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農村徽派樓房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動態卡通小人圖片 2025-08-28 03:28:34
問候生日快樂的動態圖片 2025-08-28 02:37:44

農村徽派樓房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31 10:39:20

1. 農村兩層別墅室內設計效果圖片大全

在農村,別墅裝修效果的好壞,與家居生活有密切關聯,別墅設計馬虎不得。下面就由我為你整理推薦農村兩層別墅室內設計效果圖及小戶型室內裝修要點,希望你滿意。
農村兩層別墅室內設計效果圖

農村兩層別墅室內裝修設計圖

小戶型室內裝修要點
1、小戶型空間的布置,應以人為主,收納為輔

小戶型空間的布置,也應以人為主,而以傢具收納為輔,因為空間小,實在沒有多餘的地方擺那些永遠穿不到的衣服與用不到的杯子,我們是因為需要完成操作的功能,才會有傢具、收納的產生,而非需要收納才做櫃子;這樣的觀念雖然淺顯易懂,但卻為多數人所忽視,常會看到有人本末倒置的先以收納為主,再求傢具,而忘了哪個位置能夠暖洋洋地曬曬太陽、人走進室內旋迴其間是否得宜,只看到圍著電視滿滿的沙發,其實如果設計能回歸以人為本,這樣的擁擠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2、小戶型空間避免繁復圖騰,焦點垂吊燈具創造視覺焦點

小空間應避免繁復圖騰或過度張牙舞爪的裝飾,但太過清淡自然味是有了,但又未免流於單調,燈具因為發光的本質,本身就是視覺焦點,多重環繞室內光源,早已轉變成現代一個中心主燈為主軸的概念。焦點垂吊燈實是一個迅速營造視覺焦點的省事方法。

3、超低度天花板創造最高的空間感

空間要做大,一定得要從天花板動腦筋。天花板隨便一做也要降低高度30厘米,天花板若沒有雜亂線路就無須再做木作天花板,這樣可以大量縮減昂貴人工木作,也可以創造空間高度;若不得已一定需要天花板,我認為亦可做只做局部天花板不僅可以整理線路於其間亦可造成高低視覺設計的趣味。

4、以油漆彩牆,創造視覺立體感

油漆是最有效改變家居氛圍的材料,一般人以為小空間面積較局促,牆壁一定要刷白才有空間擴大的效果,其實不然,彩牆顏色若挑選得宜,反而能做出深度感,拉大空間的視覺效果。 以一個長方形空間為例,在遠方的牆壁,若塗上較深的顏色,可以縮小空間的長度,將空間整理得較方正,另外小空間切勿用太多布飾、太多花色壁紙、桌巾,累贅又花錢。
猜你還感興趣的:

1. 庭院別墅室內裝修設計圖片欣賞

2. 二層樓房室內裝修設計圖片大全

3. 農村蓋房室內裝修實景設計圖片

4. 2層樓房室內裝修效果設計圖片

5. 二層別墅室內裝修設計圖片大全

2. 根據各具特色的民居 介紹一下 樓房 特點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京四合院

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
農家院落---民居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既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編輯本段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位於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安徽古民居
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於山西氣候乾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平遙民居的外牆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牆,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有的在牆頂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里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綉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樑枋等都施有彩畫。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安徽民居
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餘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客家民居
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東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客家先民為了防範盜匪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就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其用途十分統一,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等。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客家土樓
八卦布局圖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由於害怕有盜賊和當地人的排擠,才建成了營壘式住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傣家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 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間的 l 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 是「人住間」,各以中柱為界分前後兩小間,前小間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鋪,火鋪與灶之間是 3 尺見方的火坑,周圍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圍著,火坑中間架「三腳」,作煮飯、炒菜時架鼎罐、鍋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處,是從樓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臘肉和炕豆腐乾等食物。後小 間作卧室,卧室為防潮都有地樓板,父母住大里頭 (左邊 ), 兒媳住小里頭 ( 右邊 ) .兄弟分家,兄長住大里頭,小弟住小里頭,父母住堂屋神龕後面的「搶兜房」。 不論大小房屋都有天樓,天樓分板樓、條樓兩類。在卧房上面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放各種物件和裝糧食的櫃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條樓,用竹條鋪成有間隙的條樓,專放包穀棒子、瓜類,由火房燃火產生的煙 可通過間隙順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廂房的吊腳樓,樓後建豬欄、廁所。建吊腳木樓講究亮腳 ( 即柱子要直要長 ) ,屋頂上講究飛檐走角。吊腳樓往往為三層,樓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樓堆放糧食、農具等,上樓為姑娘樓,是土家姑娘綉花、剪紙、績麻、做鞋、讀書寫字的地方。中樓、上樓外有繞樓的木欄走廊, 用來觀來晾曬衣物等,在收獲季節,常將玉米棒子穿成長串、或將從地里扯來的黃豆、花生等捆綁扎把吊在走廊上涼曬。為了防止盜賊,房屋四周用石頭、泥土砌成圍牆。正房前面是院壩,院壩外面左側接圍牆有個八字朝門,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果樹和風景樹。 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土家吊腳樓窗花雕刻藝術是衡量建築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有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徵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現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帶的土家吊腳樓。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庄等處。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傢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飾。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

3. 求農村自建房圖紙平面圖,全套圖紙更好,

一、獨棟別墅戶型

農村的暴發戶,鏈子很粗的新貴,可以考慮這樣的戶型。大氣!

戶型一 提高幸福指數的關鍵

戶型二 一座豪宅旺三代((*^__^*) 嘻嘻……,這么像房產公司的廣告?!)

二、家族戶型

家中人丁興旺的,可以考慮這種聯排戶型。要是前面有口池塘,涼風習習,池塘的知了嘰嘰喳喳叫著,

能夠給後代一個不錯的童年想像。

三、讓城裡人留口水的戶型(獨棟別墅型)

不用說了,在城市裡花50萬買一百平米,在農村可以建一座這樣的別墅,再買一台車,

那就是真正的優質生活。鳥語花香,鶯飛燕舞,卧聽風雨聲,蟀嗡入夢來,懷抱嬌妻,多美

的意境啊!

當然這個戶型的外立面還是有可改善的地方,比如採用圓拱窗比矩形窗好看一點。

四、實用經濟型

不用說,這樣的戶型實在經濟,農村的施工人員看一眼圖紙就能鼓搗出來,不用請專門的施工人員,

呵呵。摘菜東籬下,悠然問犬吠,這時一種怡然的生活態度!

這種平屋頂造價不高,比較簡單,不過不是很好看,一般的做法會在上面做女兒牆,圍起來。

五、精選小成本戶型

下面的圖片,第一張為效果圖,第二、第三張為一層、二層平面圖,如果有第四張,那就是第三層平面圖。

戶型一

方案適合聯排建築,是經濟型農村住宅的典範,建築面積142.9平方米,佔地面積129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12萬元。
建築立面豐富,層次錯落有致,給人一種優雅、大氣的感覺。

戶型二

典型的徽派建築,建築美觀、大方。
本方案適合聯排建築,建築面積191.5平方米,佔地面積95.8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16萬元。
本方案適合場地較平坦地區建造。

戶型三

本方案適合聯排建築,建築面積196.92平方米,佔地面積167.7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16萬元。
本方案外觀樸素大方,平面戶型靈活,結構簡單,容易建造,寬敞的院落,符合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

戶型四

本方案適合聯排建築,建築面積204.7平方米,佔地面積148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17萬元。
濃郁的鄉土氣息,整潔的院落,堆放的柴草,悠閑的黃牛,辛勤勞作的農民,相信這個戶型是您美好的家園。
符合山區居民的生活習慣。

戶型五

本方案適合聯排建築,經濟型農村住宅、後院面積較大,適合農民朋友養殖家畜家禽。
建築面積212平方米,佔地面積200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 17萬元。

戶型六

本方案適合聯排建築,建築面積220平方米,佔地面積140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18萬元。
本方案建築外觀大方、美觀,錯落有致可以做成單體,也可以做成聯排,非常適合山區建設。

戶型七

本戶型建築佔地面積 110平方米,建築面積248平方米。
本戶型造價約為20萬元。
建築平面布局可根據自己的要求自主設計,可滿足三代人居住要求。
本戶型為漢派建築,富有民族特色,建築平面比較靈活,建築立面豐富,灰瓦白牆,山水相間,給人一種回家的感覺。

戶型八

本方案適合單體建築,建築面積235平方米,佔地面積154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22萬元。
本方案適合大部分三代6人的農村家庭,戶型平面調整靈活,可根據需要調整面積。

戶型九

本方案適合單體建築,建築面積283平方米,佔地面積145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25萬元。
小康型花園洋房,適合城郊、旅遊景點處居民。
比較適合家庭人口較多如三代同堂等。
缺點:要求佔地面積較大,不經濟。

戶型十

富裕型 花園式洋房,適合在城鎮近郊、旅遊景點和經濟比較好的地方建造。
本方案適合單體建築,建築面積365平方米,佔地面積158平方米。
本方案造價約為29.2萬元。
適用於四室同堂或人口較多的家庭。如覺得面積過大,可通過調整進深、開間來調整面積。

詳情請http://user.qzone.qq.com/324133701/infocenter

4. 什麼是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 在安徽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至今仍保存著眾多徽派古建築,它們像一朵朵雍容典麗的藝術奇葩,妝點著輝煌燦爛的徽州文化,作為徽州建築藝術典範的「古建三絕」——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贊嘆不已。隨著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朋友對徽派古建築產生興趣,紛紛踏上徽州古建之旅。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青瓦、徽派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成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宏村承志堂前廳橫樑上的「唐肅宗宴客圖」和「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遊者驚嘆不已。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黟縣宏村,背靠古木參天的雷崗山,前臨風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縈回的浥溪河,整個村落設計成牛形,景色極為秀麗,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稱。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幾種類型。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輝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極為開闊,俗稱「跑馬樓」。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隨著子孫繁衍,房子就一進一進地套建,形成「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豪門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黟縣關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個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貫、院庭聯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內裝飾和擺設方面也極為講究。正堂掛中堂畫,兩側中柱上貼掛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賈而好儒、崇文重學的思想。廳內陳設條桌,桌上東邊放一花瓶,兩邊擺一古鏡,中間是時鍾,寓意徽商在外永遠平安。走進徽州,人們可以從眾多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中看到「東方文化的縮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遞、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據《寄園寄所寄》載:「新安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禮,彬彬合度。」黟縣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橫店街,200米長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為兩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封建宗法勢力的博物館。古徽州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規模勝似瓊樓玉宇,以顯示家族的昌盛。這些大祠堂,用料碩大厚實,有的竟採用整塊長達6.7米、高1米多,寬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圓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廳柱;開鑿出整塊10米多長、5米多寬的大石板作台階。祠堂的「享堂」、「寢堂」採用一色的名貴木材,如銀杏等,稱「白果廳」;也有重梁疊架,稱「百梁廳」。祠堂大門多作「五鳳樓」,高牆翹角。整座祠堂庄嚴肅穆,體現出族法族規的神聖威嚴。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羅東舒祠融「古、雅、美、大」於一體,共四進四院,後寢寶綸閣高達13.6米,面闊11開間。著名的祠堂還有龍川胡氏宗祠、黟縣敬愛堂、棠樾清懿堂(罕見的女祠)等。

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燦若繁星。為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等,徽州人多採用「立牌坊」的辦法以傳顯榮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結構嚴謹、布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梁枋,每一件鑲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樓脊式,「沖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單門和三門的;有遍飾雕刻、工緻華麗,也有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的,其排列有縱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橫列一排。著名的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呈半弧形展開,似在訴說著一個個忠、孝、節、義的故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許國石坊(俗稱八腳牌樓),四面八柱,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式牌坊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牌坊組合而成,氣勢極為恢宏,顯示著許閣老的豐功偉績。立於黟縣西遞村口的胡文光刺史坊,高12.3米、寬9.95米,四柱三間五樓,全用質地堅細的「黟縣青」石料,雕刻精美,流檐翹角,宏偉壯觀。

徽州三雕-磚雕、石雕、木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石雕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木雕主要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屈指可數。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5. 農村兩層樓房圖片大全

農村兩層樓房是這樣的。

6. 一組年代性的農村自建房圖片帶你回顧歷史變遷!

人類的文化和生活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尤其是生於七八十年代的我們,正式處於中國改朝換代、目睹中國飛速發展的階段,而人類的居住環境卻很好的反映當時的經濟水平,下面上一組從五十年代到現今的中國住房照片,帶你拾回兒時記憶!

10年後農村別墅設計圖

公眾號:天晨別墅家園(tcbsjy),300套房屋別墅設計圖無條件共享。

7. 古老的徽派建築隱藏了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

「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

江南水鄉民居總的面貌是:平房樓房相摻,山牆各式各樣,

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景觀,

建築造型輕巧簡潔,空間輪廓柔和而富有美感,

因此,常被人稱之為「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皖南民居

皖南民巷
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庄等處。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編輯本段結構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傢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扮。
特點門樓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磺。徽州區岩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仿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玩重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志。
穿堂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人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大廳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人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人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於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大屋脊吻
徽派建築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詞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築,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且來歷附會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如正吻:指正脊兩頭口銜屋脊的。鰲魚(龍魚),究其起源比較原始,據說漢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說:「南海有魚虯,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鎮火殃。「正吻就由此產生沿襲下來。又如垂脊吻:位於同正脊相垂之脊頭的人物飾件,稱「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說法不一。民間常有姜大公在此「鎮妖捉祟「之說。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鰲魚太多,怕鰲魚翻身易發大水成災,必須有所制約,故請「禹王「鎮守。還說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獸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鎮邪捉妖。諸種說法皆為庇護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飛來椅
徽派建築格式。對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靠椅的雅稱。
高牆深宅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防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 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後用中門隔開, 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 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 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 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各戶獨立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動地體現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風。這種高牆深宅的建築,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民風,在國內與國外是罕見的。
格窗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迴廊採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採光,通風,防塵,保溫,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條環板,裙板,格芯條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勝、斜方塊、席紋等),圓形(圓鏡、月牙、古錢、扇面等),字形(十字、亞字、田字、工字等),什錦(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格窗圖案多採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表現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與如意圖案組成諧音表示;「福壽雙全「用壽桃與佛手圖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穀豐登「用谷穗、蜜蜂、燈籠組合;「福祿壽「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還採用蒙紗綢絹、糊彩紙、編竹簾等方法,增加室內透光。
編輯本段文化特色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 皖南民居照片
見。 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來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閑庭信步其間,悠然之情讓人心醉。 宏村為汪姓聚居之地,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的「承志堂」是黟縣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廳橫梁、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工藝精細、層次繁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四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 宏村川媚山秀,氣候宜人,因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巨畫長卷,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 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鏤、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弘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盪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村內,以正街為中心,層樓疊院,街巷蜿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鋪成;兩旁民居大多二進單元,前有庭院,辟有魚池、花園,池邊多設有欄桿,「牛腸」水滋潤得游魚肥壯,花木濃香馥郁;馬頭牆層層跌落,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書院,建築頗為壯觀,據說民國初期的國務總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這里讀過書,現為南湖中心小學校址。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餘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風水先生認為,從風水學角度來看,月塘作為「內陽水」,還需與一「外陽水」相合,村莊才能真正發達。明朝萬曆年間,又將村南百畝良田開掘成南湖,作為另一個「牛胃」,歷時130餘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設計與建造告成。 南湖,位於宏村南首,建於明萬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經永樂年間到萬曆年間,樓舍連棟,高低錯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夠用,又在萬曆年丁未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古樹參天,蒼翠欲滴,軀干青藤盤繞,禽鳥鳴唱,還有垂柳,枝葉婀娜,像臨鏡梳妝的少女,把秀發灑向湖面水中。湖面綠荷搖曳,鴨群戲水,另有一番景緻,整個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樹蔭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協調,動靜相宜,顯得幽深、雅靜、清新、明麗。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劃舟,情趣無窮。 清嘉慶甲戊年秋,浙江錢塘(今杭州)名士吳錫麟游南湖後,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跡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黃山腳下小西湖」之稱。 古今許多詩人畫家游南湖後作了不少詩篇、畫圖。「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小鳥啼;楊柳含顰桃帶笑,一邊吟過畫橋西」。隨著詩篇的偉頌,更增添了南湖風光情景交融的氛圍。 月沼,老百姓稱月塘,即所謂的「牛小肚」,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出了個汪思齊,他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以及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定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牛形水系藍圖,引西溪水繞村屋,其「牛腸」水圳九曲十彎,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以蓄條內陽水,供防火、飲用等。後裔汪昇平等人投資萬余金,繼續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塘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牆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雲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 實際上,月塘四圍成了人們的共享空間,風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發地聚會其間。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微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所以有人將其稱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承志堂,位於宏村上水圳中段,建於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整棟建築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136根木柱,大小門窗60個。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還有搓麻將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雲軒」,另有保鏢房、男女傭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前廳是整幢房子中最精華的部分,大門後面聳立著一扇威嚴的中門,據說,汪定貴在經商發財之後曾捐了個「五品同知「的官銜,有了這個榮譽之後,汪定貴便覺得自己已跳出了原屬的那個階層,於是便增設了一道具有官家威嚴的中門(中門又稱儀門,原為官署而設),一般只有在重大喜慶日子或達官貴人光臨時才大開中門以示歡迎,而普通客人只能從中門兩側的邊門入內。儀門的兩個側門上方都別出心裁地雕了一個「商」字形圖案(又似倒掛的元寶,意為財源滾滾的意思),汪定貴雖然經商發了財,而且捐了官,但經商在古代仍是一種劃分在九流之外的賤業,這使得主人心裡忿忿不平,於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說從邊門出入的人,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到我家來,都要從我「商人」的腳下過,此舉或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罷了。但在中門的上方,主人是不敢打任何主意的,而是高掛一個「福」字,因為在他看來,為官的畢竟要比經商的地位高,這就是為什麼眾多徽商在發財之後,仍不惜花費重金捐官的原因。 在中門「福」字的上方,鑲有一幅木雕「百子鬧元宵」圖,圖上雕刻著100個小男孩過元宵節鬧花燈時的情景,有劃旱船的、舞龍燈的,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生動寫照,「百子鬧元宵」圖兩邊的「商」字斗拱上則分別雕有四齣《三國演義》的戲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財神,「南、北」財神的上方是閣樓護板,在此,汪定貴設計了「漁、樵、耕、讀」四根木雕立柱,分別代表了古代的四種職業。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價值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迄今已有960年的歷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中街巷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街巷兩旁的古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西遞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等,都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速寫,皖南民居
西遞村頭的三間青石牌坊建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四柱五樓,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家根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門額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警醒,耐人尋味。西遞村各家各戶的宅院都頗為富麗雅緻: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亭台樓閣、人物戲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志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朴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 西遞、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佇立。高大宏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傢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編輯本段宏村景點
南湖
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
承志堂 門刻
宏村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傑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佔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梁、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據史料記載,「承志堂」是黟縣境內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參觀的國內外遊客,無不為之傾倒。
月塘
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設計,引清泉為「牛腸」,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渠」。「牛腸」在流入村中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過濾,復又繞屋穿戶,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過濾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築藝術之一絕,它吸引了日本、美國、西德等國內外專家接踵而來精心研究。
編輯本段西遞景點
西遞村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座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屯溪民居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牌坊 西遞履福堂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 皖南民宅內部陳設
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石雕窗漏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
編輯本段西遞、宏村概況
西遞、宏村古民居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里,始建於北宋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現有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餘人,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10公里處,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積約19公頃,現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古建築137幢,由於這里地勢較高,因此常常被雲霧籠罩,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宏村的古建築均為粉牆青瓦,分列規整。承志堂是其中最為宏大、最為精美的代表作,被譽為「民間故宮」。它堪稱一所徽派木雕工藝陳列館,各種木雕層次豐富,繁復生動,經過百餘年時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輝煌。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卧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一條400餘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 西遞、宏村的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9張)

擴展閱讀:
1
http://..com/question/33274673.html?fr=qrl

9. 想把農村小樓改造成漂亮別墅,應該如何進行設計呢

畢竟咱們祖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所以導致了建築風格的差異,在這里我舉個南方比較多的農村建築風格---徽派建築。徽派建築有幾個標志性特徵,青磚,黑瓦,馬頭牆為什麼同樣是面積比較大的獨棟房子,國外的就能出稱為小別墅,我們老家房子就只能稱為樓房?究其原因除了樣式,更多的還是裝修的原因。今天就來說說怎麼把農村的房子打造成小別墅。首先你要有足夠預算,如果是在農村裝修成別墅的話,最起碼要20萬左右的預算,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的話,還是考慮蓋成大瓦房,裝修的好一點也不錯。

地形、建築風格入手,比如麗江納西族農村房子為例:以木製結構為主,建築風格多半為門口小橋流水,院落為四合五天井,採用青瓦遮雨,門窗皆為木製,設計房子應該結合這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