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雍正仿哥釉瓷器拍賣價值多少
清中期仿哥釉文房用瓷
(一組三件)編號0622,估價在40000--50000元之間。清代各個時期都有仿製哥窯瓷器,由於品相差別很大,價格也有天壤之別。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瓷器具體分析。謝謝
㈡ 清仿哥窯能價值多少錢
清仿哥窯,一般出自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屬於宮廷官窯陳設器,根據這幾年一線拍賣公司的大致行情,以雍正仿哥窯最貴,2009年北京瀚海拍賣雍正仿哥琮式瓶,拍了658萬。康熙次之,清康熙仿哥山字筆架,在保利拍了335萬,具體哪一年不太記得了,乾隆仿哥的拍品比較多,但拍賣價多數在70-120萬之間,記錄我就不一一列舉,印象中至少有二十多件。僅供參考。㈢ 清代哥窯值多少錢,以及市場價值
我發張個人收藏哥窯雙耳瓶圖片。。此瓶金絲鐵線分布均勻,銅口鐵足明顯,光澤晶瑩,應為清早期哥窯仿品。既有收藏價值,又有觀賞美感,歡迎大家評頭論足,(已經專家上手確認為真品)。已有買家願出300一450萬元收藏。
㈣ 清朝仿宋哥窯底款是咸豐年制值多少錢
清 · 仿宋哥窯 孔雀綠釉觀音瓶編號:10估價:50,000-80,000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各朝代的仿宋哥窯
康熙仿哥窯
景德鎮御窯廠繼承前朝工藝傳統,也燒造仿哥窯器,而且工藝水平大為提高。此時的仿哥窯器造型莊重,胎質堅細而白。釉面堅致,玻璃質光澤性強,有黃、米白、藍、綠、紅、蘋果青等色。器型有長頸扁瓶、膽瓶、橄欖瓶、爐、洗、盤、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為郎窯作品。
雍正仿哥窯
水平極高,可以亂真。大多數胎質較厚。雍正官窯的哥窯瓷胎為鐵灰色,經火燒結後,外表鐵黑或泛油亮光澤,釉質光潤,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於胎體含鐵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現「紫口鐵足」。民窯為白胎。釉面有宋哥窯那種玉質感,發油酥光澤。器型很多,有瓶、爐、尊等的擺設器,也有筆架、水盂、鎮紙等文房用品,還有盤、
碗的日常用瓷。「金絲鐵線」與宋哥窯特有些差別,開片不那麼細碎,或者即使細碎也不如宋釉。開片中鐵線較多,金絲較少。其鐵線多數呈現黑色,少數略顯藍色,開片紋路多數僵直,一般不見到宋釉開片在較小的區域內仍舊曲折變化的狀態。
清代仿宋釉,不是單純追求宋代釉飾的工藝效果,而是著重體現宋代釉飾的基本特徵和獨特神韻,所以比較少注意到細部特徵:例如釉飾肥厚、釉中氣泡小、片紋曲折婉轉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採用本朝器型。這給鑒定帶來了一定的方便。
乾隆仿哥窯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續。仿哥窯除部分官窯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窯作品。除了帶有雍正仿哥窯的特徵外,還常見用堆花鐵砂青銅器紋飾進行裝飾。器型更多,除擺設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窯中還有達摩像、香爐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藝、造型、胎質、釉色等基本與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調由灰青發展到灰白、米黃、黃、藍、綠色。「金絲鐵線」與宋哥窯特有些差別,開片不那麼細碎,或者即使細碎也不如宋釉。開片中鐵線較多,金絲較少。其鐵線多數呈現黑色,少數略顯藍色,開片紋路多數僵直,一般不見到宋釉開片在較小的區域內仍舊曲折變化的狀態。
嘉慶仿哥窯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準。晚期,制瓷工藝低下,產品顯露粗率之風,接近道光仿哥窯。釉質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夠均勻干凈。胎厚,質白,釉質多鬆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寬厚,往往加塗黑色釉表示「紫口鐵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窯器寫款,民窯則多書刻「成化年制」,塗以黑色。
道光仿哥窯
人才匱乏,所產瓷器沿襲嘉慶後期風格。這個時期的特徵是:胎質略顯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於施釉不均勻,釉面明顯泛起水波紋,業內俗稱「浪盪釉」或者「波浪釉」。幾乎所有瓷器都具有這個特徵嘉慶晚期、道光和咸豐的瓷器,都具有這個特徵。有的器物口沿塗抹醬黃釉,有的器物底足塗抹黑釉。釉面仍舊比較肥厚,但是不夠細潤,開片也不夠顯著。
咸豐仿哥窯
咸豐在位十一年, 瓷器生產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後,因為戰爭原因,景德鎮御窯廠停燒。瓷器的工藝水平與道光時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點。釉色變成單純的粉青色,與同治、光緒、宣統仿哥窯類似。釉面或者開片或者無紋路。
同治、光緒、宣統仿哥窯
都有生產,與道光仿哥窯差別不大。官窯、民窯中有少量精品,特別是光緒朝有不少宮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這些精品不再出現「波浪釉」。但是,「紫口鐵足」特徵還是要靠塗抹醬黃釉或者黑釉。釉面疏鬆,開片或者呈現黑色,或者透明。 從咸豐以來,釉色逐步演變成單純的粉青色,名為仿官、仿哥,卻有名無實。釉面或者開片或者無紋路,紋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當「鐵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