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大千敦煌佛像畫,
自1941年至1943年,歷時32個月,張大千對敦煌壁畫進行臨幕,共完成壁畫臨摹作品共276幅。敦煌歸來後,其繪畫藝術全面升華至臻化境。此後的十餘年裡,張大千畫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為突出者為菩薩造像作品。
此幅《觀音菩薩像》為張氏佛像繪畫的代表風格。張氏敦煌深造歸來。臨摹敦煌佛教壁畫,大有心得,仕女畫風格一改前觀之際。去敦煌之前,張氏的仕女、佛像畫風格遵循清代之一貫風格,人物瓜子開臉,溜肩,筆頭間以孱弱病態為美。去敦煌面壁之後,畫風一改清代仕女畫孱弱之風,人物開臉趨近於敦煌壁畫風格,細眼窄眉,圓臉豐腰,開創了仕女畫的先河。此作表現了張氏四十年代仕女畫的代表風格,是為佳作。
㈡ 敦煌 •莫高窟 •佛像
敦煌,位於甘肅省,東接中原,西鄰新疆,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是絲綢之路重鎮。
莫高窟,俗稱「物鉛答千佛洞」,始建於公元366年,位於敦煌鳴沙山麓的峭壁上,分布著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735個,彩塑2400餘身,壁畫45000餘平方米,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寺。
第285窟,禪僧像,西魏
面部嘴唇緊閉,目光下垂內省,表情凝重深沉,生動展現了進入禪定狀態時那種大徹大悟,萬念皆空,高深莫測的精神境界。
第248窟,苦修佛,北魏
釋迦經過漫長的苦修,最終在菩提樹下成佛。佛像形體枯瘦,筋骨凸顯,但端莊秀麗的面目中蘊含著深沉的自信和執著,顯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剛毅。
第259窟,禪定佛,北魏
坐禪是佛家修煉的重要形式。
這尊禪定佛面像恬靜,安詳,坦然的微笑洋溢著內心的寧靜與喜悅,展示出一種超然美妙的境界。
這種具有永恆魅力的微笑給作品注入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第158窟 涅槃佛 中唐
據傳佛涅槃時是「右脅而卧」,卧像面部豐滿,微含笑意,表情安詳而欣慰,生動表現了涅槃境界的高深莫測。
第45窟 彩塑一鋪 盛唐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正中釋迦牟尼結痂趺坐,左手置於膝上,右手作施無畏印,身著紅色袈裟,臉型豐滿圓潤,庄嚴,肅穆,慈悲,安詳。
第45窟 菩薩 盛唐
觀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
這尊觀音頭戴寶冠,發梳高髻,目光低垂,神情專注,彷佛正在側耳聆聽著朝拜者的傾訴。他是慈悲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藝術創作的完美的結晶。
第45窟 菩薩 天王 迦葉 盛唐
像的左側依次為迦葉,觀世音菩薩和天王。
伽葉是「苦修第一」著稱的佛弟子,這身像精神飽滿,表情爽朗,豁達,眉宇間露出對佛的赤誠和對佛法的自信,激段高深的閱歷造就他深沉,穩健,剛毅的性格。
天王是鎮壓邪惡,護持佛法的護法神,他腳踏惡鬼,剛正不阿。
第45窟 阿難 菩薩 天王 盛唐
主尊釋迦牟尼的右側侍從阿難,大勢至菩薩,天王。
中間的大勢至菩薩法力無邊,無所不至,與觀音菩薩齊名。
阿難,在眾多佛門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這身年輕瀟灑的阿難像,操手扭腰,身體自然放鬆無拘無束而又不失得體大度。相比之下,他那低垂的目光和表情又多了一分老成和文靜。
出自罩慧敦煌研究院編《中國石窟藝術 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