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多少年後的南京圖片
擴展閱讀
在哪裡下載早晨好圖片 2025-08-10 18:32:24
什麼軟體可以簡單看圖片 2025-08-10 18:32:12

多少年後的南京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0 12:11:33

⑴ 南京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南京(Nanking.Nanjing),博愛之都,別稱石城、石頭城、秣陵、金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等。簡稱:寧。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京師和留都),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幾個時期的國都.自古是江南以及華東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和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祿口國際機場以及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干線。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南京位於北緯31度14分至32度37分、東經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間。
城市坐標:E118°46′ N32°03′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
人口:2006年末戶籍人口為607.23萬人,其中市區524.64萬人,全市戶籍非農業人口418.39萬人,其中市區400萬。2007年末戶籍人口為617.17萬人。

全市共有51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56%。1999年少數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為滿族2311人,壯族533人。南京少數民族以建鄴區為最多,共有13,692人,佔全區人口的9.13%。特點: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混居(南京是東南沿海各省回族最為集中的城市,約有8萬人).

市花:梅花;市樹:雪松

【區劃】

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政府駐地:玄武區北京東路,明朝時武廟所在地,背靠明城牆、玄武湖,西臨雞鳴寺、北極閣(江蘇省氣象台所在地)東面是九華山、太平門,南面為歷經百年滄桑的東南大學。截至2006年12月31日,南京市轄11個市轄區、2個縣,75個街道、39個鎮。

南京市 面積6582.31平方千米,人口617.17萬人(2007年)。
玄武區 面積 75.17平方千米,人口48.9萬人。郵政編碼210018。
區人民政府駐蘭園街道。

白下區 面積 26.46平方千米,人口46.62萬人。郵政編碼210002。
區人民政府駐洪武路街道。

秦淮區 面積 22.69平方千米,人口24.77萬人。郵政編碼210001。
區人民政府駐秦虹街道。

建鄴區 面積 82.66平方千米,人口20.44萬人。郵政編碼210004。
區人民政府駐濱湖街道。

鼓樓區 面積 24.77平方千米,人口69.62萬人。郵政編碼210009。
區人民政府駐寧海路街道。

下關區 面積 28.30平方千米,人口29.93萬人。郵政編碼210011。
區人民政府駐中山橋街道。

浦口區 面積 912.33平方千米,人口50.44萬人。郵政編碼211800。
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街道。

六合區 面積1467.12平方千米,人口87.22萬人。郵政編碼211500。
區人民政府駐雄州鎮。

棲霞區 面積 376.09平方千米,人口41.43萬人。郵政編碼210046。
區人民政府駐堯化門街道。

雨花台區 面積 134.60平方千米,人口20.72萬人。郵政編碼210012。
區人民政府駐寧南街道。

江寧區 面積1572.87平方千米,人口84.55萬人。郵政編碼211100。
區人民政府駐東山街道。

溧水縣 面積 1067.26平方千米,人口40.59萬人。郵政編碼211200。
縣人民政府駐永陽鎮。

高淳縣 面積 791.98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郵政編碼00。
縣人民政府駐淳溪鎮鎮興路。

【地理】
南京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地形,境內的紫金山、幕府山、棲霞山等構成寧鎮山脈西段。長江在南京從西北折向東南進入鎮江,江中較大的沙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潛洲等。秦淮河是南京最重要的地區性河流。它的南北兩源分別在句容和溧陽發源,在江寧方山匯合後在南京城通濟門(東水關)外又分為內外兩支。內秦淮河流經南京城南,為著名的「十里秦淮」夫子廟位於其岸,出西水關與外秦淮復合後匯入長江。南京其他重要的水域還包括城北的金川河,從六合區流過的滁河,高淳的固城湖、溧水的石臼湖等等。市區內還有玄武湖、莫愁湖、南湖、前湖、琵琶湖等大小湖泊。
南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夏季氣溫可達40度,盛行西南風,號稱「長江沿岸三大火爐」之一,冬季氣溫可達零下,盛行東北風,年平均溫度15.7℃。南京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年降水量1106.5毫米,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處於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夏季和秋季還有西太平洋台風帶來的大量雨水。
南京城中,有大小丘陵數十座。有紫金山、幕府山、棲霞山、獅子山、五台山、九華山、北極閣、清涼山、八字山、老虎山、雨花崗、石子崗、古平崗、鼓樓崗等。構成了「龍蟠虎踞」的地勢格局。自古以來被認為有帝王之氣。

【沿革】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屬會稽郡。

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589年隋滅陳,擒陳後主,平毀城邑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朝初年置江寧郡,後置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宋置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為集慶路。

1356年,明朝定都於此,為京師應天府。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1645年,南京降為江寧。清初時為江南省省府,以後直到清末一直是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駐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國也定都於此,號「天京」。

1927年(民國16年)中華民國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年(民國18年)6月1日置首都特別市。1930年(民國19年)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31年,根據民國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37年(民國26年)12月,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發生了「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國民政府西遷陪都重慶;1946年(民國35年),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國共產黨軍隊進攻國民黨反動派中心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政府南遷廣州,又轉遷台北。

1949年(民國3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京成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1月改由新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仍為中央直轄市,同時政務院設有駐寧辦事處。1952年江蘇建省,南京降為江蘇省省會。1989年為中央計劃單列市,1994年為副省級城市。

【交通】

南京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和長江下游流域的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市內公共交通.南京街頭各種交通工具南京市擁有較為便捷的公交網路,目前由四家公司運營(總公司、中北巴士、雅高巴士和新城巴士),有170多條線路通達城市主城區所有部分。南京地鐵一號線已經投入使用兩年,在「十運會」期間獲得好評,二號線將於2009初投入運營,南京市規劃於2050年建成長達433公里的包括地鐵和輕軌的軌道交通網路。
公路 南京有60多條國道和省道連接中國其他區域。有滬寧、寧合、寧杭、寧通、寧連等高速公路。南京都市圈建設寧揚(州)、寧鎮(江)、寧淮(安)、寧蚌(埠)、寧合(肥)、寧蕪(湖)、寧杭(州)和寧高(淳)等8條運輸通道。南京市內有公路里程230公里,密度為3.38公里/平方公里。

鐵路 .京滬鐵路(北為津浦線、東為滬寧線)、寧蕪鐵路和寧啟鐵路(現只到南通)交匯於南京,使南京成為連接北部、東部和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的有寧西鐵路、寧杭鐵路、寧淮鐵路以及沿江鐵路。
航空

祿口國際機場距南京市中心直線距離為35.8公里,目前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40萬噸;總體規劃為年飛行36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2004年實際旅客接待量45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8萬噸。目前機場有85條國內國際航線,國際客運航線目的地有日本、韓國、泰國和新加坡等地,貨遠航線目的地有韓國、新加坡、泰國、美國、荷蘭等地。

水運 . 南京港是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2004年吞吐量1.18億噸,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為近50萬標箱。港區全長98公里,有64個泊位,其中16個可停靠萬噸級船舶。南京港同時是長江沿岸最大的集裝箱港。

【經濟】

地區生產總值:2773.78億元 (2006年),2007年初步核算3275億元。
中國百強城市:2004年列第7位.

財政.2006年南京市財政總收入603.9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6.44億元。2007年財政總收入628.5億元(新口徑,包括上劃中央收入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包含政府基金預算收入和社保收入),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0.2億元。

工業.南京的工業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機械、生物制葯、食品飲料、儀器儀表等產業佔有重要地位。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92.81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1196億元,利稅總額407.98億元,利潤總額214.88億元。2007年預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新口徑,年銷售收入10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5735億元,實現利稅590億元,利潤360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預計1405億元。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234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20億元。

著名企業.熊貓電子,揚子石化,金陵石化,躍進汽車, 江南光電 .著名的私營企業有雨潤、太平洋建設、蘇寧電器、五星電器、金盛、斯威特、力聯、石林、天地等。

2006年南京旅遊總收入達到462.8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旅遊創匯達6.77億美元,2007年預計實現旅遊總收入590億元,其中國際旅遊創匯8.1億美元。2006年末,全市擁有A級旅遊景點28個,其中4A級景區7個,旅遊星級賓館飯店127家,其中五星級賓館8家,各類旅行社410家,其中從事國際旅遊業務的旅行社27家。2007年末,全市擁有4A級旅遊景點8家,5A級旅遊景點2家,旅遊星級飯店138家,各類旅行社436家,其中從事國際旅遊業務的旅行社27家。

【文化】

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江南圖書館,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新館目前已經建成。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2006年末為1186.8萬冊,2007年末為1190萬冊。

博物院.主要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簡介:原名中央博物院,中國第一座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之一。2006年末文物藏品537826件。

美術機構.主要美術機構:江蘇美術館、南京美術館、南京書畫院、金陵書畫院、江蘇國畫院、江蘇省國畫院。

戲劇演藝機構 .主要戲劇演藝機構: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南京歌舞團、南京民樂團、南京市京劇團、南京市越劇團、南京市雜技團、江蘇昆劇院、江蘇京劇院、江蘇歌舞劇院、江蘇省地方戲曲劇院、南京電影製片廠。

⑵ 南京總統府的主要建築

簡介圖片門樓南京總統府門樓是擁有83年歷史的民國標志性建築,原址是清兩江總督署頭門,太平天國時建天朝宮殿「真神榮光門」,又稱「皇天門」或「鳳門」。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後將此門拆毀,重建兩江總督署大門。國民政府成立後,於1929年新建了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西方古典門廊式建築。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在大門前舉行了入城式,並在門側懸掛第十六師團部木牌。繼而為「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偽政府監察院等機構的大門。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仍為國民政府大門。1948年5月「行憲國大」召開,主席改稱「總統」,即將「國民政府」換嵌總統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將紅旗插上總統府的門樓。 朝房東朝房為清代建築,為兩江總督署吏、戶、禮科房。太平天國時期為官員等候天王接見的地方。後為總統府警衛團兵舍。
西朝房為清代建築,為兩江總督署兵、刑、工科房。太平天國時為官員等候天王接見的地方。後為總統府交通科和警衛團兵舍。 大堂總統府大堂為中式建築,抱廈五間面闊七間,硬山頂單層雙檐,與二堂及穿堂相連,呈「工」型殿。原為太平天國金龍殿,又稱榮光大殿,相傳洪秀全病逝後即葬於此。清兵攻佔天京後,大殿被毀,於同治九年(1870)重建兩江總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典禮,就在大堂後的西暖閣舉行。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作為國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國民政府部分改建時,將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匾額掛於大堂正中橫樑上。之後,大堂先後被國民政府和總統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 二堂二堂又稱中堂,清代晚期建築,原為太平天國的內宮建築。兩江總督署時期為二堂。民國年間,為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如外國使節向中國政府首腦遞交國書,舉行各種儀式等。舉行會談前也在這里先進行禮節性晤面。民國時期曾多次改建,內部保持了中式風格,北牆門外卻是西式門廊。 總統府會客室總統府會客室是國民政府和總統府時期,在舉行正式儀式前,蔣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在此短暫休息的地方,同時也兼作內賓接待室。內有一套間作為蔣介石的臨時辦公室,有時蔣介石不到總統辦公樓而在此辦公。1946年國共談判也曾在這里舉行。1949年2月27日,「代總統」李宗仁曾在此會見由北平歸來的「上海和平代表團」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一行。 麒麟門麒麟門為長方形大紅漆面的雙扉木門,將中軸線分為兩段。為顯示主席和總統的威嚴,平時緊閉,只有蔣介石到來時才開啟,其他人只能從門兩側繞行。門前「蹲」著兩只石麒麟,故名「麒麟門」。該門已於1950年代初拆除,地上還留有明顯的鑿痕。 政務局大樓政務局大樓是仿歐式兩層建築,外廊七間,紅瓦歇山頂。建於1920年代中期。為江蘇督軍孫傳芳的督軍公署辦公樓,1930年代為國民政府文官處辦公樓。1946年以後曾是國民政府文書局及總統府政務局辦公樓。政務局主要負責重要文稿擬撰、機要文件的查鑒及轉遞等黨政方面的事務,蔣介石的高級幕僚陳布雷等人也曾在此辦公。 子超樓子超樓位於總統府中軸線北端,是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國民政府主席時間最長,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子超樓」。子超樓是中國新民族建築,又稱現代建築,是典型的民國公共行政建築。由南京魯創營造廠承建,耗資106952元(銀元),設計者虞炳烈。
子超樓主體五層,局部六層。第一層,先為國民政府文官處,後成為總統府文書局的辦公室。第二層是總統、副總統辦公室。朝南的這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朝北的這間是副總統李宗仁的辦公室。第三層是國民政府會議室。樓前兩棵雪松,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樹苗從印度進口,價格昂貴,以寸計金。右側的那顆已於2011年枯死。
子超樓1934年開工興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啟用。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此樓被日軍中島部隊和十六師團佔用。1938年3月成為偽維新政府行政院辦公樓。1940年3月汪偽政府成立後,為偽立法院、監察院等辦公機構辦公場所。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此樓先後作為國民政府和總統府的辦公樓。內設林森的主席辦公室、蔣介石的總統辦公室、李宗仁的副總統辦公室、秘書長辦公室,以及國務會議廳等。 總統辦公室總統辦公室位於總統辦公樓(子超樓)二層的東南角,是一個由三個房間組成的套房,曾是蔣介石的辦公室。中間的一間為辦公室,臨窗有一巨形寫字台,寫字台上有一本台歷,台歷的日期仍然是1949年4月23日,這天是南京的解放日,歷史在這里定格。一張特製的皮轉椅,會客用的沙發上方懸掛著蔣介石身穿戎裝的巨幅照片,四周的牆壁上則是嵌入牆體的文件櫃,屋頂上懸掛著從法國里昂進口的磨砂玻璃吊燈。辦公室東間為休息室,配有衛生間。西間為書房和接待室。 簡介圖片煦園熙園是典型的江南園林,與總統府連為一體,至今還保留有諸多著名的遺址景點,如石舫、夕佳樓、忘飛閣、漪瀾閣、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為漢王府花園,以漢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為兩江總督署花園。太平天國建天朝宮殿時予以擴建,因花園位於宮殿西側,又稱「西花園」,與東花園相對稱。清軍破城時被毀,曾國藩予以重建。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園內。以後,又先後作為南京留守府、江蘇都督府、督軍署等機構的辦公處。1927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委會,以及總統府軍務局等機構,都曾在園內設有辦公處。 方勝亭方勝亭,俗稱鴛鴦亭,是民國前江南惟一的方勝亭。方勝,又稱雙菱,指兩菱形相疊。亭基方勝,上為雙頂、遠觀似雙亭並立,近看卻一亭獨佇,小巧玲瓏,頗為別致。飛檐翹角,如欲飛的鴛鴦。樑柱間有很大的彩繪雀替木,這是清代建築的特徵之一。因其少用斗拱,為出挑檐,只得加大這種斜角支撐物。亭里可見一些龍鳳獅虎等動物形狀的刻繪。 石舫石舫又叫不系舟,不系舟建在一個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層巨型青石一一壘砌。平日太平湖水滿時,人們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層的部位,而現在湖水放干後,常年潛於水下的6層青石也全部現形。它們有3米高,邊緣被仔細地打磨成弧形,呈現出木船外廓的優美弧度。最為出彩的是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塊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中央,舵桿伸出水面,連固定尾舵的舵環都被清晰地刻劃出來。 臨時大總統辦公室清朝兩江總督端方曾赴歐洲訪問,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1909年,在總督任上開始建造這一座仿法國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築。未及竣工,即奉清廷之命赴四川鎮壓革命黨。該建築落成於1910年,即新續任總督(也是末任總督)張人駿任上。因位於總督署西側的西花園,又稱「西花廳」。整幢建築坐北朝南,七開間。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即以此為大總統辦公室。1月2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次內閣會議也在這里舉行。以後,先後作為南京留守府、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部、江蘇都督府、督軍署、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北伐軍總司令部)、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本部(軍令部)等機構的辦公處。 孫中山起居室孫中山起居室建於1909年,小青瓦木結構硬山頂,兩層中式建築。原為清朝兩江總督署高級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即在此居住。樓上是卧室和辦公室,樓下是會客室和餐廳,另有侍衛室和廚房。長子孫科、孫中山夫人盧慕貞攜女孫娫、孫婉來到南京時,也在這里與孫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盧夫人離開南京,兩女托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宋靄齡照看。直至4月3日孫中山離任。院內一對漢白玉金魚缸,為海外華僑贈給孫中山的。 簡介圖片復園復園在清朝時為兩江總督署花園。太平天國時期在這里建東花園。當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樓台亭閣等建築。1864年清軍攻破天京時被毀。國民政府時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據史料復建了原東花園的一部分。 行政院行政院辦公廳建於1934年6月。樓內設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政務處長辦公室,以及會議室、總辦公廳、稽核室等。行政院是國民政府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8年10月25日,掌理內政、外交、財政、經濟、軍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務。院下轄各部會,分掌各項行政職權。1937年11月,行政院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日偽統治時期,淪為鐵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還都」南京後,行政院遷至原鐵道部辦公,此處作為國民政府社會部、水利部和僑務委員會辦公處,直至1949年4月行政院遷廣州。 馬廄這里先是清兩江總督署和太平天國時期的馬廄,國民政府和總統府時期,曾作為庫房和總務局交通隊、軍樂隊、警衛隊、清潔隊等機構的營房。此為當年馬廄的復原。 起義百年紀念碑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用漢白玉精製而成,碑身是「萬」字回紋。碑陰刻有碑記,由著名太平天國史學家羅爾綱撰文,共322個字。在1951年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00周年之際,南京「百年紀念籌備會」決定勒石立碑,建議中共中央主要導人為紀念碑寫碑文。毛澤東提議由時任政務院副院長的郭沫若書丹,郭欣然命筆,11字一氣呵成。該碑於1952年1月1日豎在總統府大門南面大照壁的花壇前。2002年8月31日,因長江路拓寬,碑從總統府大門前移走。2006年12月在東苑內重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