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千古興亡多少事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靠自己站起來的男人圖片 2025-08-22 09:21:09
哪個網站有動漫高清圖片 2025-08-22 09:21:09
手機卡樣子圖片 2025-08-22 09:20:34

千古興亡多少事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9 21:12:18

①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全詩

南 鄉 子 辛棄疾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①?滿眼風光北固樓②。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③,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④,坐斷東南戰未休⑤。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⑥。生子當如孫仲謀⑦。
【注釋】①神州:本指全中國,這里指中原淪陷區。何處望神州:意即望神州何處。②北固樓:即北固亭。③「千古」三句:自古以來不知多少朝代興亡,往事悠悠,連綿不斷,就象無盡的長江水,滾滾奔流不息。悠悠:長遠貌。④年少萬兜鍪(dōu móu):年少指孫權,他繼承孫策為吳主時只有十九歲。萬兜鍪,是說孫權統率強大的軍隊。兜鍪,俗語叫盔,這里借指兵士。⑤坐斷東南戰未休:守住東南地區,不斷地與敵人作戰。坐斷:占據。⑥「天下」兩句:天下的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是他的對手。⑦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孫權傳》注引《吳歷》中曹操稱贊孫權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仲謀,孫權的字。
【點評】這首詞也是作者任鎮江知府時所作。上片寫登樓所見,借景抒情。北固樓居高臨下,風光滿眼,但時刻渴望收復的中原大地卻見不到了。歷史上這樣此消彼長、興亡互替的事太多了,就象這滾滾東流的長江一樣,無窮無盡。觸景生情,感慨良深。下片轉入懷古。孫權年少時即統率大軍,占據東南,真是一位少年英傑!這種贊嘆有明顯的言外之意:當朝統治者,你們哪一個象孫權那樣有本事啊?這首詞實際上是借懷古以諷今。

②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名句和賞析是什麼

1、《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名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2、賞析: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3、全詩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4、全詩翻譯: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③ 「千古興亡事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辛棄疾的哪首作品。

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④ 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感嘆道:千古興旺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內容】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鑒賞】:
稼軒在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我們的中原故土在哪裡呢?哪裡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佔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想當年,這里金戈鐵馬,曾演出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啊!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裡似乎隱隱彌漫著歷史的煙雲,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的孫權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他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斗不息,何等英雄氣概!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於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祿無能、懦怯苟安。
接下來,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誇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請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他的敵手呢?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我們知道,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比曹、劉強。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並非稱贊有加,然而,在這首詞里,詞人卻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吒風雲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這種用心,更於篇末見意。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乘著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於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於那種不戰而請降的懦夫,若劉景升兒子劉琮則十分輕視,斥為任人宰割的豬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敵人,還要為敵人恥笑辱罵,這不就是歷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顏事仇的缺乏骨氣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運嗎!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在南宋搖搖欲墜的政局中,不也有著主戰與主和兩種人嗎?這當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讀者自己去聯想了。聰明的詞人只做正面文章,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眾了。然而妙就妙在縱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為上述曹操這段話眾所周知,雖然辛棄疾只說了前一句贊語,人們馬上就會聯想起後面那句罵人的話,從而使人意識到辛棄疾的潛台詞:可笑當朝主和議的眾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的豬狗嗎!詞人此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頗類似歇後語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寫法上這一句與上兩句意脈不斷,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你不信么?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呢!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絕!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於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嘆雄壯,意境高遠。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鬱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大手筆也。

⑤ 有哪些關於千古興亡,流傳甚廣的事,其實並不是真實事件

歷史是歲月的痕跡,是人類文明前進留下的腳印;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知得失,照亮了人類的前程,歷史也是證明一個文明存在和發展的最好例證,作為擁有五千年發展歷史的華夏文明來講,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發生過太多的事件,影響著華夏民族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繁衍生息。

而《封神演義》也是如此,商並沒有當中所描繪的那般不堪,商紂王也沒有那麼殘忍暴虐,妲己更不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但是為了劇情的需要,作者有的時候會做出一些與歷史不相符的改動。可是因為這些書籍影響力太大,導致人們忽略了真實的歷史,所以對於真實歷史上的很多人物出現了不少的誤解。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並不是百分百正確的;我們對於歷史的很多認知,或者說猜測一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主觀的思想上的;不過話說回來,或許歷史的魅力就在於此,正是因為我們無法百分之百地將歷史還原,使得歷史事件又增加了神秘性,才有更多的人燃起濃厚的興趣,為了揭開歷史的面紗而努力,才會有更多的人被歷史的魅力所吸引,或許,或許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

這真是:

千古興亡多少事,假作真時真亦假,歷史上流傳甚廣的事件並非真實發生,歷史不容褻瀆,背後仍有深思

⑥ 論歷史興亡的詩句什麼悠之

論歷史興亡的詩句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之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此詞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思想。

關於歷史興亡的詩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城春草木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雖然是一個文人,自己過得也不好,不論處於何種境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充滿關懷,這種精神讓人敬重。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⑦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上下片各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遠,千古興亡之事已經逝去,唯有滾滾長江,不舍晝夜,短暫和永恆形成對比;下片用典,表現了作者懷古傷今的感慨。

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於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佔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

於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

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7)千古興亡多少事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於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或開禧元年(1205),當時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棄疾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

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⑧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所作,全詞原文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白話文釋義:從哪裡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卻只見北固樓一帶的壯麗江山,千百年的盛衰興亡,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幻,真是說不清,也道不完,有如這浩渺江水無窮無盡,奔流不還。

遙想當年,那孫權多麼英武威嚴,青年時期就統率著萬千健男。占據住江南百戰猶酣。天下的英雄誰堪配做他的對手?惟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人說,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

(8)千古興亡多少事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於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佔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於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三國時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斗不息。作者在這里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於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同時突出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

接下來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誇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醒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

作者此詞極力贊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似,作者這樣熱情贊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其實是對苟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