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少林寺 示意圖
網路地圖 > 少林寺
❷ 嵩山少林寺有3棵將軍柏,他們的圖片給我們發過來好嗎
三將軍已經被氣死了,現在只剩下大將軍和二將軍了,進嵩陽書院第一課彎著頭的是大將軍,二將軍的肚子立刻坐下好幾人打牌、、、很傳奇的一個故事
❸ 少林寺山門的照片 急!!!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D9%C1%D6%CB%C2%C9%BD%C3%C5&in=18060&cl=2&cm=1&sc=0&lm=-1&pn=30&rn=1&di=957379040&ln=239&fr=
❹ 少林寺圖片
http://www.9tour.cn/UploadFile/05102610350058601.jpg
❺ 少林寺馬步 馬步的圖片越清晰越好!
這個很詳細!!對你學習有幫助還有圖
http://ke..com/view/183173.htm
❻ 少林寺女演員圖片
《少林寺》演員表 :
李連傑
飾 覺遠
丁嵐
飾 白無瑕
於承惠
飾 王仁則
於海
飾 師父
計春華
飾 禿鷹
胡堅強
飾 悟空
孫建魁
飾 色空
❼ 嵩山少林寺圖片簡介
游嵩山,找天蚨。
天蚨園是嵩山原生態農家樂一站式旅遊服務第一品牌庄園!
客房住宿:
嵩山南麓,少室山下,天蚨園里,黛瓦白牆,綠樹環繞,是您遊玩之餘最好的休憩場所。一杯清茶,一份清幽,一份寧靜!涼風習習,清風自窗外吹入房間,清爽無比,不是空調勝似空調。倚窗眺望,春天山花爛漫,夏天青山滴翠,秋季滿山紅葉,冬季白雪皚皚,有著連綿起伏的自然景觀。天蚨傳說更讓您領閱故事的傳奇。本園設有田園型大床間、雙人間、三人間: (帶有太陽能淋浴、獨衛、空調、有線電視、網線等), 「游住青山碧水旁,紫藤半掩小軒窗。」寧靜的天蚨園,整潔干凈的房間非常適合您和家人在遊玩之後好好休息一下!
交通導航:
1. 自駕車:永登高速→鄭少洛高速→登封西(汝州方向)出口→(下高速後向前直行約2分鍾)→三皇寨景區旅遊公路入口→三王莊村口大界碑處(三岔口)→左拐10米→右拐向西200米→天蚨農庄。(至登封的高速公路只有三條:鄭少,洛少,永登)
2. 公共交通:新鄭機場→鄭州民航酒店(坐機場大巴15元)→鄭州火車總站→鄭州客運中心站(火車站廣場正對面)→坐「鄭州﹣登封」的高速大巴(注意:買票時千萬不要買到少林寺的票,而是要買去登封的票,不能坐「鄭州﹣少林」的中巴,8:30的車中午你也到不了少林寺)→登封客運總站→天蚨農庄專車接送→天蚨農庄。
餐飲美食:
天蚨農庄遵循「飲和食德」之理念,提倡綠色飲食,堅持粗糧細做,膳食結構上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為原則,保證選用的所有食品原料均經過科學的精挑細選,95%以上采自自家莊園,畜禽都為農家自養、傳統加工,不加任何添加劑。味美價廉,應有盡有,豐儉由人,熱情的服務一定會讓您非常的滿意,馬上和我們聯系吧!
天蚨名菜:「蚨從天降,古法燒雞,嵩山乳鴿,一雞兩吃,醬香狗肉,牛氣沖天,三汁燜鍋,滋補燉三寶,仔姜炆鴨」,其中三皇燒雞是採用鮮嫩活雞,配用多種名貴中葯材,在瓦缸中用木材碳火燒烤而成,其色金黃,皮脆有炭火香,肉汁豐富且嫩滑,形美觀而不散。天蚨農庄的美食讓您觀於色,嗅於香,嘗五味,真食者也!
農家特色:農家主食有粗糧包,卷烙饃,菜團子,攤煎餅,玉米粥等;野菜有野菊苗、白蒿、馬齒菜、蒲公英、灰灰菜、薺菜、楊槐花、榆錢兒、雲錢菜、枸杞芽、山韭菜、木蘭頭等等20多種,宋之問《嵩山夜還》詩雲:「家住嵩山下,好采舊山薇。」
自製米酒:天蚨農庄選用上等五穀雜食,加上精湛的工藝,釀好的米酒湯白汁清,甜濃鮮香。古人雲:「欲釀好酒,必須心善厚實。酒者,久也,久釀則香濃,久貯則味長,此主家已備之。」
土特產:天蚨農庄秘制芥絲、韭花、紅薯、柴雞、柴雞蛋更是別有風味,其中「天蚨園」牌芥絲採用嵩山山脈西麓的少室山特種土地種植出的圓葉芥菜,經過秘制的手工腌制工藝,灌裝而成美味佳餚,味道鮮美、氽鼻濃香,沁人心脾,清爽可口。
❽ 少林寺歷代高僧簡介 (圖文)
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靜,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為他建造寺院。這座寺院即現在的少林寺,跋陀是為少林寺的創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內翻經台翻譯了《華嚴》、《涅盤》、《維摩》、《十地》等經,並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後跋陀遷居少林寺外,直到圓寂。
菩提達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僧稠,昌黎人,俗姓孫。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實為師,後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僧稠少時體質較弱,後發憤習武,練得拳捷驍勇,體輕身靈。他理解極快,學佛成績卓著,被跋陀贊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他後來在嵩岳寺講經說法,影響很大。
慧可,洛陽虎牢人,俗姓頤。他幼年出家,通曉佛典。四十歲時拜菩提達摩為師。為表求道決心,慧可竟用刀自斷左臂,奉獻達摩座前。感其赤誠,達摩授法器、賜法名,收他為傳法弟子。慧可是為禪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傷時的住所和石台,後成為二祖庵和養臂台,遺跡尚存。
法如,上party人,俗姓王。幼年隨舅父到豐陽,先事青布明為師,十九歲時出家。經青布明指點,他又投禪宗五祖弘忍為師,侍奉前後共十六年,直至弘忍滅度。之後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圓寂。他被認為是傳自弘忍的又一位禪宗六祖,塔在少林寺東側許塔溝村口。
福裕,號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張。九歲入學,理解力極強,鄉里人稱他為「聖小兒」。出家後拜休林為師。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憲宗時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總領天下僧眾。他率眾修復了嵩山一帶因戰亂毀壞的寺院,常被後人尊為少林寺中興之祖。他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圓寂。元皇慶元年(1312年)被追封為大司空、是府儀同三司並晉國公。
緊那羅,不知其來歷。據《嵩書》記載:「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頭裸背跣足,止著單裩,在廚中作務。……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潁州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變形數十丈,獨立高峰,賊眾望見,驚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緊那羅王也!』言訖遂沒。人始知為菩薩化身也。」緊那羅在少林寺地位極重,寺中有緊那羅殿和其塑像,被尊為少林護伽藍神。
慧光(487~536)
^慧光,長盧人,俗姓楊。十三歲時隨父入洛陽,後被跋陀收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他為跋陀所譯佛經註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學佛心領神會,向人傳授講解透徹,被稱為聖沙彌。他圓寂於河北鄴郡。
洪遵(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時。他八歲到少林寺出家,跟從師父資雲。後被北齊朝庭封為斷事沙門,負責處理僧人違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時,文帝也封洪遵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內。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洪遵被舉召赴京,與印度僧人一起譯經。
慧安,荊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說姓衛)。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為挖大運河,隋大業年間追集丁夫,餓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濟飢民。隋煬帝聽說後詔見慧安,他又潛藏起來,到衡岳寺去做頭陀。唐貞觀年間,他往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之後遍歷名山,並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龍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宮庭,三年後辭歸,不久圓寂。
報恩(1058~1111)
報恩,黎陽人,俗姓劉。他生於碩儒世家,從小就通治國方略,考試登第。他厭倦塵境,向朝庭辭官,出家為僧,朝庭准從了他的請求。於是他傾心於禪宗祖道,謁訪諸多高僧。後來當朝丞相請他到少林寺講經開示,不久他又應詔在少林寺住下,參禪說法。
教亨(1150~1219)
教亨,號虛明,濟州任城人,俗姓王。七歲在崇覺寺出家,十三歲受大戒,十五歲外出遊方。他先後出入過五座道場:嵩山戒壇寺,韶山雲門寺,鄭州普照寺,林溪大覺寺和嵩山法王寺。後應請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於嵩少間數年。金興定三年(1219年)圓寂。
同光(700~770)
1 C' F! P0 r! E. z Q3 G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歲受其足戒。他投會善寺普寂為師,後入少林寺,宣法開示二十餘年,震動遐邇。安史之亂時,他似避禍於荊州。唐大歷五年(770年)圓寂。
法玩(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張。十八歲時學道於普寂禪師,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普寂謝世後,法玩有時住在嵩山,有時去洛陽。唐貞觀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於洛陽大敬愛寺圓寂。塔在少林寺西側。
文才(1273~1352)
文才,號淳拙,臨汾人,俗姓姚。其父為居士。文才年歲稍長,即請學佛,父母從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謁訪少林寺的還源福遇,執侍多時,後又到龍門山讀經三年。接著他隱居於終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請出住持少林寺,但他於元天歷二年(1329年)辭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請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後圓寂。
邵元
0 M2 i* C; _7 k4 J邵元,號古源,俗姓源。他原是日本國山陰道但州正法禪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歷二年,1327年)來中國。先在福州,後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訪名僧,元天歷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長住二祖庵達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書記之職,曾為息庵義讓行實碑撰文,並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書;他還曾作為全國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師宮里參予大藏經的翻譯。邵元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了改(1335~1421)
了改,號凝然,嵩陽金店人,俗姓任。十四歲時拜少林寺提點訓公為師,二十一歲時受戒。他曾在香山參訪月印長老,後到天慶寺跟從松庭禪師。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後辭退,但仍駐少林寺,直到圓寂。
文載(1454~1523)
文載,號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歲入鄉校,十三歲出家,拜白庵為師。二十歲時出遊參學,三年後回還,閉門不出,讀經習靜。他又到少林寺參叩無方可從,三年後更遍參京城諸多禪師。明弘治年間,文載住白塔精舍內閱大藏經。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載住持少林寺,前後十六年,直到圓寂。
悟須(?~1563)
悟須,號匾囤,一號無空,禹州人,俗姓陳。年過二十後辭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為師。十數年後辭別師父,到中條山中修行三個月,接著在峨嵋山巔住下。後來他又遍游全國,到京城,居吉禪庵中,印造了大彌陀經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離開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時坐地圓寂。悟須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歸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正道(1547~1609)
正道,字無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開始在上藍寺出家,拜和尚為師。二十歲後跟從知休禪師,住在南嶽凈瓶崖。知休指點他參謁遜庵,後又指點他到少林寺參謁幻休常潤。正道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為少林寺住持,前後十七年,直到圓寂。
恆林(1865~1923)
恆林,號雲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緒初年入少林寺為僧,民國元年被任命為登封縣僧會司僧會,後又被推選為少林保衛團團總。任職後數年間購置槍枝,訓練武裝,打擊土匪,備嘗辛苦。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積勞致疾,卒於職。
行正(1914~1987)
行正,字願安,登封城關劉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華山東崖寺受戒。後任河南省佛教協會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間,行正採取轉移地點、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為少林寺方丈,結束了自清康熙以來少林寺無方丈的歷史。他於1987年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