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野貓圖片大全打獵
擴展閱讀
美妝服飾卡通圖片壁紙 2025-09-19 15:13:32
綵球動態卡通圖片 2025-09-19 15:06:56
國際武術唯美圖片 2025-09-19 15:04:14

野貓圖片大全打獵

發布時間: 2022-09-22 17:43:09

⑴ 非洲最野性的野貓

非洲野貓(Felissilvestrislybica)也稱為沙漠貓,是野貓(F.silvestris)的一個亞種的。他們似乎於13.1萬年前,從另一個亞種分枝出來[2].。一些野貓約於一萬年前在中東被馴養,這些野貓成為家貓的祖先。早在9,500年前的塞普勒斯,己有家貓被放進入人類墓地埋葬 特徵 非洲野貓由沙棕色至黃灰色都有,尾巴有黑色條紋。毛皮比另一個亞種歐洲野貓短;體型也小得多:頭和軀干共長45至75厘米(17.729.5英寸),尾長20至38厘米(7.87至15英寸),體量3至6.5公斤(6.61至14.3磅)。 行為 非洲野貓吃鼠和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為主。有時也會吃鳥類,爬蟲類,兩棲類和昆蟲。野貓的捕獵方法是慢慢地接近獵物,到達距離獵物約一米時,展開攻擊。 下邊是4月份的一則新聞 英國媒體今晨公布了一組令人瞠目結舌的「特技表演」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隻非洲野貓,它為了捕食到一隻鴿子,竟騰空躍起,耍起了「雜技」。 當時,這只非洲野貓正在全神貫注地捕捉一隻飛鴿,為了夠到這只會飛的獵物,野貓直立起身子,伸出前爪,先是做了一個芭蕾舞中的經典腳尖踮起動作,緊接著又騰空躍起高達1.8米,做了一個完美的後空翻。 盡管野貓招數用盡,但眼看到手的獵物最終還是逃脫了。野貓最後掃興地跑開了。 這組妙趣橫生的圖片是攝影師喬伊斯·盧梭日前在南非卡格拉格帝跨國公園拍到的。當時34歲的喬伊斯正與妻子駕車在公園遊玩,發現一隻野貓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公園水塘旁的一群鴿子。 喬伊斯連忙架起相機准備拍攝野貓的捕食動作,果然野貓很快就出動了。「它迅速跳起,順利抓到一隻鴿子吃掉了,但之後它又躍起多次,卻再也沒有成功。」喬伊斯說。

⑵ 求卡通小野貓圖片,急

⑶ 這是野貓嗎,一個月大不怕陌生人

這個看不出是家養的?還是野的。

⑷ 南美阿根廷巴塔可尼亞地區的一種野貓

這種野貓的官方名字應該叫pampas cat,在阿根廷俗稱gato pajero
南美草原貓 Pampas cat Oncifelis colocolo Molina 草原貓屬

http://www.indiantiger.org/wild-cats/pampas-cat.html
這個裡面有介紹In Argentina, the pampas cat is known as the 「gato pajero」 or grass cat.

http://www.le-pajero.com/lp/lynchailurus_pajeros.htm
這個法語網頁叫它帕傑羅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svnum=10&um=1&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client=aff-cs-maxthon&hs=JqI&q=pampas+cat&btnG=%E6%90%9C%E7%B4%A2%E5%9B%BE%E7%89%87
用pampas cat這個名字能搜到很多圖片

⑸ 為什麼這種野貓村裡的老人們也沒見過啊在網上也沒人知道哦啊

這種野貓叫「豹貓」。體形大小與家貓相似。全身棕灰色或棕黃色,從頭頂至肩部有4條褐色或棕黑色縱紋,中間兩條斷續相接往後延伸到尾基。眼的內側有2條縱形白紋與黑紋相間排列。體側、腰、臀、四肢外側和尾上均有梅花狀黑斑。
豹貓是生活在山谷、灌木叢和竹林里的一種野貓,單身獨居或雌雄雙棲,極少集群,也不與同類的其也成員交往。主要在清晨、黃昏或夜間出洞活動,到田間或水邊覓食。它們的動作輕巧,反應敏捷,奔跑神速,善長跳躍,還具有一身攀樹登高的高超本領,這一切常使追擊它的天敵一籌莫展,望樹興嘆!碰到險情和身處危境時,就會縮體弓背,嘴牙咧嘴,口裡發出帶有威嚇性的吼聲,向對方表示警告。豹貓生性凶野,經常匐伏在斑駁離陸的灌叢中或陰暗處,靜候伺機出襲正在入眠休息的野雞、鳥類、老鼠、野兔,甚至還敢於向貉和獾發起猛烈的進攻。此外,也喜歡捕食水塘里的小魚。餓肚時,偶而侵入村莊幹些偷雞咬鴨的勾當也並非絕無僅有的,所以農民們專門為豹貓起了一個「偷雞豹」的惡名。
豹貓在早春季節配對,母貓的懷孕期約兩個月。臨產母貓大多在朝陽的樹叢中,選擇一片略為下凹的地面和上邊能夠避雨擋風的地方,有雜枝亂草鋪成一個非常簡陋的窩巢作為分娩育仔場所。4月產仔,每胎2~4隻。
豹貓皮的商品叫狸子皮,是野生細毛皮中產量較大而廉價的皮貨。北方豹貓皮的毛長絨厚,禦寒性強,蘇州地區和南方各省的豹貓皮毛鮮亮,以美觀著稱。20世紀70年代,蘇州市動物園還經常能在農村收購到一定數量的豹貓,以供展覽,但是目前的豹貓資源已呈極度衰落狀況,偶而發現的豹貓也常被誤認為是野貓而不惹人注意。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1%AA%C3%A8&in=6&cl=2&cm=1&sc=0&lm=-1&pn=5&rn=1

⑹ 最大的野貓有多大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7%EE%B4%F3%B5%C4%D2%B0%C3%A8&in=1&cl=2&cm=1&sc=0&lm=-1&pn=0&rn=1

最大的野貓:西伯利亞虎,鼻到尾尖可達4公尺,體重可達384公斤。
最小的野貓:黑腳貓,鼻到尾間可達57.5公分。
最輕的野貓:銹色斑點貓,體重1.36公斤。
最重的家貓:一隻澳洲的虎斑公貓,1986年死時體重21.3公斤。
最輕的家貓:一隻暹邏混種貓,兩歲時體重0.79公斤

⑺ 這是什麼動物

我網路一下,白臉的靈長類,一張一張查圖片就發現它了!看了一下簡介真的好神奇!什麼動物都有!

白面粗尾猿

白面粗尾猿主要分為蓋亞那粗尾猿和金面粗尾猿,這種長相怪異的動物生活在巴西、法屬蓋亞那和委內瑞拉等國家。白面粗尾猿主要以水果、堅果和昆蟲為食。它們採食幾乎所有的水果、堅果、種子和昆蟲,擁有無可匹敵的消化能力,能對付各種各樣的毒汁毒液。

有關白面粗尾猿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至少1848年。這年3月,一位名叫戴威奧的英國探險家在亞馬孫叢林的一處沼澤地看見了一具怪異動物的屍體。這頭「怪物」渾身披著黑色如人頭發的長毛發,身長約為34厘米、拖著一條幾乎與身體一樣長一般粗大的尾巴。它有一張蒼白如僧人的臉,就像是一隻淘氣的貓被人戴了一副人造面具一般。戴威奧爾後查遍了無數動物資料,都無從考證這種動物屬於何方神聖。根據其特徵,戴威奧將其命名為「白面野貓」。

多年後,戴威奧在亞馬孫叢林里又發現了與「白面野貓」極其相像的動物,它們的白臉誇張而醜陋,但奇怪的是它們的鼻子卻是棕紅色的,它們屬樹棲性動物,以5隻左右為一個群落一起生活,身手矯健堪比猴子,發出尖利刺耳的「吱吱」聲。更奇怪的是,和「白面野貓」生活在一起的還有「黑臉野貓」。經過研究和考察,戴威奧發現它們是猿的近親,也就是他曾發現的「白面野貓」。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它們死後,紅鼻子就會突然變成白鼻子,且尾巴也會膨脹變粗呢?當地的土著告訴戴威奧,這種神奇動物是亞馬孫叢林里的「神靈」,當它們不幸被人類捕殺後就會氣絕而亡,紅鼻子也迅速變成白鼻子,這是為了讓自己更為難看嚇跑捕獵者。

於是,戴威奧便將它們命名為「白面粗尾猿」。從那時一直到20世紀中期,科學家都想當然地認為:「白面粗尾猿」雌雄都是同樣的毛發同樣白色的臉龐。直到很久後他們才知道:白面粗尾猿只有雄性的面部呈現白色且開闊寬大,雌性的面色卻是和毛發一樣的黑色或棕色。因此,雄性粗尾猿眼睛細長嫵媚如女子,眼間距很窄鼻樑塌陷;而雌性的眼睛卻呈圓形,鼻樑高挺,臉部只有雄性的一半大。這也使得它們根本不像一個家族,而更像是一隻黑熊和猴子在一起。

⑻ 這是普通的小野貓嗎

這確實就是普通的小野貓,但是呢,非常感謝你們這些有愛心的領養人去領養他們。

⑼ 土耳其安哥拉貓的特徵以及圖片

【血 統】安哥拉貓是最古老的品種之一,源於土耳其。16世紀傳入歐洲,進入義大利和法國,爾後傳入英國,主要分布在法國和英國,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長毛品種。到19世紀中葉,由於波斯貓的出現,安哥拉貓的地位逐漸降低。目前,安哥拉貓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其他地方數量已很少 。
【顏 色】全身有絲般的長毛,有褐、紅、黑、白四種毛色,通常認為白色的安哥拉貓最純正。
【性 格】該品種貓動作敏捷,性格特立獨行,不喜歡人撫、抱。安哥拉貓會生仔,一窩有4仔,小貓出生後就能睜眼,而且頑皮可愛。該貓最逗人之處是特別喜歡水,能在小溪或浴池中暢游且憩態可掬。
【特 征】安哥拉貓身材修長,背部起伏較大,四肢高而細,頭長而尖,耳大。全身被有細絲般的長毛,有紅色、褐色、黑色和白色之分,一般認為白色為正宗的安哥拉純種貓。安哥拉貓的動作相當敏捷,獨立性強,不喜歡被人捉抱。母貓的繁殖能力較強,平均每窩產4仔。小貓發育很快,生後睜眼的時間也較早,幼貓喜歡搏鬧玩耍。夏季換毛時,除尾巴外全身長毛幾乎全脫凈,變得和短毛貓差不多,但長毛能很快長出。由於長毛下沒有絨毛,所以安哥拉貓的洗刷要容易些。一般貓是不喜歡水的,但安哥拉貓卻喜歡在浴池裡或小溪中游泳,這一點很逗人喜愛。
毛種:半長的長毛種
發生類型:自然發生
體型:深富彈性的東方型,後肢比前肢長。
發源地:土耳其
毛色和毛質:白色。除了白色以外的顏色也認可。1070年前的標准只認可白色,被毛為白色單色,無條紋和斑點,鼻鏡、足趾間粉紅色。現在除承認白色、紅色、藍色、黑色單色外,尚承認灰色和虎斑色。下毛少 毛質光滑不易打結。
目色:藍色、琥珀色、金黃色、鴛鴦眼(金銀色)
特徵:臉型為V字型、耳朵末端尖,但底部稍寬。身軀和四肢都細長。
缺點:鼻鏡、足趾間非粉紅色,咬合不正(非剪式咬合)者為缺點。體型短胖、尾巴異常扭曲,標准色以外的眼色者為劣品。
土耳其安哥拉貓亦稱安卡拉貓,是最古老的長毛貓品種之一,取名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之舊稱——安哥拉。其起源早自16世紀,堪稱是長毛種中,歷史最悠久的貓種。自引進歐洲地區後,那高貴的姿態便深受歡迎,成為名貴的品種。
直到1963年才引進美國。而在1970年代以後,出現在貓展中,同時也風靡了全美。目前,為保存這種安哥拉貓的純種血統,即使是發源地土耳其的安哥拉動物園,也在嚴格的管理下進行繁殖。
如絹般光澤與觸感的體毛,不長也不短,尾巴的毛更是柔軟蓬鬆。眼睛為漂亮的杏仁型;整體來看,是最適合用「優雅」二字來形容的貓。
其性格溫和,但卻非常活潑、好動;因為在它那半長又優雅的體毛下,隱藏著纖細的東方型之遺傳因子。有時還會被冠上「脾氣火爆者」,或許是因為這種
高貴的貓,沒辦法配合人類老被關在屋裡。
原產國英國 祖先東方短毛貓雜種 起源於1960年代短毛異種外國白貓 個性頑皮而友善 東方貓血統的多育特性為這些貓在數量上迅速增長提供了保證。雖然它們已逐漸變得類似是而非於原來的土耳其安哥拉貓,但還保有東方貓叫聲響亮的特點。現在育貓者尤其注重被毛的品質,並已培育出比以往更多的顏色品種。然而,頭卻變得更長,更呈稜角,耳朵也更大,從這一點還是可以由外貌上把它們與傳統的土耳其貓區別開來。 �6�1 特徵 白色一直是土耳其貓的傳統顏色。雖然藍眼白貓中時常會出現聾子,但這些貓仍然很受歡迎。就怪眼白貓來說,藍眼這邊的耳朵可能是聾的。 �6�1 附註 在土耳其傳說中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將轉世成為一隻聾耳白貓。 [編輯本段]安哥拉貓-感知能力安哥拉貓
安哥拉貓有相當出色的日間與夜視能力,在亮處,安哥拉貓會將瞳孔縮得如線般狹小,以減少對視網膜的傷害,但會限制視野的廣闊性。安哥拉貓的網膜背面有一層藍綠色像熒光一般的薄膜(叫作tapetum lucim)可增加在暗處的視力,在閃光中,安哥拉貓眼能呈現各式各樣顏色。如同多數食肉動物,它們眼睛都在臉上朝正前方,賦予其遼闊的視野。安哥拉貓對三原色的辨識力很差。
如果安哥拉貓在這兒只有微弱光線,它們會使用胡須來改善行動力與感知能力。胡須可感受到非常微弱的風,以在看不太見的情況下辨識阻礙在哪,胡須尖端與雙耳所連線而成的圓,正好是身體能通過障礙的最小范圍,因此可以在黑夜中快速判斷地形是否可以通過。
安哥拉貓有三眼皮,當安哥拉貓眼瞼張開時,扎眼眼皮會從旁稍微遮蓋住眼睛。如果安哥拉貓病了,或是睡眠,笑著,此眼皮會縮回一部份。如果有安哥拉貓長時間地嶄露第三眼皮時,這就表示它得去看獸醫了。
幾乎所有的安哥拉貓平時耳朵是朝上的,不同於狗,耳折下的安哥拉貓是非常稀有的,蘇格蘭折耳安哥拉貓就是個基因突變的例子。在生氣或受驚時,安哥拉貓耳會垂下,並伴隨著發出咆哮聲。聆聽事物時,安哥拉貓會因此而轉動耳朵,如此安哥拉貓耳可以聽到來自多方的聲音。 [編輯本段]安哥拉貓-生活習性安哥拉貓
貓叫聲在中文為喵(miāo),日語的niya(にや),美式英語的 meow,英式英語的 miaow,法語的 miaou,以及其他不同的語言拼法。安哥拉貓叫聲喵(miao)有著其意味深長地意涵,安哥拉貓也會發出使人舒服,開心的鳴鳴聲,安哥拉貓甚至可以同時喵喵叫或發出鳴鳴聲,盡管這很少見。有時安哥拉貓也會嗥叫或鳴叫。
安哥拉貓非常愛干凈,如它們時常舔護毛皮。它們的唾液如同於強效清潔劑,但這唾液會使人類過敏。因在舔護時吞下了毛發,在胃中累積,有時安哥拉貓可能會吐出毛球。
安哥拉貓為了補充精力,使得睡眠時間比其它動物長。每日睡眠時間在12至16小時間,平均在13至14小時,但有部份的安哥拉貓會睡眠上20小時。在英語,「cat nap(打盹)」指的是像安哥拉貓一樣能在短時間內入睡,誰要是這樣就可以說是「taking a cat nap(打盹中)」。
有的時候,公安哥拉貓到處撒尿,而母安哥拉貓在半夜狂吼亂叫,民間俗稱此為「鬧安哥拉貓」,即安哥拉貓的發情。原先一般認為,安哥拉貓的發情期是2月或8月,然而現在已經沒有非常絕對的時間了。專家認為,沒有懷孕的母安哥拉貓每隔14~21天就發情一次,發情時間持續3~6天,其中要求交配的時間大約連續2、3天。 [編輯本段]安哥拉貓-生活習慣安哥拉貓
經常清理自己的毛 小貓在很多時候,愛舔身子,自我清潔。飯後它會用前爪擦擦鬍子,小便後用舌頭舔舔肛門,被人抱後用舌頭舔舔毛。這是小安哥拉貓在除去身上的異味和臟物呢。安哥拉貓的舌頭上有許多粗糙的小突起,這是除去臟東西最合適不過的工具。
在家養動物中,貓最講衛生。安哥拉貓當然也不例外,你可以看到安哥拉貓每天要用爪子洗臉。並且,每次都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便後,都要用爪將糞便蓋上。安哥拉貓喜歡清潔的習慣是人們願意養安哥拉貓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安哥拉貓真如人們想像的那樣,講究衛生、愛潔如癖嗎?其實,安哥拉貓的梳洗「打扮」完全是出於生理的需要。
如安哥拉貓用舌頭舔被毛,是為了刺激皮脂腺的分泌,使毛光亮潤滑,不易被水打濕,並能舔食到少量的維生素D,促進骨骼的正常發育,還可使被毛蓬鬆,促進散熱的功能。這一點,只要你注意一下安哥拉貓都好在什麼時間梳洗就不難理解了,安哥拉貓一般常在進食和玩耍後,或追擊獵物劇烈運動及在陽光下睡醒以後開始梳洗整理被毛。在炎熱季節或劇烈運動之後,體內產生大量的熱量,為了保持體溫的恆定,必須將多餘的熱能排出體外。我們人類可以用沖洗或出汗的辦法解決,但安哥拉貓的汗腺不發達,不能蒸發大量的水分,所以,安哥拉貓就利用舌頭將唾液塗抹到被毛上,唾液里水分的蒸發可帶走熱量,起到降溫解暑的作用。在脫毛時經常梳理,可促進新毛生長。另外,通過抓、咬,能防止被毛感染寄生蟲病,如跳蚤、毛虱病等,保持身體健康。
安哥拉貓
安哥拉貓掩蓋糞便的行為,完全是出於生活的本能,是由祖先遺傳來的。安哥拉貓的祖先——野安哥拉貓,為了防止無敵從其糞便氣味發現它、追蹤它,於是就將糞便掩蓋起來。現代安哥拉貓的這種行為已絲毫沒有這方面的意義了,但卻使安哥拉貓贏得了講衛生的好聲譽。
安哥拉貓至今仍然保持著肉食動物那種晝伏夜出的習性,很多活動(如捕鼠、求偶交配)常常是在夜間進行。安哥拉貓每天最活躍的時刻是在黎明或傍晚,而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懶洋洋地休息或睡覺。根據安哥拉貓的這一習性,每天的飼喂時間應放在早晨和晚上,因為這時安哥拉貓機體內的各種機能活動都很旺盛,不但吃得多,而且消化好。給安哥拉貓配種的時間也要安排在晚上,以保證有較高的成功率。安哥拉貓的這一習性,多數情況下不為養安哥拉貓者所歡迎。尤其是城市的家庭養安哥拉貓,晚間母安哥拉貓求偶的叫聲和公安哥拉貓爭偶的打架聲,令人十分生厭,夜間安哥拉貓在室內的頻繁活動,有時會把人吵醒。雖然這是安哥拉貓的本性,不可能完全克服,但經過調教,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糾正。 [編輯本段]安哥拉貓-飼養常識安哥拉貓
-用均衡營養的貓糧喂飼貓咪,使其健康活潑;
-及時清洗貓糧食盆,並單獨放置;
-及時給貓咪洗澡,保持清潔;
-及時給貓咪打防疫針,增強貓咪抵抗疾病的能力;
-及時清理貓咪的糞便,以免影響他人和環境;
-如果貓咪生病,及時帶貓咪到獸醫診所就診。
-貓咪絕育手術要注意的情況(實踐版) 貓和狗一樣,經常也會搖尾巴,但貓搖尾巴的意思跟狗不同,狗尾巴搖動代表著友善和歡迎。
而貓搖尾巴的意思卻很復雜,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兩只貓在對峙,並壓低著雙耳認真的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此時它們會左右使勁地搖擺著尾巴,表示它們正處於緊張或情緒亢奮的狀態,隨時有爆發戰斗的可能!
2、當貓正在休息時,如果你非要給它梳理被毛,或限制其自由時,貓會急速地晃動尾巴表示不耐煩。而當其在某處安詳的打盹時,對主人的呼喚,貓不一定會回過頭來看,最多隻會搖動一下尾巴作為回答。
3、當貓自願睡在主人的懷抱里時,它的心情是最愉快的,此時它的尾巴會大幅度的緩慢擺動,即使在睡夢中,貓也會在偶爾晃晃尾巴。當貓貓有求於你比如是討東西吃時,它會挨在你腳邊磨蹭,尾巴高高聳立,尾尖輕搖,喵語呢喃,讓人頓生愛憐之情。
首先,如果你的貓是公貓,你就完全不必擔心,只要注意手術期間大夫是否給他點了眼葯水或眼葯膏即可。此舉旨在防止麻葯中的貓咪由於不會閉眼而眼乾。術後幾小時即可一切恢復正常。
安哥拉貓
如果是母貓,擔心可能要多一些。首先,大夫的臨床經驗一定要豐富,刀口應該控制在3針以內,如果刀口過長,貓咪要多遭幾天罪。正常情況下,不算準備時間(如剃毛等)在手術台上的時間應該不超過20分鍾,這說明醫生是足夠熟練的。母貓用足夠的眼葯膏更是必須的,術後幾小時內她仍處在麻醉狀態,眼睛一直死盯著。這一點,大夫應該考慮得到。術後一定要平放(放在平底筐中帶回家),否則會對傷口很不好。應該承認,母貓手術是讓貓咪比較遭罪的,因為畢竟開膛了。但是不要小看貓咪的恢復能力,通常術後50小時以後,都可以正常下地吃飯上廁所,甚至可以跟主人咬著玩。
只要是手術正常,貓咪的恢復能力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你找的大夫是有經驗的大夫的話(千萬不要讓實習生主刀,你可以強烈要求。顧不得那麼多,孩子的命要緊,得罪誰都無所謂,達到目的就行),在術後2-3天之後就正常了。只是由於刀口尚未完全癒合,所以尤其要看著他不要到處亂蹦,防止傷口迸裂。7天即可拆線,不一定要在手術的醫院,在臨近的醫院即可。拆線是很簡單的工作。
禁食與禁水,無嚴格規定,每隻貓對麻葯的敏感程度不同,吐與不吐都是正常的。術後有的貓咪會在床上上廁所,失禁與不失禁也都是正常的,主要看貓咪對麻葯的敏感程度。 選好醫生,一般精心照料2-3天即可。 [編輯本段]安哥拉貓-進化史安哥拉貓
狼最初能夠適應人類生活是因為它們的社會行為在許多方面正好與人類相匹配。貓卻不同於人類,它們是獨來獨往並擁有固定領地的獵獸,而且大多活躍在夜間,然而正是貓的捕獵行為促使它們最初與人類環境相接觸,而它們守護領土的強烈本能又驅使它們不斷出現在相同的地方。
馴養貓的歷史要比犬晚得多。這一時期可能不會早於公元前七千年,當時由於農業得興旺發達,在中東形成了\"新月形米糧倉\"地帶。家宅、谷倉和糧食商店的出現為鼠類及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提供了新的生存環境,而這些動物正好是小型野貓的理想獵物。從一開始,人與貓之間就建立起互利關系:貓獲得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人類免除了討厭的嚙齒動物的困擾。最初,這些野貓的存在可能被人類所接受甚至受到鼓勵,不時拋給一些食物。就象狼一樣,較為馴服的一些野貓逐漸被吸納進入人類社會,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半馴化貓群體。
家貓幾乎肯定是遍布於歐洲、非洲和南亞的小型野貓的後裔。在這片廣袤的地域內,根據當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演變出無數個野貓亞種群。它們的外觀不盡相同,生活在北方的歐洲野貓身材粗壯,短耳,厚皮毛;非洲野貓的身材更修長,長耳,長腿;而生活在南方的亞洲野貓則身材小巧,身上帶斑點。
家貓的原始祖先很可能是非洲野貓,因為非洲野貓的形體只稍大於家貓,性情也比其他品種野貓馴服。非洲野貓經常出沒在人類住地附近,並很容易被馴化,往往作為當地居民地寵物來飼養。馴化後的貓被帶到世界各地後,可能與當地野貓相互交配,成為不同地區現代家貓的祖先。目前帶深色斑紋的歐洲家貓的皮毛紋路兼備了歐洲野貓和非洲野貓的特點,而生活在印度的家貓所帶的斑點說明它們的先祖與亞洲野貓有著血緣關系。家貓與叢林貓等另外一些野貓品種雜交後產生的品種不大可能對家貓的主流品種產生重大影響[1]。
安哥拉貓
經過數千代的繁殖,在貓身上也發生了家養過程所引起的生理變化,這與狗身上的變化相似。包括形體變小,爪子縮短,大腦和顱腔容積縮小,伸展雙耳和尾巴的姿態以及皮毛的顏色和質地也起了變化。不過貓與狗不同,它們在人類社會中保持著很大程度的獨立性,因此很少因為選擇性的外來壓力而形成某些為人類所需要的行為特徵。因此,家貓與其祖先野貓相比,在外貌上變化不大,在早期的考古發現中很難加以區分。
在不同的史前人類遺址附近都曾發現過貓的殘骸,包括約九千年前的以色列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千年前的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遺址。不過,這些殘骸很可能是為了謀取皮毛或肉而被殺死的野貓。有趣的是,在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上同時發現了八千年前的貓和鼠的殘骸,它們只能是被人類移民帶到島上。盡管這些貓可能尚未完全馴化,但它們是有意被帶到島上來對付鼠害的。在埃及神話里貓是地府的守衛者

⑽ 跑到我家來的野貓,麻煩大家鑒別一下是什麼品種

你的這只貓其實上就是我們的中華土貓。也就是橘貓,由於您的這只貓的顏色是白色的,所以它就是那種純白的橘貓,眼睛是特別的紅,特別的好看,只是這種貓比較懶惰,平時是不喜歡抓老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