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長約1600米。那鱗次櫛比、重重疊疊的洞窟猶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岸上。窟前棧道蜿蜒曲折,樓閣巍峨兀立,鐵馬風鐸懸響,氣勢宏偉壯觀。
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達到一千餘龕。因之,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珍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氣魄宏偉。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為豐富。歷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並融化了外來文化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莫高窟的 建築藝術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來的建築形式。現在的492個洞窟中,有形式多樣的禪窟、殿堂窟、塔廟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的外來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時期開始消失。隋唐時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頂,後壁一龕。唐代後期以至宋元,壁畫佛龕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壇所代替,騰出一整塊石壁繪制大型壁畫。從建築形式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古建築傑作。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在石窟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彩塑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身組合還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天王、金剛、力士等。莫高窟現存彩塑2400餘身。其造型從北魏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為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藝術風格又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以後的許多優秀作品——那輕倩柔媚的菩薩和剛勁勇猛的金剛、力士,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嫻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實感。這些塑像與西壁、頂部的壁畫。地面上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現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當你置身於窟中,那神態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態嫵媚、凌空翱翔的飛天;那五彩繽紛的鮮花紛紛揚揚;那不奏自鳴的樂器演奏著仙曲——彷彿把你帶進神仙天國,身心隨著飛天飄旋,好 像整個洞窟都在晃動!壁畫內容豐富,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跡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藝術上講,它顯示了各族藝術家非凡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從歷史上講,它反映了我國歷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歷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
敦煌地處西北的大漠戈壁,由於宋代以後海運開通,古絲綢之路漸趨冷落,莫高窟默默無聞地沉睡在三危山麓。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流沙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個不知何時封閉的小石室。裡面珍藏著數以萬計的經卷、手稿、文書、織綉。因沙漠乾燥,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神話中的聚寶洞!它的神秘在於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什麼人將這批珍貴文物放在裡面,並將洞門封閉。從此,便無人知曉。這就是17窟藏經洞。
㈡ 敦煌飛天圖一共多少
郭煌莫高窟 飛天圖片143。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
㈢ 西夏時期敦煌壁畫釋迦牟尼說法圖在什麼窟
《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大英博物館收藏)
規格:高 241 cm, 寬 159 cm
刺綉 embroidery
唐代 8世紀
此圖為英國人斯坦因於一九○七年從中國敦煌莫高窟 藏經洞掠去
The 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館收藏
這幅刺綉作品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從刺綉的做工上說,可與奈良國立博物館藏(勸修寺舊藏)的《釋迦牟尼說法圖綉帳》 (見《日本佛教美術源流》,254頁)相媲美(該作品製作於8世紀,尺寸為207×157cm)。大英博物館所藏的斯坦因收集品中,還有其它一些刺綉作品,但多是裝飾性的,而該作品則同其它絹繪凈土圖一樣氣勢壯觀。
此圖由五尊佛像構成,上部是華蓋和飛天,下部是眾多的供養人像。佛陀站立在青色華蓋遮敝的蓮華寶座上,扁桃形的身光環繞著身體與頭光等高。曼陀羅的背後有一座岩山,可以想見,這是《法華經》中所說的靈鷲山。佛陀偏袒右肩,右手垂直下放,左手執衣襟。這是所有靈鷲山釋迦牟尼說法圖中所共有的一種姿勢。
該刺綉曾長期迭放在藏經洞中,所以兩尊菩薩的像有部分破損,幸運的是主尊釋迦牟尼保存完好,菩薩略有殘損,而破損最嚴重的是兩尊菩薩背後只露出半個身子的兩尊弟子的像。造成這種破損的原因,正如斯坦因在《西域》中分析的那樣,是在人們取下畫上的吊繩折迭存放時,這些部位正好處在折在線。在斯坦因發現它時,這些像就已幾乎散失,但通過殘存部分仍能辨別出這二尊弟子的容貌,也能確認他們的衣物本是連在突兀的斷崖上的。二尊菩薩基本保存完好,和二尊弟子一樣,斜向前方站立在蓮華座上。他們緊挨弟子站在前方,在圖中的位置比弟子略低。主尊周圍各尊佛像的這種布局,與我們在雕像中所見到的各尊佛像的陳列方式一樣,顯現出一定的空間進深。從技術上說,用刺綉是很難表現出空間感和量感的,但是這副作品卻實現了這一點。這一特點有力地證明了該作品的製作為初唐時期。因為在初唐時期,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刻,人們都越來越注重表現空間感和量感。
新德里國立博物館藏的《釋迦牟尼瑞像圖》中也有用岩山做背景的釋迦牟尼獨尊像。雖然兩幅作品產生的年代和地點相差很遠,但可以推測,過去確實存在有一座雕像,《靈鷲山釋迦牟尼說法圖》中的釋迦牟尼就是依據這座雕像創作的。《瑞像圖》中的釋迦牟尼像雖然沒有直接摹寫石雕像,但在很多地方我們都能夠找到石雕像的影子。以岩山做背景的佛像,與其它諸像一樣,只使用墨線而無色彩。環繞佛像的背光,兩側為豎立的直線,上端呈半圓形,項光被完全納入其中。這種背光的表現形式、釋迦牟尼右肩上方的小坐像,使人強烈地感到這幅作品是以石雕為原型創作的。只有彩色的長長的火焰光越出了背光的界線,外側是墨線勾勒的彩色的靈鷲山岩石,這種表現手法正適合於該作品記錄瑞像的目的。
在敦煌壁畫中,初唐時期建造的第332窟的壁畫里,也有與此非常相似的《靈鷲山釋迦牟尼說法圖》。該圖繪在洞內後方迴廊部位的方柱北面,釋迦牟尼身裹紅色袈裟,兩側站立著觀音、勢至二尊菩薩。背光和項光附有寬大的火焰紋,背後用線描繪出了斷崖或山上裸露的岩石。畫中沒有弟子,只有三頂華蓋,而非完整構圖。壁畫的色彩漫漶、脫落嚴重,無法對細節部分進行比較和研究。
然而,此壁畫給人的整體印象是,釋迦牟尼的像比較生硬,通常從左肩用柔和的弧線來描繪的衣服,在此用斜線幾乎橫切前胸,看似牢牢夾在右腋下方。外衣的邊緣呈波浪狀(能看到襯里的不同顏色);外衣從胸前穿過,從肩繞至左上臂,集中到左手,再從左手處形成兩條紐帶垂落下來。這些細節與本圖中的佛像相同。比較雙方對最後紐帶部分的處理,可以看出壁畫相對顯得有些形式化。壁畫中,紐帶的波紋兩條兩條地整齊地並列在一起,而刺綉中二條紐帶則分別有著自己的運動節奏,呈現出不同的波浪起伏,這種處理方法有助於刻畫釋迦牟尼的形象。
從整體上看,與本圖的刺綉作品相比,此幅壁畫的形式化的表現方法,更接近於《釋迦牟尼瑞像圖》。特別是橫過前胸的衲衣上端被右腋牢牢**、衲衣邊緣的波浪起伏用直線生硬地勾畫,這些都很引人注目。而另一方面,絹繪的瑞像圖和本刺綉作品中,衣褶都用雙線表示,所以說三者之間存在共同點。刺綉作品中,僅有的幾種顏色變化頻繁,進一步增加了樣本已具有的生動感。袈裟則用藍色線沿著底稿的墨線細致地刻畫,在那些絲線已斷裂、缺失的地方,我們還可以看到底稿的墨線。
再看諸佛的面容,其表現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表情最為生動的,是站在如來左邊的年老弟子,包括牙齒的輪廓線在內,主要線條均用藍色突出出來。眉毛是在絹底上用淡墨畫的,粗粗的,上用線綉出一些細毛。黑眼珠是在絹底上直接用墨描繪的,沒用刺綉。右側弟子面部雖然只殘留一小部分,但能看出他表情柔和。黑眼珠也是在絹底上用墨點出的,眉毛則使用藍色線,針腳細而長。臉部到頭部使用淡銀色線,幾種顏色搭配在一起,顯得柔和、細膩。
二菩薩的眉毛與眼窩線及杏核眼的輪廓,都使用了一根藍色的弧線來表示。而黑眼珠沒畫在絹底上,是用墨繪在了刺綉上。鼻樑線與嘴唇線使用了相同的顏色,當初可能是淡紅色,但現在已褪變為黃色。
佛陀的面容更是下了許多功夫。頭發是深藏青色,臉部、耳朵的輪廓線都使用了明快的藍色。頭發**的肉髻珠的位置,留出了圓形的白色絹底,周圍圈以明快的藍色,看似寶石。細細的眉毛呈優美的弧形,顏色與頭發的深藏青色相比有淡淡的陰影。眼睛輪廓為藍色,眼白則用比臉部還白的絹絲,採用鎖綉的手法水平刺綉而成。而黑眼珠則是在絹底上直接用墨描繪。黑眼珠具有鮮明的立體感,其實是在下面墊了東西使其稍稍凸出來一點。眼窩、鼻、唇、下顎以及裸露的身體,均使用金黃色。面部其它部分則分別沿著臉的輪廓線和五官的輪廓線刺綉而成,看起來像是打著漩兒。裸露的身體當初肯定有著強烈的色彩變化,但現在,大部分已褪色,只有深藏青色還殘留著它的鮮艷。
只有在對該作品進行仔細的研究之後,我們才能發現這些細節部分的精妙之處。這些細節不僅表現出其在佛像刻畫中的非凡之處,也證明了該作品本身的製作年代之早。因為這種極其注重細節並以此提高佛像生動感的特色,只在初唐到盛唐間的作品中才能見得到。
再看二尊菩薩的手,我們會發現對細節部分的刻畫幾乎到了細致入微的地步。如,合掌侍立在釋迦牟尼右側的菩薩,右手食指彎曲,藏在其它手指的陰影里。侍立在左側的菩薩,右手伸開,掌心向外,拇指雖已殘缺,但手腕處保存完好,並表現出了柔弱無力的樣子。其左手的手腕和手指完整地保留至今,仍然優雅生動。這種細節是沿著底稿上的墨線用刺綉來刻畫的。圖上方飛天周圍散落的花朵、花蕾等細節的刻畫方法也與此相同。
綜上所述,和敦煌初唐時期的壁畫相比,該作品可以和第205窟西壁的《引路菩薩圖》、第401窟的《供養菩薩圖》等最為精緻的壁畫相媲美。前面已經介紹過,由於此作品被長時間折迭存放,除殘損部分外,其餘部分保存完好得令人驚訝。畫面的兩端都完好無損,上下邊即使是保存下來,也不過是數厘米沒有刺綉圖案的絹底。
此作品本來是在麻布上鋪了一層質地緻密的薄絹。薄絹已損壞相當嚴重,但畫面右上部的部分卻殘留了下來。整個作品是用三幅這種薄絹面和麻布里重迭的布料縫合而成的,縫合的針眼本應是完全隱蔽在刺綉下面的,但現在,部分針眼在絹面上已經隨處可見。
此綉品運送到倫敦以後,被重新用麻布裱褙,變得象幅油畫一樣,還加上了玻璃鏡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覆蓋著幕布掛在大英博物館北部樓梯的平台上。到了1971年,博物館二層陳列室改建時,才被放進特製的匣子里,擺放在東方繪畫陳列室入口處顯眼的地方。
仔細查看該作品,我們會發現其是先將底樣直接描繪在絹底上,然後照樣刺綉的。主線基本上是用深藏青色絲線割綉。但有一部分如裸露的山石、侍立右側的菩薩的袈裟等等,則用褐色取代了藏青色。然後用柔軟的單股絹絲認真填平用線圈起來的范圍,雖然斯坦因稱其為緞綉,但從其長而平滑的針腳看,恐怕應是割綉。
一般來說,用刺綉填埋輪廓線內的空白,就像耕地一樣,沿輪廓線來回做往復運動,逐漸縮小空白部分。但在這里,不只是用這種方法,而是產生了各種變化。不僅運用直線針,更多則採用織錦似的針法,如侍立左側的菩薩**的中線,就是在同種色線綉出的部位中加上非常明顯的分界線。此種手法,除了使釋迦牟尼**顏色更具變化外,也使蓮華座的花瓣兒更醒目、二尊菩薩的衣邊兒花紋為更突出。背景中岩石臨接的地方使用相互垂直的針腳,表現出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
在填埋各部分時,通過變換針腳的長短或所用絲線的種類來產生色彩的微妙變化。面積較大的部分則幾乎都是使用未捻的單股線,針腳有8-10mm,表面顯得很有光澤。但很多地方綉針在往返時使兩股線輕輕地捻在了一起(單股線不用捻)。這一特點在岩山的青色部分表現得非常明顯,而且在菩薩的衣裳上也是隨處可見,用細線綉的部分,線都捻在一起,非常細密。同時這些地方針腳較短,表面的感覺也略有不同。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釋迦牟尼伸向下方的右手,上下部分的綉法雖然相同,但針腳從上部到下部逐漸由長變短。並且,下部所綉的各線沒有緊密填補空間,針與針之間有距離,從隙間露出了薄絹底,產生出與上部完全不同的效果。
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情形不同,這幅作品在剛完成時,前臂和手掌因這種技法而產生了與金色的肩部和上臂部不同的效果,其亮度要更大一些。這種效果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失,從手部擴大圖上可以看到,刺綉的線沿著手掌及手指的曲線描繪出不同的弧度。現在,其手的前部及手腕到肩等處的輪廓線變成了黑色,已看不出原來的藍色了。
㈣ 敦煌壁畫中最大的一幅是哪一幅
《五台山圖》。
《五台山圖》重現了我國一千多年前的佛國聖境,描繪了超過500多位人物,亭台建築多達200個,卷面恢弘,氣勢磅礴,是世界罕見的古老形象地圖。在敦煌莫高窟的西牆上,畫出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全景。 宏偉壯麗。 它不僅是迷人的風景,還是一張地理地圖。
敦煌壁畫中有神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採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五台山圖片的內容:「五台山圖片」再現了1500年前的五朝時期中五台山聖地的宗教氣氛和世俗。 憑借豐富的想像力和出色的繪畫技巧,該作品使用鳥瞰圖描繪了五台山的雄偉壯麗以及199個位置800英里內的周圍山脈,河流,寺廟,房屋和建築物。 有13座橋,20尊佛像和菩薩的畫像,428名僧侶和普通人物,48頭駱駝馬和13頭駱駝。 這是世界上罕見的巨大古代影像地圖。
《五台山圖》揭示的為文化:《五台山圖》所揭示的《文殊化現》,每一個化現靈跡都隱含著一段重要佛教故事或歷史。是我們巡禮、朝聖五台山必須了解和前往朝拜的聖地。《五台山文殊聖跡圖》也名《五台山文殊化現圖》,簡稱《五台山圖》是歷代祖師大德、海外僧侶朝拜五台山必備的導引圖。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眾心中的聖物。甚至在佛教鼎盛時期,是大唐帝國送給外國皇帝最為貴重的「國禮」。今天我們要朝拜五台山、禮敬文殊菩薩同樣離不開《五台山圖》。
敦煌壁畫的含義: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㈤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㈥ 我有一幅惲壽平的《敦煌飛天仕女圖》想請藏友鑒定一下是否真跡。
顯然是假的。原因:
1、題字人:惲南田(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明末清初畫家;本畫作者:華岩(1682~1756),一作華嵒,字德嵩,更字秋岳,清代畫家。二者對比顯然可以發現本畫作者(華嵒)8歲時題字者(壽平)已經仙逝了,本畫不可能是畫者7歲時所作。
2、庚辰年有問題。清朝的庚辰年是1880年,此時二位都不在了,誰題的字啊?明朝1368-1644,共經歷5次庚辰年,分別是1400年(年號:建文),1460年(年號:天順),1520年(年號:正德),1580年(年號:萬曆),1640年(年號:崇禎);此時2位大師一個還未出生,一個才7歲;自娛自樂題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