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台山上共有大小寺廟(院)多少個
問候。
1、佛光寺 2、顯通寺(完成) 3、塔院寺 4、惠濟寺
5、菩薩頂 6、殊像寺 7、碧山寺
8、金閣寺 9、南山寺 10、龍泉寺
11、普濟寺 12、黛螺頂 13、清涼寺
14、南禪寺 15、廣濟寺 16、羅候寺
17、尊勝寺 18、觀音洞 19、普壽寺
20、普化寺 21、佛母洞 22、上善財洞
23、圓照寺 24、下善財洞 25、洪福寺
26、延慶寺 27、公主寺 28、三聖寺
29、三塔寺 30、三泉寺 31、廣化寺
32、廣宗寺 33、廣仁寺 34、白雲寺
35、鎮海寺 36、萬佛閣 37、秘密寺
38、竹林寺 39、文殊洞 40、華嚴洞
41、真容寺 42、集福寺 43、光明寺
44、普樂寺 45、興國寺 46、向陽寺
47、菩提寺 48、慈航寺 49、靜音寺
50、寶德寺 51、玉華寺 52、普安寺
53、古佛寺 54、大寶寺 55、大文殊寺
56、慈福寺 57、明月寺 58、七佛寺
59、望海寺 60、法雷寺 61、靈應寺
62、演教寺 63、鳳林寺 64、壽寧寺
65、寶華寺 66、妙德庵 67、白頭庵
68、海會庵 69、吉祥寺 70、靈峰寺
71、碧霞寺 72、台麓寺 73、寫字崖
74、梵仙山 75、金剛庵
76、岩山寺 ……還不全……
說到五台山,我們就會想到那些大大小小不下40處的寺廟,這里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而這里有幾座寺廟是必須要去游覽一次的,其中有五台山顯通寺、五台山塔院寺以及五台山菩薩頂等。之所以這些寺廟是我們必須要去一次的地方,是因為他們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更是我們國家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在這里我們不僅能夠欣賞我國傳統的中式建築,還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國家的佛教文化。下面我會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座寺廟,希望可以讓你對這些寺廟有所了解:
- 到五台山必須要去參觀的寺廟一:五台山顯通寺
五台山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大華嚴寺等,該寺廟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北側,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這里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顯通寺佔地面積約八萬余平方米,各種建築四百餘間,中軸線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後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梁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殿,此外該寺廟還有鍾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③ 五台山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這些寺廟有什麼不同之處
五台山作為國內風景名勝,這里風景優美,還有眾多寺廟。這些寺廟從唐代開始修建,各具特色,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下面小編介紹一下五台山寺廟的獨特之處。
三、菩薩頂是皇室寺廟
作為等級最高的寺院,菩薩頂是多位皇帝的行宮,清朝乾隆皇帝等曾經來此。菩薩頂寺廟曾經有多座建築,包括大雄寶殿、鍾鼓樓等。它們都是寺廟建築,採用三彩琉璃瓦修剪,色澤五彩靚麗。現在只剩下菩薩頂。菩薩頂屬於清代建築,按照皇宮的制式修建。在中軸線上,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山門、文殊殿一應俱全,呈現對稱排列格局,還設置了鍾樓、禪院、鼓樓等。這里富麗堂皇,金色琉璃瓦和紅柱、紅牆搭配,交相呼應,彰顯皇家氣派,還擁有精緻雕刻,呈現出強烈藏傳佛教的特色。菩薩頂屬於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五台山的五大禪處之一。
④ 五台山有哪些寺廟
五台山上廟宇眾多,推薦一些知名度高的。
佛教:
1、佛光寺:中國第一國寶
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2、顯通寺:五台山青廟領袖
顯通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台山台懷鎮。是五台山眾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們稱為「釋源」。而顯通寺的初建時間,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3、塔院寺:五台山標志性建築
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這里原是五台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主要標志,寺廟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台山群寺簇擁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當做五台山的標志。
4、菩薩頂:五台山黃廟領袖
菩薩頂五台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台山,遂成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台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5、殊像寺:五台山香火最旺寺廟之一
殊像寺位於台懷鎮楊林街西南,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相傳始建於唐,元延祜年間(1314-1320年)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明天啟六年(1626年),寺後西北角建客堂。殊像寺大殿為文殊閣,殿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是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全部塑像皆為明物,形象秀美,如出神工。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牆壁上,懸塑有明代渡海五百羅漢圖。寺中現存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碑各一通,載有般若泉形制。該寺為青廟十大寺之一,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拓展資料
五台山(Mount Wutai),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名山志》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截至2017年,五台山有寺院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⑤ 五台山旅遊必去的幾個寺廟
必須去的按順序排列主要有:廣化寺(夜景最美、眼睛舍利)、五爺廟(白天必到、求財必應)、鎮海寺(唯一祈福殿的擁有者)、菩薩頂(歷代皇帝朝拜行宮),顯通寺(五台山最古老寺院),殊像寺(蕎面頭文殊),黛螺頂(小朝台),塔院寺(五台山白塔)等。
五台山廣化寺夜景
⑥ 五台山有多少寺廟
現在五台山共有寺廟124個,每年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這里朝拜。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
氣候特點
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和8.5℃,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
台懷地區比台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最低氣溫零下30℃,最高氣溫為30℃。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台山
⑦ 五台山有多少寺廟
五台山有多少寺廟,眾說紛紜。
1.《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作者:余桂元
第二節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寺廟群(47處佛寺建築,台內39處,台外8處)
「五台山腹地的台懷鎮,佛塔摩天,寺院林立,清流潺潺,松柏掩映。遠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揚佛教,稱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演練場所,於是在這里建寺修廟,此後歷經北魏、北齊、隋、唐以至清末,五台山寺廟陸續增修。全盛時期,寺廟多達300餘座。五台山雖幾經衰落,建築也屢遭破壞,但迄今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佛教建築群。五台山現存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hou侯〕寺、廣仁寺、圓照寺、碧山寺、鎮海寺、龍泉寺、南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岩山寺、普化寺、尊勝寺、廣濟寺、延慶寺、秘密寺等47處佛寺建築,台內39處,台外八處。其中最為著名的,除佛光寺和南禪寺以外,還有被稱做五台山「五大禪處」的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睺寺。」
2.網路:寺廟68座
「五台山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主要有唐代建築南禪寺、佛光寺,宋代建築洪福寺,金代建築延慶寺、岩山寺,元代建築廣濟寺、三聖寺,明代建築殊像寺、顯通寺、塔院寺、圓照寺、碧山寺等,清代建築菩薩頂、鎮海寺及民國建築南山寺、普化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等。」
3.五台山網站:53座
⑧ 五台山有多少寺廟
截至2017年,山西五台山景區有寺院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方圓達250千米,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唯一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
(8)五台山有多少寺廟圖片擴展閱讀
五台山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志,是外國佛教徒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