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原始部落生活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後背有哪些圖片 2025-07-27 16:42:21

原始部落生活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6-13 11:26:07

❶ 原始人是在什麼願望,和什麼情感的驅使下進行巫術活動,從而創造了我們今天稱之為藝術作品的洞穴畫

$舊石器時代

人類何時開始創造藝術?什麼力量促使他們去創造?最古老的藝術作品是什麼樣子?每一部藝術史都必須從這些問題開始,卻又不得不承認它們無從回答。人類的始祖在400萬年前就開始直立行走了,但他們是如何使用雙手的卻不得而知。已經發現的最早的人類使用工具的遺跡是在200萬年前,此前人類肯定一直使用著工具,甚至猿類也會撿取木棍打落香蕉或投石御敵。工具製造則是更為復雜的事,它首先需要有 "采果棍"和"碎果器"這樣的工具概念存在(尤其是在不使用它們時)。人們一旦有了這些概念,就會逐漸發現有些木棍和石塊用起來更稱手,於是就把它們留著以後使用。人們開始?"形式"與"功能"聯系起來了,所以他們選擇和"確定"某些木棍和石塊作為工具。當然,木棍已不復存在,只有少數石塊留存至今,這是些大塊卵石和岩片,上面還留有反復使用的痕跡。下一步人們對這些選定的工具進行加工,使之更為適用,這就是最早的工具製造,由此人類進入了稱作舊石器時代的發展階段。

#洞窟藝術

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藝術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一階段始於35,000年前,但是這些藝術品已經相當成熟、精美,遠非粗陋的初期作品。如果它們不是飛躍發展的結果--就象雅典娜從宙斯的頭里鑽出來就已長大成人一樣,那麼在此之前一定經歷了成千上萬年的緩慢發展,而這一發展過程我們卻一無所知。當最近一次冰河期在歐洲大陸結束時,這之前至少經歷過三次冰川期,每兩次冰川期之間夾以約25,000年間冰期的亞熱帶溫暖氣候。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氣候與今日的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相似。成群的馴鹿和其它巨型食草動物在山谷和平原游盪,遭到現代虎、獅的兇猛先祖和原始人的捕食。這些原始人喜歡居住在洞窟里或突出的崖壁下,已經發現了許多這樣的遺址,大多數分布在西班牙和法國西南部。根據發現工具的不同和遺址間的差異,學者將"穴居人"分為若干類,每類以代表性的遺址命名。其中奧瑞納人和馬格德林人以其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倍受矚目。

&阿爾塔米拉窟和拉斯科窟 舊石器時代的藝術中最動人的作品是動物形象,它們被刻鑿、繪制或堆刻在洞壁上,例如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窟中的‖受傷的野牛‖(圖14)。垂死的野牛伏在地上,已無力站起,頭防衛性地低拱著。多麼生動、真實的畫面!畫家敏銳的觀察,准確有力的輪廓線,精心運用陰影來突出塊面和體積的微妙手法,都令人驚嘆,但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或許還是野牛瀕死掙扎中的力量與尊嚴。法國多爾多涅地區的拉斯科窟中(圖15,彩圖2)繪制的動物雖然細節上不如前者,但同樣給人以極深的印象。野牛、鹿、馬和牛競相馳騁,布滿洞壁和洞頂,雜亂無章。一些僅以黑線勾畫,另一些則塗以鮮亮的礦物顏料,然而所有的形象都顯示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
這種傑出的藝術是怎樣發展而來的?它的製作動機是什麼?為什麼經過幾萬年還能保存得這樣完好?最後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因為這些畫不位於易於發現和損壞的洞口,而在遠離洞口的黑暗幽深處。有的洞段要爬著進去,通道錯綜復雜,如果沒有老練的向導很快就會迷路。拉斯科窟的發現就是個典型例子,純粹的偶然事件。1940年,附近的幾個孩子被一隻失足落入洞中的狗帶到了這座地下宮殿。

由於藏在大地的深處,壁畫避免了不速之客的破壞,這同時表明這些圖像一定具有更重要的目的,而決不僅僅是裝飾。事實上,它們極可能是作為巫術儀式的組成部分而製作的,或許是為了保證狩獵的成功。這樣推測,不僅根據其隱秘的位置,代表矛和標槍的射向動物的線條,而且還由於這些圖像獨特、無序的相互疊壓(如圖15)。顯然,舊石器時代的人不能明確區分現實與想像。他們認為動物一旦被畫成圖像,動物本身就受制於人了,而"殺死"動物的畫像,也就殺死了動物的生命之靈。於是,"殺戮儀式"完成之後,"死"的圖像失去功效,重施巫術時可以不再管它。可以肯定,巫術是有效的,它增加了獵人的勇氣,讓他們在使用原始武器去獵殺難以對付的真正動物時更容易成功。這種巫術的情感基礎至今尤存,我們在皮夾里放著親友的照片,因為這使我們感覺到他們的存在;人們在恨一個人時也會撕毀他的照片來泄憤。

即使這樣,洞窟繪畫還有許多不解之謎。為什麼把它們畫在難以抵達的位置?狩獵巫術不能同其它巫術一樣在露天舉行嗎?為什麼動物要畫得那麼真實?難道"殺戮儀式"在不太寫實的形象上進行,巫術就會失效嗎?我們知道,許多後來的巫術只使用最粗糙、最簡化的造型,以兩根交叉的小棍子就可以代表人的形象。

也許應當把馬格德林文化期的洞窟壁畫當作發展過程的最後階段。此發展始於簡單的殺戮巫術,那時各種獵物數量充足,隨著動物的減少(由於歐洲中部氣候較暖,大群動物北遷),圖像的意義就改變了。在那時,阿爾塔米拉窟和拉斯科窟壁畫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殺戮動物,而是促進動物繁殖,這可能是通過年復一年的季節性儀式進行的。一些原被認為是用於殺死動物的武器,最近被確認為植物圖象。馬格德林人在大地深處舉行增殖巫術是否由於他們認為大地也是活體,萬物都誕生於她的腹中?這是我們熟知的後來地母崇拜的觀念,這種觀念很可能就來源於舊石器時代。如果是這樣,將有助於理解洞窟壁畫中對寫實的追求。真正?"創造"動物的藝術家,比起僅製作殺戮對象的藝術家來會更苛求畫面的逼真。

&可能的起源 有的洞窟壁畫為探求增殖巫術的起源提供了線索。在許多例子中,動物形象似乎是藉助岩壁的天然起伏構成的,軀干利用壁面的隆起,輪廓盡可能與石紋或岩縫相重合。眾所周知,我們會把雲朵或水漬的偶然圖形想像成各種物象。一個石器時代的獵人,心中總惦念著那些賴以生存的各種獵物,端詳洞壁時就很容易發現動物的形象,並賦予他的發現以深刻的意味。起先,他可能只是用余燼中的木炭強調一下輪廓,以便別人也能看清楚。可以作一種有趣的設想:那些特別善於發現圖像的人會獲?"藝術家-巫師"的特殊地位,並被免除實際狩獵的危險,以保證他們的"圖像狩獵"技術日臻完善,直至最後能夠少用或不用天然起伏而造像,雖然他們依舊樂於藉助這些起伏。

這一創作過程最明顯的例子是‖裸婦‖(圖16),它發現於法國佩訥的拉馬德格林窟,是舊石器時代藝術中罕見的人物形象之一(顯然人類的繁殖問題尚沒有動物的繁殖問題那麼迫切)。她的腿與身軀是沿天然的岩石邊緣刻鑿的,看起來象是從石頭里幻現出來。因為沒有適當岩面可以借用,右臂雖依稀可見,頭部則完全省略了。我們只能推測與這個形象有關的巫術儀式。50年代在西西里巴勒莫附近的阿杜拉窟洞壁上,發現了獨特的舊石器時代繪畫(圖17),證實了有關動物和人類增殖洞穴儀俗的存在。這些畫以迅速而准確的線條刻在石壁上,人物呈現類似舞蹈的姿態,周圍還有一些動物。與拉斯科窟一樣,這里再一次出現圖像層層疊壓的情況。

#器具藝術

除了大尺度的洞窟藝術,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們也熟練地使用燧石工具刻鑿骨、角、石塊。製作了大小如掌的線刻畫。目前發現的最早實物是德國西南部洞窟中的猛獁象牙雕刻,距今約3萬年。它們已經做得相當精緻,必然是上萬年藝術傳統的結晶。其中一件馬的雕刻曲線優美勻稱(圖18),後代雕刻家也贊嘆不已。多年的撫摩已經磨損了這個小像的細部,但仍可看出其肩胛骨上表示飛箭或傷痕的兩條交合直線,並不是原有的設計。那麼,最終這匹馬也只是被"殺戮"或作為祭品了。
有些原材料的形狀正巧與藝術家想做的形象相似而被選擇並加工成雕像。早期階段,石器時代的人們喜歡收集卵石(還有其它不甚耐久的小東西),他們認為卵石的一些特定自然形態能夠帶來魔力,這種想法反映在後來一些經過充分加工的作品中。例如奧地利被稱作‖威冷道夫的維納斯‖的雕像(圖19),就是表現女性生殖力的典型。她飽滿的球狀身體彷彿是卵?"聖石",位於整個形體中心的肚臍恰好利用了石頭上的天然凹陷。另一個例子是用馴鹿角精心製做的‖野牛‖(圖20),在某種程度上,它緊湊而富有表現力的輪廓正歸功於鹿角本身的掌狀外形,它決不比阿爾塔米拉窟和拉斯科窟中精彩的動物形象遜色。

今天所看到的歐洲舊石器時代的藝術,標志著當時生活方式的最高成就。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冰河期的特殊生活條件,然而冰河期即將結束,人們就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新的環境。在世界的其它地區,舊石器時代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之間被新的發展階段取代。只有少數偏遠地區由於缺乏外部挑戰或沖擊,還保持著原來的生活方式。南非的布須曼人和澳大利亞土著是或曾是人類發展初級階段的最後遺存,甚至他們的藝術仍帶有舊石器時代的特徵。北澳大利亞樹皮畫(圖21)的精巧程度雖然遠不及歐洲洞窟壁畫,但對運動的興趣和對細節的深入觀察(包括動物內部器官的"X"光透視圖)則是共同的,只是施加"巫術"的對象是袋鼠而不是野牛罷了。

$從狩獵到農耕:新石器時代

終結舊石器時代的是新石器革命,雖然該過程持續數千年,它仍然可被稱作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約於公元前8000年始於西亞。是時是地,人類第一次成功地馴養了動物,種植了糧食--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舊石器時代的人們一直過著狩獵和採集的游盪生活,享用自然的賜予,又任由無法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擺布。但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勞動來保證食物的供給,於是就以村落組織的形式永久定居下來,這就需要新的規則與秩序。盡管工具和武器皆以石制,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仍舊是根本性的。遠在金屬出現之前,新的生活方式就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新工藝和新發明--制陶術、編織術、紡織術,以及用木、磚和石頭建築房屋的基本方法。
從已經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村社遺址中,我們了解到這些情況。但通常這些出土物很少能體現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狀況。出土物中包括一些製作極其精巧、造型十分優美的石制工具和各種型制紛繁的陶器,但是這些東西無法與舊石器時代的雕刻和繪畫相提並論。從狩獵到農耕的轉變,必然伴隨著人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的深刻轉變,這不可能不在藝術中有所表現。可能這段時期藝術發展的重要篇章已經佚失,因為新石器時代的藝術家是用木 質和易腐材料進行創作的,或許今後的發掘會有助於填補這個空白。

#傑里科

新近發現的史前傑里科遺址是一處受人矚目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出土了一批精彩的雕塑頭像,年代約為公元前7000年(圖22)。這些頭像由真人的頭蓋骨製成,面部覆以染色的灰泥,眼睛以海貝鑲嵌而成。它們的造型精巧准確,塊面過渡細致優美,骨肉質感強,關系精確,僅頭像本身就足以令人贊嘆,更何況它們還產生於遙遠的古代;進而,其五官亦非千人一面,而是個性鮮明。這些頭像雖然神秘,卻清晰地預示了美索不達米亞藝術的特色(參見圖90)。它們是肖像繪畫傳統的發端,此傳統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一直延綿不斷。不同於源自對偶然形象的視覺感受的舊石器時代藝術,傑里科頭像不?"創造"生命而是用經久的物質取代易腐的肌膚而使之不朽。根據頭像的發現狀況看,它們陳列在房屋的地面上,而遺體的其它部位則埋在住所的下面。頭像很可能是受崇敬的祖先,如此這般被認為可以恩澤子孫。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也埋葬死者,但尚不知道他們對死亡的看法,死亡是回歸地母之腹還是有天國存在?傑里科頭像從一方面說明了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相信精神或靈魂的存在。它居於頭顱之中,肉體死後依然存在並能造福或釀禍於後代,因此要靠活人安撫或控制。顯然,保存下來的頭像?"靈魂寓所",用以把靈魂禁錮在原來的地方,這樣就以視覺形式表達了觀念傳承、家庭或部落延續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定居的農耕生活有別於獵人的漂泊生活。新石器時代的傑里科是最典型的定居社會,珍藏先祖頭顱的人們居住在鋪有整潔粘土地面的石頭房子里,外面由粗糙但構築堅固的磚石城牆與塔樓護衛(圖23)。奇怪的是他們沒有陶器,這種燒制粘土的技術似乎是後代的創造。

#薩塔·胡伊克

從1961年起,在安納托利亞的薩塔·胡伊克發掘了另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城市,大約比傑里科晚1000年。這里的居民居住在圍繞天井建築的磚木房子里(圖24),因為房屋無門,所以沒有街道,人們顯然是由房頂出入的。遺址中有不少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類神廟。在粘土粉飾的牆面上有最早的人工壁面繪畫,畫面表現了奔跑的小人圍獵巨大的野牛和牡鹿的場面(圖25,彩圖3),顯現出舊石器時代的影響,這表明當時此地的新石器時代剛開始不久。但是畫面反映的重點已經改變了,這種狩獵活動似乎是祭祀男性神的儀式,野牛和牡鹿是祭神的聖物,而並非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
與洞窟壁畫中的動物相比,薩塔·胡伊克的動物是簡化和靜止的,而獵人則處在劇烈的運動之中。與母性神相關的動物表現出更加固定的規則,兩只豹子(圖26)頭部相抵,嚴格對稱,分毫不差;另一對豹子則構成了生殖女神寶座的扶手(圖27)。類似的女神陶塑很多,它們都體現了‖威冷道夫的維納斯‖(參見圖19)的遺風。在薩塔·胡伊克的壁畫中,最出人意料的是村落圖,上面有座正在噴發的火山(圖28、29)。排列緊密的長方形住宅區採取俯視的角度,山則是平視的,山坡上布滿了表示岩漿的斑點。這樣的火山在薩塔·胡伊克至今尤存,它的爆發對於當時的居民來說必定是災難性事件無疑,他們怎麼能不把這看作是神力的象徵呢?只有出於對神力的敬畏才能產生出這樣一幅介於地圖和風景畫之間的作品。

#新石器時代的歐洲

西亞成了文明的搖籃(進入文明,實際上就是過城市定居生活),而新石器革命的進程在歐洲卻緩慢得多。約在公元前3000年,西亞的影響開始延及地中海北岸。發現於巴爾干半島的燒陶生殖女神像,與小亞細亞出土的陶像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發現於切爾納沃達的一尊陶像(圖30、31),之所以使人過目不忘,正是由於雕塑傢具備既簡化人體,又保持其鮮明女性特徵的能力(他把面部完全略去了)。平滑凹陷的背部恰好襯托出正面的球狀隆起--大腿、腹部、臂膀和乳房,或許可以把它看作是古代藝術家遺留給現代雕塑家的贈禮。

&石棚和石圈 阿爾卑斯山北部很晚才受到西亞的影響。直到公元前數百年,在鐵器和青銅器出現之後,數量稀少的中歐和北歐居民還繼續過著簡單的小型部落生活。因此,新石器時代歐洲社會的發展從未達到過傑里科和薩塔·胡伊克的水平,前者有砌築建築,後者則發展了房屋密集的城市。然而在歐洲發現了巨石建築,這些建築是由巨大的石塊和圈石組成,不用灰漿,故稱之為"巨石文化"。它們用作宗教目的,並不具有世俗、實用的功能。很明顯,只有在宗教權力的威壓之下,才會出現這種持久的協作--這是一項無異於移山的艱辛工作。即使在今天,這些巨石文化的建築仍然籠罩著一種令人敬畏的神秘氣氛,彷彿是昔日巨人族的傑作。其中一些石棚本是墳墓,即"死者之屋",立巨石為牆,覆石板為頂(圖32)。

另外,石圈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英國南部的斯通亨奇(Stonehenge)就有這樣的建築(圖33、34,彩圖4)。外圈等距排列直立的巨石,這些巨石支撐著橫置的石板(楣梁)。裡面另有兩個結構相似的小石圈,最中心放置著一塊類似祭台的石頭,整個構築物正朝著夏至日出的方位,因此它一定是用於太陽崇拜儀式的。

巨石結構是不是建築,這涉及到定義的問題。今天我們傾向於認為建築必須有封閉的內部空間,而卻認為花園、公園、運動場是環境建築,也不會有人將露天劇院和體育場排除於建築之外,這就需要考證一下建築這個概念的語源。古希臘?"archi-tecture"意味著一種高於普通"tecture"(建築物或房舍的意思)的構築物(就如同archbishop(紅衣主教)位列bishop(主教)之上;而archfiend(魔王)比fiend(妖魔)更加邪惡一樣),以其規模、秩序、持久與庄嚴而區別於日常的實用房屋,所以古希臘人一定會把"斯通亨奇"當作建築。只要我們理解了建築定義不必包含內部空間,就也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建築是"以人類的需要和願望來塑造空間的藝術",那麼"斯通亨奇"正合此義。

#新石器時代的美洲

堪與巨石文化建築相媲美的是史前北美印第安人的"大地藝術"。這些印第安人都被稱為"築堆族",這個詞會造成理解錯誤,實際上,這些泥堆無論是形狀還是功用,都有天壤之別,而且造於不同的年代,時間跨度從公元前2000年直到殖民地時期以前。這些"塑像堆"奇特有趣,被製成動物的形狀--可能是製作者部落的圖騰。最蔚為壯觀的是‖巨蛇堆‖:一條長達427米的巨蛇蜿蜒於南俄亥俄一條小河旁的山脊上。位於最高處的巨大蛇頭由石塊堆砌而成,可能曾是祭壇。顯然這一傑出的環境建築的靈感來自於周圍地形的自然狀況,它同斯通亨奇一樣神秘動人。

$原始藝術

至今還有一些人類群體過著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新石器時代的現代遺氏並不罕見,他們分布在熱帶非洲、南太平洋群島和美洲的所謂原始社會。"原始"是一個不恰當的詞,它極其錯誤地暗示著這些社會具有人類發展最早階段的特點,因而使其被賦予多種相互沖突的感情色彩。但由於沒有更恰當的詞,只能沿用"原始"一詞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約定俗成的名稱。這種生活方式經過了新石器革命卻仍未出現向"有史"文明社會進化的跡象。這意味著原始社會實質上處於自給自足的村落生活狀態,其社會和政治的基本單位是村落或部落,而不是城市或國家。他們通過恪守自己的習俗和傳統來實現社會的延續,並不使用文字記錄,所以他們的歷史是口頭傳襲的。

原始生活的整個模式都是靜態而非動態的,沒有現代社會習以為常的要求變革和擴張的內驅力。原始社會樂於老死不相往來,抵制外來影響,他們表現了穩定但又脆弱的人與自然間的均衡,一旦接觸都市文明就會遭到損害和淘汰。在西方社會現代文明的侵犯面前,大多數原始社會都擺脫不了束手無策的悲劇性命運。然而原始人的文化遺產豐富了現代文明,他們的習俗、信仰、傳說、音樂已為民族學家記錄下來。在整個西方世界,收藏和鑒賞原始藝術品蔚然成風。

&祖先崇拜 對於原始人生活的研究有多方面的收獲,其中之一是對現代文明的淵源:即西亞和歐洲的新石器時代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對原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的了解基於製作較晚的材料(幾乎沒有早於17世紀的),但這些材料同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驚人地相似,當然原始社會的材料更為豐富。由於在原始藝術中有大量的相同現象,據此就能更好地理解傑里科的顱骨崇拜(圖22)。

在新幾內亞塞北克河流域發現的顱骨與傑里科顱骨極為類似。直到不久以前,那裡還把祖先(和重要敵人)的顱骨以傑里科的方式進行處理,包括用海貝做眼睛(圖36)。我們推測其目的是為了"系留",進而控制死者的靈魂。另一方面,傑里科儀俗在某些重要方面同新幾內亞有所不同,因為塞北克河地區的雕像缺少細致、生動的模仿造型。在這里,死者的身份不依賴於肖像特徵,而是通過繪在臉上的部落紋飾來辨別的。野性未脫的表現方式很難與藝術聯系起來,然而這些頭顱與本地區那些出色的祖先木雕像包含著同樣的意義。如圖37,雕像的整體造型設計集中於頭部,兩只貝眼緊緊注視前方,而身軀卻象原始藝術品中常見的那樣,簡化到僅作支撐物的地步。四肢則蜷成胎兒的姿態,這是許多原始部落常用的葬式。

木像頭後生出一隻大鳥,巨翅平展,象徵著祖先不死的靈魂生命力。從外形看這是軍艦鳥或某種飛翔能力很強的海鳥,鳥的翱翔之態與僵硬的人物形成對比,形成動人的景象。這與西方的傳統出人意料地相似,在西方也?"靈魂之鳥"存在,有代表聖靈的鴿子,有《老水手》中的信天翁。因而我們發現自己常常身不由己地同一些藝術品產生共鳴,盡管乍看上去它們難以理解和接受。

&守護神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最持久的特徵和原始社會最堅強的凝聚力。但原始世界由眾多獨立的部落組成,祖先崇拜形式各異,藝術表現更是各不相同。譬如在復活節島,有用整塊火山岩石雕刻而成的巨型祖先石像,在高高的平台上列成一排,如同巨人守護神一般,它們肯定被認為具有辟邪消災的巨大法力(圖38)。製作者同樣將精力集中在面部的製作,面孔長削,特徵鮮明,而後腦則被全部削平了。這些形象反映了與歐洲巨石文化建築相似的創作動機。

在赤道非洲的加彭,有許多土著部落將祖先的頭顱集中於一個大瓮內,由雕像守護,這些大瓮就成了公用的祖先靈魂安息地。圖39顯示了巴科塔人傳統形式的守護神像。象其它中非西海岸的部落一樣,這個部落對有色金屬的使用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所以藝術家用光亮的黃銅包裹雕像,使其更添威儀。這個雕像是幾何抽象的典型例子,這種抽象或多或少存在於整體原始藝術之中。雕像除頭部之外,整個造型都被平面化了:軀乾和四肢變成了中空的菱形,頭飾呈扇形,臉部則象是橢圓的盤子,一雙球形的眼睛和金字塔狀的鼻子擠在盤心。整體效果特別平靜、秩序、和諧,各種形狀配合得度,酷似裝飾圖案,實際上這些守護神像不可能有威懾作用。

部落的秘密不輕易示人,因此,可以了解到的情況都不足以說明巴科塔守護神像的真正含義。或許合理的解釋是:形象脫離自然(原始藝術中普遍存在這種抽象),是為了表達靈魂世界的詭秘。出於這種動機,藝術家必然盡其想像之能事,使之殊別於事物的通常面貌。但如何認識原始藝術中不同程度的抽象呢?抽象程度越高,精神內涵就越豐富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巴科塔藝術與塞北克河流域的藝術之間的差別也反映了在祖先崇拜上的差別嗎?或者,還需要考慮其它因素?

慶幸的是巴科塔守護神像為這些假設提供了很好的檢驗材料。它們數量較大,相互間的差別也顯而易見,盡管它們都屬於同一種類並被用於同一目的。第二個例子(圖40)除頭部之外幾乎與第一個完全相同,而相比之下,這一個的頭部則頗為寫實。它具有凸出而不是凹陷的外形,每個細部的表現都有其特定含義。張著的口裡布滿尖牙,顯然是起威懾作用的,這個守護神像才真正出色地履行了它的職責。而巴科塔人則不會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寫實和抽象的守護神像同樣奏效。

那麼二者的聯系如何呢?它們的製作時間可能不同,但相隔不會超過一兩個世紀,因為熱帶氣候下木雕是不能久存的,而且歐洲探險家們也是從18世紀起才把巴科塔守護神像帶到歐洲的。照原始社會的保守性來看,巴科塔的祖先崇拜在一二百年間很難產生重大變化而使得圖39中的守護神區別於圖40。它們中哪一個出現比較早,說的更謹慎些,哪一個更古老、更有可能是原型呢?肯定是圖40。因為不能想像圖40中的寫實形象是由圖39中簡略的幾何圖形演化而來的。發展的過程應該是從圖40到圖39,即從具象到抽象(中間還有許多過渡的例子),這種變化看起來發生在宗教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是否應該相信原始藝術家僅對抽象本身感興趣呢?這很難說得通。或許有個更為簡單的解釋:巴科塔守護神像逐步走向抽象,是無休止復制的結果。

尚不知道一次需要使用多少件守護神像,但其數量必定很大,因為每個守護神像只能護衛十多個顱骨。木雕壽命有限,要定期更換,而原始社會的保守氣質要求每個新的守護神像必須遵循舊有的形式。眾所周知,沒有一件摹品能夠完全忠實於原型,一旦復制了傳統形象的基本輪廓,巴科塔雕刻師們就可以自由發揮了,所以傳世的守護神像中沒有絕對相同的。可能這種微妙的變化是他們有意為之,使新造的守護神像區別於被替代者。無數次重復總是使姿態和形式逐漸失卻原有特徵--趨向平面化、簡單化、抽象化。象形漢字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開始是圖畫,後來就逐步舍棄了模仿的痕跡,變成了單純的符號。巴科塔守護神像在抽象程度上雖不如漢字徹底,但也經歷了相同的轉化,簡化和抽象是它們發展的唯一途徑,不妨把這種轉化稱作"自我演化"的抽象。

❷ 南美最奇葩原始部落,用花草遮羞,冬天這么穿難道不冷嗎

一、氣候溫暖

個人感覺是因為那裡冬天的氣候是特別暖和的,所以這些人就不會覺冷,是一個最奇葩的部落,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在這個部落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孩子可以用花草遮羞,並且他們的下巴插著木棍,這個部落的人覺得有這樣的裝飾,男士才會顯得特別的帥,女的才會顯得特別的漂亮,這個部落的人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他們有著很淳樸的民風。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民風淳樸,並且一年4季都是特別溫暖的在那裡,根本不用穿任何的衣服,但是他們的這種成人禮也是讓人覺得特別難以接受。

❸ 南美最奇葩原始部落,成人禮看著都有些疼,究竟哪裡讓人不忍直視

一、下巴插木棍

在南美洲熱帶雨林有一個部落,他們的成人禮就是給孩子的下巴上穿插上一個木棍,這個部落的人覺得這樣打扮男的才特別的帥,女的才特別的可愛,比較特別的漂亮,還有一個唇盤族這個部落在成人之後就會將女性的嘴唇放上一個木盤,這樣的女性也是特別的美麗,因為地方的審美觀不同,所以他們的打扮也就是不同。

越來越多的人去一些原始部落進行探尋,並且和他們試著交流,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和一些衣服給他們帶過去進行物質上的交流,部落的人也不會反對也都試著穿起了衣服,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和一些旅遊者交流。

❹ 當地的人們都不喜歡穿衣,是非洲哪個神秘的部落呢

非洲這些年成為一個旅遊熱點,許多旅行者選擇來非洲旅遊,和已經開發的非常完備的旅遊景點比起來,去非洲旅遊不太方便,畢竟非洲的經濟不夠發達,許多設施也不夠齊全,因此旅遊過程不會太舒適,但許多冒險者就是喜歡這種原始的旅遊方式。


這個部落的男性由於基因的缺陷,大多都活不到成年,因此男性的數量非常少,這對於部族的繁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而為了想辦法降低影響,這個部落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一個男性至少有三四個老婆,但是即便是如此,辛巴族的人數也在逐漸減少,這個部落曾經是非洲很強大的部落,如今只剩不足2萬人。對於這個神奇的部落,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❺ 非洲的原始部落,有哪些神秘且野性的美

非洲的原始部落保留著史前的生活方式,喜歡佩戴面具、喜歡跳一些野性而獨特的舞蹈,在生活中有一些神秘的儀式。在外人看來,非洲的生活方式、人文環境偏落後,但是卻會被它神秘和野性之美而吸引。

如果說非洲的原始部落沒有經歷過現代文明的侵擾和“污染”,所以比較神秘和純凈,那麼,它帶給世人的神秘和神奇感,也多是因為不夠了解導致的。隨著越老越多的人揭開非洲原始部落的“神秘面紗”,其野性的人文風貌卻逐漸悉謹顫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❻ 最後一個原始部落,以「赤裸」為美,三頭牛就換一個漂亮老婆,是什麼部落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從最開始的原始部落一直發展至今,在如今的這個時代,已經幾乎沒有了原始時代的人了,不過在非洲依舊存在著一個原始部落,而且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生活習俗,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原始部落來看一看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在非洲的這個原始部落叫做辛巴族。



但是男女地位還是比較平等的,而且他們這里結婚,作為彩禮一般只有三頭牛,也就是說用三頭牛就能夠換一個老婆。這讓生活在現代社會裡面的許多人是十分的羨慕的。因為他們所生活的地方野生動物是比較多的,所以拿出這么多的彩禮是十分容易的。他們生活的這個地方,水資源比較匱乏的,所以在日常生活裡面洗澡是很少的。

所以他們那個地方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把他們的身體上面都抹上一些紅泥,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因為他們的這個地方日照是特別強烈的,所以在自己的身上抹上一些紅泥就是為了防曬,同時也節約了水資源。還能夠防止蚊蟲對它們的叮咬,這種做法是比較好的,所以他們的身上看起來都是特別的紅的,而且也有了小紅人的這個稱號。

並且他們是作為世界上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的,他們的所有習俗都是值得我們去尊重的,哪怕是和我們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是他們依舊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我們依舊也能夠在現代的社會中擁有一個好的生活,所以不用去對對方產生一種其他的想法,過好自己就行了。

❼ 非洲最古老部落,女性也可以娶妻,他們是怎麼樣生活的

非洲,是一片神奇大大陸,這里有遼闊的草原和隱秘的叢林,因此也誕生了許多原始部落,這些部落都擁有一些風俗習慣,在我們看來十分奇怪,但卻是他們獨特的風俗習慣,並且他們已經延續了非常久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