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問問 秦朝 秦兩半 銅錢值多少錢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 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半兩秦特大型 1000元
Ⅱ 幫忙看看這個銅錢價值和年代出處
漢代五銖,品相不錯,10元左右,漢武帝年間始鑄,是類似半兩的計重錢,五銖錢一直通行到唐高祖李淵年間始止,有長壽錢之稱。五銖錢是普通而易見的古錢,如果不是形制特殊,往往是賣不上價的,雖然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但是因為存世量大,所以據數據顯示的收藏市場價格也僅值幾元錢。但假若是在刻版與鑄造時發生誤差而造成的傳形、疊字的五銖錢,反而能賣上好價錢。
Ⅲ 乾隆年間的一個銅幣能值多少錢
乾隆年間的一個銅幣,真品常見版式品相好的市場上一般在100左右
銅幣,銅制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中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最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銅貝代之。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幣制。廢刀、布、貝等幣,規定只採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錢,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策,
同時也對幣製作了重大改革:廢止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刀形、布形、環形等形式不一、單位各異的各類銅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從此,中國銅鑄幣有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方孔銅錢在中國歷史上相沿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7年)機制銅幣問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銅幣
銅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鑄制。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時收鹽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Ⅳ 古代的銅幣現在可以值多少錢
沒有圖片無法判斷,絕大多數古錢幣就幾元錢到幾十元一枚的樣子,少數幾百幾千元,極稀少的很難碰到。
Ⅳ 最值錢的古代銅錢圖片
銅錢名稱:咸豐重寶寶鞏當五十母錢
銅錢價值:2150000人民幣
咸豐重寶寶鞏當五十母錢:跡清晰深俊,銅材優良,呈金黃色,錢文精美,沒-絲一毫拖泥帶水, 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咸豐重寶的直徑為36. 9mm,緣厚為2. 4m,內穿為6. 3mm,重為14. 9g。咸豐重寶的鑄造材料主要是黃銅,也曾出現過鐵錢等其它材質的錢幣。
寶鞏局是清代甘肅省的鑄錢局。康熙六年開,不久停。雍正五年遷到蘭州改名寶鞏局,七年又停。咸豐五年重設,至同治三年廢止,因此,除乾隆、嘉慶外,歷朝「鞏」字錢均少,南昌康熙寶鞏更少。
其鑄幣面值有小平、當二、當五、當十、當五十、當五百、當千數種。銅質分紅銅和黃銅兩種。錢文有宋體、楷體,書法求異,特別是滿文「鞏」字多有變化。形成寶鞏局咸豐錢文書法獨特的風格。
(5)公元前的銅錢的圖片值多少錢擴展閱讀:
四類高價值銅幣:
1、銀幣大十珍價格,這類幣種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很高,其中2013年時奉天光緒癸卯一兩,一級,可達200萬元以上;民國十八年孫中山西服像嘉禾壹元一級。
民國二十一年孫像金本位幣壹元一級和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一級的銅錢價格也可達170萬元左右。
2、銀幣小十珍價格,小十珍的市場價格低於大十珍,價格一般都在幾十萬元上下,據2013年的銅錢價格市場行情顯示,新疆造光緒銀元七錢二分一級,價格在50萬元左右。
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黔寶一元一級、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七錢二分一級和四川光緒楷書缶寶七錢二分一級價格都在40萬元上下,2014年銀幣小十珍的價格又有部分上漲。
3、銅元大十珍價格,這類銅錢價格表在市場行情中比較穩定,據2013年數據顯示,吉林光緒通寶辛丑二十個一級和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一級,市場銅錢價格在30萬元左右;廣西造光緒元寶十文一級和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五文一級的銅錢價格在25萬左右。
4、銅元小十珍價格,由於銅元小十珍價格一般在10萬元左右,成為很多投資者熱議的幣種。數據顯示,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一級和粵字大清銅幣二十文一級的銅錢價格都在10萬元上下。
其次大中華民國雲南銅元一仙一級和安徽方孔光緒元寶十文一級銅錢價格都在8萬元上下;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五文二級和大清銅幣中圓孔雙花二文二級的銅錢價格在5萬元左右。
Ⅵ 中國古幣圖片價格
天策府室隸書折十大樣鐵質光背 2000元
乾封泉寶行書折十光背 6000元 十國楚王馬殷鑄。分銅、鐵兩種,徑約3.8厘米,重22--33克,錢文隸篆兼備,背文為:天府、天策、天,策,乾封泉寶以銅錢難得。...
乾封泉寶隸書折十大樣背「天府」 60000元
乾封泉寶隸書折十大樣背「天」 50000元
乾元重寶隸書折十大樣光背 30000元
廣政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10000元 十國後蜀孟昶廣政年間鑄,分銅、鐵二種,錢文隸書,徑2.4厘米,重3.5克,鐵錢略大,傳世均罕。..
大蜀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35000元 十國後蜀鑄,錢文四字隸書,光背無文,徑約2.4厘米,重3.5克左右,此錢傳世絕少。
保大元寶隸書折十光背 50000元 南唐李景保大年間鑄,分銅、鐵兩種。徑約3.25厘米,錢體製作精好,四字已近真書背穿上一天字,傳世極罕。
永通泉貨隸書折十大樣光背 12000元 南唐李景中興年間鑄,一當十。錢文隸,篆二體,隸書徑4厘米,重14克左右,鑄期只有半年,故傳世甚少。
永通泉貨篆書折五光背 14000元
唐國通寶篆書折十光背 2200元 南唐李景交泰年間鑄。大小三等,錢文篆書,隸,真三體,小平徑2.5厘米,重4克折二徑2.65厘米,重5克,當五徑3.2厘米,重9克左右,傳世以小平最多。.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寬「唐」光背 25元
唐國通寶真書小平小字光背 45元
唐國通寶隸書小平大字背巨星 220元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寬「唐」背巨星 400元
唐國通寶篆書折二寬「唐」背巨星 1200元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點貝 500元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異唐圓貝 1000元
唐國通寶隸書小平小樣光背 25元
唐國通寶隸書小平鐵質大字光背 600元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長大字 4000元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背月 200元
唐國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4元
大唐通寶隸書小平小型光背 50元 南唐李景鑄,錢文篆、隸兩體。錢文真書含隸意,製作較粗,大、小不同,一般徑2.4厘米,重3克左右,傳世不及唐國通寶數量大,
大唐通寶隸書小平中樣光背 100元
大唐通寶隸書小平大樣光背 200元
開元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4元 南唐李景鑄,錢文篆、隸兩體。系我國最早出現的對錢,與唐開迥異,此錢闊緣,小字,製作較粗,很少有精美者,徑2.4--2.5厘米,重3.1--3.5克,尚有大樣篆、隸對錢。當十大錢,徑4厘米,重12.2克,為傳世僅見。圖見53頁標廿元開元通寶錢。.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2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四處 30元
開元通寶篆書小平背星月 300元
大齊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十國徐知浩封齊王時鑄,四字隸書,徑約2.3厘米,重未詳。傳世大齊僅見兩品,一為缺角,一為四眼,今又發現第三枚,經實測徑2.5厘米,寬穿0.6厘米,重3.125克,通身黑漆古銹。
乾享重寶隸書小平光背 500元 南漢劉龔乾享年間鑄,分銅、鉛兩種,錢文真書,對讀光背,徑2.4厘米,重3.7克,銅一當鉛錢十用。鋁錢文字歪斜,徑2.3厘米,重3.8克左右,傳世鉛錢較多。
乾享重寶隸書小平光背 10000元
永安一十隸書小平大樣光背 無定價 五代初劉仁恭鑄於幽州有銅,鐵兩種,其中鐵錢遠多於銅錢。以一百,一千兩種羅豐,出土多在北京居雍關附近大王山附近,文字俱五代氣韻,傳世大銅錢多贗品,集幣時宜慎之。
永安一十隸書小平大樣鐵質光背 2000元
永安一百隸書折三型光背 2000元
永安一百隸書折三型鐵質光背 50000元
永安五百隸書折十大樣光背 50000元
永安五百隸書折十大樣鐵質光背 3000元
永安一千錄書折二十光背 6000元
永安一千錄書折二十鐵質光背 280元
應聖元寶行書折十背「拾」 無定價 五代初期劉守恭自稱大燕皇帝,改元應天後所鑄。徑3.45厘米,背穿銘拾字,此錢傳世絕少。
乾聖元寶行書折十背「百」 無定價 五代初期劉守光鑄,形制,書體與應天元寶雷同,錢文真書,旋讀,徑3.5厘米,背穿上銘一「百」字,以一當百。此錢傳世絕罕。
應天元寶行書折十大樣背「萬」 無定價 五代初期劉守光鑄,背穿上銘一「萬」字,以一當萬。錢文真書,對讀,徑約3.8厘米,此錢傳世極少。
北宋時的錢幣存在著三大特點。
一,錢文中出現了年號,先後鑄行的年號有四十五種,版別之多為歷代所罕見。
二,貨幣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區域銅鐵錢兼用,顯示了一種割據的局面。
三,錢幣的形態、錢文書體以及幣材呈現多多樣性,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開始添鑄紀年和監名且書體漸趨單一,咸淳年間為了應付通貨膨脹產生的財政因難鑄行了地方上的代有幣「錢牌」。 北宋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星 8元 公元前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撿趙匡胤於今陳橋(河南開封縣東北40里)兵變,黃袍加身,代後周稱帝,定都東京(開封)建元建隆,是為宋太祖,廢周帝為鄭王。雖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也是歷史上國力最弱的朝代,終宋一代(960-1279)無一位明君能治國安邦平天下。宋元通寶即鑄行建隆元年,乃宋代開朝錢,錢文仿唐開元錢,隸書直讀。徑2.5厘米。重3.6克左右,背有星、月紋,有銅鐵兩種,傳世以廣穿鐵母、元字右挑稀有。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月 6元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星 100元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星月 150元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右桃元 800元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鐵母 3000元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廣穿 700元
宋元通寶隸書小平普品 2元
太平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3元 太宗太平興國年間(676--983年)鑄,宋年號錢由此始,有銅鐵兩種,徑2.4厘米,重3.4克左右。錢文隸,真二體,背有星、月紋,以鐵母,廣穿錢為稀有。
太平通寶錄書小平背星 20元
太平通寶隸書小平背月 15元
太平通寶隸書小平合背 300元
太平通寶隸書小平廣穿鐵母 3500元
太平通寶隸書小平廣穿 600元
太平通寶隸書折十大樣背巨星 22000元
淳化元寶行書小平光背 0.50元 太宗淳化元年(990)始鑄,有銅,鐵兩種,太宗親書真,行,草,三體錢文,開御書錢之先河,亦草書入錢文之始。旋讀光背,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以縮小淳化為稀有。
淳化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0.5元
淳化元寶行書小平背星 80元
淳化元寶行書小平鐵母 6000元
淳化元寶隸書小平縮水 1500元
至道元寶行書小平光背 0.50元 太宗至道年間(995-997)鑄,有銅,鐵兩種。錢文真、行、草三體書為太宗親書。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傳世以合背錢為稀有。
至道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0.50元
至道元寶行書小平合背 300元
咸平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0.50元 真宗咸平元年(998年)鑄,有銅鐵,輪廓精整,另見有各式寬緣厚肉之大型錢。錢文真書,旋讀光背,徑2.5厘米,重4克左右,咸平無珍惜錢。
咸平元寶隸書小平合背 300元
咸平元寶隸書小平背四齣 250元
咸平元寶隸書小平闊緣厚肉 180元
咸平元寶隸書折二闊緣厚肉 500元
咸平元寶隸書折五闊緣厚肉 1000元
咸平元寶真書折十大樣光背 45000元
景德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始鑄。有銅、鐵兩種,鐵氏只見折三。徑2.5厘米,重4克,鐵錢徑3.5厘米,以鐵錢折三少見。
景德元寶真書小平鐵質光背 50元
景德元寶真書折二鐵質光背 100元
祥符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鑄,有銅、鐵兩種,錢文真書,旋讀。小平有大、小樣版別數種,徑2.4-2.5厘米,重4克左右,光背及背有星月紋。傳世以背星月紋為少見。鐵錢折三稀有。
祥符元寶真書小平背星 180元
祥符元寶真書小平背星月 250元
祥符元寶真書小平合背 300元
祥符元寶真書折二闊緣厚肉 500元
祥符元寶真書折五鐵范銅 3000元
祥符元寶真書折五鐵母 10000元
祥符元寶真書折五闊緣厚肉 1000元
祥符元寶真書折二光背 3000元
祥符元寶真書折十光背 45000元
祥符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元
祥符元寶真書小平背巨星 200元
天禧通寶隸書小平縮緣小字 2元 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鑄,有銅、鐵兩種,小平徑2.5厘米、重3.8克,折二徑2.8厘米,重4.7克,鐵錢亦有折二。其時斗米十錢。天禧以銅、鐵折二及合背為稀有。
天禧通寶真書小平光背 0.5元
天禧通寶真書折二光背 20000元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天聖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50元 仁宗天聖元年(1023)鑄,天聖錢文來源於天為二人,乾興元年(1022)二月,真宗死,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後為皇太後,二人同理國事,即二人聖。分銅、鐵兩種,面文真,篆二體旋讀光背,小平徑2.5厘米,重4.1克左右,又有大小樣之分。鐵錢有折二錢,徑2.7-2.8厘米,製作精良。
天聖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天聖元寶真書折二鐵母光背 20000元
明道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1元 仁宗道元年(1032)鑄。錢文明道,明指日、月明者屬陽,代表皇帝趙禎,月屬陰,代表皇太後劉氏,二者同朝聽政,故曰:日月之道明。有銅鐵,面文真篆兩體,旋讀光背,徑2.5-2.6厘米,重4.3克,鐵錢折二徑2.85厘米,重7.5克,為它譜所不載,因明道一年改元較其它錢少。
明道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1.50元
景佑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仁宗景佑元年(1034)始鑄,分銅、鐵,錢文有真,篆二體,旋讀。光背無文,徑2.5厘米,重4克,版別較多。鐵錢有小平,折二徑3.2厘米,傳世以鐵錢折二為少見。
景佑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50元
皇宋通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仁宗寶元二年(1039)始鑄,為避錢文重「寶」而造的非年號錢,應與南宋「皇宋元寶」相區別,有銅、鐵兩種,錢文真,篆二體,直讀,光背,小平徑2.4厘米,重4克左右,折二篆書罕見,新發現一枚隸書折二,徑2.8厘米,重6.4克,據悉日本尚有一枚真書折二,惜末見拓圖。小平以九疊篆為珍稀品,鐵錢有小平、折二錢。
皇宋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0.50元
皇宋通寶篆書小平九疊篆 14000元
皇宋通寶篆書折二光背 12000元
康定元寶隸書小平鐵錢 500元 仁宗康定元年始鑄,徑2.3厘米,重5.75克,因行用一年,所造又為鐵錢,故傳世極少
慶歷重寶真書小平直讀光背 100元 仁寶慶歷年間(1041--1048)鑄,有銅、鐵兩種,錢文真書,為宋氏重寶之始。慶歷二字分直讀,旋讀,小平徑2.5厘米,重3.2折十徑3--3.2厘米,重6.6-7克,當十銅錢初鑄未久即作折三,折二錢用,傳世旋讀較少,鐵母更稀。
慶歷重寶真書小平旋讀光背 300元
慶歷重寶真書折二直讀光背 7元
慶歷重寶真書折二直讀光背 15元
慶歷重寶真書折五鐵范銅 3000元
慶歷重寶真書折五鐵母 10000元
至和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250元 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5)年鑄,元寶錢文為真,行、篆三體,旋讀,通寶錢為真,篆二體,直讀,重寶為折二,折三,錢文真書,小平徑2.4厘米,重3.8克,折二徑3厘米,重8.8克,折三徑3.4厘米,重10克上下。傳世元寶,通寶易尋,重寶錢為泉界所珍愛,尤以背文虢,坊者更足珍貴。
至和元寶隸書小平左挑 350元
至和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至和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1元
至和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1元
至和元寶隸書小平隸通 250元
至和元寶隸書小平隸寶 300元
至和元寶真書折二光背 1700元
至和元寶真書折五鐵母光背 5000元
至和重寶真書折五背「坊」 40000元
嘉佑元寶真書折五背「號」 30000元 仁宗嘉佑元年(1056)鑄,錢文真篆二體,旋讀光背,徑2.5厘米,重3.8克,為小平對錢,傳有鐵錢,然未見存世。
嘉佑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0.50元
嘉佑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50元
嘉佑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50元
嘉佑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50元
治平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0.50元 英守治平年間(1064-1067)鑄,錢文真、篆二體,有直讀,旋讀兩種,徑2.4厘米,重3.8克,光背小平,未見折二以上大錢。偶有背四齣傳世,實為稀品
治平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50元
治平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1元
治平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1元
熙寧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30元 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鑄,錢文真篆二體;旋讀,徑2.5厘米,重4克,未見折二,折三錢。多為光背,以背衛,衡者為少見。重寶年代同元寶,錢文有篆,真二體,為折二對錢;旋讀,徑3厘米,重8克上下,以直讀罕見。通寶年代同元寶,通寶唯有鐵錢,分小平,徑2.5厘米,折三,徑3--3.4厘米,錢文真書,旋讀,多為光背,以背穿上月為希有,集幣時如遇通寶銅錢均為鐵母,萬勿錯過。
熙寧元寶真書小平光背 0.30元
熙寧元寶篆書小平背「衡」 250元
熙寧元寶真書小平背「衡」 180元
熙寧元寶篆書折二光背 0.5元
熙寧重寶真書折二光背 1元
熙寧重寶行書折二連飛點 10元
熙寧重寶篆書折二長冠「寶」 15元
熙寧重寶真書折三光背 20000元
元豐通寶行書小平光背 0.3元 神宗元豐元年(1078)鑄,有銅、鐵、兩種,錢文分篆、隸、行三體,小平徑2.5厘米,重5克。折二徑2.8厘米,折三徑3-3.2厘米,版別可達百種,為宋錢中最多一種,隸書體、背穿上仰、俯月為貴。集隸書體元豐錢時須注意豐字頭,另有一種日本曲字頭元豐,最易魚目混珠。
元豐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0.3元
元豐通寶行書小平背月 200元
元豐通寶篆書小平背月 200元
元豐通寶行書小平背星 10元
元豐通寶隸書小平小字光背 100元
元豐通寶隸書小平大字 1000元
元豐通寶篆書小平大字 400元
元豐通寶行書折二背星 5元
元豐通寶行書折二背月 4元
元豐通寶篆書折二長字 10元
元豐通寶行書折二長字 10元
元豐通寶行書折五鐵范銅 1500元
元豐通寶篆書折五鐵母 2800元
元豐通寶篆書折五鐵范銅 1500元
元豐通寶行書折五鐵母 2800元
元豐重寶篆書折十光背 40000元
元豐通寶半文錢篆書 50元 元佑元年(1086)宋哲宗繼位後,勵精圖治,經濟漸有好轉,平錢已不足計數(無法找零)而鑄的半文錢。形制與平錢相同,只是錢徑縮小,徑2.1-2.2厘米,重1.4-2.4克,大部分為2克。尚有紹聖元篆,行對錢,聖宋元寶篆行對錢,元佑通寶篆書錢,元豐通寶行書體等。
元佑通寶行書小平光背 0.3元 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3)鑄,錢文有篆,行二體。旋讀,小平徑2.5厘米,重4克,折二徑3厘米,重7.8克,折三為鐵徑3.2--3.4厘米,以折三鐵毋稀有。背陝列罕。
元佑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0.3元
元佑通寶行書小平背星 10元
元佑通寶篆書小平背星 8元
元佑通寶行書小平合背 180元
元佑通寶行書小平背「陝」 25000元
元佑通寶篆書小平背「陝」 25000元
元佑通寶行書折二光背 0.8元
元佑通寶篆書折二光背 0.8元
元佑通寶行書折五鐵范銅 1800元
元佑通寶篆書折五鐵范銅 1800元
元佑通寶行書折五鐵母 4500元
元佑通寶篆書折五鐵母 4500元
北宋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紹聖元寶行書小平光背 0.5元 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7年)鑄,元寶錢文為篆,行,隸三體,分銅、鐵。小徑2.5厘米,重4克,折二徑3厘米,折三錢徑3.3厘米。通寶錢文真書;直讀,細小工整,今銅者好尋,鐵錢難得。紹聖以元寶隸書體稀有。廣罕亦罕。
紹聖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0.5元
紹聖元寶行、篆書小平背星 5元
紹聖元寶行、篆書小平背月 5元
紹聖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15000元
紹聖元寶行、篆書折二光背 1元
紹聖元寶行、篆書折五鐵母光背 6000元
紹聖重寶隸書折二光背 50000元
紹聖重寶真書小平小字 45元
紹聖重寶真書小平鐵母 4000元
紹聖重寶真書小平鐵母背「施」 15000元
元符通寶行、篆書小平光背 0.5元 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鑄。通寶錢文有篆、行,真三體,有銅、鐵兩種,小平徑2.5厘米,重4.2克,折二徑3厘米,重7.8克,折三為鐵錢徑3.4厘米,重寶唯見樣錢,徑約2.9厘米,元符錢以小平鐵母,折二鐵母,稀有。重寶樣錢更是鳳毛麟角。
元符通寶真書小平鐵母旋讀 4000元
元符通寶隸書小平鐵母背「上」 15000元
元符通寶隸書小平鐵母 12000元
元符通寶行、篆書折二光背 1元
元符通寶篆書折五鐵母 10000元
元符通寶隸書折二牙雕 無定價
建國重寶篆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微宗建中靖國年間(1101年),初期鑄。錢文隸體直讀,背無文,徑約2.35厘米,重不詳。因與前朝年號相抵,改鑄非年號錢聖宋元寶,由於鑄量少,傳世僅有廖廖數枚,極珍罕
建國重寶真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聖宋元寶行書小平光背 2元 微宗建中靖國年間(1101)鑄,系皇宋通寶後又一非年號錢,元寶錢文有篆、行、隸三體。分銅、鐵兩種,小平徑2.5厘米,重4克,折二徑3厘米,重7.8克,平錢中佳品,燦若群星,折三唯見鐵錢,徑3.2厘米,通寶以背當五尤其珍貴。
聖宋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2元
聖宋元寶行、篆書小平美製 10元
聖宋元寶行書小平結「宋」 50元
聖宋元寶行書小平結「聖」 25元
聖宋元寶篆書小平中冠「寶」 60元
聖宋元寶行書小平通「寶」手 3000元
聖宋元寶篆書小平長字 850元
聖宋元寶真書小平長點「宋」 1100元
聖宋元寶真書折二長點「宋」 1500元
聖宋元寶隸書小平隸書 10000元
聖宋元寶篆書小平長冠「寶」 18000元
聖宋元寶行書折二鐵母 0000元
聖宋元寶行、篆書折二光背 1.20元
聖宋元寶隸書折二鐵母背月 10000元
聖宋元寶行書折五鐵母光背 8000元
聖宋元寶行書折五鐵范銅 2400元
聖宋通寶行書小平光背 15000元
聖宋通寶隸書小平鐵母直讀 20000元
聖宋通寶隸書小平背「當伍」 3000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大字 200元 崇寧重寶背藏文四字譯讀為穿上:地,穿左,水,穿右;火穿下,風,其意蘊含著兩層意思:(一)祝願地水火風彼此相全,眾生康泰安居樂業,(二)把個人的祝願引伸到國家社會范圍,祈禱民族團結親睦共處,,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同進並寓有警戒的涵義;否則,將招致災難臨頭,禍患無盡。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瘦金體 15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抽示 16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闊示 600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折十書體 25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二私鑄 15元
崇寧通寶楷書小平普品 2.5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短尾異「崇」 3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錯范重文 1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隔輪 8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廣穿 2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背四決 5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合背 2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鐵范銅 14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三鐵母 2200元
崇寧通寶楷書折五大字 18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異重 5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高足貝 1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背月 1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背星 15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背「十」 150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精鑄細緣 10元
崇寧重寶隸書折五普品 1.5元
崇寧元寶楷書小平銀質小字 無定價
崇寧元寶隸書小平銀質 30000元
崇寧元寶楷書小平銀質大字 50000元
宗寧元寶隸書折二鐵母 20000元
北宋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普品 2元 微宗大觀元年(1107年)鑄,大觀年號,取《易》:「大觀在上」之意,分銅鐵兩種,錢文微宗親書瘦金體,小平有行書體,徑2.5厘米,折二輕2.8厘米,折三徑3.1厘米,折五徑3.5厘米,折十徑4.15厘米,以當十大錢最精美亦最多。小平錢因通字部位不同,可分昂通、降通、斜通、大字小通等多種版別,傳世以合背,鐵母為珍品。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昂通 2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分頭「通」 15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斜「通」 1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小樣楷「通」 8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大樣楷「通」 30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寬「觀」精鑄 8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大樣樣錢 6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光背 14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三光背 14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五光背 5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合背 7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三「崇寧大觀」合背 5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十光背 25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十合背 450元
大觀通寶楷書小平鐵母 120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鐵母 36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二鐵母銅 14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三鐵母 3600元
大觀通寶楷書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政和通寶隸書小平文「政」楷「通」 550元 微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鑄,政和年號,取「庶政惟和」之意,通寶有銅、鐵二種、錢文人篆、隸、真三體,直讀光背;小平徑2.5厘米,折二徑3.15厘米。重寶為折二鐵錢,錢文瘦金體,直讀光背,徑3厘米,傳世以折二重寶鐵母數種珍品。
政和通寶篆書小平真「政」楷「通」 400元
政和通寶楷書小平文「政」 80元
政和通寶篆書小平文「政」 85元
政和通寶篆、隸書小平光背 1元
政和通寶隸書小平大字 50元
政和通寶篆書小平大字 55元
政和通寶篆書小平銳禾 400元
政和通寶隸書小平文政背「陝」 10000元
政和通寶楷書小平楷「通」 25元
政和通寶楷書小平小樣文「政」 70元
政和通寶隸書小平銀質大字 6000元
政和通寶篆書小平鐵母 6000元
政和通寶隸、篆書折二光背 2元
政和通寶隸書折五鐵母 26000元
政和通寶篆書折三鐵母 3000元
政和通寶楷書折五鐵母寬緣 8000元
政和通寶楷書折三銀質 40000元
重和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15000元 微宗重和年間(1118)鑄,年號重和,系取「和之以和」之意大敵當前不知勵精圖治,卻一再割地賠款,屈辱求和,名符其實的求和。錢文有篆,隸兩體,直讀光背,徑2.6厘米,重4克。篆少於隸,皆精美可愛。
重和通寶篆書小平光背 1300元
重和通寶隸書小平小字 400元
北宋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宣和元寶篆書小平小字 400元 微宗宣和年間(1119--1125)鑄,錢文宣和乃皇上常處宣和殿名其年號,通寶分篆,隸二體,直讀;小平徑2.5厘米,折二徑3厘米,折三徑3.3厘米,小平背陝者錢文為瘦金體。元寶製作。
宣和元寶篆書小平小字 1000元
宣和元寶隸書小平中字 1000元
宣和元寶篆書小平中字 1000元
宣和元寶篆書小平大字 1500
元宣和元寶隸書小平大字 1700元
宣和通寶楷書小平白銅昂「通」 200元
宣和通寶楷書小平楷「宣」 40元
宣和通寶楷書小平楷「通 500元
宣和通寶隸、篆書小平普品 7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短寶開足 1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短寶開足 12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小字 15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小字 5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真「宣」廣穿 5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真「宣」廣穿 50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圓貝「寶」 70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圓貝「寶」 600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離「寶」 12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離「寶」 150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隔輪 5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隔輪 12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巨頭「寶」 700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巨頭「寶」 100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背星 600元
宣和通寶楷書小平旋讀銀質 7000元
宣和通寶楷書小平背「陝」 600元
宣和通寶楷書小平小型背「陝」 1200元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鐵母 8000元
宣和通寶隸書小平鐵母 8000元
宣和元寶篆書小平小型金質 無定價
宣和通寶篆書小平小型金質 80000元
宣和通寶楷、隸、篆折二光背 2元
宣和通寶隸、篆書折二光背 2元
Ⅶ 這是什麼年代的銅錢,價值多少
這是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品相這么好,如果是真的,那你發了。
Ⅷ 這是哪種銅錢,價值多少
我國古錢幣種類繁多,銅、鐵質的孔方錢最為常見,是流通的主力軍,我們普通家庭都可能有幾枚銅錢,它們有的可能不值錢,有的也可能值幾千、幾萬。
一是制局不同,相對數量較少的制錢局鑄出的銅錢一般價格較高;二是版別不同,比如特殊字體,價格可能會很高;三是大小不同,個越大越值錢,最普通的叫「小平錢」,比小平錢大一些的叫「大樣」,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
如圖所示,你的銅錢價格28元!
Ⅸ 這是哪個朝代的銅錢,值多少錢
這是漢五銖。你的品相不錯,值十元左右。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Ⅹ 東漢時期的銅錢的價值是多少
五銖市價僅2到3元。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銖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仄五銖、武帝三官五銖、昭帝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元帝到西漢後形制的五銖,另外有小五銖,又叫「雞目五銖」,目前考證來看,估計是做陪葬所用的冥幣。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企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迴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厘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毫米,穿寬10毫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毫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