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行書書法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八月的草原美圖片搜索 2025-08-21 13:36:33

行書書法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3-10 11:41:44

A. 鋼筆行書書欣賞

很多人都喜歡用鋼筆寫行書。很多人也多寫得一手好書法。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鋼筆行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鋼筆行書書法欣賞

鋼筆行書書法圖片4

如何寫好行書

1.放鬆楷法,書寫增速。

行書兼有楷書的基本法則和草書流動的筆法,行書運筆雖比草書慢,但比楷書要快,而且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蘇軾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觀點,說明了不同書體形態的不同,也說明了書寫的速度和節奏的不同。研習楷書時,在筆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關於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各種要求,概括地說,起、收須有交待,如藏鋒、露鋒、回鋒、折筆、頓筆等。而行書因為書寫的便捷,將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

可是,放鬆楷法,並非意味著行書書寫的容易,在用筆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點畫的表現上保持楷書所要達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藝術效果,筆畫當重處還得重,當輕處還得輕,不能像硬筆寫出的那樣一般粗細,有彎無折。劉熙載《藝概》雲:“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且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提正、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這種功夫要從楷書中來,根據楷則進行放鬆,使行書行筆有節奏。在起筆、收筆時緩些,在中間行筆時快些,而在筆畫之間交換過程中,筆勢更迅疾些。總之,行筆既要不徐不疾,沉著從容;又要有疾有徐,態度自在。

2.露鋒入紙、中側互用。

行書的起筆有用“逆勢切入”的筆,這基本與楷書相同,由於行書行筆較快,故其逆勢往往在空中完成,筆尖不著紙,稱為“意逆”。而行書一般的起筆都是順勢落筆的,行書用逆鋒起筆只是少數。行書的用筆是中鋒與側鋒互用的。筆畫無論方圓,以中鋒為主,這是一個基本大法,可是行書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地起止轉折,筆鋒無時無刻不向側鋒方面轉化,要熟練地運用中鋒和側鋒,固非易事,關鍵在於調鋒,筆鋒要能隨倒隨起,能側能中,就不會有僵卧之病。所謂中鋒,即指筆運過程中,筆心常在點畫中線上行走或萬毫齊力的行筆;所謂側鋒的特點是筆尖偏於筆畫之一方,鋪毫用力有所偏重。

歷觀前賢名跡,古人作行書沒有不兼用側鋒者,無不以“中鋒取勁,側鋒取妍”為準的,因此不能偏信筆筆中鋒的說法。在行書名家中,就連以多用中鋒著稱的顏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時露側鋒之筆。行書的用筆特點,應是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態,微露鋒芒,而富生意,隨著筆勢的往來,翻騰起倒,筆意到處,則體勢也就自然圓活,風骨也就自然勁健。

3.筆意縈帶、牽絲往來。

行書的點畫之間,都是有一定聯系的。所謂“筆意縈帶”是為了行筆的簡捷,求其收、起之間的方便,便用“牽絲”把他們聯系起來,王羲之《蘭亭序》帖及米芾《方圓庵記》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見出筆意的縈帶。這個“是”字既省去了楷書行筆的繁雜,又增加了藝術的渲染。筆意縈帶、牽絲往來的行書用筆特點,既是點畫之間的聯系,又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聯系,在筆勢上尤為明顯。在字與字之間,上一字的收筆縈要帶下一字的起筆,會形成一個小小的附鉤,使字與字之間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富有往來的流動感,筆致更為連貫。但是真正好的筆意縈帶在於無形的連綿,如蘇東坡的《渡海帖》,其書上授下承,盡在字勢的神態之間溢出,眉目之間神馳意往。

4.圓轉代方,點畫簡化。

楷書中轉折有兩種:一種是方折;一種是圓折,這是風格上的區別。而行書很少用提按轉折比較繁的方折筆,而是隱含折意的圓轉。行書的圓轉與楷書的圓轉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帶而過,沒有楷書圓轉那樣略方的交角,常以渾圓的弧線出現,或者形成一個半環形,如米芾所書的“為”、“而”、“直”3字。行書中有些形似圓轉的轉折,卻有明顯的方折的翻筆,這實際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寫,雖為圓形而微微有稜角,如“皆”、“物”字。然而行書圓轉居多,是其一般的規律。由於書家的習性、風格的不同,其用筆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書方折多些,顏真卿的行書圓轉多些,蘇軾的行書方折多些,米芾的行書圓轉多些。

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

行書這類連省簡化的和法,近於草書,但與草書又有區別。草書的省連簡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隨便更改,而行書則隨心所欲,約束較小,這是行書用筆的特點。

B. 行書書法字體圖片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指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行書書法字體圖片,希望你們喜歡。

行書書法字體圖片欣賞:

行書書法字體圖片5

行書書法的特徵:

行書書法是介於楷書書法和草書書法之間的書法體,行書書法和楷書相比,行書書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減省點畫

為了書寫簡便,行書書法對楷書的某些部位作了簡化,或減省點畫,或並合線條。如“話”字的“言”字旁,原楷書繁寫為七畫,寫行書書法就只有兩畫,省去了五畫;“然”字的四點水,由四點變為一橫,省去了三畫;“近”字的游水,由一點三彎折加一平捺,簡化為一豎橫折,也省掉若干彎曲波捺;“佛”字中間原是變形的“弓”字,現用橫折彎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兩彎。減省點畫,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筆勢流動

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地寫,寫行書書法則可點畫連起來,在點畫之間增加勾挑與牽絲。勾挑是在沒有勾挑的點畫上,順勢寫出短勾,如“古”字的橫畫,“好”字的撇畫;牽絲是在前後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勢用細細的牽絲相連,如“絲”宇中間的點畫,“心”字的中右兩點。行書書法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活潑。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與牽絲不能太多,否則用筆就顯得不幹凈,造型也不美觀了。

行書書法的書寫筆順,採取的是草書筆順,同原有的楷書筆順不同。如“秋有戎半”四個宇,前為楷書筆順,後為草書筆順。在寫行書書法時,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且要合乎草書的規范。

用筆靈活

行書書法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寫法不大受約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後,既可以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也可以從右側上去繞個小圈再寫戈勾;“也”字的浮鵝勾,由上翻筆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寫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寫好橫豎畫後,筆勢從左邊寫撇挑,但如果從右邊翻筆寫撇挑,也有道理;至於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書寫法,由上回鋒寫一挑固然好,用牽絲把豎勾與斜挑連起來寫則更佳。

體態多變

行書書法是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活動范圍廣,表現力豐富,往往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如“是”字的四個字尾,“花”字的四個字頭,寫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寫意,同中有異,多樣而統一,饒有趣味。體態多變是行書書法的長處,是楷書和草書所望塵莫及的。

C. 行書書法作品

如下:

1、行書書法作品,如下圖所示:

D. 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在優秀的行書鋼筆書法作品中,我們會看到什麼樣的書法藝術。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樣的書法世界。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優秀鋼筆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用筆特點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書的用筆的特點是:起筆如楷,運筆如草,點畫應接,筆斷氣連,主筆沉著,連筆輕細。

一、落筆行筆收筆行書書寫時,每一筆點畫都有落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

1、落筆:指的是開始書寫點畫時的起筆;

2、行筆:指的是書寫點畫的中間運筆;

3、收筆:指的是書寫點畫結束時的用筆。

如橫畫,左為落筆,中為行筆,右為收筆。如豎畫,上為落筆,中為行筆,下為收筆。如撇和捺,頭為落筆,中為行筆,尾為收筆。落筆有輕有重,行筆有快有慢,收筆有回有露。

二、提筆按筆

行書的用筆很講究提按,這起到點畫粗細變化和節奏的輕重作用。

1、提筆:就是筆從紙面提起。提筆要輕,筆跡要細;

2、按筆:就是筆在紙上按下。按筆要重,筆跡要粗。如:“毛”字的短撇和“領”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細,都是先按後提;如“拉”字的平挑和“鋼”字的斜挑,左下粗,右上細,也是先按後提。提筆與按筆,在用筆上總是結合著使用的。

3、翻筆折筆不論翻筆還是折筆,都要求用筆慢而有力。

E. 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

不能錯過的精美優秀好看的硬筆行書書法作品,從這些書法作品中,我們能發現什麼樣的行書書法之美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發展歷史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亦極擅行書,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鴨頭九帖》《新婦地黃湯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鴨頭九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跡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他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秀勁飄灑,靈動宜人。在王氏一門書翰中,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墨跡,就是王珣的《後遠帖》。珣為羲之侄,其書法遒麗峭勁,瀟灑流暢,“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極珍愛此帖,將其與羲之《快雪時晴帖》、獻之《中秋帖》同藏於養心殿書房,並稱此處為“三希堂”。所謂“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寶。該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極是珍貴。其中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列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書,他酷愛王羲之的行書。由於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穩定了行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體系的行書,籠罩了整個唐代,成為一代風范。他本人也是行書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溫泉銘》,就是學習二王典範。此碑也是第一塊將行書運用到碑版上來的刻石。這在行書史上是一大飛躍;也為行書開辟了新的領域。盛唐時,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他將二王行書又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在繼承二王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點,創立了行楷一路,所謂的“行楷”就是指在楷書的筆畫中溶會行書的筆意,在行書的結構中又吸收了楷書成分。這種字雖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過試嘗,但到李北海筆下才真正成熟和統一。當時的李陽冰稱贊他為“書中仙手”。李北海一生寫字甚勤,有人說他平生書碑有八百多塊,許多名碑都自書自刻。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法華寺碑》《東林寺碑》《葉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見風神。

此碑刻者託名黃仙鶴,其實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後人稱此碑“三絕”:文絕、書絕、刻絕。

唐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不僅楷書藝術博大精深,而且在行書上也有極高的成就。他的行書雄健剛強、氣勢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氣,而滲透他那剛正的性格、豪放熾熱的情感。其著名行書作品有《祭侄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字體挺拔、氣骨情真,為歷代書家所頌。宋代米芾號稱《爭座位帖》為顏書第一。元人鮮於樞把《祭侄稿》評為天下第二行書,有人將此帖同王羲之《蘭亭序》並列為世之“雙璧”。

行書到了宋代,出現了新的面目。書法家往往藉助書法來表現個人的學識、個性和懷抱。所以古人評及宋人書法說“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風格要推舉“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學識淵博,在古文、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相當輝煌的成就,可以說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書法上主張師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天真爛漫之氣。代表作品有:《天際烏雲帖》《寒食帖》《赤壁賦》《杜甫榿木詩帖》等等。以《寒食帖》為世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