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
2005年中國第一艘雙人飛船「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中國第一艘三人飛船「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
2011年中國第一艘實現空間交會對接飛船「神舟八號」飛船,發射成功
2012年中國第一艘搭載女宇航員的「神舟九號」飛船,發射成功
2013年中國第一艘開展太空授課的「神舟十號」飛船,發射成功
⑵ 載人飛船是什麼
載人飛船是用多級火箭做運載工具,從地球發射的可在宇宙飛行的載人航天器。載人飛船一般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為推進艙,也稱服務艙,為飛船提供電源、動力支持;第二段為返回艙,為飛船宇航員升空和返回時提供安全可靠的環境支持;第三段是軌道艙,為有效載荷的各種科學試驗提供保障。
載人飛船和空間站是供宇航員、科學工作者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必須具備宇航員在宇宙空間生活和工作的生命保障系統,其設施與人造衛星明顯不同。載人飛船是載人航天器中較小的一種,它可使宇航員座艙沿彈道式或升力彈道式路徑返回地面垂直著陸。其中,載人飛船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登月式載人飛船等。
載人飛船必須為宇航員提供安全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統,這些生命保障系統較為復雜,除包括無人飛行的分系統外,還須具有環境控制系統、生命保障系統、應急救生系統等。
⑶ 世界上能發射載人飛船的有幾個國家
世界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擁有獨立自主載人送上太空的三個國家。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鍾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天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
1961年5月5日,宇航員艾倫·謝潑德乘坐「自由」七號飛船,進行了一次15分鍾多的亞軌道飛行,雖然是彈道式飛行,沒有進入繞地軌道,但他成為了美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1962年2月20日,「宇宙神」式火箭搭載「友誼7」號太空艙,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執行「水星」計劃,把宇航員格林送入地球軌道,飛行3圈,耗時大約5小時,實現美國首次真正載人航天飛行。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宇宙飛船『神州五號』登上了太空,楊利偉成為中國登上太空的第一人,他在太空中呆了20多小時,第二天早上安全著陸。
⑷ 載人太空梭有幾種
太空梭,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它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把人造衛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滑翔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只有美蘇有太空梭。蘇為暴風雪太空梭,沒有實用。 迄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製造能進入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
⑸ 載人航天飛船有哪些
載人航天
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和太空梭三類。載人飛船按乘坐人數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范圍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又稱為軌道站或航天站,可供多名航大員居住和工作。太空梭既可作為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又是一種重復使用的運載器。
一、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是能保障宇航員在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以執行航天任務並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稱宇宙飛船。它的運行時間有限,是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載人航天器。載人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作為往返於地面和太空站之間的「渡船」,還能與太空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載人飛船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資數量的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復合作。
載人飛船具有多種用途,主要有:(1)進行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各種載人航天技術,如軌道交會和對接及宇航員在軌道上出艙,進入太空活動等;(2)考察軌道上失重和空間輻射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發展航天醫學;(3)進行載人登月飛行;(4)為太空站接送人員和運送物資;(5)進行軍事偵察和地球資源勘測;(6)進行臨時性的天文觀測。
載人飛船一般由乘員、返回座艙、軌道艙、服務艙、對接艙和應急救生裝置等部分組成,登月飛船還具有登月艙。返回座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返回座艙不僅和其它艙段一樣要承受起飛、上升和軌道運行階段的各種應力和環境條件,而且還要承受再入大氣層和運回地面階段的減速過載和氣動加熱。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道上的工作場所,裡面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服務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和氣源等設備,對飛船起服務保障作用。對接艙是用來與太空站或其它航天器對接的艙段。
二、載人航天與不載人航天最大的區別
試驗飛船為何不載人就在於對火箭、飛船的安全可靠性的極高要求。人命關天,由於技術難度高,因此在宇航員上天之前,必經進行無人試驗或動物試驗。前蘇聯在加加林上天前一共進行了5次無人飛船的試驗,美國則發射了8艘無人飛船。
三、飛船外形為何不像船
飛船的外形其實並不像船,只因要在陸地與茫茫天海之間飛來飛去,充當舟楫之用,故取此名。飛船有載人與載貨之分。一般來講,載人飛船有3個艙段,一個叫推進艙,主管飛船的動力,位於飛船的底部;一個叫返回艙,是宇航員升空、返回及生活工作的座艙,也是飛船的控制中心及與地面聯絡的通信中心,它是載人飛船的核心艙段,位於飛船的中部;還有一個叫軌道艙,它內部安裝了各種儀器,可用於科學實驗及對地觀測。如果需要在太空與別的航天器對接,則還需要有一個對接機構。
飛船返回時並不是所有的艙段都返回,只有返回艙才返回地面,其他的艙段都留在了太空上。
四、火箭為何裝「逃逸塔」
「避雷針」其實是一種宇航員救生系統,學名叫「逃逸塔」。蘇美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上都有逃逸塔裝置。它的作用是在火箭起飛前15分鍾到起飛後160秒鍾期間,也就是飛行高度在110公里以內時,萬一火箭發生故障,幫助飛船里的宇航員脫離危險區安全著陸。逃逸塔的技術難度很大。一旦險情發生,逃逸塔必須迅速拉著飛船脫離火箭,如果速度太快,產生的巨大過載會使人體根本無法忍受;而速度慢了,又會產生高度太低降落傘無法打開的危險。如何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這是一大難題。早在神舟號載人飛船發射前,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就已成功完成了逃逸塔的飛行試驗。
五、火箭如何站著上塔
此次發射首次採用了「三垂模式」,即垂直總裝、垂直測試、整體垂直運輸的模式。以往的火箭總裝、測試、運輸都是「躺」著進行的,到了發射塔架再把一節節火箭以及整流罩、衛星等吊接組裝,然後再次進行測試。專家介紹說,此次改「躺」為「站」,可以使火箭少受拆卸組裝之苦。保證火箭的技術狀態與發射時的狀態相同,火箭在發射塔架上的「停留」時間也可以大大縮短,一般3天即可實施發射,減少了外界環境對火箭產生的不利影響。
⑹ 宇宙飛船內部是什麼樣的圖片
宇宙飛船雖然是最簡單的一種載人航天器,但它還是比無人航天器(例如衛星等)復雜得多。
宇宙飛船與返回式衛星有相似之處,但要載人,必須增加許多特設系統,以滿足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例如,用於空氣更新、廢水處理和再生、通風、溫度和溫度控制等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報話通信系統、儀表和照明系統、宇航服、載人機動裝置和逃逸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