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什麼鳥。。
這是石雞..也叫鷓鴣
中等體型(38厘米),帶很重斑紋的鶉類。喉白,下臉部的黑色條紋過眼部和下喉部,與亮紅色嘴及肉色眼圈形成對照。上體粉灰,胸皮黃帶橘黃,兩脅具黑色、栗色橫斑及白色條紋。諸亞種存在細微差異,以荒漠中的為最淡。虹膜-褐色;嘴-紅色;腳-紅色。叫聲:雄鳥發出一連串越來越高的ka-ka-kaka-kaka-kaka聲,緊接著幾聲帶鼻音的咯咯叫,聲如chukara-chukara-chukar。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華北,一直到東北西南部等北部廣大地區。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歐洲、小亞細亞、中亞、蒙古、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爾和印度。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更不見於森林地帶。白天活動,性喜集群,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田地中覓食,遇驚後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且迅速,但飛不多遠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清晨和黃昏時,雄雞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處引頸高聲鳴叫,似』嘎嘎嘎……』或』嘎拉,嘎拉』聲,故當地群眾稱之為』嘎嘎雞』。開始鳴叫時比較緩慢,以後逐漸加快,並重復多次。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
美國科學家利用數碼攝像機記錄了北美洲的石雞的成長過程,並運用計算機技術分析了石雞的翅膀形狀和扇動情況。他們驚訝地發現,鳥類翅膀扇動的幅度都較小。不管是跑動、拍打翅膀或學習從幾乎垂直的斜面上起飛的雛鳥,還是能夠自由滑行和俯沖的成年鳥,鳥翅相對於地面的傾角基本相同,翅膀扇動幅度基本都保持在19度。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開始發情,期間天剛亮即開始鳴叫,偶爾亦出現雄雞間的爭偶斗爭。通常營巢於石堆處或山坡灌叢與草叢中,也有營巢於懸岩基部、山邊石板下或山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巢極簡陋,也甚隱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7-17枚,偶爾有多至20枚的。5月初開始產卵,1天1枚,雌鳥產完卵後,常不聲不響地從山溝飛出,轉到雄鳥近旁,然後與雄雞相對』嘎嘎』地叫個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黃色、具暗紅色大小不等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㈡ 寧夏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沙坡頭、沙湖、西夏影視城、西夏王陵、高廟、青銅峽108塔 ,小口子雙塔,賀蘭山岩畫,六盤山
主要有這些: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國家AAAA景區,位於銀川市西夏區,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中衛沙坡頭
國家首批AAAAA景區,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平羅沙湖
沙湖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國家首批AAAAA景區,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六盤山風景區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的丹霞地貌風景。
中衛高廟
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供奉的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等塑像,廟內佛、道、儒三教濟濟一堂。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連,呈逐步增高之勢。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鍾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結構緊密,氣勢雄偉。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 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 橫批是:「無上法橋」。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 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建築的重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整個建築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飽譽海內外。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嘆為觀止。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00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回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火石寨
位於固原市西吉縣,由於它的山巒呈現暗紅色,尤其在綠樹的掩映下,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每當春夏時節,滿山遍野花草叢生,色彩斑斕,蜂戀蝶舞,生機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間,還生長著一簇簇箭竹,為北方山水增添幾分南國姿色。在火石寨方圓百里之內,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掃竹嶺、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觀,還有十多處石窟建築,它是和須彌山石窟一脈相承的。
禪佛寺石窟位於西吉縣火寨鄉蟬窯村,因其與固原縣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聖地。
石窟鑿造在一座尖頂寶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約120米,猶如長矛刺天,四壁懸空,奇特異常。若攀上峰頂,雲霧飄然腳下。石峰東西現存石窟10孔,殘存壁畫、石雕須彌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頂15米處,呈長方平頂式,當地居民供泥塑神像三尊。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寬4米,高5米,洞內能容納百餘人。石窟主峰四周奇峰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形態各異。
掃帚嶺石窟
位於西吉縣城北15公里,火石寨鄉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嶺上生長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稱"雲台山"、"西武當"。
這里林木蔥蘢,流水清澈,特別是奇特高聳的石山給人以"桂林山水"的感覺。山峰神態仙姿,頗具風采。掃帚嶺主峰四面絕壁,惟東北角有人鑿石階可攀,神奇的自然景觀和山上人文建築融為一體。玉皇閣、大佛殿、菩薩殿、牛王殿、萬壽宮等洞窟30多孔分布在東西長約330米的石壁上,窟室多為長方形平頂式,為圓形穹窿頂。長方形大佛殿深9米,寬6.1米,高5.45米。石窟內造像多數已毀,殘存石雕須彌座、佛龕、壁畫。較完整的石雕像4尊,最大的是身高4.8米,腹圍4.4米的立佛。石窟內還有3尊銅佛像,其一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424年-452年)所造;其二是宋代釋迦牟尼鎏金銅像,高46厘米,重18公斤。掃帚嶺石窟開鑿於何時已無史料稽考,若銅佛像不是贗品的話,由此推測極有可能是在北魏時期開鑿的。火石寨「丹霞地貌」位於西吉縣西北部的火石寨鄉內,南北長17千米,東西寬10千米,現已被自治區批准為「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距西吉縣城10千米,有紅色、紫紅色 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突兀於黃土高原之上,地貌景觀壯觀奇美。也因紅色砂岩裸露,當地人把這里叫火石寨。
「丹霞地貌」源自於粵北仁化境內的丹霞山,是一種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等紅岩組成,經地殼抬升運動和流水的侵蝕、溶蝕以及風化剝落、崩塌後退等外力作用所形成的丹崖峭壁、石峰林立等特殊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國的風景地貌和山水景觀中,獨具一格,是我國風景名勝區的重要類型之一。
火石寨石窟群
從北魏開始鑿造,盛於隋唐,數處石窟均鑿建在百餘米高的石崖絕壁上。置身其間,心清神爽,飄飄欲仙。民國《西吉縣志》在介紹雲台山時說, 「山高峰峻,深洞危橋,重巒疊翠,曲而幽深」,「每遇山雨欲來,必先油然作雲。即晴亦多煙嵐。啼鳥鍾聲,隱約其中,花香撲鼻,足堪娛目」。這里有掃竹嶺,石寺山,禪佛寺三處石窟,各有特色,他們都是自然造化與人類智慧的有機結合。
朝那城
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地處茹河與任山河交匯處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東瀕店窪水庫,西臨朝那湫,北依羅家山,四野群峰環抱,形僅龍騰虎躍。城區良田千頃,乃河水庫北乾渠穿城而過,渠水潺潺,綠樹成蔭,蝶飛蜂舞,美麗如畫。朝那城,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為通往長安的戰略要地,今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城境,陽春桃紅柳綠,盛夏碧波如海,金秋紅葉滿目,隆冬青松蒼翠。朝那古城斷垣殘牆,古樸渾厚;新建的商貿大樓與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寬闊的瀝清公路與僻巷小徑並存;繁華的街市與恬靜的農舍別具一格;幽靜肅穆的東山清真寺與書聲琅琅的古城中、小學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構成一幅古樸優雅的畫卷。
㈢ 中國各省的省鳥是什麼
目前我國很多省、直轄市、自治區都選定了本地的「省鳥」分別是——
北京(暫定)——北京雨燕
上圖為海南省鳥紅腳鰹鳥。
㈣ 求解這是啥鳥下的蛋啊,寧夏的一種水鳥,紅嘴紅腿,黑白身體!腿長嘴尖!
是不是黑翅長腳鷸
㈤ 一隻寧夏的水鳥,請教高人這鳥的學名,知道俗名更好!
普通秋沙鴨(雌性)
普通秋沙鴨具有很強的潛水能力,並具有鋸齒狀的纖長鳥喙,適宜在水下追逐並捕捉魚類,是鴨亞科是肉食性最強的種類之一。
普通秋沙鴨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6%D5%CD%A8%C7%EF%C9%B3%D1%BC#pn=15
資料:http://ke..com/view/95129.htm
普通秋沙鴨(雌性)
㈥ 鳥的種類有哪些
常見的鳥類名字:畫眉、八哥、虎皮鸚鵡、(大)小葵花鸚鵡、金剛鸚鵡、白鷺、蒼鷺、林雕、游隼、麻雀、鴿子、文鳥、珍珠鳥、蜂鳥、火烈鳥、海鷗、貓頭鷹、蒼鷹、禿鷲、布咕鳥、烏鴉、灰鸚鵡,蠟嘴鳥,園丁鳥,企鵝,賊鷗,鵪鶉,鷺鷥,孔雀,火雞鴛鴦,綠頭鴨啄木鳥、喜鵲、麻雀、杜鵑、翠鳥。
不常見的鳥類名字:產潛鳥、松雞、旋木雀、岩鷚、鷦鷯、太平鳥、山鶉、雉雞、褐馬雞、長尾雉、石雞、扁嘴海雀、岩鷚、旋木雀、鷦鷯、山鴉、交嘴雀、水雉、山椒鳥、卷尾、黃鸝。
綉眼鳥、大鴇、毛腿沙雞、沙百靈、沙鵬、沙雀、丹頂鶴、雪雞、雪鶉、高原山鶉、藏雀、高山地雀,兀鷲、西藏毛腿沙雞、沙百靈、雪雀、、戴菊、旋木雀、岩鷚、長尾雀等。
鳥的種類有很多,大部分會根據季節遷徙。
(6)寧夏有多少鳥圖片擴展閱讀:
圖庫依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最新出版的《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建設,圖片超過8萬張,涵蓋中國全部1445種鳥類。
據中國鳥網創始人、總版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段文科介紹,圖庫是目前圖片量最大的中國鳥類圖庫之一,做到了分類精準科學,檢索方便易用。圖庫內所有的圖片均為鳥網會員拍攝,鳥類介紹資料源於《中國鳥類圖志》(上下卷),廣大網友可隨時從中國林業圖片庫進入中國鳥類圖庫瀏覽。
㈦ 寧夏青銅峽庫區濕地迎來了候鳥遷徙的高峰,候鳥遷徙有多壯觀
首先是他們有條不紊的飛行,期間會有所調整。現在是候鳥的旺季。有空不妨抬頭看看。也許一個巨大的鳥陣會從頭頂掠過。揚州過境的鳥類很多,至少有40種,如蒼鷹、草原鷂、灰背隼、紅腳隼、小百靈鳥、大雁等。都將在揚州短暫停留,補充食物後繼續南飛。這些鳥一般飛到華中或華南,遠的會飛到東南亞過冬。
要知道的是夏彤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寧夏最大的黃河灘地型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要素多樣,水域寬廣,土地肥沃,是黃河上游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候鳥遷徙期,自然保護區過境鳥最多可達百萬只。該保護區有212種鳥類,其中15種受國家保護。抵達的候鳥主要有鶴、天鵝、鵝、鸕鶿、野鴨、紅點鴨等。,每天在自然保護區逗留的總人數超過10萬。
㈧ 請問這種鳥叫什麼名字。在寧夏賀蘭山附近拍的。
游隼。體大(45厘米)而強壯的深色隼。成鳥:頭頂及臉頰近黑或具黑色條紋;上體深灰具黑色點斑及橫紋;下體白,胸具黑色縱紋,腹部、腿及尾下多具黑色橫斑。雌鳥比雄鳥體大。亞成鳥褐色濃重,腹部具縱紋。
㈨ 今天見了種鳥 黑色的背 翅膀也是黑色的 但是上面有白點 黃色的腹部 頭頂是白色的 臉部黑色的 請問是什麼鳥
北紅尾鴝(雄鳥),俗名:灰頂茶鴝、紅尾溜、火燕、火紅燕。屬於鶲科鶇亞科紅尾鴝屬,雄鳥眼先、頭側、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頭頂、枕部暗灰色,身體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雌鳥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餘部分灰褐色。嗜食昆蟲,均為害蟲,除極少是益蟲。
國內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北京、河北北部、山東、山西北部、陝西南部、寧夏、河南、青海東部和南部、甘肅西北部和西部及東部、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越冬於長江以南,包括四川南部、雲南南部、西藏南部、香港、台灣和海南島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