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清代硯台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小品小棉襖高清圖片 2025-07-05 00:33:55
運行應用緩存圖片在哪裡 2025-07-05 00:19:39

清代硯台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9-21 11:51:10

1. 古硯台收藏圖片大全

古硯不僅 文化 底蘊深厚,而且極具 收藏 價值。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硯台收藏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古硯台收藏圖片

古硯台收藏圖片1

古硯台收藏圖片2

古硯台收藏圖片3

古硯台收藏價值
硯台歷史悠久種類豐富 硯台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與筆、墨、紙並列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由於其質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王文祥介紹,硯台由古時研磨器發展而來,古代岩壁畫和彩陶畫等遺跡或遺存物上的顏料,都來自研磨器的加工。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 雕刻 ,有石蓋,下帶足。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按照製作年代的不同,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硯台大致可分為古硯和當代硯。古硯因有文人參與和歷史價值而備受藏家追捧,當代硯則因與雕刻大師結緣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雖收藏冷門但潛力較大 雖然硯台收藏屬於冷門,但其在拍賣市場中卻表現出“熱”的一面,特別是古硯,在近10年中屢屢拍出高價,拍賣價格更是穩步上升,屢創新高。 王文祥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硯台可稱得上是一支“潛力股”:

一是因為歷史上硯台是貴族收藏的熱門;

二是目前硯台尚處於價值窪地;

三是各類傳統藝術品中,硯台是唯一沒有被爆炒過的藝術品;

四是一些收藏界的“先知先覺”者已在吸納建倉;

五是民間藏家的惜售,中高端藏品已經很難在民間出現。而就市場表現來看,王文祥表示,古硯和當代硯相比,目前古硯的價格更高,市場表現更好。

收藏有技巧,辨真假有方 作為一種藝術含量極高的藝術品,硯台的價值核心可以說是其人文屬性。王文祥認為,對想要進入硯台收藏領域的 愛好 者來說,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注意的問題。新入門的愛好者最應看重的是硯台這種特殊工具、特殊藝術品的性質和特點,即它首先必須是能用的硯,而不僅是能看的雕塑。

硯台有千萬種,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選擇有價值的硯台來投資和收藏成為首要問題,

一是看硯台的材質、工藝、品相、銘文等。據專家介紹,硯台首先看坑口,是否是四大名硯、是否有老坑,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准。

二是從視覺過渡到觸覺,就是用手撫摩硯台,感覺是否滑潤細膩。滑潤者,石質好;粗糙者,石質就差。

三是把硯台上的墨痕洗掉,還原本來面目,這樣更容易看清硯台是否損傷或有 修理 過的痕跡。據了解,硯台造假古已有之,並且是當前古玩領域造假之風的重災區之一。
古硯收藏 方法
一審:包漿斷新老。藏硯第一關就是要從硯台的包漿類型和磨損痕跡等古舊氣息中,迅速鑒別出新老。比如:從沁蝕、墨銹入手,分出生坑、熟坑;從包漿、磨痕入手,判斷其傳世長短等等。其中,看懂包漿和磨痕最為重要。重點則是要學會分清自然分化剝蝕、累計損傷和一時敲砸做舊損痕的不同,重點識別鐵砂裹埋、鞋油塗抹、茶水浸泡和墨汁及膠等形成的硯台“做舊包漿”,從而將低仿新硯拒之門外。

二看:型制定年代。型制是硯台的外表形象,不同時代的硯台都有其不同的流行特徵。比如漢晉流行三足硯,唐代流行鳳字硯,宋代流行抄手硯,明清硯大多堂池分開等等,掌握了這些大的風格,再結合硯池、硯堂和硯足的不同細節特徵,就能夠對一方古硯“老”到什麼年代,做出基本准確的判斷。

三賞:工藝分精粗。硯雕工藝與其他傳統藝術的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從問世到消亡,整體上必然經歷由粗陋到精美的演進過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取向。比如,唐硯在開創中講究雄渾大氣,宋硯在求新中追求邊線勁挺,明硯在質朴中喜好簡潔大方,清硯在繁縟中力求工不厭精,因此,評價一方古硯的工藝如何,應重點放在同時代的硯藝坐標系中進行比較。古硯台收藏圖片大全

四辨:硯材斷硯種。古硯的材質是斷代和定級的重要標志,除金屬類、陶瓷類、玉石類、漆木類等少見易識的硯質外,石質硯台既是藏硯的主體,又是難分難辨的重點。如果作為專業收藏,我們僅僅滿足於知道“端紫、歙黑、綠洮河”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把識別端歙洮澄“四大名硯”作為主攻方向,還要掌握不同硯石的標志性特徵,這樣才能藏對。

五識:品紋明貴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硯台的品名紋理,除了賞心悅目外,還是發墨、下墨和好用的“名牌”標志。比如端硯,凡是帶青花、魚腦凍和蕉葉白的硯石都至嫩至密,磨起墨來才會“熱鍋塌蠟,發墨如油”。再如歙硯,只有龍尾舊坑石和帶銀星、金星、羅紋和眉紋的老坑石才堪稱“金聲玉德,殺墨如風”。值得注意的是,古硯的品紋大多“水下現身”,且被包漿和墨垢掩蓋,不可能一目瞭然。因此,筆者淘硯時,常常隨身帶水,既便於洗去臟物、發現裂痕,又能觀察品紋、識珍辨寶。

六摸:硯質分高低。選購古硯不可能讓你拿墨試磨,因此,撫摸硯台是辨別硯質高低的重要手段,好比中醫搭脈大有學問。摸硯時,一要帶水,二要緩慢,三要用心;左手握硯,右手拇指模仿磨墨,按研硯堂,細細體會硯石對手指的吸引力和鋒芒對手指的摩擦力。好的硯石“如嬰膚柔嫩,如熱臘黏手,如橫撫刀鋒”,讓人酥癢暢爽,愛不釋手。

七聞:氣味辨真假。硯體上的氣味與流傳方式有關,比如剛出土的古硯由於地火和墓物侵蝕,滴上水後,會散發出濃重的土腥氣;而長期使用的古硯由於浸吸墨汁,乾擦硯堂,可聞到淡淡的墨香。造假的古硯則與此相反,雖然滿身泥土,但除泥後並無腥氣;而遍體粘墨的仿古硯,不是墨氣沖鼻,就是散發出皮鞋油等現代化學物質的氣味。因此,在審視包漿無法斷定新老時,通過聞氣味辨明古硯真假,無疑為防止“吃葯”上了雙 保險 。

八聽:石聲知優劣。擊硯聽聲是識別古硯優劣的重要方法,通過石聲,可以知道硯石老嫩、堅密程度和體內有無內傷、石裂、石筋。通常堅老和無傷、無筋的石硯,敲擊時會發出清亮的聲音。整體來說,端硯“以泥聲為上”,歙硯“以金聲為貴”,但使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瞎子摸象,生搬硬套。因為“老坑端硯,以泥聲為上”只是清代著作中的普遍觀點,在宋代和明代硯著中,就有下岩和水岩上品端硯“石聲呤呤”、“石聲清越”的記述;而出土的高古歙硯更是大多“千年金聲化木聲”。

九審:硯銘求真品。古硯貴有銘,但十銘九假。在眾多假硯銘中,主要有同代托款、後代仿款和現代仿款三種;即使真銘也分自書自刻、自書匠刻和匠摹匠刻三類;因此,鑒定硯銘真假不易。一方帶銘的古硯要達到筆者心中的“差不多”標准,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內容要生要實。“生”是無先例,“實”是有依據。除了清代皇帝賜硯,由造辦處批量生產出現同銘外,古代文人銘硯從不雷同,凡是在歷代典籍中出現過、或大同小異的硯銘,均可懷疑為假銘;而內容與作者人生經歷一致的硯銘,最有可能是真銘。二是字口包漿要老。凡是字口包漿做過舊,或者與硯周身氣息不一致的銘文,其內容再與作者貼近,也肯定是後刻銘文。三是書法篆刻要精。除了滿足上述幾條外,如果銘文的風格與硯台所處時代書刻習慣和作者身份、書法款式也相同、相近,那麼,一方名人古硯已基本握在了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