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彝族人民喜歡哪三種顏,服飾上的圖案大多與什麼有關
彝族人民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服飾上的圖案大多與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有關。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厘米,多染為深藍色。
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厘米寬的皺折。
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
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
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
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發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
(1)四川彝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
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
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
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成人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折,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
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
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
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
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㈡ 彝族人長相特點是什麼
彝族人長相特點是膚色黝黑。
彝家人多散居在山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習慣,由於常年風吹日曬,彝族人的皮膚呈黝黑色,加上高強度的勞動,彝人身體健碩,肌肉發達,身體強壯。熱情好客。
彝族人特別熱情好客,只要家裡來了客人,好酒好肉獻上;只要你給他面子,他會加倍還你。他們會唱起熱情的敬酒歌,獻上香醇的美酒,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
彝族來源
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游牧的部落。根據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㈢ 巴蜀文化·少數民族·彝族
巴蜀文化·少數民族·彝族
巴蜀文化·少數民族·彝族
彝族,自稱「諾蘇」,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百分之九十,分布於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有人口一百五十多萬。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蜀族的後裔。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據《史記》等史籍記載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嫘祖為妃,生子昌意,昌意又娶蜀山氏的女子,生子顓頊,顓頊後代的一支封於蜀,即蠶叢氏。蠶叢氏從其發祥地岷山山區——岷江上游地區進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國,第一代蜀王即稱蠶叢。歷經魚鳧、杜宇(望帝)等帝後,來自川東的濮越民族開明氏入主蜀國。杜宇部族的一支沿岷江河谷南下進入今川南直到黔西北部和滇東北(雲南昭通一帶),再由滇東北進入涼山,此即彝族中黑彝的先民。公元前316年秦灰滅蜀後,開明氏部落也向南遷至涼山,在先秦為「西南夷」的徙人和笮人,此即為彝族中白彝的先民阿莫斯都家和祖祖烏舉家。
秦漢時期,彝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漢武帝時辟夜郎國地為犍為郡。漢晉時,稱為潦人,曾大舉遷入四川腹地,廣布於巴蜀地區。以後居住於四川腹地的潦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居住於涼山地區的彝族人則統稱羅羅(落蘭、羅蘭)。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元朝在涼山地區設羅羅斯宣慰司進行統治,根據《馬可波羅游記》的描述,當時的彝族人住在城鎮和壩區。元亡後,大量漢、回軍隊進入涼山,佔領了平壩沃土、彝族迫於政治、經濟壓力,不得不遷入山地半農半牧。元、明和清朝前期都在這一地區推行土司制,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民國初年分屬上、下川南道和建昌道。1939年建西康省,又改為西康省寧屬屯墾委員會。1952年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區(屬西康省),1955年改為自治州。
(1)社會形態
新中國建立以前,彝族社會是一種以宗族(家支)為主要組織形式的等級社會。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全體社會成員分屬黑彝、曲諾、阿加、呷西四個等級。早在明清時期,彝族社會中「黑骨頭」、「白骨頭」之分就已十分明顯。黑骨頭即黑彝,是第一等級;白骨頭即白彝,包括曲諾,阿加、呷西三個等級,依次為第二,第三,第四等級。彝族人以家支(主要指黑彝家支)聚居,以等級區分貴賤。
黑彝(包括土司、土目)彝語稱為「諾」,有黑色或彝族主體的意思。黑彝是彝族社會的統治者,佔有大量的山林、土地、牲畜和奴隸,具有世襲的貴族身份。彝族社會沒有平民,除黑彝外其他等級都是奴隸。
曲諾,彝語「曲」即白,「諾」即黑,曲諾含有清白人的意思。曲諾沒有人身自由,其人身屬於黑彝所有,但黑彝不能任意殺死和買賣曲諾,只能轉讓,贈送給其他黑彝,也可以作打冤家的「命價」賠償或賭注賠給或賭給其他黑彝。在其人身價有權變更之前,黑彝一般要徵得曲諾本人的同意並不能拆散其家庭成員和扣留其財產。轉讓後曲諾仍保持其曲諾的地位,新的主子不能將其降為低於曲諾的其他等級。曲諾的組成一部分是早期社會內部分化後的氏族成員,一部分是被征服的彝族部落成員,還有一部分贖身的阿加。曲諾有自己的土地和牲畜,經濟上並不依附於黑彝,除必須住在黑彝的管轄區內不得隨意遷徙外,可自由外出經商和探索。但曲諾不能自由處理自己的財產,如出賣土地時,要徵得其主子的同意,有時還要給主子一定數量的「開口錢」。曲諾死亡後,其財產可由兒子繼承。曲諾有自己的婚權和子女的親權,並且有自己的家支。曲諾對黑彝的義務是每年為其服一定的勞役,充當打冤家的主要力量並負責事後的經濟賠償。
阿加是彝語「阿圖阿加」的簡稱,意思是主子門里門外的人。阿加本身又分為彝根阿加和漢根阿加兩種,彝根阿加即有彝族血統的阿加,漢根阿加即沒有彝族血統的阿加,因其大部分具有漢族血統,故稱漢根。
彝根阿加的人身隸屬於黑彝,但黑彝不得無故將其殺死。彝根阿加主要是破產後等級下降的曲諾,沒有土地和牲畜,有的有一小塊主人給的「耕食地」或經主人允許開墾的荒地,也有的租種主人的土地。彝根阿加(包括漢根阿加)必須居住在其主人控制的地區內,外出活動必須經主人同意並在歸定的時間內返回。阿加的子女也屬於黑彝,黑彝可以將阿加的子女抽作呷西或陪嫁丫頭,未被抽中的阿加子女一般也由黑彝指定婚配,少數經黑彝允許後可自主婚配,但如是女子外嫁,則聘金全歸黑彝,如是兒子且自出聘金,所生子女除第一個女兒外,全歸黑彝所有,或者是女兒一半歸黑彝,兒子全歸黑彝。彝根阿加有自己的家支,這是黑彝不得無故殺死他們的主要原因,因為會招致其家支的集體反抗。彝根阿加在其主人極需某項開支時,經主人允許交納一定的「贖身費」後,可上升為曲諾。
漢根阿加的人身除可以隸屬於黑彝外,也可以隸屬於曲諾或其他阿加。漢根阿加的主人可以將其殺死或出賣,出賣方式既可以整戶賣,也可以拆散或按股賣。漢根阿加必須住在其主人的住宅旁邊,以便隨時聽其驅使,沒有任何行動自由。漢根阿加若能多出聘金或少收聘金與貧窮的曲諾子女結親,則有可能被允許加入曲諾家支,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
呷西是彝語「呷西呷洛」的簡稱,意思是鍋庄旁的手足,即單身娃子(奴隸)。呷西實際上是一種家養奴隸,其人身可隸屬於黑彝、曲諾或者富裕的阿加。呷西主要是擄掠而來或買來的漢人,還有一部分是主人抽來的阿加子女和破產下降的曲諾。主人可以任意殺死或買賣呷西,呷西沒有任何財產,必須住在主人家裡,從事家庭和田間的勞動。呷西經主人指定婚配後,可以上升為阿加。
彝族社會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性政權,其社會秩序靠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家支來維持,因而家支具有政權的性質。家支帶有父系氏族的軀殼,並保留了一些父親氏族的習慣,是一種以父子聯名制譜系貫穿起來的血緣集團。如家支內嚴禁通婚,一個家支若人口過多,即按血緣關系的親疏產生分支。家支對其成員和家庭具有約束力,但同一家支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統治和隸屬關系。
家支彝語稱為「楚西」或「楚加」,黑彝都有家支,稱為黑彝家支,部分曲諾和阿加(彝根)也有家支,稱為白彝家支。
據統計,解放前約有七萬黑彝人口,分為近百個大大小小的家支,其中男子在一千人以上的家支在十個以內。各家支依據其人口的多少和勢力的強弱而擁有大大小小的固定的管轄地區。
黑彝家支沒有常設的管理機構,家支內外的重大事件和糾紛由頭人召開家支會議決定和解決。頭人分為「蘇易」和「德古」兩種,由家支內的黑彝奴隸主公推產生。有見識、能排解糾紛的稱「蘇易」,閱歷深、見識廣、善於辭令、能排解重大糾紛、因而在全家支甚至其他家支中都享有很高威望的稱為「德古」。頭人的工作具有義務的性質沒有固定的俸祿或報酬,也沒有可以凌駕於一般家支成員之上的特權和強制力量,其頭人的地位不能世襲,一旦失去威望,也就會失去頭人的地位,這是非常明顯的父系氏族社會的痕跡。頭人的義務是召開家支會議商討決定家支內外大大小小的事情。
黑彝家支是黑彝賴以維持其世襲統治的基礎,黑彝本人一旦被其家支開除,就會失去其黑彝的地位。
白彝家支在形成上與黑彝家支一樣,但白彝家支的成員往往隸屬於不同的黑彝家支,所以白彝家支沒有完整的領地。白彝家支可以保護其成員不被黑彝主人隨意殺害,在極個別獨立的白彝地區,白彝家支也可以成為地方政權組織。
(2)風俗文字
彝族村落多位於山腰向陽處,多者二十至三十戶,少者十多戶。因冤家械鬥的關系,村落大都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周圍一般築有幾個到十幾個不等的碉堡,以防禦對手的襲擊。房屋一般是土屋,無窗,屋頂用木板蓋成,木板上還要加蓋一層石板以防風雨,稱為「瓦板房」。一般為一樓一底,上層用於儲放柴草等物;下層住人和圈養牲畜。屋內以火塘為中心,火塘由等邊三角形的三塊石頭構成,火塘周圍的位置分為上位、下位和客位,室內一般沒有傢具。彝族人民喜用木具,生活器皿凡碗、勺、盆、盒等均為木製。以用蕎子、玉米磨面做成的「粑粑」和土豆為主食。
彝族的衣著和裝飾,男子穿黑色右衽上衣,長只及腰部,下穿淺色布褲,不同地區的褲腳的尺寸大小差別很大,以下留胡須為美,左耳佩戴紅色或黃色珠子,頭部正中額頭上方蓄一小綹長發,俗稱「天菩薩」。用青布纏頭,在右方扎一錐形「英雄綰」。
女子穿鑲邊或綉花上衣,下穿布質「百褶裙。」該裙有區分等級貴賤的作用,黑彝女子裙長曳地,其他等級的女子只能著短裙,裙長不能超過膝蓋。頭上頂一塊瓦狀布帕,也可以青布纏頭。未出嫁的女子只梳單辮,出嫁後改分雙辮。雙耳佩帶耳環或珠串,領口別銀制排花,戴手鐲或戒指。無論男女老幼,都外罩形似披風的「擦耳瓦」,這是彝族衣飾最大的特色,冬天則在「擦耳瓦」內加一層羊毛披氈,彝族人不喜穿鞋,終年赤足。只有部分邊緣地區受漢族影響,在冬天穿自製的氈襪和草鞋。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黑彝嚴格實行等級內婚和家支外婚,整個彝族地區均實行姑表優先婚配,禁止姨表通婚,部分地區還有搶婚、婚後不落夫家等原始婚俗。彝族結婚沒有一定的年齡限制,盛行早婚,男子十五歲,女子十三歲即可結婚。黑彝女子結婚的年齡以偶數為吉利,其他女子則以奇數為吉利。彝族婚俗保留了明顯的婚後不落夫家的原始婚俗。結婚當天,新娘由夫家派人接來後,新郎不能與她見面,次日新娘即返回娘家,過一定時間後,新郎才能再去將新娘接回婆家,但住幾天後又必須返回娘家,直到生孩子以後才能長住夫家。
彝族婚俗最大的特點是實行轉房制,這種制度廣泛實行於整個彝族地區。這種制度將婦女視為夫家的財產,與家支制一樣,是彝族社會中保留的原始父系民族習俗之一。已婚婦女丈夫死後,若尚在生育年齡,則必須轉給夫家近親中的另一男子為妻,這就是轉房。轉房有一定的順序和限制,稱為轉房規矩,其順序是先盡平輩,如平輩中無適當人選,依次及於晚輩或長輩,限制是晚輩中不能轉給親生兒子,長輩中姑表婚不能轉給公公。轉房被民間視為夫家應得的一種權利,夫家如未按規矩將喪偶婦女轉房,女方則會認為是一種恥辱,嚴重的甚至可以引起冤家械鬥。若喪偶婦女本人堅決不願轉房,則必須徵得夫家和家友的同意並退還結婚時的聘金。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只將靈牌供於其幼子家中,三年後再選擇吉日送靈超度,稱為「作帛」。這是彝族保留至今的原始葬俗,彝族源自古蜀族,古蜀族源自羌氐,羌氐即實行火葬。
彝族歷法分全年為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無閏年閏月,有趣的是,他們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畫象輪回計年、計月和計日,這種習俗尤其是計年方法與漢族頗為相象,說明彝族與漢族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具有同源性。
彝族過年沒有固定的日期,四川彝族過年多在下半年,一般是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在秋收後某月的下半月,由「畢摩」(巫師)指定某日即為過年,若次年獲得好收成,就繼續沿用這一天為過年,否則再由「畢摩」另行擇定。彝族殺牲一般不用刀而用棍,故殺豬稱打豬。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打豬祭祀祖先靈位。曲諾、阿加要向主人送半邊豬頭,以示隸屬。
彝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源於唐朝,唐時西南六詔中南詔最為強大,南詔王為統一六詔,設計將其他五詔的王誘至南詔都城大理殺害,居於今西昌地區的邆晱昭王在去大理前,其夫人白節怕他遭南詔王殺害,特地在邆晱昭王手臂上套上了一個鐵手鐲。邆晱昭王被南詔王燒死在松明樓後,白節夫人領兵打到大理,根據鐵手鐲找到了丈夫的骨灰,在六月二十四日命令士兵燒起松枝火把照著丈夫的靈魂回家。彝族人為紀念這一悲壯的歷史事件,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歷代相傳,相治成習。火把節節期為三天,屆時人們手持火把,繞田間和住宅巡行,口念:燒掉窮根、害蟲。然後燒起篝火,相聚狂歡。火把節實際上應是遠古彝族先民祈求豐收的儀式的一種折射。
彝族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宗教,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停留在巫教階段,沒有宗教建築。反映出宗教在彝族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俗稱老彝文。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漢文史籍中被稱為「爨字」、「書」或「夷經」。但使用並不普遍,只為少數「畢摩」等人掌握。而且由於彝族分布既廣,居住又分散,各地彝文又有所不同,不能通用。這是彝族社會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政權,數千年來一直處於無政府的家支割據,各自為政狀態的結果。
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到解放初,保留下來的約有六千個文字元號,經常使用的只有不到五百個。從這些符號的主導性質來分析,是一種表示彝語音節的音節符號,無偏旁,部首。書寫方法是自右向左寫。1956年,涼山州組織人力收集、整理、制訂了以北部次方言為基礎,以喜德(縣)語音為標准音的《涼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在彝區推行。
㈣ 聽說 國外一彝族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英文:(the Yi nationality)
彝族少女
總人口:約776萬左右
拼音:yí zú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776萬多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內。廣西彝族人口共計0.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德峨、克長、者浪、岩茶等4個鄉的10多個村和那坡縣城廂、百都、下華3個鄉的9個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縣內。四川彝族人口共計178萬人,主要分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雅安石棉縣、甘孜瀘定縣、甘孜九龍縣等地。雲南彝族人口共計502.8萬,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漾濞彝族苗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峨山彝族自治縣等。貴州彝族人口共計84.28萬人,主要分布在畢節市、六盤水市、黔西等。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國內彝族總人口為776.23萬人,其中:男性398.94萬人,女性377.29萬人;性別比為105.74。
國外彝族人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和美國、英國、法國。
㈤ 彝族人長相三大特點是多少
彝族人長相的特點:
1、彝族人膚色黝黑。彝家人多散居在山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習慣,由於常年風吹日曬,彝族人的皮膚呈黝黑色,加上高強度的勞動,彝人身體健碩,肌肉發達,身體強壯。
2、彝族人五官有型。或許是彝家人生活條件艱苦,古時候就茹毛飲血,相較於其他少數民族獲得開化的時間晚的緣故,彝家人往往長得比較粗狂,濃眉大眼高鼻樑,頭發濃密厚嘴唇,我認為這個特徵也十分突出。
3、彝族女人長得漂亮。彝族本來就有很多美女,在大山裡面出生,很有靈性,彝族姑娘雖然相比之下可能算不上一等一的漂亮,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貴川本來就是一個風景秀麗,物華寶豐,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地方。
4、彝族姑娘清一色的水靈,白嫩的肌膚,挺挺的鼻樑,櫻桃小嘴,潔白的牙齒,再加上一雙調皮的大眼睛,雖然偶有姑娘會帶點隱隱的雀斑,但瑕不掩瑜,彝族姑娘整體上是漂亮的。
5、彝族人熱情好客。彝族人特別熱情好客,只要家裡來了客人,好酒好肉獻上;只要你給他面子,他會加倍還你。他們會唱起熱情的敬酒歌,獻上香醇的美酒,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彝家人待人真誠,從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說話直爽,不繞彎子。他誠心以待,毫無心機,但若你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他會還以顏色,絕不客氣。
㈥ 彝族是什麼族 彝族簡單介紹
1、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776萬多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內。
2、廣西彝族人口共計0.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德峨、克長、者浪、岩茶等4個鄉的10多個村和那坡縣城廂、百都、下華3個鄉的9個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縣內。
3、四川彝族人口共計178萬人,主要分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雅安石棉縣、甘孜瀘定縣、甘孜九龍縣等地。
4、雲南彝族人口共計502.8萬,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5、漾濞彝族苗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峨山彝族自治縣等。貴州彝族人口共計84.28萬人,主要分布在畢節市、六盤水市、黔西等。
㈦ 彝族象徵文化
彝族慢慢已然漢化,所以以前的服飾、信仰、圖騰、建築等等有象徵意義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因為時代在進步,必須適應潮流!
㈧ 彝族的位置分布(最好要圖).風俗特徵等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一菜一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餚。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面條,作為主食。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邊泡飲烤茶。所飲用的烤茶是把綠茶放入小砂罐內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黃色發香時,沖入少許沸水,稍煨片刻對入開水即可飲用。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服飾圖片:
http://travel.sohu.com/20060329/n242537958.shtml
㈨ 彝族有哪些特色
一、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種彝族民房建築,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
二、彝族文字
彝族文字為表意文字,又稱音節文字,通稱老彝文。該文字大約形成於13世紀,據估計,現存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字,經常使用的有一千多個。每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沒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種不同的書寫格式,主要為由左向右直書或橫書。
三、木製高腳酒杯
彝家人喜歡飲灑,對盛酒器皿更是講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飲酒多用木製高腳酒杯。這種高腳杯是用木質最好的紅椿木旋車而成,用生漆漆好後,再在押上用紅、黃、白等色畫上彝家古老一豐富多彩的圖案,顏色絢麗,小巧玲線,惹人喜愛。
四、煙盒舞
煙盒舞主要流傳於石屏、建水、蒙自、開遠、元江等縣。跳舞時每人兩手各拿一隻竹皮或水冬瓜本薄片製作成的煙盒。用手指彈響煙盒底,控制舞蹈時的動作節奏。因而取名煙盒舞。煙盒舞又稱「跳弦」、「跳羅」、「跳三步弦」。
五、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的隆重節日,除富寧縣木央一帶白倮人外,境內各地彝族均隆重慶祝,以至傳至漢族。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指定場地,鬥牛、賽馬、賽歌舞;晚上舉著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
六、稈稈酒
彝家人飲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還有「飲酒不用菜」的習慣。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圓圈,一端著酒訊依次輪流飲著,所以彝家人又叫飲「稈稈酒」。
㈩ 四川彝族有什麼特點
彝族服飾(漂亮三色扣邊帶,紅黃黑底色.間色大擺群)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特點;
彝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是個好飲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愛用調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鹽巴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鮮、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膩心,味美無窮。
涼山的彝族人有著極易識別的外貌特徵:身材高大,輪廓分明,目光如炬,皮膚黝黑,黑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