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宋代硯台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ps改圖片日期 2025-07-21 23:10:30
背景圖片古風少女 2025-07-21 23:06:12

宋代硯台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6-28 23:25:57

㈠ 北宋的硯台有收藏價值嗎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台一直是書畫愛好者的心愛之物。那麼北宋的硯台有收藏價值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北宋的硯台收藏價值,一起來看看。

北宋的硯台收藏價值

一方好硯擺在案頭不但能揮毫潑墨,而且還是很好的裝飾品,特別是石質細膩、雕工精細的古硯台尤具鑒賞價值,若配以名人的銘文則更具有收藏價值。

硯台的收藏主要以硯台的年代、雕刻工藝、有否銘文和硯眼為鑒別標准。按材質有石、瓦、陶瓷之分,其中以石硯居多;按產地有端硯、歙硯等;雕工也有山水、花鳥的不同圖案。從風格上來說,唐宋的硯台造形簡單,多呈長方形或方形,石質粗糙但雕工風格渾朴。明清的硯品則外觀“花哨”,有圓形、橢圓形、弧形等造型,石質細滑如玉、雕工精巧,常題有當時的圖案詩文。有的名硯還有硯眼,像明代的醒園端硯,石質為古端州的水岩石,硯壁四側分別用草、隸、篆、行書體陰刻四段銘文,十分精美。

盡管與郵幣卡相比,硯台交易目前還較為平淡,不過隨著杭州舊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居民投售的明清硯台越來越多,吸引了不少書法愛好者和外地觀光客,特別是台港同胞和日本、韓國旅遊者。目前市場上品相好的明代端硯售價可達2000元人民幣。

硯台的收藏價值

硯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都無比珍愛,賞硯藏硯也是古代的一種時尚。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如今,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每個時代的藝術品,都有那個時代的痕跡,包括歷史、人文、文化。古玩收藏家章慧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感嘆,小小的一方硯台,差不多也能濃縮一個大時代。“正所謂方寸之間,自有乾坤”。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硯台成為現代人眼中的古物,尋常人家中極為少見。記者也從文玩市場中了解到,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硯台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不可否認,硯台是中國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少石質優美、雕琢精細的歙硯,被收藏家視為珍寶。只是,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些巴掌大的事物魅力何在。隨著近幾年硯台收藏市場的火爆,新入行的藏家當從何入手?

硯台起源

若要深究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即當時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

資料顯示,硯台又稱研,是一種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隨筆墨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由於漢代人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隨後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木胎漆砂硯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

雖然根據制硯原料的不同,有石硯、玉硯、陶硯等不同叫法,但從實用的角度,一般只有瓦硯和石硯兩大類。瓦硯按照製作的不同,分澄泥硯和磚瓦硯兩種;石硯按照產地,又分為端硯、歙硯、烏金硯、靈岩石硯、開化石硯、大沽石硯、沉州石硯、溪石硯、洮石硯、紫金石硯、遼硯、松花石硯等十多個品種。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由特殊材料製作的墨硯,如陶硯、泥硯、水晶硯、磚硯、紙硯、橡皮硯等。而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就是陶硯的延伸版。唐朝韓愈在《瘞硯文》中說的,“土乎成質,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硯。秦漢時建築宮殿用的磚瓦,多採用澄泥製法,後來有人用這些磚瓦改制為硯。正如唐朝吳融《古硯瓦賦》中描述的:“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還有一說:“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如瓦狀,以不留墨為貴。”

而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的歷史悠久,有關它的稱謂或別稱,可謂多矣。

唐朝韓愈作《毛穎傳》,稱硯為“陶泓”,指的是磚瓦硯。唐宋時,盡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紅絲石以及洮石等相繼出現,用這些石料做成的硯開始流行,但硯石開采、製作仍受種種條件限制。瓷陶硯便於生產,所以瓷陶硯在當時仍多於石硯。在稱呼的習慣上,也總是把硯和陶瓦聯系起來。

此外,另有文獻記載,唐朝文嵩以硯擬人,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該稱謂一直延續到宋朝,如王邁的除夜洗硯詩雲:“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直到宋朝文人蘇軾為產於婺源龍尾山的“羅文硯”(歙硯的一個品種)寫了一篇傳記《萬石君羅文傳》,稱“中書舍人羅文,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門三百戶封文號‘萬石君’,世世勿絕。”從此,“萬石君”的名字流傳開來。

在章慧智看來,某些程度上,這些稱謂也體現了那個時期文人雅士的“浪漫主義”。

收藏類別

說起對硯台的收藏,自古就有。

縱觀中國歷史,書法家嗜硯、藏硯、編硯譜、著硯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別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權;宋代歐陽修、米芾、蘇東坡、陸游;清代朱彝尊、高鳳翰、紀昀等,他們的《論硯》、《硯譜》、《硯史》、《研評》、《硯錄》、《說硯》、《閱微草堂硯譜》等影響深遠。

在文人藏者看來,硯既是實用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把硯作為一種收藏,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非博雅淹通者不能為之。眼力來自於實踐,學養決定硯識。硯者研也,拋開文字學上的“硯”、“研”相通,硯亦可稱為硯學,涉及材質、雕刻、美術、書法、民俗、文學、文化、歷史等諸方面,實難兼通。

雖然“四大名硯”廣為人知,即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但實際上,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名品,如唐宋之紅絲石硯,清之松花石硯,都被列為首品。宋代李之彥的《硯譜》就稱,“蘇易簡作《文房四譜》……譜中載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硯為第一,斧柯山端石為第二,龍尾石為第三,余皆中下。”乾隆的《欽定西清硯譜》則把松花石硯“冠於硯譜之首,用以照耀萬古”。王士禎的《香祖筆記》亦認為,松花石硯“品當列洮河、龍尾、紅絲之上”。

以形制論,則有足支形、幾何形(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六棱形、八棱形等)、仿生形、隨意形等。宋代的《端溪硯譜》記載,硯之形制有數十種典型樣式,它們分別是平底風字、有腳風字、合歡四直、斧樣、瓜樣、卵樣、人面、荷葉、仙桃、蟾樣、龜樣、鍾樣、圭樣、笏樣、琴樣、雙魚樣、團樣、硯板、琵琶樣、月樣等。每種形制的硯台又有不同的雕刻方式,而且越到後世,特別是明清時期,形制越多,雕刻更精,並出現從實用性向賞玩性轉變的傾向。

以文學論,唐代劉禹錫有兩首詠端硯詩,一首是《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詩中有“端州石硯人間重”之句。另一首是《謝遺端溪硯詩》,詩曰:“媧天補剩石,昆劍切來泥。著指痕猶濕,經旬水未低。”李賀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二句更為人所熟知。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硯山行》,贊譽歙硯為“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輝燦燦飛金星,碧雲色奪端州紫”。清查慎行的《赴召集》則記載了御賜松花硯一事,其內容曰,“綠雲新斲松花硯,特撤文房賜老臣。”

以硯史論,更是洋洋大觀。據《四庫全書總目》中《子部二十五·譜錄類》所錄,有《文房四譜》、《硯史》、《歙州硯譜》、《歙硯說》、《辨歙石說》、《端溪硯譜》、《硯譜》、《硯箋》、《欽定西清硯譜》等。其中,《硯史》稱:“宋米芾撰,芾有畫史,已著錄是書。首冠以用品一條,論石當以發墨為上,後附性品一條,論石質之堅軟。樣品一條,則備列晉硯、唐硯,以迄宋代形制之不同。中記諸硯,自玉硯至蔡州白硯,凡二十六種。而於端、歙二石,辨之尤詳。自謂皆曾目擊經用者,非此則不錄。其用意殊為矜慎……芾本工書法,凡石之良楛,皆出親試,故所論具得硯理,視他家之耳食者不同。其論歷代製作之變,考據尤極精,確有足為文房鑒古之助者焉。”

“其實,古人在收藏上非常細致,他們會為自己喜愛的藏品著書立論。而我們如今在閱讀這些的時候,幾乎將硯台的類別、材質、歷史都大致了解了一番。”章慧智說。

硯貴在“名”

隨著硯台收藏價值的體現,名硯在拍賣市場中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記者從一些硯台收藏愛好者那裡了解到,過去,硯台在多數拍賣行都作為“雜項”參與拍賣,多少讓一些愛硯的藏家心中不快。然而,自2007年春拍以來,杭州西泠印社連續承辦了8場“歷代名硯專場拍賣會”,其成交結果讓藏硯者感到驚喜。

據章慧智介紹,2007年西泠印社春拍歷代名硯專場,對於硯台收藏者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即跨越了“萬事開頭難”的階段。

記者了解到,當時的拍賣會上,總共拍賣了117方硯,成交115方,成交率高達98.3%,總成交價達1832萬元,比最高估價820萬元高出一倍多。其中,單方硯價達16萬元。即使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2008年和2009年春拍上,硯台的拍賣成交率也達70%至84%。2009年後,硯台收藏市場不僅回暖,而且勢頭強勁,一路飆升。西泠上拍的98方硯,成交94方,成交率達96.8%,總成交價為1419.9萬元。其中一方清代“和軒氏紫雲硯”以548.8萬元成交,創下當時拍賣歷代名硯的最高紀錄。而2010年春秋二拍,其形勢更是居高不下,春拍79方硯,100%成交,其中兩方名硯拍賣價超過百萬元;秋拍83方硯,82方成交,成交率達98.8%,有4方名硯價格跨百萬元。

硯台拍賣如此成功著實令外界吃驚。硯台拍賣為何如此受收藏者追捧,甚至有力壓其他經典文玩拍賣市場的價值。

“顯然,這樣的秘訣在於‘名’上。硯台的價值除了用料之外,便是它的‘名’。”章慧智告訴記者。

那麼,何為名品硯台,又有什麼標准?

專業人士認為,中華名硯(包括古硯和新硯),一直受到“六名”的影響,行家亦以“名”的多少來論高低,評貴賤。“六名”,即名硯、名坑、名品、名師雕刻、名人題銘、名家收藏。一方硯上,其“名”數越多,就越珍貴。而能戴上“六名”硯之冠的硯台鳳毛麟角,可算作最高檔次的硯了。

古代流傳至今的名硯已極為罕見,因此在藝術品市場上行情日益看好。在香港某拍賣市場上,曾出現一方17世紀出品、由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的端硯,經眾多買家多輪競爭,最終以38.5萬港元落槌。而在北京翰海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方清康熙時期的綠端石夔龍紋硯估價為40萬至60萬元,結果被買家以 176萬元拍走。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當代藝術品潮流的發展,當代大師的精品、珍品之硯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價位也一路走高。縱觀近幾年拍賣市場上當代名硯和歷代名硯的表現,一些場次,新硯在總成交價、最高拍價、平均拍價上甚至超過了古硯。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古硯相比,新硯具有幾個優勢,如新硯比古硯好鑒別、易觀賞。古硯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其文化底蘊雖深厚,但精、珍品古硯,寥若晨星又很難鑒別。

據悉,已故國學大師張中行亦是一位雅硯、藏硯的大家。他對鑒別歷代名硯這樣論述:“古硯作偽的手段很多:舊匣裝新硯,舊硯刻假銘,用墨色掩蓋水泥修補過的殘硯,摹刻偽造名硯等……民間流傳的古硯,不是蘇東坡就是趙子昂,甚至還有虞世南、李太白的,可以推斷十之有十是假的。”而新硯就沒有這么多的麻煩,一硯在手,一目瞭然;如果搞不清楚,刻硯、銘硯者都健在,一打聽也就瞭然。而且古硯長期使用,墨汁侵入,使硯的石質、石品模糊不清。而新硯的石品如魚腦凍、蕉葉白、天青、青花、冰紋……歷歷清晰。

除此之外,由於硯的功能發生變化。歷代古硯雖然在造型上式樣頗多(約70種以上),但主要是實用,擺脫不了“器以用為工”的傳統特徵。而新硯不僅繼承了古硯的式樣,又使雕刻藝術深化發展。雕硯家在追求“新”、“奇”、“美”的過程中,利用硯石的自身結構、形狀、石品花紋等特點,“以石構圖,因材施藝,以色取巧”,突出自然神韻,製作出的硯台也因此受到藏硯家的喜愛。

如何鑒定

如今,許多硯台投資收藏人士開始把收藏的目標瞄準更多具有收藏價值的硯台。比如明清時期,匯聚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在北京造辦處雕琢的各式硯台。當時,在硯台材質選料、磨製工藝以及雕刻手法方面,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所以,全國各地都涌現出許多精品;而民國時期,上海出產的海派寫實澄泥硯,也是收藏投資的熱門品種。

硯台的收藏投資,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會帶來意外的回報。

㈡ 古硯台收藏圖片大全

古硯不僅 文化 底蘊深厚,而且極具 收藏 價值。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硯台收藏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古硯台收藏圖片

古硯台收藏圖片1

古硯台收藏圖片2

古硯台收藏圖片3

古硯台收藏價值
硯台歷史悠久種類豐富 硯台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與筆、墨、紙並列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由於其質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王文祥介紹,硯台由古時研磨器發展而來,古代岩壁畫和彩陶畫等遺跡或遺存物上的顏料,都來自研磨器的加工。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 雕刻 ,有石蓋,下帶足。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按照製作年代的不同,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硯台大致可分為古硯和當代硯。古硯因有文人參與和歷史價值而備受藏家追捧,當代硯則因與雕刻大師結緣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雖收藏冷門但潛力較大 雖然硯台收藏屬於冷門,但其在拍賣市場中卻表現出“熱”的一面,特別是古硯,在近10年中屢屢拍出高價,拍賣價格更是穩步上升,屢創新高。 王文祥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硯台可稱得上是一支“潛力股”:

一是因為歷史上硯台是貴族收藏的熱門;

二是目前硯台尚處於價值窪地;

三是各類傳統藝術品中,硯台是唯一沒有被爆炒過的藝術品;

四是一些收藏界的“先知先覺”者已在吸納建倉;

五是民間藏家的惜售,中高端藏品已經很難在民間出現。而就市場表現來看,王文祥表示,古硯和當代硯相比,目前古硯的價格更高,市場表現更好。

收藏有技巧,辨真假有方 作為一種藝術含量極高的藝術品,硯台的價值核心可以說是其人文屬性。王文祥認為,對想要進入硯台收藏領域的 愛好 者來說,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注意的問題。新入門的愛好者最應看重的是硯台這種特殊工具、特殊藝術品的性質和特點,即它首先必須是能用的硯,而不僅是能看的雕塑。

硯台有千萬種,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選擇有價值的硯台來投資和收藏成為首要問題,

一是看硯台的材質、工藝、品相、銘文等。據專家介紹,硯台首先看坑口,是否是四大名硯、是否有老坑,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准。

二是從視覺過渡到觸覺,就是用手撫摩硯台,感覺是否滑潤細膩。滑潤者,石質好;粗糙者,石質就差。

三是把硯台上的墨痕洗掉,還原本來面目,這樣更容易看清硯台是否損傷或有 修理 過的痕跡。據了解,硯台造假古已有之,並且是當前古玩領域造假之風的重災區之一。
古硯收藏 方法
一審:包漿斷新老。藏硯第一關就是要從硯台的包漿類型和磨損痕跡等古舊氣息中,迅速鑒別出新老。比如:從沁蝕、墨銹入手,分出生坑、熟坑;從包漿、磨痕入手,判斷其傳世長短等等。其中,看懂包漿和磨痕最為重要。重點則是要學會分清自然分化剝蝕、累計損傷和一時敲砸做舊損痕的不同,重點識別鐵砂裹埋、鞋油塗抹、茶水浸泡和墨汁及膠等形成的硯台“做舊包漿”,從而將低仿新硯拒之門外。

二看:型制定年代。型制是硯台的外表形象,不同時代的硯台都有其不同的流行特徵。比如漢晉流行三足硯,唐代流行鳳字硯,宋代流行抄手硯,明清硯大多堂池分開等等,掌握了這些大的風格,再結合硯池、硯堂和硯足的不同細節特徵,就能夠對一方古硯“老”到什麼年代,做出基本准確的判斷。

三賞:工藝分精粗。硯雕工藝與其他傳統藝術的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從問世到消亡,整體上必然經歷由粗陋到精美的演進過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取向。比如,唐硯在開創中講究雄渾大氣,宋硯在求新中追求邊線勁挺,明硯在質朴中喜好簡潔大方,清硯在繁縟中力求工不厭精,因此,評價一方古硯的工藝如何,應重點放在同時代的硯藝坐標系中進行比較。古硯台收藏圖片大全

四辨:硯材斷硯種。古硯的材質是斷代和定級的重要標志,除金屬類、陶瓷類、玉石類、漆木類等少見易識的硯質外,石質硯台既是藏硯的主體,又是難分難辨的重點。如果作為專業收藏,我們僅僅滿足於知道“端紫、歙黑、綠洮河”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把識別端歙洮澄“四大名硯”作為主攻方向,還要掌握不同硯石的標志性特徵,這樣才能藏對。

五識:品紋明貴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硯台的品名紋理,除了賞心悅目外,還是發墨、下墨和好用的“名牌”標志。比如端硯,凡是帶青花、魚腦凍和蕉葉白的硯石都至嫩至密,磨起墨來才會“熱鍋塌蠟,發墨如油”。再如歙硯,只有龍尾舊坑石和帶銀星、金星、羅紋和眉紋的老坑石才堪稱“金聲玉德,殺墨如風”。值得注意的是,古硯的品紋大多“水下現身”,且被包漿和墨垢掩蓋,不可能一目瞭然。因此,筆者淘硯時,常常隨身帶水,既便於洗去臟物、發現裂痕,又能觀察品紋、識珍辨寶。

六摸:硯質分高低。選購古硯不可能讓你拿墨試磨,因此,撫摸硯台是辨別硯質高低的重要手段,好比中醫搭脈大有學問。摸硯時,一要帶水,二要緩慢,三要用心;左手握硯,右手拇指模仿磨墨,按研硯堂,細細體會硯石對手指的吸引力和鋒芒對手指的摩擦力。好的硯石“如嬰膚柔嫩,如熱臘黏手,如橫撫刀鋒”,讓人酥癢暢爽,愛不釋手。

七聞:氣味辨真假。硯體上的氣味與流傳方式有關,比如剛出土的古硯由於地火和墓物侵蝕,滴上水後,會散發出濃重的土腥氣;而長期使用的古硯由於浸吸墨汁,乾擦硯堂,可聞到淡淡的墨香。造假的古硯則與此相反,雖然滿身泥土,但除泥後並無腥氣;而遍體粘墨的仿古硯,不是墨氣沖鼻,就是散發出皮鞋油等現代化學物質的氣味。因此,在審視包漿無法斷定新老時,通過聞氣味辨明古硯真假,無疑為防止“吃葯”上了雙 保險 。

八聽:石聲知優劣。擊硯聽聲是識別古硯優劣的重要方法,通過石聲,可以知道硯石老嫩、堅密程度和體內有無內傷、石裂、石筋。通常堅老和無傷、無筋的石硯,敲擊時會發出清亮的聲音。整體來說,端硯“以泥聲為上”,歙硯“以金聲為貴”,但使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瞎子摸象,生搬硬套。因為“老坑端硯,以泥聲為上”只是清代著作中的普遍觀點,在宋代和明代硯著中,就有下岩和水岩上品端硯“石聲呤呤”、“石聲清越”的記述;而出土的高古歙硯更是大多“千年金聲化木聲”。

九審:硯銘求真品。古硯貴有銘,但十銘九假。在眾多假硯銘中,主要有同代托款、後代仿款和現代仿款三種;即使真銘也分自書自刻、自書匠刻和匠摹匠刻三類;因此,鑒定硯銘真假不易。一方帶銘的古硯要達到筆者心中的“差不多”標准,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內容要生要實。“生”是無先例,“實”是有依據。除了清代皇帝賜硯,由造辦處批量生產出現同銘外,古代文人銘硯從不雷同,凡是在歷代典籍中出現過、或大同小異的硯銘,均可懷疑為假銘;而內容與作者人生經歷一致的硯銘,最有可能是真銘。二是字口包漿要老。凡是字口包漿做過舊,或者與硯周身氣息不一致的銘文,其內容再與作者貼近,也肯定是後刻銘文。三是書法篆刻要精。除了滿足上述幾條外,如果銘文的風格與硯台所處時代書刻習慣和作者身份、書法款式也相同、相近,那麼,一方名人古硯已基本握在了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