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方姓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陽荷圖片多少錢一斤 2025-09-19 17:28:21
手拿照相機女圖片高清 2025-09-19 16:59:30

方姓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9-22 19:19:57

1. 300多姓氏微信頭像,有哪些比較好的姓氏頭像

提起300多姓氏微信頭像,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有哪些比較好的姓氏頭像?另外,還有人想問微信用姓氏當頭像的怎麼設置啊,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來氏姓的微信頭像?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比較好的姓氏頭像?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300多姓氏微信頭像

1、多姓氏微信頭像:有哪些比較好的姓氏頭像?

在瀏覽器上搜索姓氏頭像就會有很多的。姓氏頭像。

頭像指肩部以上的人像,在「QQ,YY,貼吧,微博,微信」等網路站點里表現自己個性,品位,喜好等的圖片也叫頭像。

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號。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人財兩旺的圖片。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古以來,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志。

2、多姓氏微信頭像:微信用姓氏當頭像的怎麼設置啊

微信頭像設置為姓氏,需以下操作。一生好運的微信頭像。

1、打開手機瀏覽器。

2、輸入框輸入想要設置的姓氏圖片,例如,搜索「李字圖片」。男人最旺財的微信頭像。

3、選擇想要的圖片,長按屏幕,點擊保存。

4、打開手機微信,點右下方「我」。簡單耐看頭像圖片。

來氏姓的微信頭像?

5、點擊微信名稱。2021頭像。

6、點擊頭像,進入相冊界面。找到圖片,點右上角使用即可換頭像。

3、多姓氏微信頭像:來氏姓的微信頭像?

圖片如下:

麻煩請及時採納回答,謝謝!300多姓氏微信頭像。

4、多姓氏微信頭像:求毛姓氏圖片做QQ微信頭像

PS作圖如下,姓氏圖片的需求是什麼?請用文字或者圖片的方式發到追問里。感謝!

姓氏圖用PS可以做的,可是需要不明…….

如果文字下面需要底圖,也請把圖片發上來。

5、多姓氏微信頭像:微信頭像圖片大全百家姓張有哪些?

有很多姓氏張的圖片,

6、多姓氏微信頭像:最近比較火的帶姓氏微信頭像怎麼做的?

用軟體在圖片上添加上你的姓氏,調整好字體、大小、顏色,保存到桌面或發到手機上,再打開微信點擊更換頭像(把剛才製作的姓氏頭像上傳即可。不明白給要做的姓氏和郵箱追問。

7、多姓氏微信頭像:求解姓微信頭像

步:首先在手機中打開「微信」,然後進入「小程序」。然後在小程序中搜索「姓氏圖」,之後點擊進入這個小程序,就可以開始製作姓氏頭像了。

第二步:打開姓氏圖小程序後,只需要輸入你的「姓」氏,如「劉」,然後「點擊生成」就可以了,如下圖所示。一看就舒心的圖片。

之後,就會生成你的專屬姓氏頭像,並且會根據你的姓,隨機生成經典的。比如,你姓劉,會生成一句「我姓劉卻留不住你,卻不願放手」,如下圖所示。

如果對頭像或者不滿意,還可以點擊「換句話」或者「換張圖」,直到生成自己滿意的姓氏頭像為止。長按圖片保存到手機相冊,再打開QQ或者微信頭像設置,進行更換就大功告成了。40一50歲男微信頭像。

姓氏頭像製作小程序或者相關在線網站還有不少,風格各異,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搜索找找,相信總有一個會讓你滿意。有品位有涵養的圖片。

以上就是與有哪些比較好的姓氏頭像?相關內容,是關於有哪些比較好的姓氏頭像?的分享。看完300多姓氏微信頭像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2. 方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為洪門「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國分「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

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燒北少林」後,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護,秘密開「反清復明」展活動,稱為少林五祖。.

2、方誌敏

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乳名正鵠,號慧生。江西上饒市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孫楡罔之長子。《書洪範》說:「雷於天地為長子」。《春秋合讖圖》說:「軒轅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黃帝之後嫘祖的父親,原居雷澤(今濮陽和山東菏澤一帶)。

因「佐黃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後裔以山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為姓曰雷;到南宋時,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長子方以平改為鄺姓。這就叫「方、雷、鄺三姓同源,皆來自方雷。」

4、方臘

方臘(約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原籍歙縣(今安徽歙縣)。

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方臘因不堪花石綱之擾,於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在睦州幫源發動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

周邊各地紛起響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東南震動。

起義軍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貫為宣撫使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戰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臘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5、方浚頤

方浚頤(1815-1888),字飲苕,號子箴,又號夢園,安徽定遠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進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兩淮鹽運使。曾國藩督兩江時,學士袁保恆主張增加鹽價,方浚頤堅決反對。

歷任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道御史,兩廣鹽運使兼署廣東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職。後退出政界,到揚州開設淮南書局。廣攬四方賢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等著作,流傳後世。

3. 中國姓方的有多少

方姓以河南為發源地, 以古徽洲為中心向四周擴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東南省份.最多是安徽達100萬多, 其次是浙江約55萬, 第三是廣東約40萬,其他較多的省份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雲南,江蘇,台灣等,在北方省份方姓人口稀少, 在河南排86位.人口最多的縣市為廣東惠來縣,該縣方姓聚族達17萬之多,其它人口較多的聚居縣市為福建雲霄縣,莆田縣,浙江淳安縣,桐廬縣,金華縣,安徽桐城,樅陽,歙縣,休寧,湖南平江,岳陽,廣東普寧,開平,東莞等等,人口最多的鎮是廣東普寧洪陽鎮,方姓約7萬人,約佔50,是真正的"方半鎮" 。 韓國溫陽方氏為唐代從中原河南遷過去的,人口10多萬,.始遷祖唐朝翰林學士,新羅文化大史方智.泰國方姓多為潮汕移民人口6萬.明代方孝孺拒絕為篡位的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暴君誅殺10族,被害人數達八百多人.株連流放的族人也高達萬人.這是方氏歷史上最大的災難.為了逃難,許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逃離魔掌的族人改為他姓, 如六,何,才,張,施, 旋,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為第35位大姓,人口約45萬;佔全國0.59, 元朝列為第28位大姓;明代為49位,人口約44萬。佔全國0.47.最新統計當代方姓人口排全國第63位, 佔全國0.36.

4. 中國姓氏大全中,姓方的怎麼沒有

有姓方的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將軍,他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5. 方姓的人口分布

當代方姓的人口已達到41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萬增到430萬,增長了近10倍。如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約占方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北、遼寧、福建、湖南,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安徽為當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豫鄂皖浙、閩粵兩塊方姓聚集區域。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方姓是東部、東南、雲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皖蘇大部、滬浙贛閩、台灣、河南東南、湖北東部j廣東東部、廣西南部、雲南大部、遼寧西部,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5%,居住了大約57%的方姓人群。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慶北部、湖南北部和東南、廣東中部、海南大部、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西北、甘肅西南部、遼寧大部、黑吉東端、內蒙古東南,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7%,居住了大約20%的方姓人群。

6. 從古至今姓方有那些名人方

方雷: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後一帝榆罔之長子,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

方弼、方相: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殿將軍,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後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門神。

方叔: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為周室中興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方望:東漢平陵人,曾為西漢末地方割據勢力隗囂的軍師,後離開隗囂,擁立孺子劉嬰為天子,戰敗之後被更始政權殺害。

方陽: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殺其兄方望,勸赤眉軍首領樊崇另立劉氏宗室,以與更始政權抗衡,後不知所蹤。

方儲:浙江淳安人。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後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清: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唐代宗時江南農民起義首領。

方誾:浙江淳安人。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方瓊: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北宋兵部尚書。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

方臘: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聖公「。

7. 有關姓方的圖片

方姓圖騰

8. 方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黃帝神農氏裔孫雷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世本》等所載,相傳上古黃帝神農氏之裔孫雷,封於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姓,稱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應該說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2、出自姬姓,為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為神農氏第8代孫帝榆罔子雷之後,以地名為氏。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名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省方氏(疑與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後所分。據《元和姓纂》所載,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後裔),生有六子,皆進士。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數民族有方姓。如現今的滿、蒙、傣、回、土家、朝鮮、台灣土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農氏第九代孫。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陝西省隴縣)。夏代時,其部落遷至今河南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後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稱方姓,他們尊姬方雷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姓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遷的結果。西漢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為避王莽之亂,遷移到安徽歙縣東鄉安家,其三孫之長子方贊的子孫繁衍播遷於嚴、衢、婺、越,贊之二弟方觀的子孫繁衍播遷於九江、滁陽、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孫則分衍於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東省淄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一帶及北方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間,都督長史方王叔自安徽歙縣回遷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方王叔有孫名廷滔,其後裔有遷饒、信、江、蘇諸郡;另一孫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亂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進士及第,後其子孫中有的與阿拉伯人通婚,並信奉伊斯蘭教,後從中分出一支於宋元之際為避亂遷至海南島瓊州定居。此際有一支方姓從河南省固始避亂南遷,先達福建省福州,再遷漳州之龍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難,燕王誅殺方孝孺,同時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受株連而死者達八百七十餘人,被充軍者數以萬計,有逃至河南省鈞州(今禹州)者,後發展成大族。同時,方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至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龍溪一支遷入台灣省,不久閩、粵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後有飄洋過海落籍異邦者。可見,方姓不僅在中原發展繁衍,而且多次南遷,相當廣泛地分布於江南各省,有些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遼寧、江蘇、福建、雲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六。
三、歷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詩人,因缺唇,故在科舉中不被錄取,於是隱居會稽鏡湖,終生不仕。其詩聞名江南,多以流連風物和格調低沉為主題,死後追賜及第,有《玄英先生集》傳世。
方 清:唐代農民起義領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縣)。762年,江南發生大規模疫災,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領歙州飢民揭竿而起,憑借山區險要地形同官軍對抗,一時應者如雲,隊伍在很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數萬人。763年,方清率領農民軍進軍貴池秋浦的烏石山,與廣德一帶的陳庄、陳五義軍會合,採取積極進攻的態勢,連克周圍縣邑。765年正月,方清的軍隊屯紮石埭縣,並乘政府軍准備不周時,勇猛進擊,攻克歙州,擒殺刺史龐浚,一時威振江南。此後,方清在黟縣赤山鎮修築城池,自建閶門縣。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將李光弼進剿,唐軍主力部隊又得到了豪紳吳仁歡數千民團的幫助,方清雖據險扼守,但寡不敵眾,戰敗犧牲。
方 會: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稱職,出家,從楚圓學禪法。後在楊歧山和雲蓋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離奇。如上堂說:「舉古人一轉公案,布施大眾。」過一會說:「口只堪吃飯。」又如:「慈明忌辰設齋,眾才集,師於真(畫像)前以兩手捏拳安頭上,以坐具畫一畫,打一圓相,便燒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見教法還是臨濟宗和雲門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他死於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歲。臨濟宗兩支派之一的楊岐宗由方會禪師創立,楊岐宗是臨濟的正脈,方會以後,臨濟一系延綿不絕。
方 臘: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說歙州(今安徽省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1120年率眾起義,自號「聖公」,建元「永樂」。起義軍攻陷數十縣,東南震動。次年夏,被俘後在開封就義。
方 岳:宋代詞人。字巨山(1199-1262),號秋崖,新安祁門(今屬安徽省)人。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曾為文學掌教,後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權要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諸人,終生仕途失意。工於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質朴自然。其詞多抒發愛國憂時之情,風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詞集有《秋崖詞》。
方 鳳:南宋詩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屬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學,入元歸隱於仙華山。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 回:宋末元初詩人。字萬里(1227-1307),號虛谷,歙縣人。宋景定進士,知嚴州。降元,授建德路總管。後罷官,往來杭歙間。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曾編《瀛奎神髓》。著有《桐江集》等傳世。
方 苞:字鳳九(1668-1749),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康熙年間進士,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著名的《獄中雜記》,記述了在獄中耳聞目睹的種種丑惡事實,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方 薰:字蘭坻(1736-1799),一字懶儒,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浙江省石門(今崇德)人,清代書畫家,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工寫生。蘭士幼慧敏,自小同父親周遊浙江全境,眼界開闊,又廣學博取,得以成就其繪畫的大業。與畫家奚岡齊名,世稱「方奚」。著有《山靜居論畫》傳世。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方回:安徽歙縣人,元朝文學家,標榜江西詩派,並倡一祖(以杜甫為一祖)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之說。曾編《瀛奎律髓》,評選唐宋以來的律詩,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寧海人,明時曾任濟寧(今屬山東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戶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誅殺。明代禮部給事方言直,與方克勤為兩兄弟,為避免株連,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脈遷居贛南於都上方,當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紀念自己與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間的感情。方孝孺被株連後,浙江寧海方氏余脈皆遷居贛南。孝孺兩孫被言直之子營救成功逃至贛南一帶。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寧省海人,明初文學家。幼聰穎,及長從學宋濂,有「小韓子」之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薦授漢中府教授。建文初,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更定官制後,改文學博士,總裁《太祖實錄》等書。力主復古改制,創行井田,對建文朝政影響較大。靖難之役中,朝廷詔檄多出其手。曾致書燕世子朱高熾,謀離間燕王父子,以緩燕師,均未成。燕王奪位後,命起草登基詔,堅執不從,被滅十族。但是方孝孺並不絕後,因為當地流傳仲愚、仲憲的故事至今。著作甚富,有《孝經誡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等。永樂中禁藏其書,犯者至死。後人輯其所遺成《遜志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學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檢討,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後,出家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識》、《東西均》等。
方維儀:名仲賢,字維儀,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媽,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風閣集》,又編歷代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國梁:元末清初名醫。方國梁原習儒,因科舉失意,遂棄儒習醫,自研《醫宗金鑒》、《外科正宗》等醫籍,專事外科實踐,名播欲、績溪、昌化、淳安等地,求醫者甚眾。其子緒寶、孫以祝、曾孫成春均承其業,以醫名世。來孫家萬(字德章),繼承祖傳外科,在洪琴村開設春生堂葯店,醫名大盛,求診者絡繹不絕,著有《德章祖傳外科秘本》。家萬子正光,孫德猖、德善,曾孫善滋承其學,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雞塢專事外科。野雞塢外科對發背、腰疽、五腫傷寒、乳疽、療瘡等無名腫毒有特效,葯到病除。方氏認為外科疾患皆因"風從上受,濕從下注"而致,須內、外並治。施治除精製祖傳各種丸散膏丹外敷,還注重內服。並提出外科疾患並非都由火熱之毒而生,除療瘡外,很少用清熱解毒葯。
方玉潤:字友右,又字黝石,自號鴻蒙子。1811年出生於文山州廣南縣城西街。寶寧(今雲南省廣南)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和書法篆刻家。在文化領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潤自幼喜歡攻讀詩書,博學多才,卻對科場考試之經學反不著意。他的父親為此將他鎖禁於書房,強令致力於經學,以期科場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隴州州判。光緒九年(1883年)鳳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潤先後代理過千陽、麟游縣令,尚未到任,就於1883年8月24日病故,終年73歲。
方聲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學,並加入同盟會,其兄方聲濤和姨、兩嫂及妻皆為同盟會會員,後參加廣州起義並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誌敏:江西省弋陽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六大當選中央委員,1934年率紅十軍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後因叛徒出賣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時年56歲。遺著有《可愛的中國》。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新安郡:秦初置縣。晉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後移治安徽省歙縣一帶。
2、堂號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宣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此外,還有堂號:「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觀禮堂」、「倫敘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誠堂」、「紹遠堂」、「重慶堂」、「崇考堂」、「義德堂」、「溯源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方姓得姓早,但歷史上的名人卻不多見,尤其在唐宋以前。
2、方姓多剛烈之士,愛憎分明,捨身取義,寧折不彎。
3、方姓多文人學士,書香門第,滿腹經綸,詩書傳家蔚然成風。
4、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1915年方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譜》,江蘇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為:「應克先人志,榮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續修《方氏家譜》,安徽天長方姓一支字行為:「高倫序定,紹法敦行。」

9. 百家姓里方姓排第幾位

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56位。
一.姓氏源流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黃帝神農氏裔孫雷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世本》等所載,相傳上古黃帝神農氏之裔孫雷,封於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姓,稱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應該說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2、出自姬姓,為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為神農氏第8代孫帝榆罔子雷之後,以地名為氏。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名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省方氏(疑與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後所分。據《元和姓纂》所載,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後裔),生有六子,皆進士。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數民族有方姓。如現今的滿、蒙、傣、回、土家、朝鮮、台灣土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農氏第九代孫。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陝西省隴縣)。夏代時,其部落遷至今河南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後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稱方姓,他們尊姬方雷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姓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遷的結果。西漢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為避王莽之亂,遷移到安徽歙縣東鄉安家,其三孫之長子方贊的子孫繁衍播遷於嚴、衢、婺、越,贊之二弟方觀的子孫繁衍播遷於九江、滁陽、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孫則分衍於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東省淄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一帶及北方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間,都督長史方王叔自安徽歙縣回遷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方王叔有孫名廷滔,其後裔有遷饒、信、江、蘇諸郡;另一孫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亂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進士及第,後其子孫中有的與阿拉伯人通婚,並信奉伊斯蘭教,後從中分出一支於宋元之際為避亂遷至海南島瓊州定居。此際有一支方姓從河南省固始避亂南遷,先達福建省福州,再遷漳州之龍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難,燕王誅殺方孝孺,同時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受株連而死者達八百七十餘人,被充軍者數以萬計,有逃至河南省鈞州(今禹州)者,後發展成大族。同時,方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至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龍溪一支遷入台灣省,不久閩、粵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後有飄洋過海落籍異邦者。可見,方姓不僅在中原發展繁衍,而且多次南遷,相當廣泛地分布於江南各省,有些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遼寧、江蘇、福建、雲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六。
三、歷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詩人,因缺唇,故在科舉中不被錄取,於是隱居會稽鏡湖,終生不仕。其詩聞名江南,多以流連風物和格調低沉為主題,死後追賜及第,有《玄英先生集》傳世。
方 清:唐代農民起義領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縣)。762年,江南發生大規模疫災,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領歙州飢民揭竿而起,憑借山區險要地形同官軍對抗,一時應者如雲,隊伍在很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數萬人。763年,方清率領農民軍進軍貴池秋浦的烏石山,與廣德一帶的陳庄、陳五義軍會合,採取積極進攻的態勢,連克周圍縣邑。765年正月,方清的軍隊屯紮石埭縣,並乘政府軍准備不周時,勇猛進擊,攻克歙州,擒殺刺史龐浚,一時威振江南。此後,方清在黟縣赤山鎮修築城池,自建閶門縣。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將李光弼進剿,唐軍主力部隊又得到了豪紳吳仁歡數千民團的幫助,方清雖據險扼守,但寡不敵眾,戰敗犧牲。
方 會: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稱職,出家,從楚圓學禪法。後在楊歧山和雲蓋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離奇。如上堂說:「舉古人一轉公案,布施大眾。」過一會說:「口只堪吃飯。」又如:「慈明忌辰設齋,眾才集,師於真(畫像)前以兩手捏拳安頭上,以坐具畫一畫,打一圓相,便燒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見教法還是臨濟宗和雲門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他死於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歲。臨濟宗兩支派之一的楊岐宗由方會禪師創立,楊岐宗是臨濟的正脈,方會以後,臨濟一系延綿不絕。
方 臘: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說歙州(今安徽省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1120年率眾起義,自號「聖公」,建元「永樂」。起義軍攻陷數十縣,東南震動。次年夏,被俘後在開封就義。
方 岳:宋代詞人。字巨山(1199-1262),號秋崖,新安祁門(今屬安徽省)人。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曾為文學掌教,後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權要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諸人,終生仕途失意。工於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質朴自然。其詞多抒發愛國憂時之情,風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詞集有《秋崖詞》。
方 鳳:南宋詩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屬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學,入元歸隱於仙華山。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 回:宋末元初詩人。字萬里(1227-1307),號虛谷,歙縣人。宋景定進士,知嚴州。降元,授建德路總管。後罷官,往來杭歙間。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曾編《瀛奎神髓》。著有《桐江集》等傳世。
方 苞:字鳳九(1668-1749),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康熙年間進士,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著名的《獄中雜記》,記述了在獄中耳聞目睹的種種丑惡事實,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方 薰:字蘭坻(1736-1799),一字懶儒,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浙江省石門(今崇德)人,清代書畫家,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工寫生。蘭士幼慧敏,自小同父親周遊浙江全境,眼界開闊,又廣學博取,得以成就其繪畫的大業。與畫家奚岡齊名,世稱「方奚」。著有《山靜居論畫》傳世。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方回:安徽歙縣人,元朝文學家,標榜江西詩派,並倡一祖(以杜甫為一祖)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之說。曾編《瀛奎律髓》,評選唐宋以來的律詩,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寧海人,明時曾任濟寧(今屬山東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戶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誅殺。明代禮部給事方言直,與方克勤為兩兄弟,為避免株連,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脈遷居贛南於都上方,當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紀念自己與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間的感情。方孝孺被株連後,浙江寧海方氏余脈皆遷居贛南。孝孺兩孫被言直之子營救成功逃至贛南一帶。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寧省海人,明初文學家。幼聰穎,及長從學宋濂,有「小韓子」之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薦授漢中府教授。建文初,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更定官制後,改文學博士,總裁《太祖實錄》等書。力主復古改制,創行井田,對建文朝政影響較大。靖難之役中,朝廷詔檄多出其手。曾致書燕世子朱高熾,謀離間燕王父子,以緩燕師,均未成。燕王奪位後,命起草登基詔,堅執不從,被滅十族。但是方孝孺並不絕後,因為當地流傳仲愚、仲憲的故事至今。著作甚富,有《孝經誡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等。永樂中禁藏其書,犯者至死。後人輯其所遺成《遜志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學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檢討,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後,出家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識》、《東西均》等。
方維儀:名仲賢,字維儀,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媽,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風閣集》,又編歷代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國梁:元末清初名醫。方國梁原習儒,因科舉失意,遂棄儒習醫,自研《醫宗金鑒》、《外科正宗》等醫籍,專事外科實踐,名播欲、績溪、昌化、淳安等地,求醫者甚眾。其子緒寶、孫以祝、曾孫成春均承其業,以醫名世。來孫家萬(字德章),繼承祖傳外科,在洪琴村開設春生堂葯店,醫名大盛,求診者絡繹不絕,著有《德章祖傳外科秘本》。家萬子正光,孫德猖、德善,曾孫善滋承其學,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雞塢專事外科。野雞塢外科對發背、腰疽、五腫傷寒、乳疽、療瘡等無名腫毒有特效,葯到病除。方氏認為外科疾患皆因"風從上受,濕從下注"而致,須內、外並治。施治除精製祖傳各種丸散膏丹外敷,還注重內服。並提出外科疾患並非都由火熱之毒而生,除療瘡外,很少用清熱解毒葯。
方玉潤:字友右,又字黝石,自號鴻蒙子。1811年出生於文山州廣南縣城西街。寶寧(今雲南省廣南)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和書法篆刻家。在文化領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潤自幼喜歡攻讀詩書,博學多才,卻對科場考試之經學反不著意。他的父親為此將他鎖禁於書房,強令致力於經學,以期科場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隴州州判。光緒九年(1883年)鳳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潤先後代理過千陽、麟游縣令,尚未到任,就於1883年8月24日病故,終年73歲。
方聲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學,並加入同盟會,其兄方聲濤和姨、兩嫂及妻皆為同盟會會員,後參加廣州起義並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誌敏:江西省弋陽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六大當選中央委員,1934年率紅十軍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後因叛徒出賣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時年56歲。遺著有《可愛的中國》。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新安郡:秦初置縣。晉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後移治安徽省歙縣一帶。
2、堂號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宣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此外,還有堂號:「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觀禮堂」、「倫敘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誠堂」、「紹遠堂」、「重慶堂」、「崇考堂」、「義德堂」、「溯源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方姓得姓早,但歷史上的名人卻不多見,尤其在唐宋以前。
2、方姓多剛烈之士,愛憎分明,捨身取義,寧折不彎。
3、方姓多文人學士,書香門第,滿腹經綸,詩書傳家蔚然成風。
4、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1915年方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譜》,江蘇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為:「應克先人志,榮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續修《方氏家譜》,安徽天長方姓一支字行為:「高倫序定,紹法敦行。」

10.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方

方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6位。
當代方姓的人口已達到45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萬增到430萬,增長了近10倍。如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約占方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北、遼寧、福建、湖南,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安徽為當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總人口的15%。
全國形成了豫鄂皖浙、閩粵兩塊方姓聚集區域。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方姓是東部、東南、雲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皖蘇大部、滬浙贛閩、台灣、河南東南、湖北東部廣東東部、廣西南部、雲南大部、遼寧西部,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5%,居住了大約57%的方姓人群。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慶東北部、湖南北部和東南、廣東中部、海南大部、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西北、甘肅西南部、遼寧大部、黑吉東端、內蒙古東南,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7%,居住了大約20%的方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