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膠質瘤是什麼
膠質瘤,顧名思義,來源於正常膠質細胞。
那麼,膠質細胞又是什麼「dongdong」呢?
如果把神經元比作各類「植物」的話,膠質細胞就是孕育植物的土壤,即,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支持細胞。
那又是怎麼支持的呢?
比如支持和引導神經元遷移,參與免疫應答,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再生和血腦屏障的形成,協助物質代謝和營養作用,等等等等:您就想像一下土壤是如何孕育植物的吧。
膠質細胞根據形態和作用又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這些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而施萬細胞和衛星細胞則主要在周圍神經系統中,它們各司其職,相互交融,與神經元一番和諧,維持正常的神經活動……
然而,當「平衡被打破」時,這片「土地」的生態就此被逐漸破壞:膠質瘤細胞不斷增殖、侵襲(腫瘤生長發展、級別不斷升高),肆意破壞周圍的「土壤」和「各類植被」(膠質瘤有沿白質纖維和腦脊液播散的特性,還能引起周圍腦組織水腫),並最終導致這片有限的「土壤」再也無法適合「植物」的生長(腦疝,並使腦功能衰竭致死)。
膠質瘤發病率據神經系統腫瘤首位。根據WHO分型,共分為4級:I級和II級膠質瘤細胞生長較緩慢,又稱作低級別膠質瘤;而生長較為快速的III級和IV級則被定義為高級別膠質瘤。
而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發展,膠質瘤的分型更傾向於依賴分子病理分型,對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治療策略和預後判斷等,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有利於個性化診治的開展和普及。
不過今天,
我們還是得從膠質瘤分級說起,
畢竟這一分類相對成熟:
01那麼什麼是低級別膠質瘤?
1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醫學術語簡稱「毛星」,這一亞型專門盯上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是,它是發展最慢最慢的,可以說是膠質瘤中為數不多的「可塑之才」;
2彌漫星形細胞瘤
最常見的低級別膠質瘤,此類腫瘤好發生在35-40歲之間的人群中,根據是否有IDH基因突變,又分為兩種亞型(後期再詳述);
3少突膠質細胞瘤
這傢伙的特點是,同時有IDH的突變和1p/19q的共缺失,而且,腫瘤生長得也很緩慢;
4節細胞膠質瘤
這類罕見的腫瘤夾雜著膠質瘤和神經元來源的腫瘤成分,一般長得也不快。
綜上,這部分腫瘤患者雖然鮮有完全治癒的,但大多數患者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控制好繼發的癲癇、腦水腫和相關並發症,均能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02絕對的惡魔——高級別膠質瘤
5間變星形細胞瘤,間變少突膠質細胞瘤和間變室管膜瘤
這些屬於WHO III級;
6膠質母細胞瘤
屬於WHO IV級。
03此外,還存在混合型膠質瘤
7混合型膠質瘤
即兩種類型腫瘤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細胞來源):少突星形細胞瘤(II 級)和間變少突星形細胞瘤(III 級)
膠質瘤相關的外來危險因素
01電離輻射
包括醫學治療用電離場、原子彈/核泄漏等。一般電離輻射暴露至腫瘤發生發展,中間間隔短則五年,長則數十年;輻射劑量與腫瘤發生發展概率和間隔時間明顯相關。
近年來,隨著其他腦部腫瘤、白血病或其他部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期增加,由於放療帶來的繼發腦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
尤其要強調的是,兒童過早(小於5歲)行頭顱CT檢查與後期罹患腦膠質瘤風險增加有關;另外,持續的低劑量電離輻射暴露也是腦腫瘤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02手機及高射頻輻射
已有研究表明,由於使用時更接近頭部,手機作為高射頻輻射源,是引發腦腫瘤的潛在因素,潛伏期大致在10年或10年以上。
當然,其他高頻輻射源還包括:微波爐、雷達設備等等。
03其他可能相關因素
執業暴露(農場工作者、電工、石油工人、橡膠工人等)、頭部外傷、過敏(血清中IgE濃度和膠質瘤)、飲食習慣(亞硝基化合物攝入過多、新鮮水果/蔬菜攝入過少)、酒精/煙草攝入、病毒感染等等。
但是,「膠質瘤是人類大腦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自然》雜志
針對這么個「十惡不赦」的惡魔,
我們都有哪些辦法呢?
其實,針對膠質瘤的治療,在於兩方面:控制症狀和「剿滅」腫瘤。
01症狀控制
一切根源皆源於腫瘤引起的水腫:癲癇、神經功能障礙、甚至繼發的腦積水等等。因此,抗癲癇葯物(德巴金、開浦蘭等)、脫水葯物(甘露醇、激素、白蛋白等)是膠質瘤對症治療的「常客」;當腫瘤暫無法切除,腦積水症狀已危及生命時,可能需先做腦室-腹腔分流,緩解顱內壓力,為後期治療爭取「時間和空間」。
02手術
膠質瘤手術的目的在於盡可能多的切除腫瘤,甚至全切腫瘤,但前提是盡可能保護周圍正常的腦組織和保證病人的安全及生存質量。病理學證實,許多散在的腫瘤細胞往往已播散至周圍腦組織中(即,手術顯微鏡下肉眼邊界以外),故這些「星星之火」是後期「燎原」的根源所在,高級別膠質瘤尤其如此。
此外,對於腫瘤位於深部重要結構(如丘腦、腦乾等)或患者一般狀態較差,無法耐受開顱手術時,立體定向穿刺活檢術也可以作為備選方案,以幫助明確腫瘤性質,為後期放化療提供病理學依據。
03放療
利用高能的X射線殺死腫瘤細胞可以作為膠質瘤術後繼續追殺「漏網之魚」的「補救措施」之一。然而,放療也可能會誤傷正常的腦細胞,從而導致局部水腫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04化療
阻止快速增殖的腫瘤細胞分裂。基於此項原理,化療對正常細胞作用較小,但骨髓造血細胞、頭皮、胃腸道上皮細胞等正常細胞分裂較旺盛,因此,化療後患者易出現造血功能障礙、脫發、以及惡心嘔吐、食慾下降等胃腸道不適反應。放化療聯合輔助治療膠質瘤,可能對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有利。
除上述常規治療手段以外,近年來,電場治療(TTF)正成為治療膠質瘤的另一把利劍。即,在患者頭皮粘貼電極片,利用已可充電裝置,在腫瘤周圍設立低能電場,利用針對腫瘤的特點場強頻率殺死腫瘤;有臨床試驗表明,常規替莫唑胺化療結合佩戴該裝置的WHO IV級的膠質瘤患者生存期明顯長於只行化療患者。TTF治療膠質瘤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前景,值得期待!
② 腫瘤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在電視劇里總能聽到醫生跟病人家屬說有腫瘤以及之後的保守治療等等,但是我們卻不是很能理解腫瘤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腫瘤就是在我們體內正常代謝情況下由於增生而產生的一個新的生物,並且形狀也各不相同,但是只分良性以及惡性的。
而且像平時想要預防的話,最好就是戒煙、戒酒以及不要吃發霉的食物,其實像許多家庭都會忽略這一塊,覺得有些食物發霉了一小塊,對其他的地方是沒有影響的,但是像食物發霉以後已經含有黃麴黴毒素了,這就是公認的一個致癌物質,所以上面已經長出了這些細毛的時候就一定要扔掉,不要再食用了。
③ 血管瘤長什麼樣子有圖片嗎
血管瘤有很多種類,經常有患者混淆鮮紅斑痣和血管瘤,鮮紅斑痣不突出皮膚,呈淡紅色、粉紅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面積擴大,顏色加深;而血管瘤突出皮膚,初起為小的紅色斑點,之後會迅速增長。
鮮紅斑痣:又名微靜脈畸形或葡萄酒樣痣,表現為一個或數個暗紅色或紅色斑片,邊緣不整,不高出皮面,壓之易褪色,頭頸部多見、常在出生時出現,可隨人體長大而增大。
草莓狀血管瘤:表現為一個或數個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好發於頭頸部,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而是在出生後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甚至可達數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