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做人信譽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搜索中秋這亮圖片 2025-08-22 17:53:34
男人後仰跳投的圖片 2025-08-22 17:51:53
食指受傷動態圖片 2025-08-22 17:46:50

做人信譽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2-26 15:47:22

① 一年級誠實守信手抄報圖片

一年級誠實守信手抄報圖片文案

1、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

2、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恆不變。

3、誠信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會出現裂痕。

4、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5、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

6、創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

37、誠信是友誼的必備條件。

38、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先導。

39、誠信是人生路途中的第一準則。

40、誠信是一種美德,會讓你更加完美。

② 圖片帶字大全誠信和信任

圖片帶字大全誠信和信任如圖:

誠實和信任是一個人高尚品德的體現,所以比金錢更重要。人活在世界上, 只能依靠誠實和信任生存。沒有了金錢還可以再賺, 而沒有了誠實和信任則無法生存, 失去他人的信任,一個人的誠信可以為他帶來好口碑和財運,金錢是眼前的,誠信是前途無量的。

(2)做人信譽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激進的社會,浮躁的人心。在當前大部分人以錢多錢少論成敗或論輸贏的現狀下,有些人為了賺錢幾乎沒有了道德底線,甚至沒有了做人原則,所乾的事情比拿刀殺人更有甚。例如最近這些年出現的「毒奶粉」「地溝油」「塑膠大米」。

這些社會問題出現的同時也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和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耳朵邊常常會聽到:「我為什麼要相信你」,「我憑什麼要相信你」……諸如此類的話語。這是非常可怕的!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和誠信都沒有了。出現了:張三懷疑李四偷了他的東西。王五懷疑趙四齣軌……

所以也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當面溝通越來越少了,每個人都擔心被騙被坑,每個人都在自己心中築起了一扇防騙牆。也許在多少年之後,新華字典或者康熙字典里就沒有了「信任」「誠信」這兩個詞語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些負能量的詞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就這樣慢慢遺失了。

人與人之間眼前散失的可能是信任和誠信,但帶來的後果和連鎖反應遠遠是不可估量的。

③ 誠信手抄報一等獎圖片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用。早在孩提時代,我們就受到過很多關於的誠信教育,可以說,誠信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會存在的基石。下面我給大家帶來誠信手抄報一等獎圖片,一起來看看吧!

誠信手抄報

誠信作文

誠信,是文明的花朵,帶給我們希望;誠實,是美德的彩虹,引領我們向前;誠實,是信用的枝幹,帶領我們走進美妙的世界;

誠信是蓮藕池裡的荷花,有了它會更美麗;誠信是烏龜身上的馬甲,有了它就不用害怕;誠信是高速公路的建築工,只有他才能加快你的步伐;古往今來,有多少誠信之人令我們感動,有多少誠信之事讓我們難忘。

春秋時期有個魯國人叫曾子。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回去等著我回來殺豬讓你吃肉。」她剛從街上回來,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殺豬,她急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哄他的。」曾子教導妻子:「如果大人都不守承諾,小孩子又怎會誠實守信?」曾子面對孩子尚且講求誠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為了賠償兒子開車肇事造成的.損失,營口人張鳳畢不惜賣房、外加背負15萬元的外債。為了還債,他一家節衣縮食。直到他身患絕症後還表示「做人不可不誠信,我病得再重也要繼續還債,就是我死了,我的兒子、孫子也一定要把債還上。」他的誠信感動了中國,他用實際行動向人們展現了誠信美的璀燦光芒。

一架英航的747客機D008號班機准備從倫敦飛往日本東京,但因故障需要推遲20小時。為了不使在東京等候此班機的乘客耽誤行程,公司及時幫助這些乘客換乘其它公司的班機。但有一位日本老太大說什麼也不願換乘其它班機。為了兌現信譽承諾,公司最終讓DO08號班機照原計劃飛行。在長達13000公里的航程中,班機就載著這一名乘客,而飛機6名機組人員和15位服務人員照例為她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航空公司這種誠信的行為,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然而近些年來,我們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卻在不斷加劇。有個報社曾做過一個調查,信用危機位居腐敗之後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信用危機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15%。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恐懼和憂慮。

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我們應該將其發揚光大。古人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喻世明言」,今人有「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的「警世恆言」,可見誠信在為人處世、立身行事之中有多麼重要。

誠信,如令人心儀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誠信,如熏人沉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

誠信,如悠揚清遠的駝鈴。傾聽鈴音,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澄明而又清澈。

將誠信種子播撒在每一個人的心田,讓誠信之花開滿人間吧!

④ 誠信手抄報圖片大全

1、關於誠信的小故事

(1)回報飯恩
韓信落魄的時候,一個漂母給他飯吃,韓信離開她的時候,告訴她以後一定來報答她。後來韓信做了楚王,不忘舊恩,奉黃金千兩以漂母 。
(2)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5)誠信是一種風格,一種形式,一種人品,一種態勢;誠信是一種修養,一種瀟灑,一種境界,一種偉大;「誠實」是誠信之本,誠時才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才能使高貴的頭顱真真昂起;「受信」是誠信之則,受信才能有始有終,善始善終。

⑤ 關於誠信的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誠信是人們的第二張身份證,它對人們的日常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它是我們我國的傳統美德。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誠信的書法作品圖片。

誠信的書法圖片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 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宋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來一套大演說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誠信的思想淵源

從傳統走向現代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後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為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這里,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范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為“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禮記·中庸》里,“誠”成為禮的核心范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聖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一步認為“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為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批判地繼承了“誠”這個范疇,肯定誠實是社會公德中的一個重要規范。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誠實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漸明晰為:忠誠、正直、老實。忠誠的主旨是對祖國、對人民、對正義事業的忠誠。當然,這種忠誠不是盲目和狹隘的“愚忠”,而是認同於崇高的理想,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奮斗,從而表現出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正直,是指為人正派,處事公正坦率。老實,則特指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信,也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的范疇。“信”的含義與“誠”、“實”相近。從字形上分析,信字從人從言,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隋國大夫季梁說:“忠於民而信於神”,“祝史正辭,信也。”後來,由於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的發展,原有的純朴的社會被逐漸破壞。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得不訂立誓約。但誓約和諾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懾力量維持。春秋時期,經儒家的提倡,“信”始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純粹的道德規范。孔子認為,“信”是“仁”的體現,他要求人們“敬事而信”。他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將“信”作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則,強調“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歷代當權者大都將“信”作為維護秩序的重要工具。《左傳·文公4年》中說:“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呂氏春秋·貴信》對社會生活中的信與不信之後果,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並對“信”作了較詳盡的論述:“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他認為“信”要求誠實,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現,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說:“以實之謂信”,其說與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裡,誠與信往往是作為一個概念來使用的。“信,誠也”,“誠”與“信”的意思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