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卧室背景牆裝修圖片大全卧室背景牆如何設計
在整個裝修過程中,牆面的裝修非常重要,佔比最大,尤其是卧室背景牆裝修,可以融入很多私人創意在裡面。那麼,卧室背景牆裝修可以怎麼做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卧室背景牆裝修圖片大全
1、層次設計
實木拼接的卧室床,刷上一層淺灰色的清漆,迎面撲來古樸的氣息。最驚艷的還是床頭板和上牆的分層設計,一深一淺,層次分明,搭配三幅水墨畫,這應該就是我要的禪意卧室。
2、DIY小物件
卧室背景牆設計,嘩租陵我們也可以走軟裝路線,即使背景是面大白牆,仍然可以發揮創意。卧室床頭釘上兩枚釘子,放上一根枯枝,掛上自己DIY的羽毛裝飾,配上背後的雪白牆,濃郁的INS風,成本只需要十幾塊,搞定一面牆。
3、懸亂戚空設計
懸空這個設計概念,在最近幾年非常流行,拿來設計卧室背景牆也沒有一點問題。將床頭櫃內嵌到牆面以達到懸空的效果,空間感非常強,其簡約風格,也讓這間卧室看起來非常清爽。
4、收納設計
收納是千家萬戶裝修都離不開的一個主旋律。卧室背景牆裝修,可以將床頭做一個凹型的設計,可以放一些常看的書籍、裝飾、日用品等。讓原本單調的背景多了一絲設計感,越看越喜歡,怎麼辦。
5、床頭掛畫
如果你是三懶人群的話,那小編可以推薦給你最簡單的卧室背景牆裝修。你只需要幾幅畫,幾幅與卧室裝修風格相符合的畫,數量上建議2-3幅。就這么簡單的布置,就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6、瓷磚拼貼
最近,客廳全瓷磚的熱潮高居不下,我們卧室背景牆當然也不甘落後。卧室背景牆全瓷磚鋪貼,可以用不同圖型殲案,但風格統一的瓷磚。復古風瓷磚就是不錯的選,讓瓷磚本身的生冷感大減。
②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禪語主要指從佛門中傳出的精華語句,話語平朴,含意深遠,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佛家靜心禪語圖片,歡迎大家分享。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1、好向枝頭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籃中。《貞和集》釋:喜好在枝頭體味春光明媚,其實春光在籃里的茶樹葉上。自心即佛無須外求。
2、一休禪師將老師的茶杯打破了。他問老師:人為什麼一定要死?老師答:世間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說: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禪院附近的鹿病了,眾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後,因找不到草而餓死。禪師:過多結交酒肉朋友有害無益。
4、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5、陸亘大夫問南泉禪師:家有一片石,時坐,時卧,欲鐫做佛,可否?禪師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無非是一片心。
6、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8、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9、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10、一教授向禪師問禪,禪師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後繼續。教授:漫出來了。南隱: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禪?
11、石頭:我該找個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讓你感到生活充實,讓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12、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3、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4、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15、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6、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17、贊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18、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憨山大師醒世歌》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1、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慣塵世,找禪師訴苦,禪師: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嗎?美玉還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狐狸藏在寺院里,被執役僧逮住,點著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經閣引燃了書籍。禪師:毫無理智地處理事情會招來大災禍。
3、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4、敞蓬車飛馳,急拐彎處幾乘客被拋出,躺在地上大罵。楊樹:凡被拋下的,大都因自己沒站穩腳跟。禪師:災難多由自己造成
5、經常地不肯妥協,不滿於現狀,舍了這個,下一個可能更差,過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時應學會遷就。
6、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拴小船的木樁對小船道:哈!怎麼樣?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禪師:一心想拴住別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8、哲學家:不用語言能告訴我真理嗎?佛陀沉默。哲學家:你的慈悲使我進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9、日休禪師: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實。今天便是每分鍾,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0、佛問:生命在幾間?僧:數日間。佛復問一僧,答:飯食間。佛又問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間。佛:善哉,這才是生命。
11、白松:我質地優良可做屋頂可造船,你呢?荊棘:一想到劈你的斧頭,恐怕你還是願做荊棘吧。禪師評:平淡無奇的生活沒痛苦。
12、問大珠禪師:多麼大算大?答:無邊際。又問:多麼小算小,答:看不見。問:大無邊際,小至不見,究竟何處是?禪師反問:何處不是呢?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寬容大度,才能庄嚴菩提;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4、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15、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6、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17、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18、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19、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1、一碗渾濁的水,老搖它,水便總是渾濁,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動,沙塵便能沉底,可見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驅煩惱的初步功夫。
2、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那麼什麼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為烏有。
3、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4、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6、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7、禪師把鹽撒入水杯,水鹹得發苦,更多的鹽撒入湖,湖水仍純凈甜美。曰:痛苦是鹽,容器決定鹹淡,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8、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用愛化疑;心中有愛、就不會有疑。
9、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10、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11、禪師在白板上點個黑點,問徒弟:這是什麼?徒弟們異口同聲:一個黑點。禪師笑了:只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沒看到?
12、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13、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1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5、禪師講故事:馬不肯分擔驢子的負擔,驢子累死後,馬背負了驢子全部負擔和一張驢皮。禪師:馬因不肯分擔,最後卻負擔很多。
1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踐踏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17、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18、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19、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20、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裡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後,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4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為。
2.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麻煩。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未為珍貴,知安樂放值千斤。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為最高。切勿貪以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平安樂逍遙。
6.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11.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12.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
13.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15.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18.學佛,就是在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
19.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21.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24.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2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6.印光大師法語: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8.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
29.萬事得成於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30.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鐵打的犁頭年年壞,未見田中換爛泥。
31.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於當下,後悔於過去,聖人覺悟於當下,解脫於未來。
33.情生智隔。
34.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的如我凱撒者也,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35.人世間的艱難與困苦,就是一種考驗。
36.人如果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會出差錯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夠舍,能舍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38.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也能夠安穩地度過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遠都在煩惱中。
40.生命里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時最危險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時間批評別人,多花時間改善自己。
43.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語言之間最可積德,如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見人為惡,以一言諫之;人有爭訟,以一言解勸;人有冤抑,以一言辯明;以至勿談人隱私,勿論人是非,其功德皆是無量
45.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修來的才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錯誤,我們要學會去關懷他,寬恕他,以及以身作則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發脾氣,發怒討厭和打擊他。否則我們就與他一樣,同樣是無知的人,因為我們也犯下了無知的錯誤。
47.三餐常思農民苦,日用莫忘眾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誠的慈悲心。
49.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痴。
50.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51.只有經得起忍耐,才有辦法在人世間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該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難成大事。小氣不忍,則壞大事。
55.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56.人之謗我者,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評別人時,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58.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靠後。
59.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個窮人;因為他總有貪心,「貪」字無厭,就變成「貧」了。
62.有求皆苦,無欲則甜。
63.春天才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百年渾是戲一場,死後空持手一雙。
64.人的憂悲苦樂,皆建立在一個有「我」的觀念之中。
;③ 禪意雅韻拈花灣
來源:海外網
俯瞰拈花灣景區 資料圖片
拈花灣璀璨夜景 資料圖片
走進江蘇無錫,在雲水相接的太湖之濱,有一處心靈度假目的地——拈花灣。禪,是拈花灣的核心文化,這禪,不是苦行禪,而是生活禪。置身此地,放鬆身體,放空心靈,享受簡單、 健康 、快樂的東方度假生活。
清雅畫卷
「湖不深而遼闊,山不高而清秀」,太湖煙波浩渺,氣勢磅礴,湖岸線曲折蜿蜒,大小水灣串連套合,山重水復與縹緲浩瀚相得益彰,構成一幅幅天然山水畫。古時,文人雅士對太湖有著濃厚的審美情結。而今,太湖成為遊客鍾愛的 旅遊 勝地。
深秋時節,我從無錫碩放機場驅車一小時,沿崎嶇的湖岸線前往太湖的西北方向,靠山面湖、毗鄰靈山勝境的拈花灣景區躍入眼前。據介紹,拈花灣的命名,一方面源於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經典故事,同時也緣於它所在的山水形似五葉蓮花。當地友人告訴我:「至此處,就放下工作中的緊張和煩惱吧,靜心體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門一窗、一杯一盞,殊不知在哪個瞬間,你就悟出了禪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快瞧,明艷的秋日陽光灑向望不到盡頭的梵天花海。格桑花、硫華菊、向日葵……花開漫山,隨風搖曳。身著漢服的遊人徜徉在花海中,臨風舞霓裳,舒袖藏暗香。
拈花灣因太湖水,才更加有了靈氣。雲樹帆影生態濕地連接著西太湖與拈花灣,形成天然的景緻過渡,花鳥蟲鳴,流水潺潺,草木幽異。有人說,濕地沒什麼可看的特別景色。殊不知,濕地可貴之處是它呈現出大自然本真的樣子。我認為,走進濕地不僅僅是賞景,更重要的是感知。一櫓、一篙、一扁舟,樂哉悠哉,閑然自得。水流花開,清風徐徐,歲月靜好,於閑心中體悟禪意的清新。
唐風古韻
遠處,一座別致的塔,躍入眼簾。那造型不同於我平日在寺廟中見到的形制。不少到過拈花灣的遊客以為這是日式風格。其實不然,這座拈花塔是純正十足的中國風,為唐代木結構樓閣式,盡顯唐風的古樸典雅。
漫步在拈花灣小鎮的街巷,身旁不時走過身著唐衫半臂的姑娘,彷彿是從唐代仕女圖中走出來的。一幢幢米色白色的木屋上覆蓋著青瓦,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朴實無華,顯得簡約莊重。中國現存較完好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屈指可數,而拈花灣大規模再現了唐代市鎮的古風古韻,確實難得。
小鎮都是仿唐建築,不但可觀賞,更吸引人的是大部分可供遊客居住。27家主題客棧每一家都有一個禪意主題,這也成為拈花灣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吃茶去、一池荷葉、草鞋山廬、坐看雲起、方寸間……」這些頗具意蘊的客棧名字或源於禪宗公案,或禪詩。禪居拈花客棧,體驗的不僅是住宿,更是與一段禪意生活的邂逅。白天,清新如畫,一派詩意;傍晚,落日斜陽,一幅畫卷。客棧營造出輕松愜意的氛圍,傳達著生活的極簡美學。
「平常居」的庭院由竹籬笆、少量綠植、白砂、青苔構成,是禪意枯山水風格。某個不經意的轉角藏著盤膝而坐的小沙彌雕塑,曲徑通幽處安置了形態各異的石燈籠和翩然舞動的蘆葦。庭院的廊道是盛唐時期的風格。止住腳步,眼前一方庭院山水,容千山萬水景象,簡約無盡,禪意萌生。
在生態濕地中掩映而落的「雲水間」,是基於太湖傳統漁港文化而建,甲板、船槳、纜繩、油燈、漁網、魚簍等物品,都成為獨特的裝飾和宜居宜用的生活元素。落腳雲水間,返璞歸真,盡情體會東方禪意的靜謐安寧。
禪意體驗
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從客棧出來,走在小鎮的香月花街,兩旁分布著茶道、花道、香道、禪修會館、文創產品店鋪和特色體驗工坊,不知不覺間,我的腳步便慢了下來。
拈花灣的禪意是生活禪,讓生活回歸本質,簡單而輕松。小鎮里提供多種禪意體驗。比如抄經,聞禪樂、聆鳥語、撫微風,於自然之中書寫一篇佛經,修身凈心,自我沉澱,筆起筆落間,享受那一刻的法喜安然。花道,一種古樸的美學主張,去繁從簡,用最簡單的方式創造意境,讓心靈走進一個感受自然與生命變化的平和境界。烹茶飲茶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承禪義,禪存茶中,用一顆清凈心,品悟茶之香、禪之深,達到禪茶一味、明心見性的人生境界。
夜幕降臨,禪樂飄繞,鈴鐸妙音,拈花塔逐層亮起,更增意境。一場禪文化主題夜間演藝《禪行》在拈花湖、五燈湖、拈花塔等多處上演。不同於傳統的劇場式演出,《禪行》沒有固定的舞台和座位,融觀賞、互動、體驗、巡遊於一體,觀眾在小鎮漫步間就可置身其中,感受禪修儀式與禪意表演。流水之上,是流淌的音樂;音樂之中,是流淌的光;光線之後,是流淌的風情。一派華美端莊、優雅大方的盛唐氣象落於五燈湖上,光影變化,光落入水,五朵大型水蓮花在白蓮花周圍次第綻放,噴泉伴著空靈舒雅的旋律,變幻無窮,令觀眾久久沉浸其中。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06日 第 12 版)
④ 禪意茶道人物意境圖片欣賞(2)
禪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
3.尊人貴生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貴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
5.無幾
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禪與茶道的歷史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 種植 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發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 飲茶 。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4]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禪與茶道的關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葯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葯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傳說 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茶禪是文化之縮影,“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見各國不同文化之內涵與時代精神。茶禪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規范儀禮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藝術家以茶書畫詩文;評鑒家以茶審美鑒賞。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誠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樂道,觀世界文明發展之趣勢,感祖國茶禪文化之漸替,念我祖本師之慈懷,闡茶禪一味之真諦,爰倡茶禪學會,以期聯絡同道,致力於新中華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茶禪文化於新時期,啟迪理想,護持道德,開發文化,綱維紀律,蓋亦為經濟建設中心添磚增瓦、搭橋鋪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朴老希望廣大“茶人”與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將已瀕湮沒的中國茶道,發掘整理,恢復繼承,發揚光大。中國茶禪學會遵循趙朴老的遺願,也正為此而努力。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但它的脈絡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儒家謂為食息眠,道家謂為精氣神,佛家謂為色息心,藏密謂為脈氣明點,實質一也),法門即有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有種種分類,此種分類,是從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側重。如來禪著重息法,斷惑證真,轉識成智;秘密禪著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師禪著重心法,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茶與佛家這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茶禪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為佛門的茶道。
中國佛教最先推行的禪定大都是四禪八定的如來禪,如來禪是坐禪,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禪的參禪、行住坐卧都是禪是不同的。坐禪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葯性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禪修結合,乃極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書?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坐禪,晝夜不卧,“日服鎮守葯數丸,大如梧子,葯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過午不食”之齋戒,蓋由戒生定,由定證慧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為小葯,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葯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
唐代寺院飲茶助修,逐漸普及,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此可見由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效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禪飲茶列為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佛教叢林制度,由唐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鍾集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里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於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召集眾僧飲茶。
又每坐禪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專門有“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凡此種種均來源於坐禪飲茶,目的還是為了幫助禪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如浙江徑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持續數日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佛教,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總之,上說這些都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如來禪的“坐禪”茶道。
就在坐禪飲茶的茶道盛行之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傳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禪,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歷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樑,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樑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師於貞元六年(760)入宮,於長生殿為國持念七十餘日,歸時,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帝即以供養茶賜茶為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贄黎者(僖宗排輩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現存法門寺博物館)。日本文獻記載,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比?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產之宇治茶,至今還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贄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為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證明茶與密宗的法緣關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歷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凈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三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於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葯師曼荼羅,其葯師像與東密《覺禪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葯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葯師。葯師法為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葯師法是了生脫死,以葯物為體、以性空為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葯師法的本質就是修葯師定。修葯師定,就是教人明於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葯師定者,秘密禪之禪定也。它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精神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用葯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由於人身色息心是一個完全的整體,因此如來禪的坐禪、秘密禪的密禪與祖師禪的參禪是相互聯系,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逐漸開顯的。所以在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聯的共同點,又有先後不同的差別層。修祖師禪的“茶禪”(即茶禪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禪宗發展過程中最後形成的。也就是說,茶由禪興,茶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法門寺的茶供養、圓珍的“吃茶飯”,甚至趙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為妙傳心印的載體,茶修禪修一體,茶味禪味一味,茶密禪密一體,這就完成了中國佛教三個層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國茶道。也就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禪一味的茶道。飲茶的茶道,主要是飲茶調息,攝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進而止住自心流注,臻於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觀,作空性觀,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際,乃至離邊大中觀,常樂我凈。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凈心,自心現量,遠離四句,甚至念住無念,見本來面目。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岩集》在禪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為“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 留學 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為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於禪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禪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為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休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里千家茶道。現在日本茶道已有數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歸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一味清凈(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禪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禪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凈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的“常樂我凈”。這就不是世俗諦中“茶即禪,禪即茶”的“茶禪一味”,而是勝義諦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禪”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離開茶藝。
⑤ 禪意說說唯美句子
禪意說說大全唯美句子
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歡迎欣賞禪意說說大全唯美句子!
禪意說說大全唯美句子
1. 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2.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3. 於一切處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4.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5.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6. 處事難,處人更難;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這些就是修行。
7. 見色起淫心,報之在妻女。
8. 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9.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10.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元好問《邁陂塘》
11. 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2. 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13. 自來積毀骨能銷,何況真紅一點臂砂嬌。——王國維《虞美人》
14. 集曼陀之雅華,旃檀之凝香;祈萬佛之祥光,龍天之贊唱。舒暢為地,福慧為基,悲智為梁;方便為門,六度為梯,菩提為藏。申賀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15.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樣的緣分?
16.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禪意說說大全唯美句子
1. 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後安身立命之處。
2. 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3. 古琴可定我意,古箏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紅塵,古箏看淡紅塵。
4.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5. 覺人之偽,不形於色。
6. 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
7. 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8.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喜無聲,大愛無言。
9.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10. 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1.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12.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逃脫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13. 佛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14. 人,只要擁有微笑,就能夠豁達樂觀地活著;人,只要時刻保持微笑,就能夠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擁有一張永久的通行證。
15.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16.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禪意說說大全唯美句子
1.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2.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3.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4.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5. 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6.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7.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8.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9. 有一種傷叫悲傷,是睫毛再也承受不住淚球的重,輕輕碰到就會滴落。
10. 由積廣大施福資,出離凡俗而成佛,往昔諸佛所未度,諸有情眾我當度,我以所有救生業,及施所生諸福善,願證佛位度世間,從煩惱中得解脫,新春吉祥。
11. 相信自己,一路風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於此。
12.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13. 還能不動聲色飲茶,踏碎這一場,盛世煙花。幾段唏噓幾世悲歡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⑥ 急求一張圖片!!!!關於兩個小和尚的
這有一個系列的圖片
你要的應該是這張
需要別的話我可以傳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