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各種行星的名字和圖片,謝謝
㈡ 土星是什麼樣土星有什麼特點上面有什麼東西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想法自然也不盡相同。從古至今,出現過無數個奇聞異象,激起人類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抬頭仰望天空,無邊無際,彷彿沒有盡頭,當人類真正進入宇宙,才知道宇宙的環境凶險萬分,要打造出密度極高的飛船,還要穿上厚厚的宇航服,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丟失性命。這么長時間以來,人類斥巨資打造探測器、望遠鏡,主要目的就是探尋宇宙,尋找其他外星文明的存在。
為了解開這些不明飛行物的秘密,科學家們費盡了腦汁,也沒有得到可靠的證據,只能大膽的推測,未來科技的路很漫長,這些不明飛行物被冠以神秘的面紗,或許等人類科技足夠強盛了,這些不明飛行物隱藏的秘密也能揭曉了。
㈢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3)土星內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㈣ 木星,土星的資料!(包括圖片)
木星
木星古稱歲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
木星在1973年被先鋒10號首次拜訪,後來又陸續被先鋒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Ulysses號考查。目前,伽利略號飛行器正在環繞木星運行,並將在以後的兩年中不斷發回它的有關數據。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只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我們得到的有關木星內部結構的資料(及其他氣態行星)來源很不直接,並有了很長時間的停滯。(來自伽利略號的木星大氣數據只探測到了雲層下150千米處。)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
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金屬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只在40億巴壓強下才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氣與氦氣分子組成,它們在內部是液體,而在較外部則氣體化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深邃的一層的較高處。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簡單氣體分子在此處也有一點兒。
雲層的三個明顯分層中被認為存在著氨冰,銨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來自伽利略號的證明的初步結果表明雲層中這些物質極其稀少(一個儀器看來已檢測了最外層,另一個同時可能已檢測了第二外層)。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的最近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面最溫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來自伽利略號的大氣層數據同樣證明那裡的水比預計的少得多,原先預計木星大氣所包含的氧是目前太陽的兩倍(算上充足的氫來生成水),但目前實際集中的比太陽要少。另外一個驚人的消息是大氣外層的高溫和它的密度。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颶風,並被限制在狹小的緯度范圍內,在連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著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面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里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向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只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 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裡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木星向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產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復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
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只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恆星變大隻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系,但木星要變成恆星的話,質量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木星有一個巨型磁場,比地球的大得多,磁層向外延伸超過6.5e7千米(超過了土星的軌道!)。(小記:木星的磁層並非球狀,它只是朝太陽的方向延伸。)這樣一來木星的衛星便始終處在木星的磁層中,由此產生的一些情況在木衛一上有了部分解釋。不幸的是,對於未來太空行走者及全身心投入旅行者號和伽利略號設計的專家來說,木星的磁場在附近的環境捕獲的高能量粒子將是一個大障礙。這類輻射類似於,不過大大強烈於,地球的電離層帶的情況。它將馬上對未受保護的人類產生致命的影響。
伽利略號號飛行器對木星大氣的探測發現在木星光環和最外層大氣層之間另存在了一個強輻射帶,大致相當於電離層輻射帶的十倍強。驚人的是,新發現的帶中含有來自不知何方的高能量氦離子。
木星有一個同土星般的光環,不過又小又微弱。(右圖)它們的發現純屬意料之外,只是由於兩個旅行者1號的科學家一再堅持航行10億千米後,應該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環存在。其他人都認為發現光環的可能性為零,但事實上它們是存在的。這兩個科學家想出的真是一條妙計啊。它們後來被地面上的望遠鏡拍了照。
木星的光環較土星為暗(反照率為0.05)。它們由許多粒狀的岩石質材料組成。
木星光環中的粒子可能並不是穩定地存在(由大氣層和磁場的作用)。這樣一來,如果光環要保持形狀,它們需被不停地補充。兩顆處在光環中公轉的小衛星:木衛十六和木衛十七,顯而易見是光環資源的最佳候選人。
1994年7月,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碰撞木星,具有驚人的現象。甚至用業余望遠鏡都能清楚地觀察到表面的現象。碰撞殘留的碎片在近一年後還可由哈博望遠鏡觀察到。
在夜空中,木星是空中最亮的一顆星星(僅次於金星,但金星在夜空中往往不可見)。四個伽利略的衛星用雙筒望遠鏡可很容易的觀察到;木星表面的帶子和大紅斑可由小型天文望遠鏡觀測。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燦爛星河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九星之王——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可稱得上是「九星之王」了。按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第五顆。在天文學上,把木星這類巨大的行星稱為「巨行星」。木星還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之一,其亮度僅次於金星,比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
在我國古代,木星曾被人們用來定歲紀年,由此而被稱做「歲星」。西方天文學家稱木星為「朱庇特」,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無所不能的宙斯。
木星是一個扁球體,它的赤道直徑約為142800公里,是地球的11.2倍;體積則是地球的1316倍;而它的質量是太陽系所有行星、衛星、小行星和流星體質量總和的一倍半,也就是地球質量的318倍。 如果把地球和木星放在一起,就如同芝麻與西瓜之比一樣懸殊。但木星的密度很低,平均密度僅為1.33克/立方厘米。
木星大氣的成分和太陽差不多,中心溫度達30000攝氏度,上層大氣的溫度卻在零下140攝氏度左右。木星上還有很強的磁場,表面的磁場強度大約是地球磁場的10倍。木星的內部結構也與眾不同,它沒有固體外殼,在濃密的大氣之下是液態氫組成的海洋。木星的內部是由鐵和硅組成的固體核,稱為木星核,溫度高達30000攝氏度。
木星自轉速度非常快, 赤道部分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是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自轉軸幾乎與軌道面相垂直。由於自轉很快,星體的扁率相當大,藉助望遠鏡,就能看出木星呈扁圓狀。木星在一個橢圓軌道上以每秒13公里的速度圍繞著太陽公轉, 軌道的半長徑約為5.2天文單位。它繞太陽公轉一周約需11.86年, 所以木星的一年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2年。
木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數目較多的一顆行星。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木星有16顆衛星,它們與木星組成了一個家族:木星系。
土星
土星(Saturn)軌道距太陽142,940萬千米,公轉周期為10759.5天,相當於29.5個地球年,視星等為0.67等。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土星的光環最惹人注目,它使土星看上去就像戴著一頂漂亮的大草帽。觀測表明構成光環的物質是碎冰塊、岩石塊、塵埃、顆粒等,它們排列成一系列的圓圈,繞著土星旋轉。土星也是一顆液態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9.5倍,質量為地球的95倍,它的液態表面中含有氫和氦。
土星運動遲緩,人們便將它看做掌握時間和命運的象徵。羅馬神話中稱之為第二代天神克洛諾斯,它是在推翻父親之後登上天神寶座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把土星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農業聯系在一起,在天文學中表示的符號,像是一把主宰著農業的大鐮刀。
中國科普網消息:土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六顆。中國古代稱土星為填星或鎮星。
在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人們曾認為土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在望遠鏡中可以看到土星被一條美麗的光環圍繞。土星還有較多的衛星,到1978年為止,已發現並證實的有10個,以後又陸續有人提出新的發現。
土星在很多方面像木星,如它與木星同屬於巨行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18倍。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僅次於木星,占第二位。它像木星一樣被色彩斑斕的雲帶所繚繞,並被較多的衛星所拱衛。它由於快速自轉而呈扁球形。赤道半徑約為60,000公里。土星的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立方米,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如果把它放在水中,它會浮在水面上。土星的大半徑和低密度使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地球表面相近。土星在沖日時的亮度可與天空中最亮的恆星相比。由於光環的平面與土星軌道面不重合,而且光環平面在繞日運動中方向保持不變,所以從地球上看,光環的視面積便不固定,從而使土星的視亮度也發生變化。當土星光環有最大視面積時,土星顯得亮一些;當視線正好與光環平面重合時,光環便呈現為一條直線,土星就顯得暗些。二者之間的亮度大約相差3倍。
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半徑約為14億公里,它的軌道是橢圓的。它同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 .5億公里。土星繞太陽公轉的平均速度約為每秒9.64公里,公轉一周約29.5年。土星也有四季,只是每一季的時間要長達7年多,因為離太陽遙遠,即使是夏季也十極其寒冷。土星自轉很快,但不同緯度自轉的速度卻不一樣,這種差別比木星還大。赤道上自轉周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度處則變成10小時40分。這就是說在土星赤道上,一個晝夜只有10小時零14分。
土星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從望遠鏡中看去,這些雲像木星的雲一樣形成相互平行的條紋,但不如木星雲帶那樣鮮艷,只是比木星雲帶規則得多。土星雲帶以金黃色為主,其餘是橘黃色、淡黃色等。土星的表面同木星一樣,也是流體的。它赤道附近的氣流與自轉方向相同,速度可達每秒500米,比木星上的風力要大得多。
土星極地附近呈綠色,是整個表面最暗的區域。根據紅外觀測得知,雲頂溫度為-170℃,比木星低50℃。土星表面的溫度約為-140℃。土星表面有時會出現白斑,最著名的白斑是1933年8月發現的,這塊白斑出現在赤道區,呈蛋形,長度達到土星直徑的1/5.以後這個白斑不斷地擴大,幾乎蔓延到整個赤道帶。
由於這顆行星表面溫度較低而逃逸速度又大(35.6公里/秒),使土星保留著幾十億年前它形成時所擁有的全部氫和氦。因此,科學家認為,研究土星目前的成分就等於研究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這對於了解太陽內部活動及其演化有很大幫助。一般認為土星的化學組成像木星,不過氫的含量較少。土星上的甲烷含量比木星多,而氨的含量則比木星少。
1973年 4月美國發射的行星際探測器「先驅者」11號發現土星有一個由電離氫構成的廣延電離層,其高層溫度約為977℃。觀測結果表明,土星極區有極光。
目前認為,土星形成時,起先是土物質和冰物質吸積,繼之是氣體積聚。因此,土星有一個直徑20,000公里的岩石核心。這個核占土星質量的10%到20%,核外包圍著5,000公里厚的冰殼,再外面是8,000公里厚的金屬氫層,金屬氫之外是一個廣延的分子氫層。
1969年,一架飛機在地球大氣高層對土星的熱輻射作了紅外觀測,發現土星和木星一樣,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從太陽接收到的能量的兩倍。這表明土星和木星一樣有內在能源。後來「先驅者」11號的紅外探測證實了這一點,測得土星發出的能量是從太陽吸收到的2.5倍。
土星的光環
161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觀測到在土星的球狀本體旁有奇怪的附屬物。1659年,荷蘭學者惠更斯證認出這是離開本體的光環。1675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土星光環中間有一條暗縫,後稱卡西尼環縫。他還猜測,光環是由無數小顆粒構成。兩個多世紀後的分光觀測證實了他的猜測。但在這二百年間,土星環通常被看做是一個或幾個扁平的固體物質盤。直到1856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論證了土星環是無數個小衛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繞土星旋轉的物質系統。
土星環位於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間探測以前,從地面觀測得知土星環有五個,其中包括三個主環(A環、B環、C環)和兩個暗環(D環、E環)。B環既寬又亮,它的內側是C環,外側是A環。A環和B環之間為寬約5,000公里的卡西尼縫,它是天文學家卡西尼在1675年發現的。B環的內半徑 91,500公里,外半徑116,500公里,寬度是25,000公里,可以並排安放兩個地球。A環的內半徑121,500公里,外半徑137,000公里,寬度15,500公里。C環很暗,它從B環的內邊緣一直延伸到離土星表面只有12,000公里處,寬度約19,000公里。1969年在C環內側發現了更暗的D環,它幾乎觸及土星表面。在A環外側還有一個E環,由非常稀疏的物質碎片構成,延伸在五、六個土星半徑以外。1979年9月,「先驅者」 11號探測到兩個新環——F環和G環。F環很窄,寬度不到800公里,離土星中心的距離為2.33個土星半徑,正好在A環的外側。G環離土星很遠,展布在離土星中心大約10~15個土星半徑間的廣闊地帶。「先驅者」11號還測定了A環、B環、C環和卡西尼縫的位置、寬度,其結果同地面觀測相差不大。「先驅者」11號的紫外輝光觀測發現,在土星的可見環周圍有巨大的氫雲。環本身是氫雲的源。
除了A環、B環、C 環以外的其他環都很暗弱。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傾角較大,從地球上看,土星呈現出南北方向的擺動,這就造成了土星環形狀的周期變化。仔細觀測發現,土星環內除卡西尼縫以外,還有若干條縫,它們是質點密度較小的區域,但大多不完整且具有暫時性。只有A環中的恩克縫是永久性的,不過,環縫也不完整。科學家認為這些環縫都是土星衛星的引力共振造成的,猶如木星的巨大引力攝動造成小行星帶中的柯克伍德縫一樣。「先驅者」11號在A環與F環之間發現一個新的環縫,稱為「先驅者縫」,還測得恩克縫的寬度為876公里。由觀測闡明土星環的本質,要歸功於美國天文學家基勒,他在1895年從土星環的反射光的多普勒頻移發現土星環不是固體盤,而是以獨立軌道繞土星旋轉的大群質點。土星環掩星並沒有把被掩的星光完全擋住,這也說明土星環是由分離質點構成的。1972年從土星環反射的雷達回波得知,環的質點是直徑介於4到30厘米之間的冰塊。
探測器傳回的土星照片讓科學家非常吃驚,在近處所看到的土星環,竟然是碎石塊和冰塊一大片,使人眼花繚亂,它們的直徑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只有少量的超過1米或者更大。土星周圍的環平面內有數百條到數千條環,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部分環是對稱地繞土星轉的,也有不對稱的,有完整的、比較完整的、殘缺不全的。環的形狀有鋸齒形的,有輻射狀的。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是,有的環好象是由幾股細繩鬆散的搓成的粗繩一樣,或者說像姑娘們的發辮那樣相互扭結在一起。輻射狀的環更是令科學家大開了眼界而又傷透了腦筋,組成環的物質就象車輪那樣,步調整齊的繞著土星轉,這樣豈不要求那些離的越遠的碎石塊和冰塊運動的速度越快嗎?這顯然違背了目前已經掌握的物質運動定律。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規律在起作用呢?目前仍在探索中。
最美麗的行星——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六顆;按體積和質量都排在第二位,僅次於木星。它和木星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也是一顆「巨行星」。從望遠鏡里看去,土星好象是一頂漂亮的遮陽帽飄行在茫茫宇宙中。它那淡黃色的、橘子形狀的星體四周飄拂著絢爛多姿的彩雲,腰部纏繞著光彩奪目的光環,可算是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了。
古時候,我們稱土星為「鎮星」或「填星」,而西方則稱之為克洛諾斯。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把這顆星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農業聯系在一起。
土星是扁球形的,它的赤道直徑有12萬公里,是地球的9.5倍, 兩極半徑與赤道半徑之比為0.912,赤道半徑與兩極半徑相差的部分幾乎等於地球半徑。土星質量是地球的95.18倍,體積是地球的730倍。雖然體積龐大,但密度卻很小,每立方厘米只有0.7克。
土星內部也與木星相似,有一個岩石構成的核心。核的外面是5000公里厚的冰層和8000公里的金屬氫組成的殼層,最外面被色彩斑斕的雲帶包圍著。土星的大氣運動比較平靜,表面溫度很低,約為零下140攝氏度。
土星以平均每秒9.64公里的速度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其軌道半徑約為14億公里,公轉速度較慢,繞太陽一周需29.5年,可是它的自轉很快,赤道上的自轉周期是10小時14分鍾。
土星的衛星
土星的美麗光環是由無數個小塊物體組成的,它們在土星赤道面上繞土星旋轉。土星還是太陽系中衛星數目最多的一顆行星,周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衛星緊緊圍繞著它旋轉,就象一個小家族。到目前為止,總共發現了23顆。土星衛星的形態各種各樣,五花八門,使天文學家們對它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最著名的「土衛六」上有大氣,是目前發現的太陽系衛星中,唯一有大氣存在的天體。
土星的衛星至少有18個,其中9個是1900年以前發現的。土衛一到土衛十按距離土星由近到遠排列為:土衛十、土衛一、土衛二、土衛三、土衛四、土衛五、土衛六、土衛七、土衛八、土衛九。土衛十離土星的距離只有159,500公里,僅為土星赤道半徑的2.66倍,已接近洛希極限。這些衛星在土星赤道平面附近以近圓軌道繞土星轉動。
1980年,當旅行者號探測器飛過土星時,在原有的九顆衛星(土衛一、土衛二、土衛三、土衛四、土衛五、土衛六、土衛七、土衛八和土衛九)基礎上,又發現了八顆新的衛星。但是很難說土星究竟有多少衛星。一些組成土星光環的較大的粒子實際上也許就是小衛星。 土星在太陽系中擁有的衛星最多。跟木星衛星不一樣,土星衛星不能簡單地以成分和密度來歸類劃分。"旅行者號"所發現的衛星顯示出復雜多樣的特徵。
土衛四和土衛五的某些地域非常坑坑窪窪,另一些地方則平坦得多。表面的白色條狀表明在這兩顆衛星上曾經有水冒出。 土星眾多衛星中,最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土衛六--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之一。"旅行者號"的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它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層~--密度比地球大氣層高百分之六十。 土衛六非常寒冷,表面溫度約為零下150℃。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甲烷以氣態、液態、固態三種狀態同時存在。行星學家克拉克·查普曼這樣說道:"土衛六上的甲烷可能會象地球上0℃的水。""穿過北極的淤泥地帶,可隱約見到土衛六的表面景觀……由甲烷和氨冰塊組成的岩石大多數被埋在一種粘性的油層之下。長時期內來自柏油煙霧的微小塵埃粒子不斷聚集……土衛六濃稠的液態甲烷與海洋被甲烷冰霧令人窒息的霧靄所遮擋。" 極小的土衛一有一個創痕,那是太陽系中最明顯的創痕之一。一個巨大的~隕石坑~顯示出它曾受過一次幾乎將其一分為二的重創。重創之下的這個巨大隕石坑直徑約為整個星球的三分之一。它的表面是如此的坑坑窪窪,使得冰層被切成了片片碎塊。在它的表面上行走,宛如走在一個巨大的雪錐之上。
土衛二有一個斷層系統以及從未受過隕石沖擊的大區域。陸潮受熱可能在重建表面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種活動似乎就發生在最近,這也可以用來解釋它的表面為何光彩奪目。土衛二幾乎反射所有的光線,其冰凍的表面可能會被來自內部的水不斷覆蓋。
土衛八一側很亮,另一側很暗。亮的那側能將大約一半照射到的光反射出去,而另一側幾乎一片黑暗。黑色物質里可能包含著有機碳--生命必需的組成成分之一。
土衛七看上去象是較大物體的一個碎塊。它不規則的形狀和極度坑坑窪窪的表面使它看似一個稍大的~小行星~。這顆衛星的碎片現在可能已進入了土星光環。
土衛三也是從明顯的宇宙暴力之中倖存下來的。一條巨大的溝壑從衛星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這個長狹谷看起來是由內部力量而引起的。它內部凝固和膨脹的壓力使其表面產生裂縫。科學家們無法解釋一個至少百分之八十由水冰組成的衛星是如何經受住這樣的地質活動的。
「旅行者號」探測器的探索結果使人們深信那曾經支配了土星早期歷史的猛力作用。土星衛星看起來象是無盡爆炸襲擊的倖存者。它們明亮的冰封表面受到了無數隕石的創傷。 但是這些衛星中有一個與早期的地球非常相似。也許某一天,有著濃厚大氣層的土衛六能夠進化出頑強的生命。
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
它的體積和質量僅次於木星,也屬於巨行星。土星在沖日時的視星等為-0.4等,亮度可與天空中最亮的恆星相比。我國古代把土星稱為「鎮星」;西方人叫它「薩圖恩」,這是羅馬神話中農神的名字,並把鐮刀作為土星的天文符號。在望遠鏡中,它那淡黃色的、桔子形狀的星體上漂浮著明暗相間的雲帶,腰間纏繞著一道絢麗多彩的光環,極區呈淺藍色,嫵媚動人。
比水還輕
土星和其他行星一樣,也圍繞太陽在橢圓軌道上運動。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半徑約為9.54天文距離單位(約14億公里)軌道的偏心率為0.056,軌道面與黃道面交角為2°5′,繞太陽公轉一周約29.5年,公轉平均速度約為9.6公里/秒。土星的自轉很快,僅次於木星,其自轉角速隨緯度而不同,在赤道上自轉周期為10小時14分,在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由於快速自轉,使得它的形狀變扁,是太陽系行星中形狀最扁的一個。土星表面也有沿赤道伸展的條紋帶,表面為雲層所覆蓋。
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土星,看到的是一個帶光環的天體。土星的赤道半徑約為6萬公里,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5000多公里。體積為地球的740倍,質量為地球的95倍。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土星的質量和大小僅次於木星。
3平均密度是0.7克/厘米 ,比水的密度還要小。由於土星的密度太小,其表面重力加速度和地球差不多 (為地球的1.07)。在土星上,物體要有37公里/秒的速度才能脫離土星,比地球表面的脫離速度大得多,因此土星能把大量的大氣束縛住。
土星有稠密的大氣,其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有甲烷、氨等。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土星表面也有一些明暗交替的帶紋平行於它的赤道面,帶紋有時也會出現亮斑、暗斑或白斑。白斑的出現不很穩定,最著名的白斑於1933年8月被英國天文愛好者W·T·海用小型天文望遠鏡發現。此白斑位於土星赤道區,呈蛋形,長度達土星直徑的1/5。以後這塊白斑逐漸擴大,幾乎蔓延到土星的整個赤道帶。
土星有一個光環。它是伽利略於1610年用望遠鏡發現的。當時伽利略把土星光環誤認為是土星左右兩側長出的「耳朵」。在長期的觀測中發現,環帶中間由兩條暗縫分隔成三個環。靠外的A與靠內的B環之間被一條稱為卡西尼的縫(它是1675年由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的)隔開;C環靠近土星本體,但較暗弱。1966年和1969年,天文學家用光電測光方法又發現C環內有一層更暗的D環;A環外又有一層E環,環縫分別命名為「恩克縫」
㈤ 關於土星的資料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九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請參見 附錄 4).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但也被它給搞糊塗了。早期對於土星的觀察十分復雜,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所在的平面。(低解析度的土星圖片所以經常有徹底性的變化。)直到1659年惠更斯正確地推斷出光環的幾何形狀。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先鋒11號在1979年首先去過土星周圍,同年又被旅行家1號和2號訪問。褲知現在正在途中的卡西尼飛行器將在2004年到達土星。
通過小型的望遠鏡觀察也能明顯地發現土星是一個扁球體。它赤道的直徑比兩極的直徑大大約10%(赤道為120,536千米,兩極為108,728千米),這是它快速的自轉和流質地表的結果。其他的氣態行星也是扁球體,不過沒有這樣明顯。
土星是最疏鬆的一顆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還要小。
與木星一樣,土星是由大約75%的氫氣和25%的氦氣以及少量的水,甲烷,氨氣和一些類銀畢似岩石的物質組成。這些組成類似形成太陽系時,太陽星雲物質的組成。
土星內部和木星一樣,由一個岩石核心,一個具有金屬性的液態氫層和一個氫分子層,同時還存在少量的各式各樣的冰。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在核心可達12000開爾文),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鋒純芹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木星上的明顯的帶狀物 在土星上則模糊許多,在赤道附近變得更寬。由地球無法看清它的頂層雲,所以直到旅行者飛船偶然觀測到,人們才開始對土星的大氣循環情況開始研究。土星與木星一樣,有長周期的橢圓軌道(右側圖象中心的大紅斑)以及其他的大致特徵。在1990年,哈博望遠鏡觀察到在土星赤道附近一個非常大的白色的雲,這是當旅行者號到達時並不存在的;在1994年,另一個比較小的風暴被觀測到。(左圖)
從地球上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光環(A和B)和一個暗淡的光環(C),在A光環與B光環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卡西尼部分」。一個在A光環的外圍部分更為暗淡的間隙被稱為「Encke Gap」(但這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可能從沒被Encke看見過)。旅行者號發送回的圖片顯示還有四個暗淡的光環。土星的光環與其他星的光環不同,它是非常明亮的。(星體反照率為0.2 - 0.6)
盡管從地球上看光環是連續的,但這些光環事實上是由無數在各自獨立軌道的微小物體構成的。它們的大小的范圍由1厘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里的物體。
土星的光環特別地薄,盡管它們的直徑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們最多隻有1.5千米厚。盡管它們有給人深刻印象的明顯的形象,但是在光環中只有很少的物質--如果光環被壓縮成一個物件,它最多隻可能是100千米寬。
光環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組成,但它們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層的岩石狀微粒。
旅行者號證實令人迷惑的半徑的不均勻性在光環中的確存在,這被叫做「spokes(輔條)」,這是首先由一個業余天文學家報道的(左圖)。它們的自然本性帶給了我們一個謎,但使得我們有了弄清土星磁場區的線索。
土星最外層的光環,F光環,是由一些更小的光環組成的繁雜構造,它的一些「繩結(Knots)」是很明顯的。科學家們推測這些所謂的結可能是塊狀的光環物質或是一些迷你的月亮。這些奇怪的織狀物在旅行者1號發回的圖象中很明顯,(右圖)但它們在旅行者2號發回的圖象中看不見,可能是因為後者拍到的光環部分的成分與前者的略有不同。
土星的衛星之間和光環系統中有著復雜的潮汐共振現象:一些衛星,所謂的「牧羊衛星」(比如土衛十五,土衛十六和土衛十七)對保持光環形狀有著明顯的重要性;土衛一看來應對卡西尼部分某種物質的缺乏負責任,這與小行星帶中Kirkwood gaps遇到的情況類似;土衛十八處於Encke Gap中。整個系統太復雜,我們所掌握的還很貧乏。
土星(以及其他類木行星)的光環的由來還不清楚,盡管它們可能自從形成時就有光環,但是光環系統是不穩定的,它們可能在前進過程中不斷更新,也可能是比較大的衛星的碎片。
像其他類木行星一樣,土星有一個極有意義的磁場區。
在無盡的夜空中,土星很容易被眼睛看到。盡管它可能不如木星那麼明亮,但是它很容易被認出是顆行星,因為它不會象恆星那樣「閃爍」。光環以及它的衛星能通過一架小型業余天文望遠鏡觀察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Starry Night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土星的衛星
土星有18顆被命名的衛星,比其他任何行星都多。還有一些小衛星還將被發現。
在那些旋轉速度已知的衛星中,除了土衛九和土衛七以外都是同步旋轉的。
有三對衛星,土衛一-土衛三,土衛二-土衛四和土衛六-土衛七有萬有引力的互相作用來維持它們軌道間的固定關系。土衛一公轉周期恰巧是土衛三的一半,它們可以說是在1:2共動關系中,土衛二-土衛四的也是1:2; 土衛六-土衛七的則是3:4關系。
除了18顆被命名的衛星以外,至少已有一打以上已經被報道了,並且已經給予了臨時的名稱。
㈥ 土星最初的樣子
土星最初的外表像一個圓盤。
大約在十困核昌幾億年以前,一顆巨大的冰凍衛星緊氏扮密接近土星,巨大的衛星極其強大的潮汐力將其擊碎,變成了數萬億的小碎片。這些碎片逐漸擴散開來,將這顆行星包裹在一個主環中,它的質量大約是今天土星環的一千倍。從那時起,部分被摧毀的衛星碎片被土星吞噬,其它碎片則和其它衛星融合,這個理論是目前解釋土星環的起源和演變,最有根據的科學假設之一。
土星的外表像一個圓盤,它反射的陽光本身要大幾倍,土星周有些環幾乎不可能被看到,例如,離土星最近的迪林環,它由最微小的水冰晶和冰凍甲烷組成。它的表面大約有16500公里,高於行星的常規表面,就像一個大鍋,該環沒有明確的邊界,逐漸與土星的大氣層融合。
土星的溫度
土星表面溫度-180攝氏度,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離排太陽系第六位。天文學家通過分析紅外線影像發現土星頂部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六邊形反氣旋,天文學及科學家認為這個點是土星上溫度最高的點,土星上其他各處的溫度是-185℃,而該漩渦處的溫度則高達-122℃。
土星的內部結構仍被認為與木星相似,即有一個被氫和氦包圍著的核心。岩石核心的構成與地球相似但密度更高。在核心之上,有更厚的液體金屬氫層,然後是數層的液態汪扒氫和氦層,在最外層是厚達1000公里的大氣層,也存在著各種型態冰的蹤跡。
㈦ 天文科普:土星為何叫這個名字,它上面真的有土嗎
土星是以泰坦土星命名的,木星之父,希臘羅馬眾神之王。土星最大的兆裂衛星叫泰坦。泰坦的名聲是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擁有自己大氣層的衛星。泰坦的大氣主要由甲烷等碳氫化合物組成。土星以其巨大的光環而聞名。土星環由圍繞土星運行的衛星在該平面上固定。土星是地球上最後一顆肉眼可見的行星。它的環可以用低功率望遠鏡看到。土星離太陽的距離是地球的九倍。土星年約等於地球年的29.5。然而,它的一天不到11個小時。
土星的 歷史
喬瓦尼·卡西尼是義大利天文學家,他發現了土星的第一顆衛星。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發現了土星最大的衛星。卡西尼在最初的觀測中看到了土星周圍的隆起物,惠更斯正確地將其識別為光環。
土星和太陽系一樣古老。然而,人們認為土星環要年輕得多。土星環上的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暗。據估計,最年輕的土星環只有一億年的 歷史 。
大氣
土星的大氣層
土星的大氣被它所含的氨染成黃色。土星的氫含量約為70%。地球的其餘部分是氦。它的大氣中含有微量的氮、氧、碳和鐵。
木星有它的大紅斑。土星有幾個被認為是類似的白點,巨大的風暴。
探測器已經記錄到土星每小時超過1000英里的風速。土星赤道的風是最快的。土星的北極有一個六邊形的雲層,在太陽系中是獨一無二的。另一場風暴在土星南極肆虐,盡管它沒有北方風暴的六壁形狀。
土星也有類似於地球北極光的極光。這張照片是哈勃望遠鏡在地球上空軌道上拍攝的。
土星的衛星
泰坦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只有木星的衛星木衛三更大。泰坦甚至比水星還要大。土星的衛星土衛五可能有自己的光環和稀薄的大氣層,但這只能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土衛二有一個冰冷的外殼和一個像木星的木衛二一樣被彎曲加熱的固體核心。土衛二的內部加熱和外部凍結之間可能有一個液態海洋。土星的衛星土衛一創造了土星環上最大的裂痕。
迄今為止,在土星周圍已發現63顆衛星。隨著天文學家獲得更好的望遠鏡,我們對這顆行星的探測繼續進行,這個數字可能會繼續上升。小衛星是土星環內的小天體,而「牧羊人衛星」一詞是用來指土星環外的衛星,有助於保持環物質的位置。
土星環
土星環
土星環延伸到行星直徑的200倍,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如此壯觀。土星環非常薄。它們由冰晶和被認為是巨石大小的岩石組成。土星環上也有許多此襪小衛星,它們的體積太小,無法命名為衛星,但比巨石還要大。
一顆行星的環會被分解成一個月亮或者墜落到已經存在的衛星上。土星的薄冰環可能被自然現象刷新。例如,土星的E環被認為是由土衛二周期性噴發噴出的物質更新的。土衛二從火山噴發冰,就像Io從火山噴出熔融岩石一樣。這要麼是補充土星環,要麼是負責創造最年輕的環。
土星環按其發現的順序給出了字母表中的字母。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環A和環B。卡西尼師是黑暗的,他們之間相對空帶。環F,最外面的環,有一個編織的外觀。
土星環也有一條直線穿過,叫做輻條。與土星環上的間隙不同,這些特徵不是由土星的衛星引起的。這些結構被認為是與土星磁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土星磁場是地球磁場的580倍。
土星的內部
土星的結構
雖然土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長得多,但土星旋轉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它的一天只有10小時47分。通過測量土星核心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和輻射的變化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土星核心所發射的磁場和無線電信號被認為是其液態金屬核心圍繞固體核心旋轉的結果,類似於地球磁場是其液態鐵心旋轉的結果。
土星大氣的壓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天文學家認為它有一個由森猜激岩石組成的行星核心,上面覆蓋著一層液態甚至固態的氫和氦。
如果你能站在土星的表面,你在那裡的體重幾乎和你在地球上的體重一樣。由於土星的密度如此之低,盡管它的體積很大,但它的引力幾乎不比地球大多少。土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低。
土星和其他氣體巨星一樣,自形成以來一直在冷卻。土星核心的氦正在凝結成氫氦液體。然而,從氣體到液體的過程釋放熱量。這種相變產生的熱量被認為是木星大氣層的動力,並對其磁場產生貢獻。
發射到土星的探測器
先驅者11號
土星已經收到了一些太空探測器。先鋒11號是第一個飛越土星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也飛越土星。卡西尼惠更斯號宇宙飛船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的共同努力。
卡西尼惠更斯飛船是第一個直接發射到土星的太空飛船。卡西尼號探測器自2004年抵達土星以來,已經發現了15顆土星衛星。其中十餘人還沒有透露姓名。
卡西尼號探測器進入環繞土星的軌道,惠更斯號探測器則落在土衛六上。惠更斯的圖片顯示,泰坦上的液態碳氫化合物形成了湖泊和溪流。甲烷和乙烷在泰坦的「水圈」中取代了水,蒸發後又下起雨來。
土星上的季節
薩圖恩像地球一樣有一個軸向傾斜。地球的軸向傾斜大約為23°,而薩圖恩的傾斜度為27°。冬天的半球呈藍色。土星環與行星一起傾斜。當薩圖恩處於最大的軸向傾斜時,人類享受著他們對薩圖恩環的最偉大的看法。土星環是土星春分時相對於地球的邊緣。對土衛六的持續觀測表明,土衛六的「湖區」有幾個碳氫化合物湖,隨著土星的季節而增長和縮小,但並沒有完全消散。然而,土星上的夏天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寒冷的。惠更斯探測器記錄到土衛六表面的溫度為-290華氏度。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網路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thetimenow- Value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