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有人認識一種潮汕草葯:走馬風
如果你能詳細描述一下就容易多了,因為叫走馬風別名的草葯挺多的。也不知道是哪一種是您所說。
走馬胎
Ardisia gigantifoliaStapf
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屬
別名:走馬風走馬胎大葉紫金牛九絲馬馬胎山鼠山豬葯血楓農馬樹心葉紫金牛
Ardisia maclureiMerr.
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屬
別名:心葉紫金牛 紅雲草 夢氏紫金牛 紅雲草 紅鋪地氈 麥氏紫金牛 走馬風中國豬屎豆
Crotalaria chinensisLinn.
蝶形花科Fabaceae豬屎豆屬
別名:中國豬屎豆華百合華野百合華豬屎豆走馬風嶺鼠草中華豬屎豆厚藤
Ipomoea pes-caprae(L.) Sweet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屬
別名:二葉紅薯紅花馬鞍藤馬蹄草厚藤白花藤海薯鱟藤馬鞍藤馬六藤沙燈心沙藤走馬風濱旋花二葉薯海薯藤海灘牽牛厚藤牽牛獅藤西沙藤bayhops杜虹花
Callicarpa formosanaRolfe
馬鞭草科Verbenaceae紫珠屬
別名:粗糠仔紫珠草鴉鵲飯杜虹花粗糠柴大走馬杜紅花老蟹眼螃蟹目草台灣紫珠通草賊子草止血草紫珠白粗糠仔白毛紫大丁黃禾馬芭毛將軍鴉鵲板雅目草止血樹走馬風接骨草
Sambucus javanicaReinw. ex Blume
別名:接骨草 Sambucus javanica 八棱麻 八里麻 八輪麻 草接骨木 臭草 挫挫草 過山龍 接骨木 苛草 陸英 排風草 七里麻 珊瑚花 蜀蜀草 蒴(艹+翟) 蒴藋 蒴藿 蒴翟 笤笤苗 烏頭苗 秧心草 英雄草 珍珠花 走馬風 走馬箭千頭艾納香
Blumea lanceolaria(Roxb.) Druce
菊科Compositae艾納香屬
別名:千頭艾納香 大葉艾納香 火油草 香艾納 走馬風 趕風茜 山艾 走馬胎六耳鈴
Blumea laciniata(Roxb.) DC.
菊科Compositae艾納香屬
別名:吊鍾黃六耳鈴波緣艾納香趕風茜裂葉艾納香六耳苓鹿耳苓走馬風感風茜裂葉毛將軍牛耳草cutleaf false oxtongue硃砂根
Ardisia crenataSims
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屬
別名:紅銅盤大羅傘硃砂根硃砂根矮婆子八角金龍八爪八爪金八爪金龍八爪龍白開口劍百兩金豹子眼睛果大涼傘地紅硝粉紅丹鳳凰腸高腳金雞高腳郎傘紅八爪紅八爪金龍紅開口劍開喉劍開喉箭郎傘樹涼傘蓋珍珠涼傘遮金珠涼傘遮珍珠涼傘子涼繖遮金珠木羅傘平地木三兩金三兩銀散血丹山背兩紅山豆根石青子天青地紅鐵涼傘鐵雨傘萬兩金小郎傘小羅傘圓齒紫金牛珍珠傘珠砂根矮腳涼傘樹矮腳娘傘白丹參白開喉劍大種地竹獨腳金雞杜根鳳凰翔富貴子高八爪金龍高腳銅盤紅粉丹紅開喉劍黃金樹火龍珠金鎖匙開口箭涼傘遮金株龍山子馬胎木本反背紅娘傘樹破雨傘三條根砂根殊砂根水龍珠土丹皮萬龍萬雨金小涼傘園齒紫金牛紫背紫金牛紫金牛
⑵ 走馬胎的中葯材
【別名】:血楓、山鼠、山豬葯、走馬風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大葉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葉或全株入葯。秋季採挖根、全株,洗凈切片曬干。夏季采葉,曬干。
【性味歸經】:苦、微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呼吸,消腫止痛。根: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葉:外用治扭傷,癰癤腫毒,慢性潰瘍。
【用法用量】:根0.3~1兩;根、葉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用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出處】:出自《生草葯性備要》。
【拼音名】:Zǒu Mǎ Tāi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九絲馬、馬路、山豬葯
【來源】:葯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走馬胎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Pseu-doverticillata Merr.」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大灌木,高約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莖;莖粗壯,通常無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葉通常簇生於莖頂端;葉柄長2-4cm,具波狀狹翅;葉片膜質,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25-48cm,寬9-17cm,先端鈍急尖或近漸監,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邊緣具密嚙蝕狀細齒,齒具小尖頭,背面葉脈上被細微柔毛,具疏眼點,以近邊緣較多,不成邊緣脈。由多個亞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型金字塔狀或總狀圓錐花序,長20-35cm,寬約10cm或更寬,每亞傘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長1-1.5cm;萼片狹三角狀卵形或披外形,長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點,緣毛不明顯;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卵形,長4-5mm,具疏腺點;雄蕊為花瓣長的2/3,花葯卵形;雌蕊與花瓣幾等長,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徑約6mm,紅色,具縱脅,多少具腺點。花期4-6月,有時2-3月,果期11-12月,有時2-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呈不規則圓柱形,略呈串珠狀膨大,長短不一,直徑1.5-4cm。表麵灰褐色或帶暗紫色,具縱溝紋,習稱蛤蟆皮皺紋,皮部易剝落,厚約2mm。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淡紅色,有紫紅色小點,木部黃白色,可見細密放射狀菊花紋。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約2mm。氣微,味淡,略辛。
相以質干硬、色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由數列栓細胞組成。皮層寬廣,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韌皮部狹窄,初生木質部6原型。
【性味】:苦;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風濕痹痛;產後血瘀;癰疽潰瘍;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葯性備要》:祛風痰,除酒病。治走馬風。
2.《本草綱目拾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壯筋骨,已勞倦。
4.《嶺南采葯錄》: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陸川本草》:祛風濕。治風濕骨痛,風癱鶴膝。
6.《廣西中葯志》:活血行血。治產後血瘀。
【摘錄】:《中華本草》 【葯 材 名】:走馬胎
【英 文 名】:Giantleaf Ardisia Rhizome
【拉 丁 名】:Rhizoma Ardisiae Gigantifoliae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山豬葯
【名稱考證】:走馬胎 (《生草葯性備要》),大發葯(《陸川本草》)、走馬風(《廣西中葯志》)、山鼠、血楓(《廣西中草葯》)、山豬葯(海南島)。
【科目來源】:紫金牛科植物
【葯用部位】:走馬胎的根莖。
【性味歸經】:辛,溫。①《生草葯性備要》:「味劫辛,性溫。」②《嶺南采葯錄》:「味辛,性溫。」 ③《陸川本草》:「甘,平。」入肝、脾、腎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祛風濕強筋骨葯
【功效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研末調敷。
【資源分布】:分布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葯材鑒定】:乾燥根莖呈圓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狀,徑1.5~4厘米,表麵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縱向溝紋,皮部易剝離,厚約2毫米。質堅硬,斷麵皮部淡紫紅色,有紫色小窩點,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長橢圓形,厚約2毫米,皮部與木部分離,木射線清晰。有時摻入莖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紅紫色的髓部。以乾燥、念珠狀、皮色紫褐多皺縮、斷面有菊花紋者為佳。
【古籍考證】:出自《生草葯性備要》。《綱目拾遺》:「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周山中,山大數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葯產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靜襲人。」
【原生形態】:走馬胎,又名:走馬藤、大葉紫金牛。常綠小灌木。根莖呈念珠狀,膨大,粗壯。葉通常集於枝端,紙質;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達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邊緣有細鋸齒,下面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廣卵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線形,漿果圓形,熟時紅色,具細長的果柄。花期4~7月。果期10~12月。生於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濕處。
【參考出處】:《生草葯性備要》,《綱目拾遺》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祛風濕強筋骨葯
【相關葯材】:走馬胎葉,紅毛走馬胎
【關 鍵 詞】: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⑶ 草葯猴子棘、枳寶、走馬胎的別名是
草葯猴子棘別名毛猴子 草葯《枳寶》是中葯【枳實】的誤寫。和你所說的《猴子棘》【猴兒刺】是同一種葯。其葯用功效為為臨床常用的理氣葯。其果實是【枳殼】 《本草圖經》:枳實,生河內川澤,枳殼生商州山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葉如根,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九月、十月采,陰干。舊說,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 枳實: 【性味】苦;辛;寒 【歸經】脾;胃;肝;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後重;結胸;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或炒熱熨。 走馬胎: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九絲馬、馬路、山豬葯 【性味】苦;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風濕痹痛;產後血瘀;癰疽潰瘍;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葯性備要》:祛風痰,除酒病。治走馬風。 2.《本草綱目拾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壯筋骨,已勞倦。 4.《嶺南采葯錄》: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陸川本草》:祛風濕。治風濕骨痛,風癱鶴膝。 6.《廣西中葯志》:活血行血。治產後血瘀。 【生境分布】生於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濕處。分布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產廣西、廣東等地。可以到當地民間去尋找或集市上去買,因為不是常用葯,葯店沒有經銷。 草葯《枳寶》是中葯【枳實】的誤寫。和你所說的《猴子棘》【猴兒刺】是同一種葯。其葯用功效為為臨床常用的理氣葯。其果實是【枳殼】 《本草圖經》:枳實,生河內川澤,枳殼生商州山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葉如根,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九月、十月采,陰干。舊說,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 枳實: 【性味】苦;辛;寒 【歸經】脾;胃;肝;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後重;結胸;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或炒熱熨。
⑷ 中葯走馬胎和千斤拔分別有什麼別名
千斤拔,別名蔓性千斤拔、一條根、老鼠尾、吊馬墩、吊馬樁、金牛尾、箭根、釘地根、土黃芩、鑽地風。為豆科千斤拔屬植物千斤拔Moghaniaphilippinensis(Merr.etRolfe)Li[M.prostrata(Roxb.)WangetTang],以根入葯。春、秋採挖,洗凈切片曬干,也可鮮用。形態屬於蔓性半灌木,高1~2米。根粗錐形,形如鼠尾,不易拔出。莖多枝而被短毛,幼時四棱形。三出復葉互生。秋季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蝶形花冠紅紫色。莢果矩圓形,淺黃色,長約8毫米,有黑色球形種子2粒。有祛風濕,強腰膝的功效。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腰肌勞損,白帶,跌打損傷。 走馬胎,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大葉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葉或全株入葯。秋季採挖根、全株,洗凈切片曬干。夏季采葉,曬干。
性味歸經。苦、微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呼吸,消腫止痛。根: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葉:外用治扭傷,癰癤腫毒,慢性潰瘍。
用法用量』根0.3~1兩;根、葉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用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⑸ 走馬胎多少錢一斤走馬風的圖片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4
⑹ 走馬胎的別名補全
【別名】:馬胎(廣東)、山豬葯(海南)、走馬風(廣西)
走馬胎(Ardisia gigantifoliaStapf)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別名馬胎(廣東)、山豬葯(海南)、走馬風(廣西),為常綠、直立灌木,通常高1~3 m。葉通常集生於枝頂,互生,背面通常紫紅色,有時淡綠色。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或淡紫紅色;花期4—6月,有時2—3月,果期11—12月,有時2—6月
⑺ 中葯走馬胎
走馬風別名:牛耳草、員鍾黃、水馬胎、趕風茜、牛耳三稔、飛山虎、羊耳三稔性味辛溫微苦。祛風通絡,消腫止痛,舒筋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⑻ 洛陽哪有賣中葯「走馬胎」又名:走馬騰、大葉紫金牛,異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山豬葯。
如果你實在是急需這種葯的話。我建議你:直接來河北的安國市場上找一圈吧。在這里應該沒有你買不到的中葯吧,而且質量好。
⑼ 草葯枳寶 猴子棘 走馬胎的別名是 他們好像在吉林中草葯大詞典里有 不過是聽別人說的
走馬胎:
【別名】大發葯、走馬風、山鼠、血楓、九絲馬、馬路、山豬葯
【性味】苦;微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風濕痹痛;產後血瘀;癰疽潰瘍;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葯性備要》:祛風痰,除酒病。治走馬風。
2.《本草綱目拾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壯筋骨,已勞倦。
4.《嶺南采葯錄》: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陸川本草》:祛風濕。治風濕骨痛,風癱鶴膝。
6.《廣西中葯志》:活血行血。治產後血瘀。
【生境分布】生於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濕處。分布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產廣西、廣東等地。可以到當地民間去尋找或集市上去買,因為不是常用葯,葯店沒有經銷。
草葯《枳寶》是中葯【枳實】的誤寫。和你所說的《猴子棘》【猴兒刺】是同一種葯。其葯用功效為為臨床常用的理氣葯。其果實是【枳殼】
《本草圖經》:枳實,生河內川澤,枳殼生商州山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葉如根,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九月、十月采,陰干。舊說,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
枳實:
【性味】苦;辛;寒
【歸經】脾;胃;肝;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後重;結胸;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或炒熱熨。
⑽ 走馬胎的用法與功效
【別稱】山鼠、血楓、走馬風、大葉紫金牛。
【形態特徵】常綠小灌木,高1米左右。地下根莖膨大,外皮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縱棱,內皮黃白色,有香氣,斷面有血點。葉互生,常集生於枝頭,闊橢圓形,頂端短尖,基部漸狹而具翅柄,邊緣有整齊的密細齒,背面淡綠色或帶紫色。夏季開白色或淡紅色的花,花排成頂生或腋生,呈圓錐花序;萼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冠裂片5片,卵狀長圓形;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裂片基部並與其對生。果球形,寬約6毫米。夏、秋季采根和葉。根切片曬干備用,葉多為鮮用或加工研粉備用。
【生長環境】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區有分布。生長於山谷、溪旁及叢林下濕潤處。
【性味功效】味辛微苦,性溫。理血,解毒生肌,祛風濕。
【驗方精選】第一方:走馬胎葉1張,蝦鉗草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第二方:走馬胎60克,大風艾60克。
用法:水煎洗患處。
主治:婦女產後關節痛。第三方:走馬胎60克,鴨腳木根100克,硃砂根100克,五指毛桃120克,倒扣草(土牛膝)120克。
用法:浸好酒1500毫升,浸3~7日可用,每日早晚各服30~60毫升,兼用此葯酒搽患處。
主治:跌打損傷腫痛,風濕骨痛。第四方:走馬胎15克,半楓荷15克,五加皮15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第五方:鮮走馬胎葉1張。
用法:用溫水燙軟,敷患處。
主治:癰瘡膿腫(可拔瘡膿)。第六方:走馬胎30克,土茯苓30克,梔子30克,紅花15克,皂角刺15克,防風15克。
用法:共浸酒過葯面,浸半月可用,每服20~30毫升。
主治: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引起的下肢麻冷脹痛,行走困難。第七方:走馬胎6克,防己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驚風。第八方:走馬胎葉研細粉,先用金銀花藤、葫蘆茶各適量。
用法:煎濃汁洗患處,後將走馬胎葉粉撒上。
主治:瘡瘍潰爛。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