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紅山玉器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男人的基對基的圖片大全 2025-09-22 01:08:07
憂傷孩子的圖片唯美圖片 2025-09-22 01:07:05
搞笑的手機牆紙圖片 2025-09-22 01:04:53

紅山玉器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9-28 23:22:49

⑴ 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器有哪些種類

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器,主要分為:獸類,神類,裝飾類,三個主要種類。

1,獸類:多以鳥獸形為主體,有鳥、燕、鷹、蟬、魚等。

2,神類:模擬幻想中的神靈,如勾龍、豬龍、獸面形丫形器等。

3,裝飾類:有勾雲形器、馬蹄形器、二聯璧、三聯璧、雙獸首(或人首)三孔玉飾等。

紅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求神似和對稱,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得生靈活現、栩栩如生,極具古樸遒勁的神韻。

⑵ 我有一個紅山文化玉器不知道是什麼,請大家幫我看看這是什麼,值錢嗎

從這塊玉石的包漿上來看,確實是一塊古玉,但是這是一塊玉珏。屬於後紅山文化時期的一塊玉石。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這種古玉有專門有古玉愛好者收藏這種玉器,價格一般在1萬以上。

⑶ 從牛梁河遺址:看神秘的紅山文化玉器!

牛梁河遺址群發掘之處,工作重點一直在第二地點的積石冢群,玉器大多出在該冢群一號冢的中小型墓。

紅山文化至今仍留給我們很多值得探索的課題,在牛梁河遺址第五地點有一座全部以玉器隨葬的中心大墓,墓主是何身份?隨葬的七件玉器又有何涵義?

1987年曾一度將發掘重點轉向附近的架子山,編為第五地點的積石冢墓地。經過多方勘探,果然在最高頂巔發掘出一座保存相當完整,全部以玉器隨葬的中心大墓。

架子山積石冢墓地有東西排列的兩個大冢,一方一圓。所掘中心大墓屬東部的一號圓冢。

該冢上部積石雖遭較大擾動,仍可看出為三層圓形階石結構,總范圍直徑逾20公尺,最內一層積石且有層層迭起的跡象可尋。墓的下部有土坑豎穴,墓壙口長、寬各在4公尺左右,壙穴作台階式,深約3公尺。穴底砌大型石棺,東西向,內葬一男性,五十餘歲,骨骼甚為粗壯,仰面伸展,頭向東。

玉器隨葬情況

頭兩側各置玉璧1件

胸部置勾雲形玉佩和鼓形玉箍各1件

右腕戴玉鐲1件

雙手各握一玉龜

隨葬共7件玉器,皆一色淡青色軟玉製成,相當精緻。

這座大墓的玉器之葬,至少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1. 凡葬入大型墓者,特別是冢的中心大墓並隨葬眾多玉器的,皆為男性墓主,其身份相當高,應是當時權勢顯赫的首領和顯貴人物,反映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制度正在形成。

2. 墓內只葬玉器,不葬陶器及其他器物,是典型的玉殮葬,說明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象徵的玉,在當時紅山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超乎尋常。

3. 這座墓的規模在同時期諸考古文化中,應歸於最大之列,且有更大范圍的積石建築。相比較之下,隨葬玉器數量不多,但件件形體碩大,部分選料特精,如鼓形玉箍和玉鐲,造型規范,尤其是有組合規律,壁、龜都是成雙配對。說明這些玉的隨葬,不僅是財富、地位、身份的標志,更有「禮」的涵義,即最初的禮制。

4. 隨葬的一對手握玉龜在這組玉器中尤為突出,在此處不是作為飾品,而是以雙手握之,明顯具有史書所謂「龜策」的性質,實在是一種禮儀的體現。龜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四靈之一,「靈龜者……上隆法天,下平法地」,凡有祭祀即奉龜前往,以示隆重。如今從考古發現看,早在紅山文化時期,龜已是富有尊貴、長壽的神靈象徵了。

禮製作為中國傳統文明的標志,在商周時代已經相當成熟。《周禮》、《儀禮》、《禮記》便是其集大成者,然沿流上溯,則其起源應更早。紅山文化時期以玉為佩、以玉為祭和以玉為葬的發現,表明最早的禮制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且以玉制禮器為先。可見「重德輕符」,是中華民族一貫的傳統。

高古玉收藏:千萬不要怕大!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高古玉中的大型器十分恐懼,一見個頭大的古玉,便斷定是假的、後仿的、臆造的。更有一些愚民磚家,說什麼紅山無大器,紅山玉器只有不到三百件,純粹的忽悠人。大家千萬不要相信這些偽磚家、偽理論。需知,高古玉中一些大型的玉器,往往是規格很高的禮器,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

▲良渚文化玉琮,高49.2厘米,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在新石器的中、晚期,體量較大的玉器開始出現,直徑在20厘米左右的玉璧、玉璜、玉環,高度在30~40多厘米的玉琮、玉斧、玉戈等大型玉器在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石峽文化等遺址都有發現。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和玉璋令人印象深刻,其長度一般都在40厘米左右,50~60厘米以上的已不罕見。這些大型的玉器都不是實用器,而是用於祭祀、慶典、原始宗教活動中的禮儀器。

▲龍山文化玉璋,長49厘米、寬7.8厘米、厚1厘米,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

▲新石器晚期玉鏟,長75厘米、寬25厘米、厚4厘米,廣西大新現攬圩鄉康合村出土,現藏於廣西大新縣博物館藏

        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出土玉器幾乎全是大型的玉璋、玉戈、玉刀等玉兵禮器,小型的佩飾玉則極少見到。玉兵禮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徵,「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持有玉兵禮器的人,才是掌握政權的人。在進入青銅器時代之前,大型的玉制兵禮器是「國之大事」必不可少的禮儀大器。

▲齊家文化玉刀,長54厘米、寬8.5~10.3厘米、厚0.8厘米,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墓地出土

        「殷以夏禮」,商代的用玉制度主要承襲夏代。這一時期是青銅器大發展的繁榮期。隨著體量巨大、質地厚重的青銅器不斷涌現,幾乎所有的器物,包括青銅器、陶器和玉器都呈大型化發展趨勢。商代至西周中期禮儀玉器的大型化不僅在尺寸上有增加,在數量上也有成倍地增長。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李家嘴出土的玉戈、玉璋,長度大於30厘米的就有7件之多。這些大型玉禮器與青銅器一樣,成為禮器中不可或缺的重器。

▲二里頭文化玉璋,長48.5厘米、寬8厘米,河南偃師市二里頭遺址出土,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三星堆文化玉璋,長46.3厘米、寬47厘米,四川廠漢市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商早期玉戈,長94厘米、援寬13.5厘米、厚0.5厘米,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李家嘴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璋、玉鉞、玉戈等大型玉兵禮器逐漸減少,到了春秋早期,就只剩下玉戈一種,春秋中晚期至戰國中晚期,像玉戈、玉璋、玉鉞、玉琮等已基本不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璋,殘長67.8厘米、殘寬6.5-10.4厘米、厚0.5-0.7厘米,四川成都市金沙江遺址出土,現藏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周中晚期之後大型的玉制「兵禮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大的玉料越來越匱乏,從新石器時期中、晚期至商代晚期,其間歷經了數千年,為製作大量的30厘米以上,乃至70—80厘米以上的大型禮儀玉器大量消耗體量碩大的玉料,而這些大型的禮儀玉器又多為薄型片狀的「兵禮器」,不僅切割玉料的難度極大,並且玉料的的損耗也很大;二是新型的大型禮儀玉器的出現,逐步淡化了以玉兵禮器為主的儀禮器。西周的統治階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禮制與用玉制度,在玉器大型化時尚之風影響下,出現了組合玉器。

▲西周中期組合玉佩,山西運城絳縣詡伯夫人畢姬墓出土,現藏於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周中期七璜連珠組合玉佩,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君主虢季墓出土,現藏於虢國墓博物館

        組合玉佩是西周貴族間盛行的一種由許多玉件串聯組成,掛在頸上、懸於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飾。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連瑪瑙、綠松石及彩珠、貝殼而成,也有用數個玉璧、玉璜、玉管、玉勒及龍鳳玉佩穿聯而成的。大型的結構繁復的組合玉佩是貴族們表示身份地位及權勢的服飾,是按一定的禮制規定所設計的。這組以青白色玉璜為主體,以紅、藍兩色管珠點綴其間的玉佩繽紛絢麗,奪人眼目,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周代玉佩中形制與連綴方式最為精巧的七璜連珠組合玉佩。

▲西周中期六璜連珠組合玉佩,山西曲沃晉獻侯穌夫人墓出土,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院

這類多璜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諸侯王等高級貴族之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發現。譬如山西省天馬-北趙晉侯墓地、寶雞弓魚國墓地、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村58號墓地、陝西省扶風縣黃堆鄉強家村、河南西周洛邑和浚縣辛村衛國墓地、河南省平頂山應國墓地等。從發掘情況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組佩的結構越復雜,長度也越長。

▲西周四十五璜連珠組合玉佩,山西曲沃晉穆侯次夫人墓出土,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院

        這類大型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作為朝廷官員禮儀服飾之規矩卻一直延續下來。史記有載:東漢明帝佩戴的是白玉連璜大佩(大佩即組合玉佩),晉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帶,宋代朝廷也有明確的佩玉規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環相連的五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員都佩戴朝珠。春秋戰國的大型玉器在工藝上又有了創新,一種由數件玉雕件組成,由金屬連接或粘合而成的組合玉器脫穎而出。

▲戰國玉劍,通長33.6厘米,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雲獸紋玉璜,長20.5厘米、寬4.8厘米,1950年河南輝縣出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西漢龍虎紋玉帶鉤,長19.5厘米,1983年廣東廣州南越王趙昧墓出土,現藏於南越王墓博物館

        戰國至漢代時期出現許多精美絕倫的組合玉器,其中活環套鏈組合玉器是古代鏤雕工藝與切割工藝的又一次升華。所謂活環套鏈就是把平面「搜鏤」的技巧用於立體「鏤空」上,即在一塊玉料上鏤雕成數個可活動的環或佩,環環相扣、環佩相扣形成連接,使之可卷折可展開,但不可拆卸的一種工藝。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數件活環套鏈玉佩,其器形最長、活環套鏈最多、紋飾最繁復精美、工藝最為精湛的是26節活環套鏈玉佩,長達48厘米。此件組合玉佩由26節玉佩和12個活環組成,其中有4個活環是用金屬榫插接,可拆卸,8個活環是用立體鏤空法琢成,不可拆卸。用活環連接的26節玉佩,件件都是由鏤雕加陰線紋琢磨而成,有形態各異的龍、鳳及蛇、獸面等紋飾。

▲二十六節活環套鏈玉佩,通長48厘米,厚0.5厘米,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四節活環套鏈玉佩,通高9.5厘米,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有博物館

        活環套鏈工藝的出現,能使較小的玉料「拉」長,即用小塊玉料雕琢大型化玉器,變不可能為可能。

⑷ 紅山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些

紅山文化頗具盛名的,是它發達的琢玉工藝。紅山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動物形玉器、勾雲形玉佩和其他裝飾玉件幾類。以玉豬龍為代表的動物形玉器,還包括了龜和鳥兩類,這些是紅山玉器中內容豐富、製作技術很高的一類器物。不少器物背面有穿孔,從分布情況看,它們有特殊的功用,絕對不會是一般的裝飾物件。比如玉龜就常常是成對出土,分握於墓主人的兩手,可能具有某種神性的象徵。

⑸ 紅山玉器的鑒別方法

一、看玉料:

鑒定紅山玉真偽的首要問題是玉料。周南泉先生說,紅山玉採用的玉料有三類: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被稱為「老岫玉」的寬甸玉和岫岩玉。

第一種玉的代表是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採集的紅山文化玉龍,推測其產地很可能在東北、內蒙古或靠近這一文化區域的蒙古國,也可能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某地。

由於仍沒有調查清楚這種玉料的確切產地,因此也沒辦法造假,所以周先生認為符合這種玉料的紅山玉基本是可信的。

而寬甸玉和岫岩玉因確定為紅山文化所用玉料,產地亦在紅山文化區域內,取材方便且價格不高,故今作偽者多用它製作假紅山玉,用這兩種料製作的紅山玉就沒辦法單從玉料上判斷真偽了。

二、查沁色:

藏家們會有這樣的經驗,得到的古玉上手盤玩幾日後即變得光亮、溫潤,而一旦停盤數日則灰暗無光,再盤又會變亮。

周先生認為,這說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異物微量元素在持續地排出,也進一步證明了真品玉質變化發自其里,而經人工處理將變化附著於表的偽品就沒有這特點。這是新石器時代不同文化遺址出土的遠古玉器的「共性」。

具體到紅山玉,周先生透露,從他們接觸過的大量真品中發現,即使在土中埋藏了五六千年的紅山玉,其沁色亦較少或淺,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綹紋及有磕缺損傷等處有所表現,很少有被沁色整體掩蓋者。

所以市場上常見的整件玉器均被鈣化或呈雞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濃的侵蝕色掩蓋著,其真實性就有問題。

周南泉還指出一個訣竅:采自河流水中的仔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蝕和皮色,一般呈黃、灰或紅褐色,其情況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蝕色。

這些皮色,在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的做玉者看來,是玉料有毛病、有瑕斑的表現,在製作玉器前,幾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而作偽者為使新做玉器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這是他們百密一疏、弄巧成拙,沒有站在古人做玉的角度去考慮。

古人做玉是「料有所選、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沁有所生」,而造假者是被利益驅使著的,根本不管那麼多,以為舊就是真、殘就是真,這樣的造假也就比較容易識破。可以這么說,凡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幾乎都可斷定為偽品。

(5)紅山玉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玉器意義:

與紅山文化的分布在同地區的從8000多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統稱為「泛紅山系文化」,各個文化類型均有玉雕製品,在紅山文化時期達到玉器製作與使用的巔峰,其圓潤簡約的風格,生動詮釋了「天人和諧」的哲學思想。

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紋飾天然、造型繁多的紅山玉文化,在中國文明起源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紅山文化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被發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大量紅山古玉流失海外。這次特展的展品是由海外收藏家經過數十年精心搜集而來。

展品依器形、作用、特色分為三大主題十系列:「天工開物」包括打制狩獵工具、石制抓魚工具及磨製非配飾器,「幾何樂章」包括耳塊形配飾、環璧形配飾、符節信物及隨身工具配飾、管珠形配飾,「生命禮贊」包括人形配飾及非配飾器、神獸異形配飾、生肖動物配飾、昆蟲花草及特化形配飾等。

產品中既有原始質朴的興隆窪文化玉器,也有渾然天成的紅山文化玉器,還有中規中矩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玉器,簡直可以說是一部泛紅山文化玉器發展史。

⑹ 紅山玉器的玉器的種類

紅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豬龍、C形龍、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勾雲形玉佩、玉璧、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韝、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玉人、串珠等。紅山文化玉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考古發現才認識到的,雖然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玉器圖錄中偶爾可見紅山文化玉器,但那時人們並不認識這些玉器的時,所以基本上見不到那時的仿紅山文化玉器。據目前統計,博物館和考古部門所藏傳世及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總數大約在300件左右。相對來說,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中,玉豬龍、玉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於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數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梟、玉龜、串珠等則見於大小墓中,數量較多。近幾年來,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地區很多紅山文化墓地和遺址被盜掘,一些紅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場,其數量不詳,應該多於考古出土的數量,但在器形和紋飾上不會超出文博考古部門所藏紅山文化玉器的范圍。

⑺ 玉器種類眾多,為何唯獨紅山文化玉器讓藏家愛不釋手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縣牛河梁遺址。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別致、年代久遠、數量稀少,出於這三種原因,玉器的收藏家對其格外偏愛。


一、玉器造型藝術感極強,美觀別致。

市面上的紅山文化玉器多如牛毛,博物館中珍藏的玉器卻少之又少,因為統共從遺址開采出來的就沒多少,物以稀為貴,收藏家就是看準了稀少的收藏價值。如果沒有類似專家的評判水準,一定會在紅山文化玉器收藏上吃大虧,假貨有時真到不可思議。收藏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純粹喜好玉器,想要買回家收藏,另一種是想要借玉器升值後拍賣大賺一筆。處於利益糾纏,很多玉器買賣店的水都很深,即紅山玉器的假貨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