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江鱈魚最大多少斤圖片
擴展閱讀
愛你在心間動態圖片 2025-08-29 18:53:14
飛呀飛動態圖片 2025-08-29 18:51:10
搞笑卡通圖片大全可愛 2025-08-29 18:27:56

江鱈魚最大多少斤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5 07:30:09

Ⅰ 這是什麼魚怎麼做

  • 如圖 , 江鱈 魚肝臟肥大,含脂量高,可作美味佳餚,又可製成魚肝油,經濟價值高 學名

  • 江鱈科 Lotidae 江鱈屬 Lota 魚類 (北方黑龍江各流域產)

  • 下圖為 江鱈 Lota lota ,俗稱 山鯰魚、花鯰魚

  • 分布於北緯45度以北的河、湖等水域。分布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北部等北溫帶及亞寒帶,包括中國境內的烏蘇里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呼倫湖等流域。江鱈是北半球北部典型的冷水性淡水魚,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230米至-1米。

Ⅱ 請問這是什麼魚

  • 無圖 不宜分辨 , 網上搜個圖回答

  • 分布於東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北部海域,包括挪威中部海岸、法羅群島、不列顛群島、直布羅陀海峽等。以蝦、螃蟹、等足動物、小魚、軟體動物等為食。

Ⅲ 新疆喀納斯湖水怪有沒有查清楚是什麼生物

喀納斯湖是一個坐落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觀保護區總面積為5588平方公里。喀納斯湖是有名的「變色湖」,湖面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時時變換顏色:晴天深藍綠色;陰雨天暗灰綠色;夏季炎熱的天氣里湖水會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喀納斯湖有幾大奇觀,一是千米枯木長堤,這是喀納斯湖中的浮木被強勁谷風吹著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堆聚而成的;二是據說湖中有巨型「水怪」,常常將在湖邊飲水的馬匹拖入水中,給喀納斯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也有人認為是當地特產的一種大紅魚在作怪;三是雨過天晴時才有的奇景——喀納斯雲海佛光。喀納斯湖四周雪峰聳峙,綠坡墨林;湖面碧波萬頃,群峰倒影,桃源仙境亦不過如此。
「我們在喀納斯湖看到了水怪,還拍了照片呢!」6月9日,一名遊玩喀納斯湖的遊客打進晨報熱線說。
這名遊客是新疆氣象技術裝備中心工作人員房偉,6月5日9點30分左右,她和同事在喀納斯旅遊,在半山腰,她看到水裡有兩個很亮的光點,一閃一閃的。想起以前聽說喀納斯有「水怪」的事,就叫來丈夫和單位工會主席看個究竟。
「我和四五位同事停下腳步向湖心看,真的有東西在游,不是1條,是4條,從喀納斯一道灣方嚮往二道灣方向游去,游過的水面劃出兩道長長的水痕,頭一會露出水面,一會又沉到水裡。最大的至少有7米,小一點的也有5米多。我立即拿出相機拍下了照片。」房偉的丈夫張平文說。
記者在張平文拍的「水怪」照片中看到,喀納斯湖水面上的確有個像魚樣的物體在往前游,遺憾的是所拍的畫面看不太清楚。
張平文後悔得直搖頭:「當時太激動了,忘了還有個攝像機。」
新疆氣象技術裝備中心工會主席蔡震坤說:「當時還有10個遊客也看到了『湖怪』,都拍了照。」
新疆大學生物系黃人鑫教授是最早關注喀納斯「水怪」的專家之一,他認為目擊者看到的水怪,有可能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魚。
據查閱資料顯示,很早,就有人傳說在喀納斯湖目擊到水怪。1980年,專家曾在湖面上布置了一個上百米長的大網,可第二天早晨,大網消失得無影無蹤。
沐著喀納斯湖邊帶著草香水氣的陽光,從廣東前來的遊客張先生興奮地說:「我終於見到了神秘的喀納斯湖,要是能有幸一睹湖怪的模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懷著像張先生一樣心思站在喀納斯湖邊的遊客可是為數不少。神秘莫測的喀納斯「湖怪」自上個世紀80年代「揚名」海內外之後,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深深地吸引了喜愛探秘的遊客。越來越多 的遊客不遠萬里慕名來到風景如畫的喀納斯湖希望一睹「水怪」的模樣。
至今,「水怪」之謎一直沒有揭開。
世界上有很多關於水怪的傳說。但是,這些傳說後來都被證明:要麼是某種形式的誤認,要麼就是有人製造的鬧劇。幾乎沒有哪個地方的傳說可以經得起長時間的推敲。然而,有一個地方卻非常特別——我國新疆的喀納斯湖。在這個風光如畫的地方,水怪的傳聞似乎越來越接近現實。
2005年6月7日,一群來自北京的遊客在喀納斯湖面上乘船游覽,當船行進到三道灣附近時,離船200多米遠的水面上突然激起1米多高,20多米長的浪花。突然出現的浪花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涌動。
遊客李筱陵拍攝到了這十分珍貴的鏡頭。
在一陣大浪涌過之後,人們發現,遠處的水面下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身影,而且這個身影也在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游動。過了一會,原本連在一起的不明物體變成了兩個,一前一後在水面下潛行。大約兩分鍾以後,兩個不明物體隱身水下,迅速的消失了。這是人類唯一一次近距離拍攝到喀納斯的不明物體。這次目擊事件使得世人重新想起流傳已久的喀納斯水怪的傳說。那水面下舞動的身影就是傳說中的水怪嗎,它究竟有多大?又會是什麼呢?
喀納斯管理局的護林員金剛,是水怪最早的目擊者之一。25年前的8月1日那天,金剛看到整個喀納斯湖中間有一個巨大的紅色物體漂浮著。長度有十五 六米長。這是他第一次在喀納斯湖裡的看到如此大的漂浮物,並發現不明物體正在緩慢的移動。奇怪的是,當第二天再來觀察時,那個物體卻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金剛看到物體會不會是枯木?因為在喀納斯湖上游的湖頭部分經常會堆積一些枯木,並漂有很多動物的屍骨,在這里造成恐怖現象。但是,為什麼那些枯木沒有順流而下,反倒沉積在上游呢?如果不是那又會是什麼呢?
兩年後的秋天,金剛在騎馬巡山時,他再一次看見湖的中間有一個大概四、五十公分高的不明物體。當他到附近的牧民家裡借一架望遠鏡看個究竟時,卻遭到了當地居民的訓斥。並且告訴金剛這是不能亂說的。這讓金剛十分意外和迷惑,這些老人似乎在刻意的隱瞞著什麼秘密。
喀納斯湖附近的土瓦族也有人說曾看到過一個一米長的背鰭,但是並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看來,大家也知道湖水裡面存在一些神秘的東西。而且,當地流傳了許多關於水怪的傳說。那麼為什麼當地人要編造這些傳說呢?難道這背後真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么?
水怪的傳聞一直流傳著,在風平浪靜的湖面上,沒有一條船,但是,會經常地奇怪地突然出現大浪。喀納斯管理局的幹部賽力克和駕駛員仝保明在四道灣附近又一次目擊到了水怪的蹤影。傳說的水怪又是什麼樣呢?在喀納斯這個面積並不大的湖泊裡面,難道真的存在像世界各地傳說中的那種像恐龍一樣的怪獸嗎?
這次目擊事件被傳得沸沸揚揚,加上之前的種種傳聞與目擊事件,使得人們相信,喀納斯湖裡面真的有水怪存在。為了證明情況是否屬實,不久之後,一支科學考察隊將來到喀納斯,他們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解釋?
1985年夏天,一支科學考察隊曾經來到過喀納斯,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喀納斯湖裡面是否真的有水怪存在,領隊是新疆大學生物系的教授向禮陔。最初他們在湖邊巡視了幾天都一無所獲,可是一天早晨,湖水的聲音卻突然有了變化。湖面上湧起一陣浪花,浪花下面有一個巨大的影子在游動。在望遠鏡里,向禮陔隱約看到一條紅色的巨獸緩緩游過並迅速消失了。
第二天,考察隊全體成員中有人又看見在水下面有幾十個東西在動,後來有100多個,背是紅棕色的。這些大魚的影子都碩大無比,估計長度十米開外,考察隊暫時把看到的東西稱作大紅魚。
第三天,新疆環境科研所袁國映和同伴們也看到了藍綠色的湖面上有很多紅褐色的圓點,像蝌蚪一樣的魚頭,並在湖面上形成很多巨大的影子。其中,有些影子還可以隱約看出魚的形狀。袁國映總共看到大約60條左右的大魚,他保守的認為魚的長度一般都在10米以上。那麼,這條魚的長度令人匪夷所思。迄今為止人們知道最大的淡水魚類是產自我國的鱘鰉魚,它的身長可以達到7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一噸。而專家們在喀納斯看到的大魚的長度卻是鱘鰉魚的兩倍多,幾乎可以和海洋中最大的生物鯨魚相媲美,如果這是真實的,在喀納斯發現的大魚絕對稱得上是世界淡水魚之最。
驚人的發現使得隊員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為了證明這是真實的,他們決定捕捉一條大紅魚。他們打制了巨型魚鉤,用2米多長的圓木作魚漂,尼龍繩做魚線。但是,這些魚非常狡猾。無論是羊腿做魚餌,還是用野鴨子當誘餌,結果都還是一無所獲。
雖然沒有捕捉到水怪,但是,專家們一致認為它肯定是一種魚類,並傾向於哲羅鮭。因為它非常兇猛,行為詭異,肚皮白色,身上有紅色的斑點,成年後紅色的斑點會更加明顯。這也正好符合目擊看到的水怪的顏色。但是過去人們捕捉到的哲羅鮭最大記錄卻只有2米多一點,為什麼這次看到的哲羅鮭卻如此巨大,達到十米以上呢?這讓考察隊也感到疑惑,向禮陔寫了一篇論文,把這一發現公布於眾。論文一發表立刻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長期從事水產資源調查的任慕蓮,對哲羅鮭能夠達到10米的長度表示了強烈的質疑。根據魚類生存環境和身長的特定公式進行推算,喀納斯湖的魚類,最大的體長三米七三,體重五百零六公斤,不可能會到十米以上。喀納斯湖長度只有24公里,最寬的地方3公里,最窄的地方是1公里。它怎麼能養活上百條那麼大的魚呢?這些魚又是如何生存的呢?在喀納斯發現的長度達到10米以上的哲羅鮭已經嚴重超出科學家們的經驗范疇。任慕蓮決定進行一次親身考察,他計劃捕撈到哲羅鮭,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也將是一個艱巨的挑戰,他能成功嗎?
1988年7月12日,任慕蓮和同伴來到了喀納斯湖。捕撈哲羅鮭必須是在晴天,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之間。而開始的幾天卻陰雨連綿。直到7月25日,天空中陰雲才漸漸散去。但是,喀納斯湖有188米深,魚網應該布置在哪個深度呢?他們將如何進行、怎樣捕撈呢?一個接著一個問題困擾著他們。
捕捉了整整六天,考察隊才有所收獲,但是讓人失望的是,一共五十多尾哲羅鮭魚都非常小。最大的一條魚也就是七十多公分,重量是四千五百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988年的考察總共進行了兩個月,任慕蓮他們的結論是這里的哲羅鮭的長度不會超過四米。目擊事件似乎也隨著他們考察結束而逐漸冷淡下來。如今,在曾經觀測到水怪的水域,受到附近旅遊開發的影響,遊艇的穿梭極有可能影響到水下生物的正常活動。因此不能排除舉行者羅鮭存在而不被發現的可能。
2003年的9月27日,中俄邊境的交界處發生了里氏7.9級的大地震。管理局的人員賽力克和仝寶明駕船行進到二道灣時,看見了水怪,並覺得那個怪物曾橢圓形,沒有完全離開水面高度的情況下長度就有十以上。會不會是地震使得那個久未露面的怪物又重新出現了呢?
時隔不到兩年,2005年6月7日,一群來自北京的遊客在喀納斯湖面上乘船游覽,當船行進到三道灣附近時,突然看見一個巨型物體從岸邊游向湖心。最後由一個變成了兩個,一前一後。當事人拍攝了怪物錄像,從錄像中可以隱約看出水下有個陰影,有的畫面還能看出露出水面的三角形的像背鰭的東西。如果這個影子真的是哲羅鮭,而且長度真的達到在10 到20米之間,那麼,按照生長的這個體重和體長的關系來推斷,十五米的魚就有三十二噸,這完全可以像海洋的的鯨魚。
重要的是,做為一個生命體最基本的特徵,無論是大是小,都要有新陳代謝。如果喀納斯的哲羅鮭能夠變異達到10米以上的長度,那麼它們吃什麼呢?
而且,正常情況下,哲羅鮭必須要洄遊到湖水上游的淺水中才能繁殖,而喀納斯上游的河水都是急流淺灘,那些十米以上的大魚是無論如何也難以通過的。這些哲羅鮭又是如何繁殖的呢?
另外,也有人猜測,人們看到的是新的物種,但是,每一個物種都會有幼體存在,在多次考察當中人們並未發現喀納斯有大型新物種的幼體。
一方面是來自各層次目擊者的充足證據,一方面是來自魚類研究專家的強烈質疑,究竟誰更接近真實呢?在喀納斯幽深的湖底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秘密呢?
經過漫長的冰川期,在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峽谷中,留下了一彎月牙形的湖泊———喀納斯。20萬年以來,喀納斯一直籠罩在與世隔絕的迷霧之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批護林員來到了這里,一個隱匿已久的秘密才公之於世。
喀納斯湖呈月牙形,人們習慣把湖區劃分為一道灣、二道灣、三道灣和四道灣,湖的最北端又叫湖頭,這也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有一次,一名叫金剛的護林員到湖頭的林區去巡視,當時他把船拴在岸邊,從山上下來的時候,突然在湖面上看見了一個漂浮的物體,這個物體和船的距離約有四五百米遠,初步判斷長度有船的兩倍。
他們看到這個物體只露出了一個黑色的脊背,一直在緩慢地移動,由於天色已晚,漸漸就看不清楚了。
兩年之後的一個夏天,金剛再次到一個護林站去,下午四五點,當他無意中向湖面上望去的時候,突然又看到這個似曾相識的東西。
然而當他把這件事告訴當地的一個老人後,卻遭到了嚴厲的訓斥,那個老人似乎對水中的怪物了如指掌,卻叮囑金剛不許外傳。老人屬於湖邊一個特殊的部落,他們稱自己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後代。部族老人們一直認為喀納斯湖中有一個怪物,而且被尊稱為湖聖,是他們的保護神。
仝保明是喀納斯湖上最早的汽艇駕駛員之一,一次駕船在湖面上巡視,突然一個巨浪打來,船猛烈顛簸起來,在驚慌失措之中他看見一個黑色的物體在巨浪下擺動著,迅速消失了。
據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有兩個勇敢的獵人決定去捕捉一個水怪。然而,他們卻在水怪最常出沒的地方消失了。
新疆大學生物系的黃人鑫教授,是最早關注喀納斯水怪的專家之一,他認為喀納斯水怪很可能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誤判,比如說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如果說目擊者看到的的確是某種水生動物,黃人鑫認為最有可能的就是魚,一種體型非常巨大的魚。但排除以上所有假設,喀納斯水怪有沒有可能就是人類還沒有發現的一種怪獸,一種類似史前巨鱷或恐龍的龐然大物呢?
新疆環境保護科研所的專家袁國映,查證過新疆的古生物種群,在喀納斯附近並沒有找到恐龍遺跡,況且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而喀納斯湖只有20萬年的歷史,這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上都毫無聯系。當然袁國映也不排除一種極小的可能性,是否有遠古的某些遺留物種經過遷徙,在喀納斯這種特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了呢?
1980年,由自治區政府牽頭,多家科研單位組成的喀納斯綜合考察隊成立,雖然尋找水怪並沒有寫進日程安排,但這正是每一個考察隊員心中的渴望。
負責陸地動植物調研的隊員們,陸續發現了一些罕見的動物品種,比如阿勒泰林蛙、胎生蜥蜴、白化熊。
白化熊並不是人們熟知的北極熊,而是一種特殊的變異品種。這突然給考察隊員們一個啟示:在喀納斯湖底是否也有一種普通的水生動物,經過特殊環境的異化,而變得巨大兇猛了呢?
與此同時,在新疆羅布泊荒原的另外一支考察隊,傳出不幸的消息,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神秘失蹤。
考 察隊員們為尋找到水怪,便在湖面上布置了一個上百米長的大網,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網消失得無影無蹤。考察隊員們第一個懷疑的是,是不是水流把它沖走了?就順著湖水往下游尋找,結果找了兩天一無所獲。是不是湖區的牧民把網偷走了?但牧民對他們都很友好,這種可能性似乎也很小。
三天後,在撒網處上游兩公里的地方,有人無意間發現了這張魚網,拖上來後已被攪成了一團,還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水怪所為?遺憾的是,經過1980年3個多月的考察,這個謎底一直沒有揭開。時間一晃到了1985年,為在喀納斯成立自然保護區,一次大型的綜合性考察再次成行,黃人鑫和袁國映也分別作為領隊前往。
當時新疆大學考察隊的總指揮是生物系的向禮陔教授,一天早晨,他發現平靜的湖面上突然湧起一個巨大的浪花,而浪花下面,漸漸顯露出一條巨型紅魚的影子!那條魚估計有10米長,很快就又沉入了水中。
向禮陔回到營地後,立刻發布了這個消息,大家紛紛跑到喀納斯湖西側山頂上一個叫觀魚亭的位置上去觀看,果然發現湖面上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紅色的斑點,專家們還拍攝了照片。
藉助於望遠鏡,考察隊員們基本上都肯定那些紅色斑點就是大紅魚。事後,人們對照片進行了分析,將水面上的斑點和岸邊的樹木做了比較,發現最大的斑點長度約有樹高的2/3,而湖邊主要生長著西伯利亞落葉松和樺樹,它們大多高15米以上,照這樣估算,湖中的大魚可能有10米長。
專家們認為這種估算方法並不科學,而且水中的物體通過光線折射也會造成誤差,最好的辦法就是捕捉到一個實物。
發現大紅魚後的第三天,向禮陔和黃人鑫用一個特大號魚鉤掛上一隻大羊腿作誘餌,一根長約2.8米的原木作浮漂去釣魚。
沒過多久,他們就看到水面下影影綽綽有魚游過來,但沒有一個咬鉤,只是看見有一條大魚經過浮漂旁邊並排游過去,長度大約是浮標的三倍,也就是說那條魚將近9米長。
根據1980年和1985年考察隊兩次捕撈情況,喀納斯湖中大致有8種魚類,除去小型的食草性魚類,專家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4種魚身上,它們分別是江鱈、北極茴魚、細鱗鮭、哲羅鮭,通過反復比較和研究,大家一致把焦點投向了哲羅鮭。
首先,哲羅鮭在繁殖季節,皮膚呈紅褐色,其次哲羅鮭也是以上四種魚中最兇猛、體型最大的。從已經捕撈上來的一條長約1.45米的哲羅鮭標本來看,這種魚體形狹長,頭部扁平,滿嘴都是鋒利的牙齒,即使在上下齶和舌頭上也布滿倒刺,咬住食物,食物很難逃脫。
在和諸多「水怪」目擊者求證後,他們大多認為看到的東西很可能是大魚,水中的黑色影像正是魚的脊背。
不過,即使是把喀納斯水怪認定為哲羅鮭大魚後,仍有一些疑問難以解釋。首先,迄今為止從喀納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羅鮭長度還沒有超過3米的,無法證明湖中會有10米長的大魚,另外,喀納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魚存在的生態條件?哲羅鮭屬於鮭科魚類,鮭科魚類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節的洄遊,而喀納斯湖是一個過江湖泊,它的上下遊河道都比較狹窄,尤其是和湖區相連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亂石淺灘,大魚是如何通過的呢?
2003年9月27日下午7點左右,賽力克和同事坐著汽艇去湖面巡視,汽艇行至二道灣,轟然一聲掀起了一個巨浪,一個巨大的黑色物體躍出水面約20米左右……(註明:2003年9月27日,俄羅斯、蒙古、中國邊界發生7.9級地震,水怪的反常舉動可能與此有關。)
這一幕把人們拉回了十幾年前的那場爭論,曾經做出的一些猜測,現在突然變得支離破碎,但這至少說明,在喀納斯湖裡的確有一個龐然大物,雖然幾十年過去了,它卻並沒有消失……
這雖然是一個世界未解之迷,但這個迷正等待著人們解開……

Ⅳ 鱈魚多少錢一斤

鱈魚的價格在網上多在60-100的范圍內,而且要看產地和鱈魚的種類,如美國阿拉斯加的黑鱈魚的話,就比較貴,一斤需要130左右的人民幣。

人們在選購鱈魚的時候要注意了千萬不要買到龍鱈魚,這種並不是鱈魚來的,還會因為它的臘質比較多,人們吃了之後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拉肚子的現象。

營養價值:

鱈魚的肉質白細鮮嫩,厚實刺少,肉味甘美,清口不膩,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的主要食用魚類。鱈魚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 A、維生素 D、鈣、鎂、硒等營養元素。

鱈魚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魚肉可活血祛瘀;魚鰾可補血止血;魚骨可治療腳氣;魚肝油可斂瘡清熱消炎,抑制結核桿菌,消滅傳染性創傷中存在的細菌,其製成的葯膏能迅速液化壞疽組織;鱈魚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島素,可以從1 kg胰腺中提取12000 IU胰島素,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鱈魚



Ⅳ 江鱈的習性

江鱈以小白鮭、鯽、鮈亞科、胡瓜魚、鱖、鱸塘鱧、七鰓鰻等魚類為食,也吃各類魚卵和幼魚,以及同種幼魚和卵,有時食少量水生昆蟲的幼蟲、底棲動物及蛙等。冬季的食量比夏季要大,夏季幾乎不攝食。
兇猛肉食性魚類,且是夜食者。體長50毫米的幼魚以浮游類、毛翅類、雙翅類等的幼蟲為食。成魚以小魚為主食。也吃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在食物缺乏時相互殘食。 3-4齡魚達到性成熟,產卵期為11月至翌年3月。產卵季節當水溫接近0℃時,成魚常集群游向產卵場,於水深2米的沙質底處產卵。懷卵量5-300萬粒;卵呈黃色,直徑1毫米左右,無粘性,透明而富有脂肪,卵漂浮或附著於其它物體上。
通常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長快,後4年即減緩。壽命較長。已知的最高年齡為22齡,性成熟較遲,最小成熟年齡3齡。產卵期為12月至翌年1月,產卵時水溫2℃左右。產卵時選擇在冰下1-3米的沙質或砂礫質的河灘進行, 棲息於湖泊的江鱈也洄遊到河道中產卵。產卵時,雄魚首先達到產卵場,經3-4天雌魚才來,雄魚多轉圈追逐雌魚,轉圈後雌雄魚分別顫動身體產卵排精,產卵活動多在夜間進行。懷卵量隨魚體的大小相差懸殊,體長340毫米懷卵量5.7萬粒,體長870毫米懷300萬粒,仔魚的孵化期長,約60天,初孵仔體長3.8-4.3毫米。

Ⅵ 江鱈的簡介

江鱈學名:Lota lota,二名法:Lota lota(Linnaeus, 1758) 。江鱈屬鱈形目,鱈科,江鱈屬,俗稱鯰魚,為淡水冷水性底棲兇猛性魚類,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及額爾齊斯河流域。江鱈肉質細嫩,無脊間刺,味道鮮美。江鱈肝臟占其體重的6-9%,食用極佳。江鱈也是製造魚肝油唯一的鱈科淡水魚,故為重要經濟魚類。江鱈的自然產量很低,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對江鱈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迅猛展開。
江鱈是鱈科魚類中唯一的淡水種類,也是中國冷水魚類的珍稀物種,主要分布於額爾齊斯河流域和烏江上游,是世界搶救性開發的品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葯用價值和特殊的科學研究價值,在國際上屬於高端消費品種。江鱈全人工養殖是作為世界性研究課題。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Ⅶ 天氣變冷,如何釣江鱈

在進入深秋後的一段時間,江鱈似乎神秘地消失了,小溪里找不到,大河裡更找不到。它們到底游向哪裡了呢?

我曾一度對江鱈的種群總是最後一撥撤離小溪的現象感到迷惑不解,因而對江鱈在深秋里的小溪滯留地進行過一番細心地調查。我發現,有蛤什蟆種群分布的水域就一定會有江鱈種群的存在。通過對數尾江鱈的現場活體解剖,我弄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在這個特殊的季節里,大批的江鱈潛伏在山溪支流的入河口,它們可以不費半點力氣就可以飽餐蹦到嘴邊的肥美蛤什蟆。尤其是在綿綿的秋雨之夜,叢林里吸足了雨水,變得柔軟滑潤的地衣,茅草和枯葉給蛤什蟆的遷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它們可以輕松地在其上跳躍滑行而在無需照顧自己裸露的腹部,所以,它們往往很固執地等待著這種天氣的到來。江鱈種群對遷入山溪越冬的蛤什蟆種群進行伏擊時完全暴露出其河流狼的本性。它們在入河口上圍起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當一隻蛤什蟆蹦入河口,其包圍線上就會有一尾江鱈出擊而其他則會按兵不動;如是有三隻蛤什蟆蹦入河口則就會有三尾江鱈魚出擊,這可以保證在河口參加圍堵的所有江鱈個體都會有進食的機會。

雖然無處考證,但是我從來就沒有懷疑過,釣魚人在小雪前這一段時間里的釣鱈方法,是向江鱈在小溪支流的入河口伏擊蛤什蟆種群的行為中學習而來的。

在小溪的入河口伏擊遷徙中的江鱈,一般要在小雪季節之前約一個星期時間內。釣手要備好冰鎬,一把折疊式鐵鍬。冰鎬的鎬尖事先要經過熱處理:將鎬尖部在烘爐內加熱後進行鍛壓,一頭做成四棱形,另一頭做成鏟狀,然後將尖端進行淬火處理。要保證其硬質,並且要帶上一把刀銼,隨時保證鎬尖和稜角的鋒利。

正常的溫度值下,在小雪前後的這一段時間里,在長白山系的平均氣溫不會低於0,入河口的冰層亦不會超過7厘米。大小興安嶺地區的入河口冰層的厚度也不會超過長白山系的一倍,但是完完全全可以托得住人了。通常來講,由於大河的橫向水阻作用,小溪在距入河口的十米處水流就已經趨緩了,其所攜帶的泥沙就陸續在溪水與河水的交匯處形成淺灘,而這個淺灘的水位不會很深。一般情況下,東北地區的水系在10月份就會進入枯水期,至小雪季節,入河口冰層下也就3060厘米深的水位,正是利用東北地區獨特的溪河阻魚釣法,給遷徙中的江鱈魚群布下口袋陣的好時機。其方法如下。

第一步,釣手選好入河口後,首先要測量入河口的寬度和冰層下水體的深度。如果當地的江鱈魚群大,狙擊魚群的時間超過一星期,那麼就要多預備幾垛乾草枯枝,既用於冰下阻魚,又用於平時取暖,一旦遇上遷徙魚群,釣手是沒有時間再抽身去拾柴的。打好乾草和枯枝後,再用冰鎬在入河口的一端至另一端淺淺地打好一道C字形的冰線(為了省力,C形線打得越小越好,只要能封住入河口就可以了)。之後,沿著C形線破冰打水槽,水槽的寬度不應超過10厘米。打到C形線的底端時要預留下2米長的一段不打槽,讓過2米處可一直打到另一端封住入河口。然後,在預留的2米段上打三個冰眼(冰眼的大小不應超過1個足球的大小),再將割好的枯樹枝和乾的蒿草塞進水槽,要盡量塞實,不留大的空隙。最後,要在預留的三個冰眼處,圍著冰眼打上幾個小冰眼,再去灌木叢中用手鋸鋸上幾段小臂粗細,高度不應短於2.5米的樹干,將一頭用漁刀修成尖狀,將尖端插入小冰眼,這叫插樁。插好的木樁要盡量立直,尖端插入河底,待小冰眼被封住就可紋絲不動了。然後用細木條塔好棚頂,再在棚頂和木樁的四周圍上帶來的塑料布,最後再做一道門就可以了。有一點需注意,留門時要避開風口,以保證棚內的溫度。

數十年前的老釣手們可不是這樣來築構他們的釣魚棚的,他們搭棚的工作要比現在的釣手們復雜得多。一般情況下,他們沒有塑料布圍在釣棚的四周,而且用柳樹枝條加茅草擰在一起編織釣棚的牆壁,然後向上潑水,凍一層潑一層,數次之後,一個保暖、像樣的釣棚就建成了。講究一些的,或者是要在釣棚內蹲守一冬天的釣手,要在冰層厚的河面用手鋸採集冰塊,用冰塊沾上水來一層層加高砌釣魚棚。砌好的釣魚棚既保暖又採光,大點兒的釣棚內可搭上木架子做床,另設有取暖燒水用的爐具等設施。

在入河口狙擊遷徙中的江鱈魚群的釣法別具一格。此釣法筆者曾在2002年第一期的《中國釣魚》第十三頁川溪釣法中詳盡表述,有興趣的釣友可以參考。江鱈魚群被稱為河流狼,其在多數情況下集體捕獵,但上鉤後的掙扎力遠遜於黑斑狗魚。因而對釣具的整體要求不嚴,釣手可隨意選用自己用著順手的釣具,或放水線或用浮漂。

遷徙中的魚群一旦碰上C形冰槽下的茅草枯枝,魚群就會向中心運動,魚就會源源不斷地通過你的釣點。它們對於懸在眼前的魚餌是不會放過的,問題是你要惦量你自己背負魚獲的能力。

Ⅷ 回魚和鯰魚有區別嗎

回魚是鯰魚的一個種類。沒有區別。

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屬鯰形目,鱨科,鮠屬,又名鮰魚。不同的地方,鮰魚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稱「鮰老鼠」、四川名「江團」,貴州則喚之為「習魚」。長吻鮠體長,吻錐形,向前顯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8)江鱈魚最大多少斤圖片擴展閱讀

一般生活於江河的底層,覓食時也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冬季多在幹流深水處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長吻鮠為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年,一般為4~5年。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長江的產卵場較集中於中游的荊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通常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長快,後4年即減緩。壽命較長。已知的最高年齡為22齡,性成熟較遲,最小成熟年齡3齡。產卵期為12月至翌年1月,產卵時水溫2℃左右。產卵時選擇在冰下1~3米的沙質或砂礫質的河灘進行, 棲息於湖泊的江鱈也洄遊到河道中產卵。

產卵時,雄魚首先達到產卵場,經3~4天雌魚才來,雄魚多轉圈追逐雌魚,轉圈後雌雄魚分別顫動身體產卵排精,產卵活動多在夜間進行。懷卵量隨魚體的大小相差懸殊,體長340毫米懷卵量5.7萬粒,體長870毫米懷300萬粒,仔魚的孵化期長,約60天,初孵仔體長3.8~4.3毫米。兇猛肉食性魚類,且是夜食者。體長50毫米的幼魚以浮游類、毛翅類、雙翅類等的幼蟲為食。成魚完全以魚為食。幾乎無選擇性,在食物缺乏時相互殘食。

長吻鮠的生長速度較快,為同類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常見者多為2~4公斤。在長江流域的漁獲物中所佔比重較大,而中下游顯著多於上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