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中國古代十大古陣圖要圖 「圖」和布陣方法急需呀 求高人
戰國時期《孫臏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將春秋以前的古陣總結為十陣。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斗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只有八種基本的戰斗隊形。
方陣:方陣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斗的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型。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後方圓陣:圓陣是為了進行環形防禦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疏陣:疏陣即疏散的戰斗隊形,方陣圓陣等均可疏開為疏陣。疏陣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樹旌旗、兵器、草人,夜間多點火把,以少數的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數陣:數陣就是密集的戰斗隊形,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錐形陣:就是前鋒如錐形的戰斗隊形,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錐形陣又叫牡陣。雁形陣: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斗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歷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一種隊形。
鉤形陣,鉤形陣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玄襄陣:這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數旗幟,鼓聲不絕,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步卒聲音嘈雜,好像軍隊數量巨大,使用各種辦法欺騙敵人。
❷ 古代陣法
古代陣型簡介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沖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斗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斗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裡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我國歷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余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布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我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下面作簡單的介紹:
魚鱗陣(高渠彌創):
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
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
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
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凶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
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
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
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
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
「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另外還介紹一種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卧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
❸ 求古代十大陣法的陣圖
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摘自:http://www.dqt.com.cn/wx/ls/shantianfang/xjj/025.htm)
古代陣法-鶴翼
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不用猜也知道這是人類一定會發展出來的.因此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強的部隊(騎兵為多),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三國志五代中有說到,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他說的就是要形成包圍圈.@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不強.等一下會跟雁形去比較.
古代陣法-魚鱗
魚鱗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於中後方.請注意,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於三角形的寬度,錐屋^寬.而且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是很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跟錐形不一樣的結果.由於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鱗卻可以突擊(因為最前方的部隊很密集,全軍才不會被沖散,錐形卻會).不用看也知道,~鱗跟鶴翼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後面(例如武田信玄,諸葛亮).但是~鱗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後一沖,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後露出太多了.
古代陣法-鋒矢
顧名思義,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鬥力高的勇將.由於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請注意,所謂的突擊陣形,並不是只有這種陣形可以突擊,事實上所有陣形都可以下突擊令但是不見得能夠做到突擊效果(全軍穿入敵陣不會被沖散),也就是說,三國志五裡面說的可以突擊,是說真正戰場上有突擊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隊可以下突擊令.此外,此種陣形的後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當然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後露出太多).
古代陣法-沖軛
顧名思義是車前方的橫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有什麼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請注意兩排的部隊前方朝東北跟西北方).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因為也是線形,所以山地移輿夠快).
古代陣法-長蛇
是人的自然會發展出的陣形.這種隊形專為山地移動用.事實上攻擊,防守均不利.不過歷史上描述這種隊形常常會有,例如陳壽三國志:";孔明觀姜維陣形,勢如長蛇.";指的就是這種
古代陣法-車懸
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涵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種是一車輪戰法.謙信用此陣,說穿了就是要沖散信玄隊形,取信玄的性命.
<陣與中國古代戰爭>
陣對於中國戰爭的影響,這個題目很大,個人能力有限,不足之處還望多多海涵.
首先要分三個階段,既大量騎兵投入實戰以前為一段,騎兵對步兵為一段,步騎混合為一段,擬定三篇.本篇是騎兵大量出現以前.
騎兵大量出現以前,也就是秦,漢之前,從有記載的周到秦滅六國的這一段歷史.這一時期由於騎兵還沒有投入實戰,(雖然已用來偵察,傳遞消息)中原各國的主戰兵力依然是車兵和步兵,而當時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時常用『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作為標准,如此龐大而昂貴的戰車部隊自然要步兵的掩護(單純的戰車在弩兵,長戈,長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滅,原因就在於戰車的沖擊力有限,至少和騎兵比起來是這樣),於是乎,步車陣便出現了(在此之前就有,但從沒有像春秋,戰國時對陣這么講究)
有人會認為中國歷史上的陣純粹是扯淡,那他是誤解了,真正原因在於中國的演義和影視將古代的陣兒戲化了(如一字長蛇陣啦,六丁六甲陣啦,九宮八卦陣啦,八門金鎖陣啦,白痴的編導,虛假的道具,不合格的群眾演員,蹩腳的導演,給人的影響就是假的,也難怪有人認為中國歷史上的陣都是假的),真正的陣,或者說春秋至秦的陣,沒影視劇中表現的那麼復雜,很簡單,大致分進攻和防守兩種,<;孫臏兵法>;中將陣完整系統地分為八種陣型,既:「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後兩種是特殊戰法情況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圓,錐為主.這三種是在打堂堂之陣時用,依兵力,兵士的戰鬥力,戰車的數量不同而定,並沒有多少玄機可言,只要隊列整齊既可.錐行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沖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型有足夠的厚度和反沖擊的力度.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戰車少,倒不是裝備不起,是用處不大,水網密集,不適合車兵馳騁).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程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復雜,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為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當時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荊柯刺秦>;中有一段秦軍攻韓的一段列玄襄陣陣勢的場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戰場上一片死寂,各兵種依次出擊,很有氣勢).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集群兵種再跟上.
此外,還有林林總總的『陣」。比如射擊時用「雲陣」,包圍敵軍要用「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而向山陵要用「封(那個字打不出,是封字半邊加右邊刀形)」陣,反正總加起來不會少於20種陣。(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孫臏兵法>中的陣型,也就是戰國中期的事,估計比孫子,吳起所列的陣要全面,畢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迴,由兩,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斗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為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為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為陣型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皆為春秋以前兵制).之間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為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巨別).
再來重點說一說當時的兵器狀況,也許會有助於了解為什麼秦代以前陣那麼流行.前面說了,青銅器時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長,一般到50~80CM之間,這樣短的兵刃,韌性又不好,易斷,用來作主戰兵器好像不適合。主戰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穩定性,攻擊性倒是其次,而以長戟,長矛和戰車為主要兵器,近身的時候。特別是面對的是吳,越這類以短兵為主的步兵時會很吃虧(吳越的鑄造工藝比當時的中原要發達,這點從越王劍可以看出來),畢竟長達兩丈四尺(5.5~6米)的長戟運轉起來是遠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劍的(雖然也有長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雖然也可以近戰),結果是只要對手能搶進身來,則長兵器的一方幾乎必敗,為了有效地進行對抗,只有使對手不得近身,這就需要配合,也從客觀上推動了陣的發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對手不得近身這點道理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還有一點,秦以前由於長期處於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既便是臨時徵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戰鬥技能和很強的紀律意識,因為他們時常要被徵召),也從客觀上保證了陣對他們能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他們想要排出的,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這一點很重要,也是這時的軍隊和以後的中國戰爭時大量的烏合之眾的區別。(自漢以後,只有岳家軍的步兵陣才能算是真正的陣,噢,還有戚家軍)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重又大亂,涌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二是漢王劉邦(字季)。應該說這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高潮,隨著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巨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的將陣用於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占盡了優勢,一度將劉邦打得狼奔琢突,潰不成軍。只是在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借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戰陣(二者缺一不可,再強的計策,再突然的奇襲,士兵不守紀律也是徒勞,試想漢,趙井陘之戰,一萬老弱漢軍能擊敗二十萬趙軍,背水一戰是不假,但若沒有有效的陣,能堅持到漢騎偷襲成功嗎?),終於擊敗不可一世,只憑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漢爭霸從總體來說,只是烏合之眾的較量,有效使用陣的情況很少。漢帝國建立後,隨著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只好憑借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群,而騎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儀仗兵也許能做到,但大規模的騎兵再拘泥於陣而不能放膽突擊,就將騎兵的優勢徹底放棄了)同時也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只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著)
騎兵的戰術大部份時間里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既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只有這些。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玩過三國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另看過日本電影<天與地>的朋友也能從影片中找到一些漢家騎兵的影子,哪裡面出現過車懸之陣)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為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至少相對步兵的陣來說是這樣,並沒有各兵種間有效的配合,純騎兵的沖擊戰術),所以後世兵家大都不認為有此陣,如<曹操兵法>,<將苑>(諸葛亮),<百戰奇略>(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都對此陣抱不置可否的態度,個人認為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只是隨著中國騎兵的衰弱,後人無法親身感受其威力罷了。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陣的發展處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狀態,因為步兵只是處於守城,護衛的地位,不怎的要他們上陣廝殺。
兩漢之後,進入三國兩晉,中國在騎兵方面對北方民族的優勢喪失殆盡,(不管是戰馬的來源,數量,還是長於騎術的士兵,以致於當時評價一個將領武藝精熟也要用「弓馬嫻熟」來表示,而這在兩漢時是很正常的事,因為當時有大量的邊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舊業,又把陣這個東東給提了出來。但這時的步兵陣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陣所遇到的對手不同於戰國時期了,當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騎兵混合軍隊,總不能將騎兵放在步兵陣中吧?這樣將大幅降低騎兵的威力,而不能將騎兵的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這個將領幾乎也就是個常敗將軍了。另外這時的兵員也大成問題,人口之少難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戰場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漢政權,不足百萬人口,兵員竟有十幾萬,怎麼也想像不出這都是些什麼兵?)這種結果使得這時期的兵員質量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當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訓練,(戰爭頻繁,時間不等人啊,你還沒訓練好,敵軍就打來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軍都是經過常年的訓練才出來的),對各兵種,個人需要緊密配合,並且要有非常嚴明的紀律的陣對他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那又怎麼辦?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說是深知陣的奧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紀律是否嚴明,士兵是否有足夠的戰鬥力。(雖然道理很淺顯易懂,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選其精銳,練成精兵,(時間非常長,也非常有效,因為他們的統帥是孟德)而以騎兵單獨作戰,執行諸如急襲,包圍的戰略目的。(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也就是將純步兵為正陣,將騎兵作為決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數量上的優勢,這也是他能以兩萬兵擊敗十倍於已的袁紹軍的主要原因。(從破黃巾得青州兵到對袁紹開戰,近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是諸葛亮所無法擁有的)又大敗於赤壁的原因跟這也有很大關系。(水戰,河流眾多,不適合步兵擺陣,騎兵又沒有突襲的空間,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荊州兵,其實這些荊州兵對其軍隊的戰鬥力是個負增長的因素,否則也不會潰敗成哪樣)相同的戰例還有淝水之戰,百萬秦軍一敗塗地,(當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軍隊幾乎都是以弱敵強,卻累戰累勝,王猛還以十萬步兵列陣擊敗了前燕的數十萬鐵騎,可見陣的威力。
經過隋,唐短暫的二百多年的強盛之後,中國又一次迎來了軍事上的低潮,反過來說,對步兵的陣,又一次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由於宋軍對外戰爭的累戰累敗,其步兵在戰爭中拙劣的表現引起了全國性的反思,不久,在中原又出現了一股重新起用陣對付遼,金騎兵的潮流,但由於宋的兵權大都由文官掌握(一個個高談闊論,貪生怕死,男盜女娼,當然有少數例外,如范仲淹等人),他們哪裡懂得什麼叫實戰,於是乎一種種,一套套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的奇形怪陣出現了,典型如:車輪陣,沖方陣,常山陣,八卦陣,風揚陣,龍飛陣,太乙陣,五花陣,彎陣,直陣,長虹陣,握奇陣,當頭陣,滿天星陣,重霞陣,六花七軍陣,等等,諸如此類,還有很多,而忘了一個根本性的條件,人,眾所周知,宋代實行的是內重外輕的策略,換言之,就是精銳在內,老弱在外,憑這些老弱病殘,能對付得了北胡的鐵騎?這個神話也只有朝廷和哪些個文官們才能相信,結果是遼(金)人益輕宋軍,每戰無不奮勇直擊,而宋軍是但遇北人便走,無顧其他,還管你什麼陣不陣的,命最要緊。
這種情況持繼了百多年之後,在抗金的戰場上出現了一位名將,岳武穆,他再一次將陣的威力發揮了出來,以步兵擊敗了號稱無敵的女真人的鐵騎,(岳家軍中也有少量騎兵參戰,但數量之少,和女真騎兵一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使當世乃至後世兵家不得不重新對陣的作用再作一番認識。其實呢,倒不是岳飛的陣法有多先進,憑岳家軍軍紀之嚴明,作戰之勇敢,便是不列陣,每個人都單打獨斗,也不會吃多大虧,當然了,這樣的話要想取得如此大的戰果也是不現實的,嘿嘿。很多人認為岳飛所列的乃是「滿天星」陣法(也有人認為是「七星陣」不過大同小異),我看過「滿天星」陣法的布陣圖,很復雜,非常復雜,必須要有人從中指揮(置於高桿之上,總觀全局),而在與女真騎兵的戰斗中,這種讓你安心指揮,從容調度的陣法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女真人的鐵騎會直沖中軍,擋,便是以血肉這軀扛對手的金戈鐵馬,不擋,便是棄中軍。不管是小說,還是演義,還是正史都有岳飛親自出戰的記載,想想,連主帥都親戰了,哪來的中軍護衛這個指揮樞鈕?所以我更傾向於岳家軍擺的是一陣復古的陣法「疏陣」,以數人為一小的戰斗團體,長槍,長刀,刀牌,鉤槍,朴刀等形成一個組合,一個個小的組合之間各自為戰,既不用硬扛女真人的鐵騎的沖擊(很可怕的,還有重騎兵唷),又可以在敵騎沖擊過後從側面或背後襲擊,這對士兵的膽氣要求是很高的,想像一下,幾個人,在對手無數的騎兵從身側沖擊過後,戰場上一片煙塵,也不知已方還有幾個人活著,恐怖。當然了,處於這種混戰的場面也是步兵最有利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憑岳家軍的配合,勝局基本已定。
但血肉這軀終究沒能抵擋住北胡們的鐵騎,宋亡之後,中原歷經了百多年的異族統治,直至紅巾軍大起義及朱無璋的出現,提起明王朝,就不提不說到徐達,這是個用兵不亞於孫,吳的名將,當時天下割據,勢力比朱明大的大有人在,徐達硬是靠著嚴明的軍紀,有效的戰陣將他們一一擊敗,一統中原(雖然名義上是朱無璋乾的,但沒有徐達,朱無璋只能看著中原的花花世界干著急,道理很簡單,他打不過蒙古人的鐵騎兵,憑那些烏合之眾)由於小說中將徐達所用的陣描述得太玄乎,以致於後人普遍認為徐達可有可無,對於朱元璋。事實上,徐達可能是自岳飛以後,戚繼光之前唯一能有效地使用戰陣的人(至少從見載於史籍的東西來看是這樣),雖然陣在很多人眼裡是虛構的東西。(是不是虛構的,前文已經討論過,不再贅述)他與岳飛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飛要雄厚很多(明軍最強時達到過一百多萬,雖然不一定都歸他管),兵源也要好(雖以南人為主,但後期北方兵也不少),還有不少的騎兵(剽悍程度不亞於蒙古騎兵)和火槍兵。所以他比岳飛的難度,壓力要小一些,但組織能力要比岳飛強。(岳家軍最強時也不超過十萬)也不拘泥於局部得失,大局觀要比岳飛要強,怎麼說呢?他的陣型更類似於擴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陣,以單一兵種為一個集群,然後一個集群一個集群地對敵軍實施打擊,(弩兵(火槍),騎兵,長槍,刀牌,校刀)直致敵軍崩潰逃跑為止。(當然這時明軍的個人戰鬥力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步兵中最強的,沒有這個條件,孫武在這也沒用)
明很快的走向沒落,土木堡一戰更是損失精兵四十幾萬,以後國家武備松馳,士氣不振,以致於數十人的倭寇入侵時竟視數十萬明軍不顧,長驅數千里,殺傷數千人,雖被殲滅,也從中可見明中後期兵士之差(也有很多地方,將校沒有那麼多兵,卻多報名額,以吃空晌的原因,但差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局面直到戚繼光的出現才有所好轉(只是局部,因為他不是全國統帥)。「鴛鴦陣」,是很多人,包括我所津津樂道的戰陣,雖然說他對付小股倭寇(千人規模,並且皆為步兵)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他以後在薊鎮游擊將軍對北元並沒有取得很大戰果,可以認定,這個陣作用一般,特別是對付明帝國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時作用有限。(這其中也有他在任時間不長有很大關系)。以後隨著漢人僅有的一點血性都喪失的時候,再先進的陣,漢人也沒有膽氣來試著驗證一下了,於是,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殺」等等等等如此之類的教訓。
❹ 求足球各種陣型的完全講解!!(有附圖)
足球的主要陣型包括以下五種:
一、4-3-3陣型:是重攻重防的攻擊陣型,會全力在後場以及前場進行爭奪戰,喜歡攻擊的教練一般都喜歡用這種陣型。
4-3-3陣型是四後衛打法中攻擊力最強的一種。一般都是通過邊路的突破來撕開地方的防守。荷蘭隊以及切爾西、巴塞羅那常用此陣。埃托奧、小羅、梅西讓巴薩的4-3-3變得可怕,前不久結束的歐冠用完美的勝利印證了這一點!
❺ 求中國十大陣法擺法,從一字長蛇到十面埋伏
鶴翼
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不用猜也知道這是人類一定會發展出來的.因此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強的部隊(騎兵為多),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三國志五代中有說到,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他說的就是要形成包圍圈. @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不強.等一下會跟雁形去比較.描述:作品相關 古代陣法-鶴翼
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