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各時期瓷器有何特點
1、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2、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3、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4、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
(1)清朝民窯瓷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珍貴:12萬件清代瓷器登陸黃埔港
2018年12月13日,在黃埔港一隅,6個堆放在岸邊的白色集裝箱引人注意。隨著集裝箱門被緩緩拉開,清朝「泰興號」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萬件古瓷器,歷經196年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過去3年時間里,為了促成這批清代德化古瓷器回到故里,中國企業家鄭長來和其團隊經過多輪洽談磋商,最終成功從英國聯邦貴金屬公司一次性購入,經過1個月運輸到達黃埔港。
據悉,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紀至19世紀初在福建德化生產的專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盤、碗、杯、碟、罐、蓋碗等日用瓷器居多,瓷器上的紋飾多為富有民族氣息的生活圖案。
其中,更有不少瓷器屬於典型的德化青花瓷種類,包括靈芝紋青花盤碗碟、「晨興半名香」青花盤、梅雀圖青花蓋碗,蘭、竹和菊青花盤,青花小湯匙等。
『貳』 清朝瓷器大全
青花瓷、琺琅彩、粉彩、釉下三彩、鬥彩、五彩、素三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產品,鬥彩、五彩、素三彩[左圖]繼續在更高水準上燒制。此外,康熙朝又創新了琺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種,各種單色釉有增無減,康熙、雍正、乾隆燒制的青花器無論是器型還是釉色都極力追崇明代永樂、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調青翠艷麗,層次分明,那濃淡的筆韻能分五色,如水墨畫一般,含蓄而生動。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時最為精絕,其胎骨輕薄,釉色潔白瑩亮,畫工細膩,色彩柔和,線條流暢,讓人愛不釋手。雍乾時粉彩的成就最為突出,其色調溫潤,鮮艷而不妖冶,立體感強烈,常常讓人嘆為觀止。此外,這一時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窯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幾可亂真,灑藍、天藍、祭藍、冬青、茶葉末等單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為豐富,即有仿古又有創新,尤其是各式裝飾性瓷器如瓶、尊之類較元、明代大為增加,其中康熙朝獨有的器型如觀音瓶、棒錘瓶、金鍾杯、鳳尾尊、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裝飾性器物的造型與前朝相比變化不大,但各類精巧小器如鼻煙壺、鳥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卻出現不少,而嘉道以後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幾乎沒有什麼新創作。
『叄』 清朝民窯青花有什麼特徵
清朝民窯青花特徵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紋飾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
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制,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朴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
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3)清朝民窯瓷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
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肆』 清代民窯瓷器價格一般多少
民窯與民窯,價值千差萬別。
雖然都是民窯,但價值取決於同類瓷器的存世量和品相。存世量越少的瓷器,價值越高,品相越高的瓷器,價格越高。不同的兩件清代民窯瓷器,有可能其中一件價格只值幾百元,而另一件市場價值數萬甚至十數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