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繁體字有多少
漢字的數量
漢字是語素文字,總數非常龐大。漢字總共有多少字?到目前為止,恐怕沒人能夠答得上來精確的數字。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49964個。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隨著時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數越來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華字海》一類字書里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里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七千而已。
圖片我也沒辦法
㈡ 中國的文字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的文字有8000多年歷史。
中國的文字演變歷史: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
2、雙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發現630多刻劃符號,豐富多樣,就同期國內外文化遺存來說,都十分罕見,驚人。雙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為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雙墩刻符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
3、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4、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5、庄橋墳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6、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
7、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8、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9、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10、金文
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
11、大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
12、隸書
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應用簡便的新字體,被後人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占據了主要地位。
13、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
14、草書
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
15、行書
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2)中國文字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文字的起源: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㈢ 有關甲骨文的資料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3)中國文字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記載內容:
(一) 經過加工和刮磨的龜甲和獸骨,由專門負責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
(二) 卜官在占卜時,用燃著的紫荊木柱燒灼鑽鑿巢槽,使骨質的正面裂出"卜"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是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凶的依據。在時代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寫出占卜進行順序的數字,這種數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卜辭,即占卜活動結束後記錄占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 大多刻寫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寫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歷。
㈣ 中國字有那幾種字體
中國漢字字型檔有421款,爨體、楷書、宋宣、書譜、折疊、漢隸、行書、草書、狂草、甲骨文、秦篆、今草、小篆、楷書、魏體..........
四、草書
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五、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㈤ 漢字的字體有哪幾種
現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是簡體中文,台灣使用的是繁體中文。
1、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2、草書。
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3、燕體。
燕體,也叫燕書、燕書體,是中國書法的一種新書體,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所創。燕體如筆露鋒,收筆出鋒,中鋒用筆,右下取勢,既繼承了傳統書法,又和傳統書法有區別,呈現一種鮮明的新的書法書體個性風格。
4、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5、隸書。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㈥ 漢字的字體有哪幾種 有圖片示例嗎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幾種,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7、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8、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㈦ 筆畫最多的字有:(圖片)
中國筆畫最多的字
告訴你中國漢字有八萬之多,其中有很多筆畫最多的字,小編今天就與你一起目睹中國筆畫最多的字有那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希望你能夠學會這些字
飍 ,xiū,解釋驚跑的樣子,筆畫數:27,筆順:撇橫折彎鉤撇豎橫折橫豎橫點撇橫折彎鉤撇豎橫折橫豎橫點撇橫折彎鉤撇豎橫折橫豎橫點
㈧ 甲骨文數字象形字對照圖片
甲骨文數字象形文字圖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象形文字(hieroglyph)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與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屬於表意文字。學習和使用難度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於單純的表音文字。
(8)中國文字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甲骨文自發現以來,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多種不同命名:
1、從書寫材料角度,其文字刻寫於龜腹背甲和獸骨之上,因而有龜甲文字、龜版文、龜甲獸骨文字等名稱。
2、從文字用途角度,其文字用於占卜記錄,因而有卜辭、貞卜文字、甲骨卜辭等名稱。
3、從書寫方式角度,其文字為刀筆刻劃,因而有契文、殷契文字等名稱。
4、從文字發現位置角度,甲骨文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因而有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簡稱卜辭、殷契、契文。
㈨ 甲骨文圖片,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2、傳說: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
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3、故事
在殷墟發現的一塊殘骨上,刻有關於某次戰爭戰績的記事殘文(《殷墟卜辭綜述》圖版16,甲骨學者或稱為「小臣牆刻辭」)。據現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數當超過100字。甲骨卜辭的語言,一般很精紅練。
例如有一條卜辭說:「辛未卜爭貞(『爭』是管貞卜的人的名字):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編》);
意思是:讓婦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這20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當豐富,而且表達得頗為清楚。
(9)中國文字有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甲骨文的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
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