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斑鳩的種類
1、火斑鳩別名紅鳩、紅迦追,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至東南亞及菲律賓。在中國為華南、華東等開闊林地和較平坦的沿海林地與次生植被條件下的留鳥,雌鳥較淺且暗,頭暗棕色。
2、山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幾乎遍及中國各省區。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
3、珠頸斑鳩別稱「中斑」、「珠頸斑」,常見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雌雄同色,尾略顯長,外側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寬,飛羽較體羽色深,體羽大多為灰褐色。
(1)斑鳩有多少種有圖片嗎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飛行似鴿,常滑翔。
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穀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巢築在樹上,距地面高3~7m,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
巢形為平盤狀,外徑約30×40cm,內徑約8.0×8.5cm。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約18天,雛期約18天,卵白色,卵徑33×24mm。
㈡ 這是什麼鳥
圖片上的鳥類為:斑鳩
斑鳩,身體細長、飛行迅速的獵禽廣布於舊大陸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環頸斑鳩是馴養的斑鳩變種,現在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有新大陸野生種群;本屬約15種、分布於非洲、歐洲和亞洲。中國有5種,幾乎遍及各省區。
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後頸基兩側各斑鳩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頦和喉粉紅色;下體為紅褐色。雌雄羽色相似。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飛行似鴿,常滑翔。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穀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巢築在樹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巢形為平盤狀,外徑約30×40厘米,內徑約8.0×8.5厘米。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卵徑33×24毫米。孵化期約18天,雛期約18天。斑鳩形態美麗,而且數量較多,是有觀賞價值的獵禽。
㈢ 請問斑鳩有幾個品種
主要的品種有:
1.火斑鳩,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至東南亞及菲律賓;
2.山斑鳩,山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體中型,體長27到35厘米;
3.珠頸斑鳩,珠頸斑鳩別稱「中斑」、「珠頸斑」,屬於鴿形目、鳩鴿科,人們所熟悉的中等體型的粉褐色斑鳩;
4.白斑鳩,也是我國常見的品種,為人工培育的灰斑鳩的白化品種,被廣泛用於用於魔術表演和寵物飼養;
5.歐斑鳩,頭頂暗灰,下頸兩側有黑色塊斑,雜以白色羽緣,內側覆羽和飛羽均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斑。此鳩在新疆數量不多,棲於農區綠洲附近;
6.灰斑鳩,體形較山斑鳩稍小,在陝西南部的指名亞種,常棲於平原或山麓叢樹間,也常飛臨栽培地帶覓食。
㈣ 斑鳩種類有哪幾種
斑鳩種類有火斑鳩、山斑鳩、珠頸斑鳩。
1、火斑鳩,又稱紅鳩、紅斑鳩、斑甲、紅咖追、火鴣鷦,棲息於亞洲南部熱帶區,為一種小型鳩鴿,常見於平原、草地成群覓食。
分布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自華北以南各地、西抵四川、西藏、長江以北各地等地,主要棲息於開闊田野以及村莊附近。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斑鳩生活習性:
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飛行似鴿,常滑翔。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穀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
巢築在樹上,一般距地面高3~7m,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巢形為平盤狀,外徑約30×40cm,內徑約8.0×8.5cm。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卵徑33×24mm。孵化期約18天,雛期約18天。
㈤ 珠頸斑鳩和山斑鳩的區別
斑鳩有5種,歐斑鳩 珠頸斑鳩、山斑鳩、火斑鳩、灰斑鳩等。下面重點介紹一下山斑鳩和珠頸斑鳩的區別。山斑鳩也叫山鳩、金背鳩、金背斑鳩、麒麟斑、麒麟鳩、雉鳩、棕背斑鳩、東方斑鳩、綠斑鳩、山鴿子、花翼、大花鴿、大花斑。上體具深色扇貝狀羽緣,頸側具黑白色條紋形成的圖案,亞成鳥無此圖案。與珠頸斑鳩在食性、活動區域、夜間棲息環境等方面基本相似。在海外分布在西伯利亞中部和中亞地區,冬天大部分種群會遷徙;在中國,山斑鳩分布在北自黑龍江、新疆,南至西藏南部、海南的廣大地區。珠頸斑鳩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比鴿子略小,頸部有黑底白點的圖案,腳紅色,體長約30厘米。叫聲為輕柔悅耳的「咕咕咕」,清晨、黃昏、白天都可以聽到珠頸斑鳩的反復鳴叫。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我國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雲南,北至河北南部和山東,南達台灣、香港和海南島。
㈥ 斑鳩有幾種
斑鳩有三種:火斑鳩、山斑鳩、珠頸斑鳩。
1、火斑鳩
主要特徵火斑鳩在地面急切地邊走邊尋找食物,體長約30cm,叫聲深沉並連續重復數次,重音在第一音節。體小,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頸部黑色半領圈,前端白色。
雄鳥頭部偏灰、下體偏粉,翼覆羽棕黃,初級飛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側尾端白色,雌鳥較淺且暗,頭暗棕色,體羽紅色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腳為紅色。
2、山斑鳩
形態特徵山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體中型,體長27~35cm,兩翅無金屬羽色,第2和第3枚飛羽最長,腳短而強壯,跗跖較中趾為長。
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後頸基兩側各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頦和喉粉紅色,下體為紅褐色,雌雄羽色相似。
3、珠頸斑鳩
形態特徵雌雄同色,尾略顯長,外側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寬,飛羽較體羽色深,體羽大多為灰褐色。明顯特徵為頸側滿是白點的黑色塊斑,虹膜為橘黃,嘴為暗黑褐色,腳為紫紅色。叫聲為輕柔悅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復重復,最後一音為加重。
(6)斑鳩有多少種有圖片嗎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山斑鳩的繁殖時間在4-7月。年產2窩,通常在遷來時多已成對。營巢於森林中樹上,也在宅旁竹林、孤樹或灌木叢中營巢。通常置巢於靠主幹的枝椏上,距地高多在1.5-8m。巢甚簡陋,主要由枯的細樹枝交錯堆集而成,呈盤狀,結構甚為鬆散,從下面可看到巢中的卵或雛鳥。巢的大小為外徑14-18cm×16-20cm,內徑8-10cm×8-11cm,高4-8cm,深3-5cm。
巢內無內墊,或僅墊有少許樹葉、苔蘚和羽毛。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橢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28-37mm×21-27mm,重7-12g。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卵期間甚為戀巢,有時人在巢下走動或停留亦不離巢飛走,孵卵期18-19天。
雛鳥晚成性,剛出殼時雛鳥裸露無羽,身上僅有稀疏幾根黃色毛狀絨羽。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口中取食親鳥從嗦囊中吐出的半消化乳狀食物『鴿乳』。經過18-20天的喂養,幼鳥即可離巢飛翔。
㈦ 鳩的種類有很多,你見過幾種呢
火斑鳩,珠頸斑鳩,山斑鳩,還有人工培育的白斑鳩。非洲、歐洲品種多,沒怎麼接觸過。上邊說的是國內常見的。白頸斑鳩較小,成年體重150克到200克,15天孵出。25天離巢。火鱗斑鳩{較大的一種}一般成年體重250克到300克。孵出時間17天,在過13天離巢。具體還要看季節。春夏季時間很夏秋季節孵出時間又不同,同時南北區域又有所不同,視具體情況而定,不過一般都是十五天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