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位懂歙硯的大師看看,這是不是老坑水舷坑的水波紋,價值多少
您這玩意這么問,就能看出來,您不怎麼懂
歙硯
,歙硯鑒賞要一看,二叩,三上水,而且即使看,也要藉助放大鏡或者放到
自然光
下看紋理才能斷坑口的,而且如果想知道新老坑口,還要上手掂量,老坑的要比新坑的沉許多,總而言之,是無法從圖片上看出來坑口新老的,不過從圖片上簡單老一下,應該是五層
硯石
,水波眉紋,星暈看不出來,因為沒有光,價格從圖片上估不出來,給你個區間吧,即使是歙硯,價格也是從500到2000不等的
B. 歙硯圖片及相關介紹
時代的變遷,人們也遠離了古時候的硯台,有的人甚至沒有見到過硯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就這樣流失,小編今天就擔起這個重任,今天來給大家講下關於歙硯的有關知識,我們都知道,那時的古代人最喜歡的莫過於舞文弄字了,一個好的精緻的歙硯可是必不可少的哦!接下來,小編還給大家帶來了幾張圖片,細細欣賞下吧!
歙硯,全稱歙州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廣東端硯齊名。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歙石的產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產地。除此之外,歙縣、休寧縣、祁門縣亦產歙硯。歙硯為歷代文人所稱道。南唐後主李煜說「歙硯甲天下」;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米芾說:「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雲,貯水不涸」。2004年9月中國輕工聯合會和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歙縣「中國歙硯之鄉」榮譽稱號。
製作流程:
歙硯的製作流程主要有選料、制坯、設計、雕刻、配盒等。每一方硯台的製成都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離不開制硯工人和雕刻家的勞動。
1.選料:歙硯的選料要求十分嚴格,所選石材要有一定的塊度、粒度,硬度也要適中。採下來的石料不等於都能制硯,往往還要經過挑選。選料工人按照規格、形狀、工藝要求進行取料,然後剝板,將石料鑿平,鋸成一定形狀,用水砂細磨成硯坯。
2.制坯:硯坯分為定型坯、自然形坯兩大類。定型坯是按計劃生產的規格型坯,如正方形、圓形、不規則形等。自然形坯則是就硯石之自然形狀加以修整,鋸磨成坯。
3.設計:是製作硯台過程中極其重要的關鍵性工序,要根據硯石的石質形態,認真考慮題材、立意、構圖、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大自然賦予硯石一些特徵,根據這些特點因材施藝,即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不同的石品採用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因為歙硯石本身具備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點,合理地加以運用,要用得恰當,用得協調才能突出美的藝術效果。
4.雕刻分鑿刻和雕刻兩步。定稿(即設計成圖案)後,開始鑿坯,即將墨堂、墨池(也稱水池)及背石、陰肚等部分該鑿去的鑿彩。有敘述歷史的,有指出硯的特點,有的刻上得硯日期,有的是對硯的評價等等。古代文人學士對歙硯的立意、構圖及雕工是贊美備至的。歙硯硯邊,多採用古器物之紋,如夔紋、雲雷紋,間有雲紋、幾何紋、纏枝花紋和各種變異紋飾。整個造型和格調是古樸典雅、美觀大方。也有硯背刻一些人物或動物、風景,刀法使用浮雕。
雖然毛筆和硯台已漸漸被現代的鋼筆、原珠筆、鉛筆等所取代,但是喜愛文化的人們還是喜歡使用毛筆和歙硯,毛筆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所使用,自然是因為毛筆和硯台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我們現在也不能丟棄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這種精華的部分,自己也試試練練毛筆字,多注意保養,使用完畢後應用清水洗滌或用軟布拭乾。
C. 硯台的種類圖片欣賞
硯亦稱為研,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那麼,下面我們來看看硯台的種類圖片吧。

一、硯台的種類
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
硯台我國古代主要是用來研墨的,它是最早是由原始社會演變而來的,它的樣式結構比較單一,性質堅固穩定,是利用非常珍貴的石材製成的。傳說中硯台是一種百世都不會腐朽的一種文房用具,它也是文房四寶之一。是有種我國傳統文化的深邃和內涵的一種書房用具。
硯台的種類很多,它的種類是受到文人志士非常多的關注的和喜愛的,現在的人們多將硯台作為嚴重後果珍藏之用,是許多文雅之士的人的愛好用品。製成硯台的材料很多,大多都是一些非常珍貴的石材,而且根據不同的種類的石材,可以生產出各種樣式的硯台。
我國的石材種類非常多,所以可以做成硯台的石材也是非常多的,但是製作一個好的硯台所選用的石材是非常的珍貴的,不僅選材是非常珍貴,而且在製作硯台方面也是經過精雕細琢的。硯台種類豐富多樣,非常的高雅。最早的硯台種類就是石頭製成的石硯。
用石頭製成的石硯種類主要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松花石等食材製成的硯台。這些都是石硯種類。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珍貴的石材也可以製成硯台。硯台不僅可以用石材製成還可以用一些各種不同的材料製成,比如金屬,瓦礫等。
因為製成硯台的材料很廣泛,所以除了上述所說到的各種石材製成的硯台之外,還有的硯台種類主要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徐公硯、銅硯等多種硯台。硯台雖然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需要使用到它了,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人們對於硯台的熱愛,相反的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珍藏各種各樣的硯台。
二、硯台的材質
端硯
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
木葉硯(王耀作品),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賞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這就是硯台。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三、硯台鑒定
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的,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差別。
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說明其石質較差。
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石質的嫩與老。而歙石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聲音為「噗、噗」,就說明該歙石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
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物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於硯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感覺出硯石的優與劣。
硯台保養
硯台里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塊研墨。
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感覺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需要清洗了。
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柔軟的材料或用手,硬質材料雖然容易清洗,但是會使硯台表面變得粗糙不平,對硯台本身和墨塊都不好。
松煙墨和油煙墨性質不同,最好分開使用兩塊硯台,不宜混合使用。
硯台可以定期放在水中養一養,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的話,應該用報紙包好置於乾燥的地方。(製造硯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剛做好的硯台是放在玻璃鋼罩子里防潮的。)
好的硯台要配優質的墨塊,劣質墨塊可能會劃傷硯台。
研墨的時候要畫大圓,而且不要總集中在一個區域。
硯台的正確用法:
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使用時須換清水:用小壺滴清水在硯台表面,再用墨碇研磨。注意熱水傷潤損墨。
用後刷洗: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
利。
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的硯面。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
若不小心黏住,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旋轉,待其松脫後再取出
「武士愛劍,文人愛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台,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硯台價格
文房四寶毛筆套裝字帖萬次書法水寫布善璉湖筆墨紙硯台狼毫32.8元
文房四寶毛筆書法用品8寸.龍尾硯精雕安徽歙硯精品硯台99元
文房四寶高檔精品套裝禮盒筆墨紙硯書法用品毛筆硯台歙硯國慶節688元
硯田書院硯台特價4寸羅紋硯文房四寶端硯硯台22.5元
5寸硯台書法精品歙硯端硯原石石料毛筆文房四寶書房用品25元
山西荷葉澄泥硯台文房四寶手工雕刻書畫用品49元
新品硯台魯硯徐公硯不帶蓋形勝端硯歙硯澄泥硯學生硯台28.8元
帶蓋羅紋硯4寸歙硯端硯/墨盒學生硯台圓形小硯台12.8元
文房四寶硯台5寸中國名硯帶紙盒國畫工具毛筆書法19.8元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硯台的種類,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更多關於硯台的種類的相關資訊,請繼續關注土巴兔學裝修。
D. 麻子坑歙硯是什麼樣子的,能給我張圖片么
麻子坑端硯(麻子坑歙硯),現逐漸發展成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工藝品,成為我國「文房四寶」中的至寶。其沿革(來名):
1、發現人:據傳清代乾隆年間採石工陳麻子開采發現而名,其硯石為泥質砂質、絹雲母板岩、為變余泥質、隱晶質結構、平行構造。物質成分為泥質、絹雲母與硅質三者膠結而成,並含有少量的氫氧化鐵、石英、綠泥石等。麻子坑硯石質地堅實、幼嫩、細膩。石品花式有魚腦凍、青花、蕉葉白、火捺等。石眼較多,有名貴的鴝鵒眼、鸚哥眼、鳳眼等,可作為高檔雕花硯石。
2、發現地:歙硯硯石在唐時的主要產地為婺源的龍尾山(舊屬歙州府)而名之,故有人又稱歙州硯、婺源硯或龍尾硯。
3、端硯上的紋彩和石眼是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
端硯的紋彩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玫瑰紫、胭脂火捺、豬肝紫、冰紋、翡翠、金星點、金銀線、馬尾紋、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牆青花、蛤肚青花、蟻腳青花、點滴青花、魚仔隊青花等,文人雅士們窮其辭藻,把端硯形容得百花齊放。
端硯的石眼名稱也很多,如鶴哥眼、雞翁眼、貓兒眼、鴨鴿眼、綠豆眼等,其中以貓兒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線。總體上我們將其分為活眼、死眼和淚眼。活者限瞳外有數重眼暈;死者瞳外無暈且內外焦黃;淚者整眼朦朧昏澀且眼下見滴水狀。活眼叉以暈層愈多愈青碧且直徑在1厘米以上為極佳,死眼居其次,淚眼為再次,但有眼端硯總比無眼端硯要好。
4、特點是: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蓋筆陣圖所謂津耀墨,無價之奇材者也。(《端溪硯史》稱)
E. 古硯台收藏圖片大全
古硯不僅 文化 底蘊深厚,而且極具 收藏 價值。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硯台收藏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古硯台收藏圖片
古硯台收藏圖片1
古硯台收藏圖片2
古硯台收藏圖片3
古硯台收藏價值
硯台歷史悠久種類豐富 硯台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與筆、墨、紙並列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由於其質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王文祥介紹,硯台由古時研磨器發展而來,古代岩壁畫和彩陶畫等遺跡或遺存物上的顏料,都來自研磨器的加工。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 雕刻 ,有石蓋,下帶足。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按照製作年代的不同,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硯台大致可分為古硯和當代硯。古硯因有文人參與和歷史價值而備受藏家追捧,當代硯則因與雕刻大師結緣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雖收藏冷門但潛力較大 雖然硯台收藏屬於冷門,但其在拍賣市場中卻表現出“熱”的一面,特別是古硯,在近10年中屢屢拍出高價,拍賣價格更是穩步上升,屢創新高。 王文祥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硯台可稱得上是一支“潛力股”:
一是因為歷史上硯台是貴族收藏的熱門;
二是目前硯台尚處於價值窪地;
三是各類傳統藝術品中,硯台是唯一沒有被爆炒過的藝術品;
四是一些收藏界的“先知先覺”者已在吸納建倉;
五是民間藏家的惜售,中高端藏品已經很難在民間出現。而就市場表現來看,王文祥表示,古硯和當代硯相比,目前古硯的價格更高,市場表現更好。
收藏有技巧,辨真假有方 作為一種藝術含量極高的藝術品,硯台的價值核心可以說是其人文屬性。王文祥認為,對想要進入硯台收藏領域的 愛好 者來說,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注意的問題。新入門的愛好者最應看重的是硯台這種特殊工具、特殊藝術品的性質和特點,即它首先必須是能用的硯,而不僅是能看的雕塑。
硯台有千萬種,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選擇有價值的硯台來投資和收藏成為首要問題,
一是看硯台的材質、工藝、品相、銘文等。據專家介紹,硯台首先看坑口,是否是四大名硯、是否有老坑,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准。
二是從視覺過渡到觸覺,就是用手撫摩硯台,感覺是否滑潤細膩。滑潤者,石質好;粗糙者,石質就差。
三是把硯台上的墨痕洗掉,還原本來面目,這樣更容易看清硯台是否損傷或有 修理 過的痕跡。據了解,硯台造假古已有之,並且是當前古玩領域造假之風的重災區之一。
古硯收藏 方法
一審:包漿斷新老。藏硯第一關就是要從硯台的包漿類型和磨損痕跡等古舊氣息中,迅速鑒別出新老。比如:從沁蝕、墨銹入手,分出生坑、熟坑;從包漿、磨痕入手,判斷其傳世長短等等。其中,看懂包漿和磨痕最為重要。重點則是要學會分清自然分化剝蝕、累計損傷和一時敲砸做舊損痕的不同,重點識別鐵砂裹埋、鞋油塗抹、茶水浸泡和墨汁及膠等形成的硯台“做舊包漿”,從而將低仿新硯拒之門外。
二看:型制定年代。型制是硯台的外表形象,不同時代的硯台都有其不同的流行特徵。比如漢晉流行三足硯,唐代流行鳳字硯,宋代流行抄手硯,明清硯大多堂池分開等等,掌握了這些大的風格,再結合硯池、硯堂和硯足的不同細節特徵,就能夠對一方古硯“老”到什麼年代,做出基本准確的判斷。
三賞:工藝分精粗。硯雕工藝與其他傳統藝術的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從問世到消亡,整體上必然經歷由粗陋到精美的演進過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取向。比如,唐硯在開創中講究雄渾大氣,宋硯在求新中追求邊線勁挺,明硯在質朴中喜好簡潔大方,清硯在繁縟中力求工不厭精,因此,評價一方古硯的工藝如何,應重點放在同時代的硯藝坐標系中進行比較。古硯台收藏圖片大全
四辨:硯材斷硯種。古硯的材質是斷代和定級的重要標志,除金屬類、陶瓷類、玉石類、漆木類等少見易識的硯質外,石質硯台既是藏硯的主體,又是難分難辨的重點。如果作為專業收藏,我們僅僅滿足於知道“端紫、歙黑、綠洮河”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把識別端歙洮澄“四大名硯”作為主攻方向,還要掌握不同硯石的標志性特徵,這樣才能藏對。
五識:品紋明貴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硯台的品名紋理,除了賞心悅目外,還是發墨、下墨和好用的“名牌”標志。比如端硯,凡是帶青花、魚腦凍和蕉葉白的硯石都至嫩至密,磨起墨來才會“熱鍋塌蠟,發墨如油”。再如歙硯,只有龍尾舊坑石和帶銀星、金星、羅紋和眉紋的老坑石才堪稱“金聲玉德,殺墨如風”。值得注意的是,古硯的品紋大多“水下現身”,且被包漿和墨垢掩蓋,不可能一目瞭然。因此,筆者淘硯時,常常隨身帶水,既便於洗去臟物、發現裂痕,又能觀察品紋、識珍辨寶。
六摸:硯質分高低。選購古硯不可能讓你拿墨試磨,因此,撫摸硯台是辨別硯質高低的重要手段,好比中醫搭脈大有學問。摸硯時,一要帶水,二要緩慢,三要用心;左手握硯,右手拇指模仿磨墨,按研硯堂,細細體會硯石對手指的吸引力和鋒芒對手指的摩擦力。好的硯石“如嬰膚柔嫩,如熱臘黏手,如橫撫刀鋒”,讓人酥癢暢爽,愛不釋手。
七聞:氣味辨真假。硯體上的氣味與流傳方式有關,比如剛出土的古硯由於地火和墓物侵蝕,滴上水後,會散發出濃重的土腥氣;而長期使用的古硯由於浸吸墨汁,乾擦硯堂,可聞到淡淡的墨香。造假的古硯則與此相反,雖然滿身泥土,但除泥後並無腥氣;而遍體粘墨的仿古硯,不是墨氣沖鼻,就是散發出皮鞋油等現代化學物質的氣味。因此,在審視包漿無法斷定新老時,通過聞氣味辨明古硯真假,無疑為防止“吃葯”上了雙 保險 。
八聽:石聲知優劣。擊硯聽聲是識別古硯優劣的重要方法,通過石聲,可以知道硯石老嫩、堅密程度和體內有無內傷、石裂、石筋。通常堅老和無傷、無筋的石硯,敲擊時會發出清亮的聲音。整體來說,端硯“以泥聲為上”,歙硯“以金聲為貴”,但使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瞎子摸象,生搬硬套。因為“老坑端硯,以泥聲為上”只是清代著作中的普遍觀點,在宋代和明代硯著中,就有下岩和水岩上品端硯“石聲呤呤”、“石聲清越”的記述;而出土的高古歙硯更是大多“千年金聲化木聲”。
九審:硯銘求真品。古硯貴有銘,但十銘九假。在眾多假硯銘中,主要有同代托款、後代仿款和現代仿款三種;即使真銘也分自書自刻、自書匠刻和匠摹匠刻三類;因此,鑒定硯銘真假不易。一方帶銘的古硯要達到筆者心中的“差不多”標准,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內容要生要實。“生”是無先例,“實”是有依據。除了清代皇帝賜硯,由造辦處批量生產出現同銘外,古代文人銘硯從不雷同,凡是在歷代典籍中出現過、或大同小異的硯銘,均可懷疑為假銘;而內容與作者人生經歷一致的硯銘,最有可能是真銘。二是字口包漿要老。凡是字口包漿做過舊,或者與硯周身氣息不一致的銘文,其內容再與作者貼近,也肯定是後刻銘文。三是書法篆刻要精。除了滿足上述幾條外,如果銘文的風格與硯台所處時代書刻習慣和作者身份、書法款式也相同、相近,那麼,一方名人古硯已基本握在了你的手中。
F. 臨洮硯的詳細內容及圖片
硯,又稱硯台,為文房四寶之一。我國硯台產地、良廣,品種極多。其質有鐵、陶、瓷、銅、 玉、漢白玉以及煤精、漢磚、漢瓦等,但最常見的則是石硯。石硯有其獨特的特點,品種亦多,除端、歙、姚之外,主要有湖 南的水沖石硯、河南的天壇硯、寧夏的賀蘭硯、江西的龍尾硯、 羅紋硯和金星硯,以及四川的嘉陵硯、山東的魯硯等等。
洮硯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石硯,它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齊名,被譽為我國三大名硯之一。洮硯石質堅實溫潤,色澤雅麗,發墨快而不損毫,保濕利筆,書寫流利,歷來為中外書 畫家、鑒賞家贊賞和珍愛。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中寫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降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 可見在千餘年前.洮硯即已引起文人學士重視。宋人《洞天清祿集》雲:「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相傳古代文人有為洮硯而謀官洮州者。
洮硯,石出甘肅省古洮州,即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城東北五十多公里洮河東岸喇嘛崖,並非今臨洮縣。喇嘛崖山陡水急,三面環水而水勢激險,石懸懸崖峭壁間,採掘不易。《洮 州停表》亦記載:喇嘛崖「距城九十里,路經千折陡險。其崖西洮水蹬道盤定,崖半鑿一徑,緣崖而過,其即於經則鑿坑取之」。今天我們從懸崖間殘留的宋代二坑中仍然可以想見當年開鑿硯石之艱辛。另據《青儀閣所藏古器物文》「石出洮河水中,泅水取之極不易」之句,也說明古代洮州硯石是在急湍的洮河中鑿石而取的。
洮硯歷史悠久,雕刻工精藝巧,古樸幽雅,獨具一格,形態自然,造型多樣,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宋代二坑所產硯石尤為名貴。但是由於洮石採掘不易,交通不便、洮硯問世不久,即日趨沒落,最後人亡藝絕,歷代流傳下來的洮硯尤其是宋坑的綠石硯已不多見了。一九六四年,甘肅省手工業管理局在蘭州舉辦的全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上,舊藏洮硯和臨洮縣手工業聯社所制的洮硯,受到群眾的贊譽。展覽會期間,手工業局派人到臨潭縣喇嘛岩進行實地考察,遂在扁都公社選錄藝人,設置試產小組,於一九六五年夏季試產新眺硯三百多台,曾在北京、廣州、西安、蘭州等地展出,引起國內外書畫家,以及名硯愛好者的珍視,遂把宋代開采過的喇嘛岩、「鴨頭綠」、水泉灣的 「鸚哥綠」,以及其他老坑重新開采生產,並在甘肅省工藝美術廠成立洮硯生產車間,藝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技藝,精製出風雅大方,實用美觀的珍品,行銷國內各地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聲譽頗高,深受歡迎。
一九八四年初,卓尼縣又建立了洮硯工藝美術廠,使洮硯的生產重返故土這個廠請了當地和蘭州挑硯雕刻名師擔任技術顧問和技術指導,現已小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