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鐵鍋台為什麼不好燒
由於煙道比較長。
經常出現不好燒而倒煙的現象,而倒煙時往往與風向有很大關系,所以老百姓稱為犯風。其實,犯風倒煙的鍋台,往往和鍋台沒有太大的關系,主要是火炕中的煙道設計不合理。特別是回龍火炕,由於鍋底的煙火通往火炕後要七拐八拐,有時候受到釜台倒下來的風或者潮濕空氣影響,就會出現倒煙的現象。
小時候在農村,孩子們由於身體靈巧,經常被大人派到房子上通煙筒。這主要煙筒內因為長期冒煙造成煙灰沉積,使煙道變細,影響煙道向外抽煙火的抽勁。最簡單的通煙道方式是用一根長長兆舉謹的樹棍子,答消從釜台上部往下透,族基來回抽動,使沉積在煙道上的灰沉到炕洞里,讓煙道更加順暢。還有一種通常用的透煙道方式,是找一根長繩子,拴上農村常用的那種木桿秤的秤砣,用手提著繩子在煙道來來回拉動,以便把煙道上的來拉下來沉到炕動里。有時候,我們也會把一個炮竹點燃,從煙道里丟下去,利用炮竹爆炸產生的震力震掉煙道上的灰。
❷ 什麼是鐵鍋台
鐵鍋台可以說成是用鐵做成的鍋台,或者也可以說是用鐵鍋做飯的鍋台。
❸ 東北鐵鍋燉宣傳稿怎麼寫和圖片
東北鐵鍋燉宣傳稿如下:
東北鐵鍋燉,一道別致的魚香美味。簡單、實在又實惠,是我一生難舍的美味。鐵鍋燉,也有叫灶台魚的。都以灶台為餐台,鐵鍋是炊具,也是餐具。朋友相會、家人小聚,都愛找家卜敗鐵鍋燉,大夥圍灶而坐,眼看著生火爆鍋,添湯下魚。片刻守候,鐵鍋里便燉出特別鮮美的魚香。
人們顧不得灶膛里火焰的灼烤,鐵鍋里熱氣的熏蒸,當騰騰氣浪翻滾起滿鍋魚香之時,人們於親情與熱情之中投箸舉杯,大吃大嚼那鐵鍋里的魚,品著杯中的酒。各自愜意,似乎不單單是吃魚,彷彿也品味著生活的香滋辣味……
我的第一次鐵鍋燉,大約是在四十年前在老家月亮泡(吉林大安)西北,一處被叫做小黃山的地方。灶台在院子東南角一棵老榆樹下,是就著地勢挖出來的。灶台幾乎與地面平齊,除有煙囪那面外,其它的三面都向下挖出了小腿一樣深淺。
修出可蹲又可坐的地溝和小土台,只有向下俯視時才能感到那灶台是立體的。老師傅姓咸,也算個干凈人,特意給灶台三面鑲了約一尺左右寬的榆木板,看上去干凈利索。他好像事先知道我們要去,便早早地做好了飯菜靜候著。
我們的馬車一停下來,他趕忙掀起了笨重的木鍋蓋,操起了鍋鏟子將一鍋圈的苞米面大餅子鏟了下來,鱗次地擺在灰色的瓦盆里。掀開鍋蓋時,那股特別的魚香團臘讓人口水頓生。帶隊的生產組長門老叔諳熟這里的規矩,示意我們四五個小夥子圍鍋而坐。
隨手摸起那苞米面大餅子,筷頭便齊刷刷從鍋里夾魚。一口大餅子兩口魚,吃法新鮮,吃得也過癮。咸師傅樂呵呵地為我們盛了三碗魚湯,一邊盛一邊說:「碗筷少,哥幾個輪流著喝。在這吃飯都是『將就著吃』。」「哦,這么好吃的東西還叫『將就著吃』?」
我不由地一怔!那次是生產隊派我們幾個去開荒種麻的,一連住了五六天,一日三餐都是圍著灶台不換樣地吃著那鐵鍋燉魚和苞米面大餅子,可誰也沒吃厭。這兒的魚香是怎樣燉出來的?我對它的做法產生了好奇。每天咸師傅生火做飯之時,我便台前灶後地留意觀察。
後來我發現,咸師傅燉魚跟母親做法沒有多大區別。那同樣的魚,一樣的食材佐料為啥燉不出這兒的魚香呢?進一步認真觀察,我才發現這兒還真有咱家裡比不了的,也絕對做不到的。先說,那爆鍋使用的油都是魚油,是平日咸師傅的積攢;下鍋魚湯,一半是熬了多年的老湯。
再就是那一盆清涼的月亮泡水。奇妙!無怪那魚鍋兩個滾開後,房前屋後就能彌漫出如此鮮美的魚香來。鐵鍋燉正式走進縣城,應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縣城只有「老得鐵鍋燉」和「老哥一鍋出」兩家。也就是三五年光景,各類「灶台魚、鐵鍋燉」便冒出二三十家。
不曾想,他年沒名沒分的鐵鍋燉魚,一番打造後卻成為老家美食文化的一個品牌。鐵鍋燉剛落戶城市時,還遵循原來的做法。後來隨著環境改善,做法也改進了許多。依舊不變的是鑄鐵鍋、木鍋蓋和柈子火,變了的是各家皆有「秘制」。
都以事先熬制的「老湯」取代了爆鍋熗湯那一環節。客人一落座,生火師傅點燃木柈子,鐵鍋迅速升溫,服務員便拎著湯壺斯文地將湯倒進鍋里,一個滾開將魚下鍋,隨手蓋好鍋蓋,一旁掌控著火候。待那鍋蓋的四周冒出滾滾的魚香,服務員說一聲「可以型或顫吃了」。
隨手將鍋蓋掀開,旋即一團白色熱氣裹挾著魚香噴涌而出。這時棚頂的抽油煙機瞬間一掃灶台上彌漫的熱氣,沒等灶檯面上風平浪靜,客人們便對這鮮美的魚香迫不及待了!服務員給每位客人夾上一塊魚,再盛上一碗熱騰騰的魚湯,之後客人便可盡情地品嘗了。
席間,溫文爾雅的服務員不時過來,或為灶添柴,或為鍋加湯,把握著火候,還提醒你是否趁著鍋熱湯足之時再加點什麼菜燴一燴。顧客根據自己喜好,點上些手撕茄子、鹵水豆腐、粉條之類。待到菜品上齊,服務員隨手再向灶膛添幾根木柈子調調火。
一會兒鐵鍋便再度滾開,於是又幻化出一道「魚湯燴」的美味來,或魚湯燴茄子,或魚湯燉粉條。「魚湯燴」的特別味道,再度誘發食客的興致,咀嚼中回味鐵鍋再造的鮮美。說到這兒,真讓我敬佩老家人的用心。當年因條件所限的「將就吃」,幾番歷練便轉身為一道獨家美味。
美味中蘊含著老家人與事與物的態度,更是浸潤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智慧!
❹ 農村做飯的鐵鍋台為什麼往門口冒煙怎麼解決
首先可能是鍋和灶台不是嚴實合縫,你門口的灶台更松,所以煙都往這邊冒,也有可能是你的煙囪堵著了,煙出不去所以都往門口孝賀冒,還有可能是你放的柴火太多巧滲派了喊慶,至於是哪個原因,需要你自己看下,一般來說不會總往門口冒,希望能幫上你。
❺ 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多大為一印這個印是啥意思
現在家庭由於人口少,飯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輕人家裡很少有用八印鍋的。過去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家裡孩子多,誰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時候的人又特別能吃飯,使用小鍋的話,根本不夠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鍋。俺家老爹當年在村裡翻砂廠干過,他說過去鑄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鍋,鍋口直徑是二尺二,凈重是22斤,現在去土產公司買一口八印的鐵鍋,不再有那麼厚的了。市場上賣的鐵鍋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過鍋口的直徑還是二尺二,所以現在的鐵鍋很不耐用,因為鐵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圍著八印的鍋圈糊玉米面餅子,奶奶做的餅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餅子裡面,都多多多少少摻雜一點豆面,所以做出來的玉米面餅子特別好吃。或許是使用習慣了的緣故,也或許是家裡的灶口已經定了那麼大的尺寸,現在的農村老人敬攔,還是喜歡使用八印鍋。就拿我們家老爹來說吧,現在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我一直勸說他換上一口小鍋,可是他不聽,多少年來一直用著一口八印的大鍋。
我只知道「印」是一個數量單位,究竟多大為一印,我也說不好。因為我辯高老爹曾經在翻砂廠里干過,也鑄造過鐵鍋,所以我以為他能明白一些。就問他多大為一印?老爹說他年齡大了,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八印的鍋是二尺二,而且他們那時候,為了清楚的分辨鍋的大小,鑄造的時候,六印的鍋就同時鑄造六個印記,八印的鍋就鑄造上八個印記,以此類推。
鍋,在農村人眼裡有著另一層不同的含義,鍋就是過日子的象徵。家裡喬遷新居以後,我們這里有一個習俗,就是親戚朋友都要去穩鍋。穩鍋的意思就是,從今天起要在新房子裡面開始生活過日子了。特別是剛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單獨另起鍋亮灶胡灶的時候,雙方父母是一定要來穩鍋的,一般由女方父母買一口新鍋,再買幾張大餅,寓意以後的日子興旺發達。
農村人無論有多麼大的仇恨,砸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給人家砸鍋,砸了鍋就是不讓人家過了的意思。我們村有個老頭很倔,對兒子媳婦也特別苛刻,就因為媳婦說的一句話不中聽,去兒子家裡給把鍋砸了,媳婦大哭著說,這是不怕他們家過了。老頭砸了鍋以後,卻揚長而去。
在農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這里還是保留了過去的傳統,家家戶戶還是依然使用著大鐵鍋做飯菜的,我們這里還是用柴火燒菜,所以大鐵鍋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燒柴火做菜特別香,我也很喜歡用用這種方式做菜,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家裡來的客人比較多,用大鐵鍋炒菜最合適了,而且做出來的菜特別香,記得城裡來大伯娘,他們都稱贊我們農村土灶鐵鍋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們這里,很多農家樂也是用大鐵鍋柴火炒菜的,很多城裡人都喜歡吃我們這里的農家菜,所以我們村裡農家樂生意也挺好的。
至於說農村大鐵鍋用印來計量的,我還第一回聽說的,我也問過我奶奶,她說每個地方農村的叫法不一樣,奶奶說過去去外地探訪親戚時,確實聽說用印這回事,用印來計量鐵鍋的說法是個別地方的風俗習慣,而且各地不統一,有人說是一印是一周歲孩子的一個腳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計量單位:仞。因為把印說成仞了。
奶奶說聽得最多的還是這個說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們用的5印鍋意思是說夠5個人做飯的鐵鍋,則6印就是6人鍋,8印就是8人的鍋,以此類推。所以說一印為多少?這個印是什麼意思?可以說各地的說法都不一樣,也不好做過多的解釋。還是遵從你們當地農村的風俗習慣比較好吧。
不過現在很多農村,鐵鍋沒有用「印」的說法了,我們習慣用尺的的說法,我們買鍋的時候,賣鍋的老闆就會問我們買幾尺的鐵鍋,我記得當時我家買的是1.6尺和1.8尺的鍋。一般鐵鍋的尺寸有1.6尺、1.8尺、2.2尺、2.6尺...等等。尺是長度計量單位,1尺是33.3厘米,1.6尺的鐵鍋就是1.6*33.3=53.28厘米。所以有人說一印大概是8-12厘米,其實也可以這樣解釋的,那麼1.6尺的鐵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5印鍋。對於鐵鍋用印的說法,你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在我們東北,現在絕大部分農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鍋的習慣。大鍋飯、鐵鍋燉大鵝、大鐵鍋炒菜都有與眾不同的好味道。
鐵鍋的大小以「刃」區分。東北農家的鐵鍋一般分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麼鐵鍋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說「刃」指的是鐵鍋上口的直徑。成年人一手寬為一刃。也有人說以新生兒的腳長為一刃。一刃長約0.08~0.1米左右。這種說法顯然不對。6刃鐵鍋上口直徑近0.57米,8刃鐵鍋上口直徑在0.65米左右,1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0.7米左右,7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1.2米左右,10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1.3米左右。以上數據根本沒有規律所循。按以此種說法6刃~10刃鐵鍋還免強說得過去。按此種說法100刃鐵鍋上口直徑豈不要達到10米?與實際1.3米左右差距太大。
還有人說鐵鍋的「刃」指的是鍋的深淺,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
所以我認為區別鐵鍋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長度單位。
還有人說鐵鍋的「刃」其實是「人」字讀白了,6刃鍋是六個人吃飯用的,8刃鍋是8個人吃飯用的……依此類推。實際上8刃鐵鍋煮滿飯足夠30人吃一頓,這種說法也無規律所循,顯然說不通。
也有人說,鐵鍋的「刃」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並無規律所循。我不認可這種說法。凡事皆有因。鐵鍋按「刃」區別大小一定有規律所循。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鐵鍋的「刃」是不是容積單位呢?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做了一個試驗,分別將6刃、8刃、10刃鐵鍋加滿水,稱得三口鍋中水的重量分別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從中找出規律,鐵鍋每「刃」可盛水約為3.5千克。按照這一規律可知100刃鐵鍋盛滿水約為350千克。
雖然找到了規律,但這一規律的約定是怎麼來的?從何時開始?這些都無從考證。希望網友們指點迷津。
最常見的說法是「印」就英語「in」的諧音,一印就是一英寸,換成公式制是1英寸等於2.54厘米。 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小時候農村家裡做飯的大鐵鍋是12印,還有一口大鐵鍋是18印,那個18印的鐵鍋比12印的大多了,經常用來煮豬草用的。一般做飯用不到。這些都是多大的鍋都是媽媽告訴我的。
按照1英寸等於2.5厘米的說法,我計算了一下,我家12印的大鐵鍋應該是300厘米的直徑,所以說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最正確的。這個尺寸和我家12印的大鐵鍋剛好吻合。
還有一種說法,「印」是農村約定成俗的說法。「印」是「仞」的諧音,東北人咬不清字,就說成了「印」。大概一印就是10到12厘米的樣子。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准確,按這個說法我家12印的大鐵鍋就是120到140厘米,這顯然和實際上差別太大,我記憶當中我家那口大鐵鍋直徑一米左右,上下差不了幾厘米。
現在的人們一般不用大鐵鍋做飯了,電飯鍋,高壓鍋,電磁爐,早已搶佔了做飯市場。只有很少的農村家裡還保留著大鐵鍋。每逢有人多做飯時還是大鐵鍋最給力,農村的大鐵鍋是燒柴火的。一個簡易的灶台上面放上一口大鐵鍋就可以生火做飯了。
大鐵鍋做出來的飯菜和電飯鍋做出來的飯有不一樣的味道。大鐵鍋燉出來的肉,格外香醇。沒有吃過的自然體會不到,燉肉用啥鍋肉里就有啥鍋的味道。大鐵鍋煮出來的豆角,和高壓鍋煮出來的味道絕對不一樣。大鐵鍋貼餑餑,這些飯菜的味道是電器飯具不能代替的。
每次回老家,我都會用家裡的大鐵鍋做一次飯吃,看著大鐵鍋,好象又回到了小時候,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圍在大鐵鍋周圍,看著鍋里的 美食 口水流下來都不知道。看到大鐵鍋,我覺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個有父母兄弟姐妹圍在一起的家。
說實話,小焦還是第一次聽說農村土灶大鐵鍋幾印幾印這樣的叫法,因為在我們這里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媽這輩的去買鍋,一般都會說是買幾尺的鍋,很少會講幾印幾印。那麼,農村裡鐵鍋按印算,到底是什麼情況?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小焦問了問村裡老人,又在上網查了查資料,發現這個「印」,其實並沒有準確的說法,有的說印是度量單位,有的說是數量單位,反正國家並沒有把這個「印」作為正規的單位進行說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沒有對這個「印」作出一個具體的解釋說明。
小焦查閱了《說文解字》等古籍,書中對「印」字的釋義也沒有度量、單位等的記載。所以,可以斷定的是,這個表示幾印幾印鍋的這種說法是民間的叫法。
第一,「印」是方言的諧音。 在山東、東北地區的方言中往往缺少捲舌音,尤其是山東地區,「油」和 「肉」發音接近,「人」和「銀」發音接近。而以前的時候,做飯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說鍋基本上都是「一人鍋」、「兩人鍋」、「三人鍋」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話,就有可能把「一人鍋」說成「一銀鍋」,再經過方言的演變,就很可能變成「一印鍋」這樣的叫法。
所以,在這里這個「一印鍋」中的「印」應該指的是「人」,即「一人鍋」。
第二,「印」是民間度量單位。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長度單位叫「仞(讀作rèn)」,而周制一仞為八尺,漢制一仞為七尺,這個仞,主要是測量高度和深度的。我么最熟悉的莫過於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詩句:「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個仞其實就講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麼,加上第一點的方言諧音,這個「仞」最容易諧音成「印」。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約合23厘米,也就是說按仞來算的話,這一仞鍋難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嗎?那可就得是184厘米深了,這個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鍋上的印記。 這種說法是,其實鍋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鍋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鍋,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樣,有些鍋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就在鍋上做下印記,比如說六個印的鍋是1尺8,八印的鍋是2尺2等等,這樣要好分辨一些。
綜上所述, 「印」並不是國家統一的度量衡,民間對它的解釋也不一致,所以這個「印」到底指的是啥,現在農村裡也沒有多少人清楚。不過,現在很多地方買鍋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說一尺八的鍋等等,可以不用再糾結幾印幾印鍋的這個概念了。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里,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印是重量單位,也是容量單位,秦漢已有是做為圖章大小的依據,1印=100兩,有十斤大印之說,鍋以印做為計量單位明代就有了也可能還要往前,學徒時老師傅說百印鍋千斤水實容九百斤,印約=9斤,(南方可能少一些)12印鍋裝水約110斤,但實際做出的鍋容量小於這個數,幾天前看到一位大仙把鍋裝滿水實地測量得出結論1印約=3.5千克,本人原來換算錯了,明朝100兩按16進制應是6.25斤,明朝每斤約=560克,明朝100兩(印)換算成現代約=7斤,公制約=3.5千克,人們常說的十斤大印可能是誤傳,為此真要感謝那位大仙,有人說印與口經有關,是但不全是,同樣的容量,炒鍋的口經大於煮鍋的口經,現代鍋以公升(千克)和口經為型號,印已經淡出成為 歷史 。
這個問題放在以前還真是不知道,但是自從我家出租鍋台以後,才知道了這個印是什麼意思,在我們這片吧,一般認為一印是十厘米,說的就是鍋口的直徑,每增大一印鍋口直徑就加十厘米,比如說六印鍋,它的鍋口直徑就是六十厘米,而七印鍋,鍋口直徑就是七十厘米,一般情況下鍋的印數越大,鍋越深,但現在也有一種布袋鍋,鍋口不是很大,但是鍋挺深,底下還有三個小耳朵當做腿,這樣就不會弄到地上黑,非常適合人口多的家庭在煤球爐子上使用。
我見過最大的鍋是大舅家做豆腐用的大鍋,我沒量過,目測鍋口直徑怎麼也有一米二左右,每年過廟會時去他家,就用做豆腐的大鍋給我們做飯,十幾口人,看著只有鍋底不多的飯,往往還剩下不少。
家庭土灶上使用的大鐵鍋,都是六、七印的鍋,平時家庭聚會或者廟會上人多時就夠用了,只有在過大事時才用租鍋台。
現在的鐵鍋都是小作坊生產出來的,鐵鍋含雜質多,鍋又薄,一口鍋用不了幾年就壞了,不像以前的鐵鍋,還記得小時候一口鐵鍋不知道能用多少年 ,好想從小到大就沒換過幾回,況且那時候做飯還經常使用大鍋,那像現在一年也用不了幾回,過幾年也就壞了。
記得家中的老人說,還是以前的生鐵鍋好,耐用,就是不能激,也就是忘了放水,把鍋燒紅了,這時候千萬不能往鍋里放涼水,否則就把鍋激裂紋了。
現在雖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使用大鐵鍋的人已經不多見,大部分人都使用上了電磁爐不銹鋼鍋,只有在人多的時候才使用大鍋。
鍋是家的象徵,民以食為天,食以鍋為主,新成家過日子也叫立灶炕門兒,搬家以安鍋為准,鍋動家搬,燎鍋底兒就成了,新家建立,慶祝一下的代名詞。
97年我在齊齊哈爾鑄鍋廠,干過一年,對鍋了解一些,鑄鍋廠歸市二輕局管,上歸輕工業部領導,500多人國營企業,有高爐煉鐵車間,鑄鍋車間,機加車間,硒鐵車間,96解體,承包給個人。
民用普通鐵鍋分為3刃,5刃,8刃,10刃,12刃,16刃,18刃,24刃,36刃,50刃,80刃,100刃,120刃,150刃。共14個品種,特種鍋有,朝鮮族加蓋裙鍋,一套5口,(朝鮮族人家在一個鍋台上安3到5口鍋,鍋直徑300到500毫米,鍋深如罐,口沿起裙,100一150毫米,加蓋,)。炸大果子鍋,500直徑,平底150毫米立幫,攤煎餅鍋,中間稍鼓,平型,40o毫米經,炒鍋,大馬勺大中小號等品種。
由於民用鍋全國以前沒有統一規范,印,仞,刃寫用不一,鍋的仞是意識量,而非計量名稱,不與鍋徑的大小而等量變化,所以仞沒有具體數字量,不能說1仞等於多少毫米,厘米,是根椐實際應用需求尺寸而排列的,習慣稱謂。
在東北100刃及以上大鍋應用於,酒坊蒸酒,油坊蒸大豆 ,粉房漏粉條,豆腐坊煮漿子,大型食堂部隊,廠礦,農場,林場,勞改隊,大單位使用,如,拉哈勞改隊一千四百人食堂,安5口100仞大鍋,做滿滿5大鍋菜,每人只分一碗。
黑龍江以前萬人工廠,千人單位很多,小作坊,集體食堂包括大鍋飯時代,國企多。生產隊時期,隊隊作豆腐,煮大楂子粥必用100以上大鐵鍋。
84年輕工業部,出過鐵鍋標准,規范,和標准鑄鍋模具(工人叫鍋輪子),共20套,鑄模組5人加工壓鑄模具,就是以立軸為中心轉一圈,底,邦,沿刮一周,鍋形就出來了,二十個彎彎鋼條價值五萬多元,是廠子最值錢的標准化寶貝,由老闆精心保管。我作為生產負責人代管過這東西,日產鍋5一20噸,每仞鍋標准為1000克,每噸鍋批發價1900一一2400元(當時鑄鐵價在800元上下,)每產一刃合格鍋工人得2角錢,檢質員王夢茹手拿一個夾子和一個大鋼銼,敲擊,聽聲音,判斷有沒有砂孔,斷裂,薄厚,火溫,准確無誤。合格的碼一邊,不合格的一銼打個大洞,揀回去重煉。
我也學了些選鍋知識,說說。
拿過一口鍋先看內外,要光滑明亮,證明模具完好,鍋薄厚得當,在用指蓋輕重彈擊,聽聲音,有紋,有孔均可驗出,沖太陽看也行,但小孔被商家塗迷,你看不出來,另外聽聲,如果清脆度對比其它鍋更強,說明這鍋鐵水入模時溫度過高,好處是用時熱的快,百姓說它臉子急,壞處是熱鍋遇冷水好炸紋,不抗使。如果聲音低罕沉重,說明這鍋鑄造時,鐵水溫度低,鍋一定稍厚,好處耐久,壞處,不愛熱,太皮,吃油,不亮光,發烏,所以選中間最好,有的鍋一邊愛熱,一邊不愛熱,那是模具偏了,鍋一邊厚一邊薄,用手彈聽可鑒別。
鑄模用料,黃粘土,紅粘土,白粘士,一細子,二細子,三細子,大楂子(都是礁炭碾壓篩分的),全是耐火材料,還有磷片子(就是石墨粉)。
廠里為了廣告,鑄過一口1000刃的大鍋,三米直徑做雕塑在廠門口,那是車間主任李經才,花一個禮拜搞出來的,這小子參加過輕工業部技能大賽,單人單勺一次澆鑄百刃大鍋獲能手稱號,百刃鍋是雙人台包(鐵水1750℃,至少用220斤鋼水,去臟後一次灌入模具,)。
好了介紹這些吧!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土灶上一直用的是大鐵鍋,只要不是人為的燒干鍋,再倒入涼水,鐵鍋在極致的爆熱之後被涼水一擊,會炸裂成紋,就不能用了,長久使用十年八年的都沒有問題。或者是買的時候,鐵鍋在鑄壓成型的時候,成分不純有雜質,形成砂眼,而在購買的時候,砂眼被表層的薄鐵水蓋住了沒發覺,這樣的鍋回來用個年把載的,就出現圓形的小窟窿眼,開始漏水。如果在邊緣,還可以用煮熟的地瓜粘住小孔,將就用一段時間,如果是在鍋底就實在不能用了,只能買新的,每當這時家裡的大人懊惱的說,真是輸了眼色,這么大的砂眼都沒看出來。
要知道當時生產隊,買個農村常用的大鐵鍋,需要六元錢左右,這可是相當於當時半年的家庭花費啊。
記得當時李嬸家剛買了口新鍋,用了半年趕上過春節。大年初二晚上,李叔為了讓土炕整夜都暖和,用小塊木頭生著火後,用粉碎的花生皮整整填了滿滿一土灶,也沒留個燃燒通道,結果半夜只聽「轟」的一聲巨響,在土炕上睡覺的兩個孩子,只覺得土炕抖了起來,起身一看,裂了道大紋,以為是地震了。李叔驚醒後趕緊跑過來查看,原來是花生皮爆燃,形成的沖擊波,把新鍋炸成兩半,連帶著土炕秧及池魚。這可是剛買半年的鍋啊,全家勒緊腰帶從牙縫里省下來的,把李嬸心疼的睡不著覺,數落了李叔一大通。
當時農民去買鍋的時候,用的計量單位是印,五印鍋、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據老人說是指鍋的直徑,當時農村最常用的八印鍋,用來貼玉米餅子最得勁,蒸饅頭啥的可以上下兩層,最大利用空間面積,那麼「印」究竟是多大的計量單位,並沒有明確標准,只是作為鍋的計量單位保留下來,在買賣的過程中持續使用。
「印」是表示鍋大小的,不過問那數字到底是表示鍋的哪個參數?恐怕絕大部分人回答不上來。
老司機對這個問題也一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後來想,既然數字表示大小,其實鍋的外形尺寸就那麼幾個,直徑和深淺。一定是這兩個參數的其中之一。
那麼為什麼不用我們熟悉的單位制毫米、厘米、分米、米來表示,或者用過去老百姓熟悉的丈、尺、寸來表示?而用一個莫名其妙的「印」來表示呢?
其實這是有原因的,這里的「印」,實際是英寸(inch)的譯音,讀作「印尺」,它的長度是25.4毫米,我們以前用的鍋,有十印或者十二印,對應的尺寸是254毫米或者305毫米。
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來分析這尺寸到底是指鍋的哪個尺寸,直徑肯定不對,因為我記得我家當時和叔叔家沒分家,平常大人小孩十口人,過節爸爸和叔叔放假回來,十二口人,用的是十二人的鍋,那直徑最起碼七八十公分,明顯不是305毫米,所以鍋的深度305毫米還是比較靠譜的,這樣我認為「印」是鍋的深度,用英寸表示。十二印即是說明鍋的深度是十二英寸。
至於有人說按人口來區別,其實是不可能的,當時也有老兩口五保戶,他們不會有二印鍋,我也沒聽說有二印鍋,實際當時我們膠東地區一般農戶,最小是用的八印鍋,再小的沒聽說。
還有個證據說明鍋的「印」不是表示直徑的尺寸,以前「印」有大小之分,有八印還有大八印,它的直徑是不一樣的,但是,鍋的深淺是一樣的。當然無論幾印,都有一個對應的直徑,這是為了配合適的鍋蓋。過去家裡沒有尺,買鍋蓋時往往用一根繩量一下舊鍋蓋,打一個結,這避免了因搞不清大小「印」,造成回家鍋蓋不合適。
有人可能懷疑,不用常用長度單位,用老百姓不熟悉的英制,有點不合常理,其實,當年不少工業品的尺寸都用英制,比如我們熟悉的鐵釘,鐵絲,鐵絲網,毛刷,直到今天,還是用英制來表示它的尺寸規格。
網友朋友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❻ 為什麼冬天到了東北人就愛吃鐵鍋燉
第一,從自然氣候環境來講,東北的的冬天非常冷,人們對於熱量的需求較大,所以無論飲食還是飲食的方式都會像這方面傾斜。咱們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你見撒哈拉沙漠的飲食文化中幾乎沒有火鍋吧,即使有火鍋,也絕對不是那種辣的。再看四川地區,由於氣候整體是偏濕的,所以其川菜文化多以辣椒為主體。所以東北的飲食也受到這種影響,鐵鍋燉極大符合東北地區的環境,你再看海南,那種熱帶天氣誰會喜歡圍著爐子吃飯?
第二,東北的冬天,在過去受到交通等限制,其實綠葉菜類東西很少,而方便存儲的大白菜,土豆等蔬菜是主流,而這些菜品的做法多偏向於燉類的做法。而鐵鍋燉能最大程度地滿足這類源敏瞎做法。
第三,從人文角度來看,東北地區的人們普遍豪爽,愛嘮嗑交友。而東北鐵鍋燉能極大適應東北朋友的性格,無論外面多冷,一群朋友圍著爐子,暖暖和和的,鍋上燉著肉和菜,朋友喝幾杯嘮會兒嗑,不用擔心菜涼了,無論時候吃都是熱熱乎乎的,外面天寒地凍,冰天雪地,那感覺想想就舒服。這種吃法的這種拿兄感覺,就如同下雨天喜歡睡覺是一樣的。
第四,鐵鍋燉是個包容性很強的飲食,幾乎能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你喜歡吃什麼都可以往裡燉,包容性很強。最後再貼上幾個貼餅子,嘖嘖,連主食都雹空解決了,還是熱乎的!
東北的冬天來的比南方早很多,而且也冷得多。那麼吃一頓熱乎乎的美食就成了首選。南方朋友的首選肯定是「火鍋」了。畢竟火鍋是非常美味的!冬天吃也能去除寒氣。但是東北人的首選可就不是火鍋了,東北人冬天最愛吃的就是「鐵鍋燉」結合了東北人喜歡吃燉菜和現吃現做的特點。
❼ 章丘鐵鍋多少錢
價格在50-100元左右。
購買時可將鍋底朝天,用手指頂住鍋凹面中心,用硬物敲擊。鍋聲越響,手感振動越大者越好。另外,鍋上有銹斑,不一定就是質量不好,有銹斑的鍋說明存放時間長,而鍋的存放時間越長越好,這樣鍋的內部組織更趨於穩定,初用時不易裂。
此外,好鍋也需勤保養。普通鐵鍋容易生銹,如果人體吸收過多的氧化鐵,即鐵銹,會對肝臟產生危害,所以鐵鍋不宜盛食物過夜。
注意事項
每次使用完生鐵鍋後應馬上用馬刷蘸水清洗干凈,置於爐火上燒干後塗油熄火,待涼後收納,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生鐵鍋生銹了。
新鍋要處理後再使用:新買的鐵鍋使用前,可以用茶葉加水過一下,去味及去除有害物質,然後將鍋壁刷上豬油,開火加熱,可以使鐵鍋內壁形成保護膜以防生銹。
❽ 農村柴火灶台設計圖
你到下面這個地址去學習一下,按人家說的修改一下你柴火灶的做法,肯定會大有收獲。「 http://wenku..com/view/61d1c52abd64783e09122b73.html?from=related&hasrec=1 」。
拓展:
1、灶台,它自古開始出現,相傳由燧人氏發明。1993年,普通灶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改進。截至2007年5月,我國大部分農村擁有灶台。
2、我們的祖先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發明的用來做飯的一個操作平台。用黃泥或者磚壘成幾何形狀,前邊有口用來添柴火,上面留出大的圓形放上鐵鍋,而且可以在出口上方砌上煙囪用來出煙。這樣,鍋里煮飯,鍋下添柴。古代有專門砌鍋台的匠人,砌的好的鍋台上火快,而且不容易讓屋裡煙霧彌漫,如果砌的不合理上火很慢不說還會讓濃煙彌漫到屋裡。
3、鍋台者,中饋運做之軸心也。"民以食為天"中之天,由女媧親手補成也。自老祖宗擊石取火埋鍋造飯,生食轉換為熟食始,鍋台,便漸漸歸之於女媧們操持。彼時尚沒有"吃"文化,邊緣文化也沒得女媧們吃。
❾ 材火灶台一個叫鐵鍋另一個叫什麼
湯鍋。
一般農村的灶培陪台有三個鍋。兩個在邊上的叫鐵鍋。用來燒菜做飯。中配春蠢間一個小鍋叫湯鍋。可以在裡面放水燒燙。所以就叫湯鍋。湯鍋裡面森首你可以再放雞蛋。可以把它煮熟。也是很好的一個鍋。邊上的兩個鍋,可以燒菜,燒飯。記得當中的叫湯鍋。
❿ 我家的鐵鍋台轉一轉圈冒煙怎麼辦淹怎麼辦
1、立即關閉鍋肆兆台電源。
2、把鍋台搬開,讓熱氣散裂鏈租開。
3、把煙霧凈化。
4、檢查加熱線接頭是否有過熱,更換有問題的部件。
5、把鍋台清洗干凈,檢查電線是喚掘不是接好了,再把鍋台放回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