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針灸圖片大全腰部部圖
擴展閱讀
關於理發的搞笑圖片 2025-08-06 00:13:16

針灸圖片大全腰部部圖

發布時間: 2023-05-15 23:34:41

Ⅰ 楊甲三針灸取穴圖解的介紹

《楊甲三針灸取穴圖解(彩圖版)》將著名針灸專家楊甲三教授的取穴方法做了整理,用400餘幅清晰的圖片將取穴方法准確地呈現給讀者,使讀者能直觀形象地學習楊教授的取穴經驗並運用於臨床。全書分為16章,主要介紹了全身十四經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近400個穴位的取穴方法。《楊甲三針灸取穴圖解(彩圖版)》內容翔實,直觀易學,特別適合於中醫院校學生和針灸愛好者學習使用,也可供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學習參考。

Ⅱ 平衡針灸真人穴位演示,都是干貨,值得收藏

(五)腕痛穴(光明穴)


定位: 位於足背踝關節橫紋兆緩拿中央,外側旁開1寸處。
解剖: 在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腱之間,布有脛前動靜脈和淺層的腓淺神經,深層腓深神經
取穴原則: 交叉取穴
特點: 以針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 局限性針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滯針手法
功能: 消炎退熱、鎮靜鎮痛、調節神經、疏通經絡、清肝明目,滋腎壯陽。
主治: 腕關節軟組織損傷、腕關節扭傷、腕關節腱鞘炎,臨床還用於治療近視、花眼、砂眼、白內障、青光眼、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眼瞼下垂、眼肌癱瘓、眼肌痙攣

按語: 又稱光明穴 。 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腕關節病變和眼科疾病為主。對白內障的治療,主要是用於早期混合性白內障。近視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視。

歌訣: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熱,
腕部病變與近視,眼部疾病用之妥。
(六)腰痛穴


定位: 位於前額正中(印堂上1。5寸)
局解: 前額內側動靜脈分支和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前額哪舉兩側均有眶上神經分布。
取穴原則: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則
針刺方法: 3寸毫針向下平刺1寸左右
針刺特點: 以刺以滑車上神經,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刺手法: 針刺手法採用上下提插法,達到要求針感時,即可出針。單側腰痛為平刺手法,不提插,對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發生暈針的情況下,可以留針。
針感: 以局限性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 活血化淤 ,調節神經,止痛消炎。
主治: 腰部軟組織損傷,腰間盤脫出,強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不明原因的各種腰痛。
按語: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變為主。特別對腰部軟組織損傷,腰間盤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經痛還需配針刺相關穴位,臀痛穴,族搭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腫期需要卧床3―4周。待臨床治癒後,兩個月內還要減少環境誘發因素,以鞏固臨床療效。

歌訣:
腰痛穴位額正中,針刺滑車上神經,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種腰痛症,
椎間盤出腰扭傷,腰積勞損用之靈。

(3寸毫針雙側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側腰痛向右平刺,右側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Ⅲ 求針灸各穴位位置以及寸數,最好有圖。

我現在有的就只有下面這些了。 復溜:足內踝上2寸,跟腱前。 承山:小腿後,腓腸肌腹下交角處。 絕骨:足外踝上3寸。 新設:C3-4之間,旁開1.5寸。 落枕:手背,正對掌心處。 大腸俞穴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命門穴 〖取穴方法〗人體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渚穴 〖取穴方法〗位於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通天穴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梁丘穴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公孫穴 〖取穴方法〗公孫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三陰交: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 地機穴 : 〖取穴方法〗地機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印堂穴:(兩眉頭連線中點)抹至神庭穴(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睛明(目內眥旁0.1寸) 攢竹(眉頭凹陷中) 神庭、百會(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取百會穴) 四神聰(百會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 曲池、支溝(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當陽穴曲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外關(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 內關(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 膻中(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乳根(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 期門(鎖骨中線上,平第六肋間隙) 上脘(中脘穴上1寸為上脘穴) 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下脘(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氣海(肚臍下四指寬) 關元(祥液肚臍.恥骨連線,五等分,上五分之三處)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太沖(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 肩中俞(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 關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指)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4寸之間的凹陷中) 啞門:第一頸椎下,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 支溝: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少商:拇指橈謹閉物側指甲根角旁0.1寸 復溜穴 〖取穴方法〗人體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態搭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絕骨:外踝尖上3寸。 落枕穴 〖取穴方法〗 位於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 血壓點(C6棘突下,旁開2寸)、定喘(大椎旁開0.5寸) 任脈(氣海[臍下1.5寸] 氣門(關元穴即臍下三寸,旁開3寸)

Ⅳ 腰痛針灸治療方法

腰痛又稱「腰脊痛」,以自覺腰部疼痛為主症。中醫學認為,腰痛主要與感受外邪、跌仆損傷和勞欲太過等因素有關。下面,我就為大家分享腰痛的 針灸 治療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腰痛的針灸治療方法
【臨床表現】

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疼痛在腰脊正中部.為督脈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兩側,為足太陽經病症。

腰椎X 光片及CT、婦科相關檢查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1.寒濕腰痛 腰部有受寒史,天氣變化或陰雨風冷時加重,腰部冷痛重著、酸麻,或拘攣不可俯仰,或疼痛連及下肢。

2.瘀血腰痛 腰部有勞損或陳傷史,晨起、勞累、久坐時加重,腰部兩側肌肉觸之有僵硬感,痛處固定不移。

3.腎虛腰痛起病緩慢,腰部隱隱作痛(以酸痛為主),乏力易倦,脈細。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寒濕腰痛溫經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針灸並用,瀉法;腎虛腰痛益腎壯腰,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以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主。

委中 腎俞 大腸俞 腰陽關 阿是穴

方義:委中是腰背足太陽經兩分支在腘窩的匯合點,「腰背委中求」,可疏調腰背部經脈之氣血;腰為腎之府,腎俞可壯腰益腎;大腸俞、腰陽關、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經脈、絡脈及經筋之氣血,通經止痛。

加減:寒濕腰痛加灸大椎溫陽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腎虛腰痛加灸命門益腎壯腰。

操作:諸穴均常規操作;腎虛腰痛者,命門穴以隔附子灸法為佳。

2其他療法

⑴ 皮膚針:在腰痛局部用皮膚針叩刺出血,並加拔火罐。適用於寒濕腰痛和瘀血腰痛。

⑵ 耳針:取患側腰骶椎、腎、神門。毫針刺並囑患者活動腰部;或用撳針埋藏;或擾迅敬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腰痛的針灸治療穴位
1、奇穴:奇穴位於足三里下一寸,距脛骨外一寸處,毫升2-4寸直刺,針刺手法以瀉為主。適用於腰肌緊張,前屈受限,屈髖試驗陽性者。

2、人中、委中、陽陵泉:人中行瀉法,委中刺血。後刺陽陵泉適用於翻身困難者,下肢伸屈疼痛,腰肌間歇性掣痛者,動則腰痛者,憋氣活動。

3、國老穴(三四跖骨之間,本節上約半寸左右):刺之結節處、壓痛處,治療扭傷、風濕、腰肌勞損,針後腰部發熱,頭部出汗為佳。

4、養老穴治療扭傷性脊柱病,病變在太陽經損傷處。

5、腰寧穴:患者手掌橫貼於胸前,拇指尖壓在天突穴上,肘部向上抬起,肘關節上方前緣凹內(相當於曲池、五里、俠白三穴間)尋找壓痛點,大者如指頭小者如豌豆,局部消毒直刺0.5-1.5寸,得氣捻轉20秒,留針間活動腰椎,叩打腰痛區,適用於局部疼痛、不能俯卧、轉側、咳嗽、深呼吸及稍微活動即劇痛不已者。適應於寒濕性腰背痛,膀胱經第二線外,軟組織損傷、肋橫突關節半脫位者。

6、鳩尾:注射安痛定(針尖向劍突方向)適用於腰椎前屈後左右活動伸受限者,橫突關節疼痛者。

7、後溪通督,適用於督脈病變,例如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損傷、輕度中央性椎間盤突出者者,配束骨效更佳。

8、精靈、威靈(腰痛點)精靈穴位於手掌第四、五掌骨間隙後緣,(中渚穴直後方);威靈位於第二三掌骨間隙後緣左右手各兩穴。

主治:猝死、痰壅,氣促、氣攻、耳鳴、目眩、頭痛、手背紅腫、腕關節炎。

備考:《針灸孔穴便覽》:精靈、威靈,奇穴,外勞宮穴,兩骨縫處,左名精靈,右名威靈,針5分,耳鳴、目眩、頭痛、手背紅腫、腕關節痛。

9、上都:定位:位於食指與中指指蹼緣,左右各一穴,主治肩背腰扭傷。

10、脊柱點:小指尺側掌緩慎指關節赤白肉際。左右各一穴。

主治:急性棘間韌帶損傷,椎間盤脫出,手術後腰痛,尾骨痛、耳鳴、鼻塞昌毀等。出自《針灸大辭典》。

11、腰腿點:位於手背,腕背橫紋前一寸五分,第二伸指肌腱橈側一穴,第四伸指肌腱尺側一穴,左右各2穴 主治:腰腿痛、腰扭傷。

備考:出自《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向肌腱下斜刺3-5分,針感麻酸至指尖。灸7壯。

12、坐骨神經點:位於無名指,掌指關節背側尺側緣,半握拳取之,左右各一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髖關節痛,臀部疼痛

Ⅳ 腰間盤突出,針灸針什麼穴位

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應先辨證,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選擇腧穴。一般可選擇腎俞穴、明門穴、大腸穴、胃中穴、阿是穴為主穴,根據不同症狀類型加減分。寒濕型腰痛,溫陽散寒,通絡止痛,加脂邊、環跳穴;血瘀型腰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加膈穴、血海穴;腎虛型腰痛分為腎陽虛腎陰虛,腎陽虛型溫補腎楊,腰楊冠穴;腎陰虛型,滋陰補腎,加雍泉穴。

Ⅵ 腰柱簡介,有什麼功效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經穴別名·腰柱
    • 4.1 腰俞穴的別名
    • 4.2 出處
    • 4.3 穴名解
    • 4.4 所屬部位
    • 4.5 腰俞穴的定位
    • 4.6 腰俞穴的取法
    • 4.7 腰俞穴穴位解剖
      • 4.7.1 層次解剖
      • 4.7.2 穴區神經、血管
    • 4.8 腰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 4.9 腰俞穴主治病證
    • 4.10 刺灸法
      • 4.10.1 刺法
      • 4.10.2 灸法
    • 4.11 腰俞穴的配伍
    • 4.12 文獻摘要
    • 4.13 腰俞穴研究進展
  • 5 正骨器械之一·腰柱
  • 6 參考資料
  • 附:
    • 1 古籍中的腰柱

1 拼音

yāo zhù

2 英文參考

Yāoshū GV2 [中國針灸學詞典]

lumbar splint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腰柱:1.經穴別名;2.正骨器械之一。

4 經穴別名·腰柱

腰柱為經穴別名,即腰俞[1]。出《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作腰注(「注」,疑「柱」之誤,)。

穴位 腰俞 漢語拼音 Yaoshu 羅馬拼音 Yaoshu 美國英譯名 Lumbar Locus 各


號 中國 GV2 日本 2 法
國 莫蘭特氏 VG2 富耶氏 德國 LG2 英國 Gv2 美國 Go2

腰俞為經穴名(Yāoshū GV2[1],DU2[2])。出《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別名髓空(《針灸甲乙經》),背解(《針灸甲乙經》),腰戶(《針灸甲乙經》),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針灸大全》),髓孔(《針灸資生經》),腰注(《聖濟總錄》),背鮮(《針灸滑悄禪學》(南京))。屬督脈[1]。腰即腰部,俞即輸注,此穴在腰部,是經氣輸注之處,故名腰俞[1]。腰俞穴主要用於腰腿及兩陰等疾患:如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經不調,帶下赤白,遺尿,癃閉,尿路感染,尿血,泄瀉,便血,痔疾,癲癇,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瀉,痢疾,痔瘡,脫肛,便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等。

4.1 腰俞穴的別名

髓空(《針灸甲乙經》),背解(《針灸甲乙經》),腰戶(《針灸甲乙經》),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針灸大全》),髓孔(《針灸資生經》),腰注(《聖濟總錄》),背鮮(《針灸學》(南京))。

4.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

4.3 穴名解

腰即腰部,俞即輸注,此穴在腰部,是經氣輸注之處,故名腰俞[1]。

脅之下、胯之上為腰,居身之中。俞為腧之簡,腧為輸之變。輸者,通達傳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節下間腰眼處,居腰部沖要之地,運核為腰部經氣注輸之處也。《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謂:「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線循行之初步。由長強上行越過尾閭,透出薦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處為腰之輸氣處,為全腰之俞。試將腰部扭轉,本穴如戶下樞軸(腰背督脈諸穴,皆具樞動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論,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滯之氣,故名腰俞。[3]

4.4 所屬部位

骶骨[4]

4.5 腰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腰俞穴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5]。

腰俞穴位於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俯卧或側卧取穴[1]。

腰俞穴位於骶部,第四骶椎下,當骶管裂孔中[6]。

腰俞穴在督脈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

4.6 腰俞穴的取法

腰俞穴位於信塵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俯卧或側卧取穴[1]。

俯卧或側卧,正當骶管裂孔中取穴。

俯卧或側卧位,先按取尾骨上方的骶角,在與兩骶角下緣平齊的後正中線上取穴[7]。

4.7 腰俞穴穴位解剖

腰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尾背側韌帶、骶管。有骶中動、靜脈分支。淺層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經的後支。深層有尾叢。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骶尾背側韌帶→骶管[1]。

皮膚→皮下組織→骶骨[8]。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臀中皮神經分布;深層有骶神經後支、骶正中動脈後支和臀下動脈分布[8]。

布有尾骨神經分支和骶中動、靜脈分支[6]。

4.8 腰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腰俞穴有強腰脊、理下焦等作用[1]。

腰俞穴具有調經清熱、散寒除濕的功效。

腰俞穴為腰的輸氣之所,主治腰髖疼痛、腰脊背不得回轉等腰疾,有調腎氣、強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轉運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滯委楚之症,則非所宜,當求其罹病之本也。[3]

腰俞穴又與腎經溝通,腰部有疾,求之於腎,故俗稱內腎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戶。養生家盤膝運腰時,以本穴為全腰柢礎,左右前後反復盤旋,可使兩腎生熱,添命門之火。[3]

4.9 腰俞穴主治病證

腰俞穴主要用於腰腿及兩陰等疾患:如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經不調,帶下赤白,遺尿,癃閉,尿路感染,尿血,泄瀉,便血,痔疾,癲癇,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瀉,痢疾,痔瘡,脫肛,便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等。

腰俞穴主要用於腰腿及兩陰等疾患:如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經不調、帶下赤白、遺尿、癃閉、尿路感染、泄瀉、便血、痔疾及癲癇等[1]。

腰俞穴主治月經不調、痔疾、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癲癇[8]。

腰俞穴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痿痹,麻木不仁;癲癇;腹痛,腹瀉,痢疾,便血,痔瘡,脫肛,便秘;月經不調,帶下,經閉,遺精;淋濁,遺尿[7]。

腰俞穴主治腰脊痛,便血,泄瀉,痔瘡,月經不調,癲癇,下肢痿痹等[6]。

治腰脊疼痛,脫肛,便秘,尿血,月經不調,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痔瘡,淋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6][8]。

斜刺0.5~1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腰骶部[7]。

4.10.2 灸法

可灸[1][7][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6]。

4.11 腰俞穴的配伍

腰俞穴配長強治腹瀉不止[1]。

腰俞穴配次髎、中極、關元治盆腔炎[1]。

腰俞配長強、膀胱俞、氣沖、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髖胯痛。

腰俞配環跳,有溫經通絡的作用,主治冷風冷痹,髖部寒痛。

腰俞配照海,有益腎調經,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經閉,經少,小腹脹墜。

腰俞配懸鍾,有強筋壯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軟不用。

腰俞配百會、大腸俞、承山,治脫肛[7]。

腰俞配大椎、身柱、神門,治癲癇[7]。

腰俞配環跳,治冷風冷痹[7]。

腰俞配委中、湧泉、小腸俞、膀胱俞,治腰脊強痛[7]。

4.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腰俞主之。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髖疼,腰脊強不得回轉,溫瘧痎瘧。

《針灸大成》:主腰胯腰脊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痹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赤。

《針灸聚英》: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

4.13 腰俞穴研究進展

腰俞可明顯鬆弛 *** 括約肌和腹肌,抑制內臟反應和鼓腸,故以腰俞穴針麻,可用於 *** 手術和全子宮切除術[1]。

5 正骨器械之一·腰柱

Ⅶ 針灸治腰痛到底該怎麼選穴

風濕腰痛
症狀:腰痛重著,轉側不利,痛連臀國,遇陰雨天加重,苔白膩,脈沉遲緩。
穴位:命門、大腸俞、陰陵泉、委中。

腎虛腰痛
症狀:腰痛酸軟,喜揉喜按,遇勞則甚,雙膝無力,反復發作,陽虛則手足不溫,腰背少腹冷痛,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陰虛則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健忘耳鳴,舌嫩紅脈弦細數。
穴位:腎俞、太溪、腰陽關、委中。腎陽虛:關元、氣海。腎陰虛:絕骨、照海。
鳳凰中醫:針灸治腰痛病因不同穴位選取不同
濕熱腰痛
症狀:腰痛,痛處灼熱感,熱天或雨天加重,活動後可減輕,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穴位:陰陵泉、三陰交、委中。

瘀血腰痛
症狀:有腰部外傷史,腰痛如刺,痛處固定拒按,日輕夜重,轉側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
穴位:命門、委中、膈俞、血海。
由此可見,腰痛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腰痛、腎虛腰痛、溫熱腰痛以及瘀血腰痛等。病因不同,症狀不同,針灸治療選取的穴位,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