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佛山公仔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廢棄場景圖片素材 2025-08-12 00:05:14
中國軍人搏擊動態圖片 2025-08-11 23:47:02
野筍圖片大全 2025-08-11 23:45:57

佛山公仔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05 18:24:48

① 佛山有哪些特產

佛山特產大全
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醞扎豬蹄(佛山扎蹄)——流傳一百多年,以老字型大小得心齋製作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種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類,也因此外地人也較受落。建議象肇慶裹蒸那樣加以推廣,相信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
佛山柱候雞(系列產品:柱候鴨、柱候鵝等)——名飲食店「三品樓」因擅製作此類品種而名動一時,可惜逃不過關門的厄運。
西樵大餅——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是佛山第一旅遊聖地西樵山的名牌產品。
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
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並且叮當碼頭,各有「尋芳客」,內里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並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大良磞砂——同樣有相當知名度,與盲公餅、西樵大餅一起可稱三大佛山「手信」特產。
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豬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高明橫江狗肉——以特殊方法炆制,突出原汁原味。位於高明與新興交界之地,也有不少外地食客前往品嘗,及至肇慶、高要、新興以此名招攬生意,在產地有7、8間家庭式店鋪,但各店口味差異較大。
海天豉油——不用多說,是佛山特產中開發得最好、最成功的產品之一,已集團化經營並開發出多個系列產品,在全國不少地方已享有名聲。
鹽步秋茄——近年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徵。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皆品。
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現在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不足2000斤。
高明合水西瓜——多年前每當盛夏,廣州、佛山的空地上幾乎都堆滿打著合水招牌的西瓜,甚至因小販的么喝牌寫上「合水西瓜,紅過張國榮」而登上《羊城晚報》頭版。但現在因地土未能休養生息而嚴重酸化,這一特產已幾乎「滅絕」。
官窯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單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石碣村就在南國桃園一帶,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灑類中的萬寶路。
佛山秋色——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是佛山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石灣公仔——同樣是佛山的名片,近來因為爭議而名聲大震,是目前收藏家們熱門的種類之一,前景看好。但也存在隱憂,一是產品要急需提高工藝品位、二是產品創作千篇一律,題材創意欠缺、三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四是門派相爭。
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並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石灣米酒——與九江孖蒸同出一源,分別只在水源不同,但近年有式微的跡象。
鳳城小炒(美食系列)——如果一定要作個比喻,它是佛山的「市萃」當之無愧。
南海刺綉(粵綉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粵綉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毛發,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綉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現在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綉得出好的剌綉來。
順德蠶絲——早在宋代,此地便開始種桑養蠶,千百年來,從未間斷,是蠶絲中的極品。現在無數的桑樹已被無數的高樓壓在地下,順德蠶絲可能只全留在記憶里了。
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現在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高明香荔——果型小核更小,60%的荔枝核需要放大鏡幫助找尋,還有更妙的是不會上火,神奇吧。
佛山莨紗綢——因製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動時「紗紗」作響,故又稱「響雲紗」後來逐漸取諧音而美其名為「香雲紗」。莨綢是平紋組織的坯綢,烏黑透亮,又稱之為「薯莨綢」或「黑膠綢」。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記載:佛山絲綢之精,金陵蘇杭皆不及也。香雲紗是佛山絲綢的傳統珍品,是佛山人的驕傲。但現今已擺上歷史博物館了,建議重新生產,再作商業包裝,省運會時作頒獎服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
佛山鑄造——「三支香」倒後,三大支柱也轟然塌下,要欣賞其過去的輝煌,幾乎全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例無少缺。
南海藤席——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製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現在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現在多數人都夢詩(思)想雲,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順德燉雙皮牛奶——順德雙皮奶白而滑,給人一種端莊而溫柔的感覺;香氣濃郁, 奶味濃,入口香滑,口感細膩,順德雙皮奶始創於清朝末期,是當時順德的一位農民無意中調制出來的,味道甜味,深受廣大的群眾歡迎,流傳至今,成為佛山(順德)的特產之一,還被評為 「中華名小食」稱號。
(雙皮奶為什麼比其它燉奶好,先賣個關子)
佛山應記雲吞面——傳統的製法已經棄用了,現在只餘下一個外殼,如果不把舊時的「婀娜」喚醒人們的食慾,恐怕沉淪下去已有定期。
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於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於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後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葯攜上,才得以於此落地生根。
佛山剪紙——稱為佛山特產的精品最為恰當,它把佛山的高雅文化遠遠帶出佛山的「界碑」,已有500多年歷史。傳神、剔透、嚴謹、工整為主要特色。
佛山中成葯——曾經盛極一時,品牌眾多,為中外所認同。可惜現在除飄出海外的,總產值不及國內一間二線的葯廠。
佛山扎獅——南獅的扎作,惟廣州狀元坊與佛山所出,但不知現在後繼人才如何?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西樵山無篤田螺——第二奇,也是八絕之一。
西樵山煎?#92;鰂魚——第三奇,又一個八絕。這當中還有佛手瓜、杜娟、雲霧茶等。
石灣陶作——石灣陶作享有「石灣瓦、甲天下」,到現在還是獨霸全國,發揚光大。有近30萬人從事同一個傳統行業,不知還有那些例子呢?其它日漸式微的特產,好好研究石灣陶作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俾益。
高明合水粉葛——以粉質多,味甘甜、無渣而享譽市場,短短的廿來年時間,能夠「造」出一個特產,沒有過人的物產特質,用其它理由作解釋都顯得單薄無力。
金箔、銀箔、銅箔、錫箔——金屬制箔業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藝。始於元末明初,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初的產品主要是製作金花的厚片銅箔。至清代,隨著生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已能製作更薄的銅紙,且金箔、銀箔、銅箔、錫箔也同時興起,各行業均有會館。公元1906至1915年間最盛,廠號有200餘家,工人3000餘人。金箔製作的刺綉線遠銷歐美。後來,由於洋裝璜紙大量輸入,市場逐步縮小。
南海炮竹——曾幾何時,春節的炮仗聲幾乎是過年的符號,南海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威名遠播,二大炮竹廠把全國的第一把交椅抱得緊緊的,但隨著各地禁炮的政策,這個行業也萎縮得厲害,來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從此南海炮竹只餘人們的記憶中。
順德魚皮角——此魚皮並非魚外表的那一層皮,而是用魚肉經加工製成比紙還薄的皮,包上餡料就是魚皮角了。只要稍加想像,就知道製作工藝有多難。順德這一特產在廣州的知名度遠遠在佛山之上,這一特產也充分反映順德人食不厭精的豹斑。
三水冬菇老抽——很難以找出一樣三水的,品質不錯,單就特指產品來說,就算海天也恐有不及,只可惜一直在海天的光環底下。
石灣魚腐——在南番順一帶,魚腐是很平常的菜式,製作也大致一個模樣,唯獨石灣的製法與眾不同,加之比其它魚腐滑而綿,如配搭其它原料作菜,常常登上高級筵席餐台。
高明瀨粉——就粉質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風,與中山瀨粉的爽紉相比,高明瀨粉側重軟滑,可以講二者優點各不相讓。只可惜後者不注重包裝,一直只是藏於民間。
和順欖——在高檔的零食店,化皮欖一直充當「生」、「旦」的角色,要知道這化皮欖就是由和順欖而來。曾祖母在世時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歷史吧。
和順蝦——僅在金山寺前後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蝦腳及蝦殼邊緣呈黃色,被形容為金邊蝦,在當地甚至傳說多多,披上一層傳奇的色彩。但此蝦確實肉質特爽、特鮮,蝦殼特薄。廣州清平市場打此招牌的,價格比其它高20%以上。

② 石灣公仔有哪些國家級大師

2011年8月13日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頒證大會在北京召開,霍冠華、封偉民、黃志偉、龐文忠、潘汾淋5位佛山陶藝大師晉身「國家級」。

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選頒證儀式在北京舉行。封偉民、黃志偉、霍冠華、潘汾淋、龐文忠5位陶藝家成為國家級陶藝大師。

從民間收藏走向市場

石灣公仔最大的特點就是傳神,而衣紋技巧是石灣公仔的精髓,這也是評判作品水平的重要參考。目前在石灣陶藝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有8位,他們的作品基本能夠代錶行業的水平。

石灣公仔作品分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當中又只有原作、限量品、精品級的石灣公仔適合收藏。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石灣公仔從民間收藏走向市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石灣公仔

③ 佛山禪城做的卡通雕塑(QQ公仔)的地方在哪兒

美術陶瓷廠注冊地址:中國 廣東 佛山市禪城區 佛山市禪城區南庄鎮溶州石達村
廠長:孫永祺
座機電話:86 0757 85389325
傳真:86 0757 85389325
企業人氣:第3次被瀏覽
單位概述: 佛山市禪城瓦公窯美術陶瓷廠成立於1988年,坐落於東平河畔,地處南國陶都石灣對岸的南庄鎮,是一家擁有多年經驗,專業生產銷售石灣陶瓷工藝品以及陶瓷手工磚為主的民營企業。公司擁有一套完美的生產設施,從設計、創作到泥、釉、火等一應俱全,產品種類多樣,注重工藝性與實用性,作品造型生動,古拙清奇,趣味性強,釉色豐富,深厚古樸,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公司主營兩大系列產品:
石灣陶瓷工藝品:
1)石灣公仔系列。
2)人物系列。
3)動物系列。
4)器皿系列。
5)瓦脊壁畫系列。
6)現代陶藝系列等。

陶瓷手工磚:
1)結晶釉面手工磚。
2)玻璃釉面手工磚。
3)茶色面手工磚。
4)單釉面手工磚。
5)古銅釉面手工磚。
6)掛釉面手工磚。
7)紅泥面手工磚。
8)金屬釉面手工磚。
9)石墨面手工磚。
10)圍邊手工磚。
適合家居裝飾擺設、商務送禮等。

多年來,我們的作品深受專家的贊賞和各界人士的喜愛,贏得信譽,屢獲殊榮,產品遠銷國內外,並與眾多廠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系,可根據客戶提供的樣品定做特殊產品,無論從技術上、市場上都能及時了解到相關的最新消息,使我們的產品更加貼近市場和消費者。

個人簡介:

鄧巨輝廣東南海人,從事陶藝創作二十五年,畢業於廣東南海師范學校。曾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研修班學習。現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事理、佛山市工藝協會副理事長、佛山市工藝美術家創作院秘書長。

他在鑽研石灣傳統陶藝中善於繼承溶匯歷代名家大師的技藝手法,虛心求教於當今的莊稼、梅文鼎等大師,在勤奮鑽研的基礎上,以較扎實的當代美術造型基礎為依託,大膽創新、不拘一格,技藝日趨成熟,他認為,我們成長在幾代大師的蔭澤之下,供借鑒的東西十分豐富,但首先必須在市場上取得主動,爭取盡可能多的份額,並爭取導引市場。這是工藝美術設計師不同於藝術家的地方。他的手法多樣,有時工細入微,有時兼工帶寫,有時又粗礦潑辣、豪放,有時,又頗卡通化,有時則在吸收傳統捏、捺、貼、雕手法上兼容當代速塑的大寫意手法。根據不同的作品內容與種類,或清雅,或嚴謹,或豪放,他的作品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概括能力較強。
他的羅漢造型即多重「遺貌取神」,運用速塑手法一氣呵成,而在面部、手足則賦予豐富的情感,虛實相生、使作品具幽默含蓄、撲拙豪放、趣味無窮。有如他的近作「古代詩人系列」、移用傳統符號形式,手法繁中求簡,突出主體形象,拙里見巧、平中寓奇,藝術語言粗礦,朴茂含蓄,作品介於抽象與寫實之間,傳統與現代情意柔合,統一中求變化,平靜中顯其不凡,將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在生產工藝方面又十分方便於復制和燒制,同時作為統一包裝,方便旅遊人士攜帶,深受喜愛。
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陶塑壁畫、浮雕、現代陶藝。風格樸拙中見豪放,雅趣清奇,工意結合,既富民間傳統色彩,亦見時代的氣息與當代意韻,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接受和喜愛。

④ 佛山十大特產有哪些

佛山特產大全
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醞扎豬蹄(佛山扎蹄)——流傳一百多年,以老字型大小得心齋製作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種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類,也因此外地人也較受落。建議象肇慶裹蒸那樣加以推廣,相信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
佛山柱候雞(系列產品:柱候鴨、柱候鵝等)——名飲食店「三品樓」因擅製作此類品種而名動一時,可惜逃不過關門的厄運。
西樵大餅——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是佛山第一旅遊聖地西樵山的名牌產品。
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
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並且叮當碼頭,各有「尋芳客」,內里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並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大良磞砂——同樣有相當知名度,與盲公餅、西樵大餅一起可稱三大佛山「手信」特產。
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豬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高明橫江狗肉——以特殊方法炆制,突出原汁原味。位於高明與新興交界之地,也有不少外地食客前往品嘗,及至肇慶、高要、新興以此名招攬生意,在產地有7、8間家庭式店鋪,但各店口味差異較大。
海天豉油——不用多說,是佛山特產中開發得最好、最成功的產品之一,已集團化經營並開發出多個系列產品,在全國不少地方已享有名聲。
鹽步秋茄——近年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徵。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皆品。
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現在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不足2000斤。
高明合水西瓜——多年前每當盛夏,廣州、佛山的空地上幾乎都堆滿打著合水招牌的西瓜,甚至因小販的么喝牌寫上「合水西瓜,紅過張國榮」而登上《羊城晚報》頭版。但現在因地土未能休養生息而嚴重酸化,這一特產已幾乎「滅絕」。
官窯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單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石碣村就在南國桃園一帶,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灑類中的萬寶路。
佛山秋色——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是佛山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石灣公仔——同樣是佛山的名片,近來因為爭議而名聲大震,是目前收藏家們熱門的種類之一,前景看好。但也存在隱憂,一是產品要急需提高工藝品位、二是產品創作千篇一律,題材創意欠缺、三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四是門派相爭。
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並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石灣米酒——與九江孖蒸同出一源,分別只在水源不同,但近年有式微的跡象。
鳳城小炒(美食系列)——如果一定要作個比喻,它是佛山的「市萃」當之無愧。
南海刺綉(粵綉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粵綉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毛發,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綉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現在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綉得出好的剌綉來。
順德蠶絲——早在宋代,此地便開始種桑養蠶,千百年來,從未間斷,是蠶絲中的極品。現在無數的桑樹已被無數的高樓壓在地下,順德蠶絲可能只全留在記憶里了。
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現在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高明香荔——果型小核更小,60%的荔枝核需要放大鏡幫助找尋,還有更妙的是不會上火,神奇吧。
佛山莨紗綢——因製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動時「紗紗」作響,故又稱「響雲紗」後來逐漸取諧音而美其名為「香雲紗」。莨綢是平紋組織的坯綢,烏黑透亮,又稱之為「薯莨綢」或「黑膠綢」。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記載:佛山絲綢之精,金陵蘇杭皆不及也。香雲紗是佛山絲綢的傳統珍品,是佛山人的驕傲。但現今已擺上歷史博物館了,建議重新生產,再作商業包裝,省運會時作頒獎服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
佛山鑄造——「三支香」倒後,三大支柱也轟然塌下,要欣賞其過去的輝煌,幾乎全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例無少缺。
南海藤席——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製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現在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現在多數人都夢詩(思)想雲,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順德燉雙皮牛奶——順德雙皮奶白而滑,給人一種端莊而溫柔的感覺;香氣濃郁, 奶味濃,入口香滑,口感細膩,順德雙皮奶始創於清朝末期,是當時順德的一位農民無意中調制出來的,味道甜味,深受廣大的群眾歡迎,流傳至今,成為佛山(順德)的特產之一,還被評為 「中華名小食」稱號。
(雙皮奶為什麼比其它燉奶好,先賣個關子)
佛山應記雲吞面——傳統的製法已經棄用了,現在只餘下一個外殼,如果不把舊時的「婀娜」喚醒人們的食慾,恐怕沉淪下去已有定期。
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於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於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後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葯攜上,才得以於此落地生根。
佛山剪紙——稱為佛山特產的精品最為恰當,它把佛山的高雅文化遠遠帶出佛山的「界碑」,已有500多年歷史。傳神、剔透、嚴謹、工整為主要特色。
佛山中成葯——曾經盛極一時,品牌眾多,為中外所認同。可惜現在除飄出海外的,總產值不及國內一間二線的葯廠。
佛山扎獅——南獅的扎作,惟廣州狀元坊與佛山所出,但不知現在後繼人才如何?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西樵山無篤田螺——第二奇,也是八絕之一。
西樵山煎燶鰂魚——第三奇,又一個八絕。這當中還有佛手瓜、杜娟、雲霧茶等。
石灣陶作——石灣陶作享有「石灣瓦、甲天下」,到現在還是獨霸全國,發揚光大。有近30萬人從事同一個傳統行業,不知還有那些例子呢?其它日漸式微的特產,好好研究石灣陶作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俾益。
高明合水粉葛——以粉質多,味甘甜、無渣而享譽市場,短短的廿來年時間,能夠「造」出一個特產,沒有過人的物產特質,用其它理由作解釋都顯得單薄無力。
金箔、銀箔、銅箔、錫箔——金屬制箔業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藝。始於元末明初,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初的產品主要是製作金花的厚片銅箔。至清代,隨著生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已能製作更薄的銅紙,且金箔、銀箔、銅箔、錫箔也同時興起,各行業均有會館。公元1906至1915年間最盛,廠號有200餘家,工人3000餘人。金箔製作的刺綉線遠銷歐美。後來,由於洋裝璜紙大量輸入,市場逐步縮小。
南海炮竹——曾幾何時,春節的炮仗聲幾乎是過年的符號,南海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威名遠播,二大炮竹廠把全國的第一把交椅抱得緊緊的,但隨著各地禁炮的政策,這個行業也萎縮得厲害,來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從此南海炮竹只餘人們的記憶中。
順德魚皮角——此魚皮並非魚外表的那一層皮,而是用魚肉經加工製成比紙還薄的皮,包上餡料就是魚皮角了。只要稍加想像,就知道製作工藝有多難。順德這一特產在廣州的知名度遠遠在佛山之上,這一特產也充分反映順德人食不厭精的豹斑。
三水冬菇老抽——很難以找出一樣三水的,品質不錯,單就特指產品來說,就算海天也恐有不及,只可惜一直在海天的光環底下。
石灣魚腐——在南番順一帶,魚腐是很平常的菜式,製作也大致一個模樣,唯獨石灣的製法與眾不同,加之比其它魚腐滑而綿,如配搭其它原料作菜,常常登上高級筵席餐台。
高明瀨粉——就粉質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風,與中山瀨粉的爽紉相比,高明瀨粉側重軟滑,可以講二者優點各不相讓。只可惜後者不注重包裝,一直只是藏於民間。
和順欖——在高檔的零食店,化皮欖一直充當「生」、「旦」的角色,要知道這化皮欖就是由和順欖而來。曾祖母在世時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歷史吧。
和順蝦——僅在金山寺前後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蝦腳及蝦殼邊緣呈黃色,被形容為金邊蝦,在當地甚至傳說多多,披上一層傳奇的色彩。但此蝦確實肉質特爽、特鮮,蝦殼特薄。廣州清平市場打此招牌的,價格比其它高20%以上。
8
評論
分享
舉報收起

linaaaaae
2008-06-03
關注
佛山特產大全
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醞扎豬蹄(佛山扎蹄)——流傳一百多年,以老字型大小得心齋製作為佳品。在佛山菜系品種中,因接近北方口味算是另類,也因此外地人也較受落。建議象肇慶裹蒸那樣加以推廣,相信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
佛山柱候雞(系列產品:柱候鴨、柱候鵝等)——名飲食店「三品樓」因擅製作此類品種而名動一時,可惜逃不過關門的厄運。
西樵大餅——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是佛山第一旅遊聖地西樵山的名牌產品。
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
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並且叮當碼頭,各有「尋芳客」,內里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並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大良磞砂——同樣有相當知名度,與盲公餅、西樵大餅一起可稱三大佛山「手信」特產。
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豬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高明橫江狗肉——以特殊方法炆制,突出原汁原味。位於高明與新興交界之地,也有不少外地食客前往品嘗,及至肇慶、高要、新興以此名招攬生意,在產地有7、8間家庭式店鋪,但各店口味差異較大。
海天豉油——不用多說,是佛山特產中開發得最好、最成功的產品之一,已集團化經營並開發出多個系列產品,在全國不少地方已享有名聲。
鹽步秋茄——近年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徵。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皆品。
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現在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不足2000斤。
高明合水西瓜——多年前每當盛夏,廣州、佛山的空地上幾乎都堆滿打著合水招牌的西瓜,甚至因小販的么喝牌寫上「合水西瓜,紅過張國榮」而登上《羊城晚報》頭版。但現在因地土未能休養生息而嚴重酸化,這一特產已幾乎「滅絕」。
官窯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單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石碣村就在南國桃園一帶,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灑類中的萬寶路。
佛山秋色——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是佛山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石灣公仔——同樣是佛山的名片,近來因為爭議而名聲大震,是目前收藏家們熱門的種類之一,前景看好。但也存在隱憂,一是產品要急需提高工藝品位、二是產品創作千篇一律,題材創意欠缺、三是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四是門派相爭。
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並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石灣米酒——與九江孖蒸同出一源,分別只在水源不同,但近年有式微的跡象。
鳳城小炒(美食系列)——如果一定要作個比喻,它是佛山的「市萃」當之無愧。
南海刺綉(粵綉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粵綉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毛發,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綉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現在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綉得出好的剌綉來。
順德蠶絲——早在宋代,此地便開始種桑養蠶,千百年來,從未間斷,是蠶絲中的極品。現在無數的桑樹已被無數的高樓壓在地下,順德蠶絲可能只全留在記憶里了。
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現在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高明香荔——果型小核更小,60%的荔枝核需要放大鏡幫助找尋,還有更妙的是不會上火,神奇吧。
佛山莨紗綢——因製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動時「紗紗」作響,故又稱「響雲紗」後來逐漸取諧音而美其名為「香雲紗」。莨綢是平紋組織的坯綢,烏黑透亮,又稱之為「薯莨綢」或「黑膠綢」。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記載:佛山絲綢之精,金陵蘇杭皆不及也。香雲紗是佛山絲綢的傳統珍品,是佛山人的驕傲。但現今已擺上歷史博物館了,建議重新生產,再作商業包裝,省運會時作頒獎服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
佛山鑄造——「三支香」倒後,三大支柱也轟然塌下,要欣賞其過去的輝煌,幾乎全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例無少缺。
南海藤席——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製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現在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現在多數人都夢詩(思)想雲,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順德燉雙皮牛奶——順德雙皮奶白而滑,給人一種端莊而溫柔的感覺;香氣濃郁, 奶味濃,入口香滑,口感細膩,順德雙皮奶始創於清朝末期,是當時順德的一位農民無意中調制出來的,味道甜味,深受廣大的群眾歡迎,流傳至今,成為佛山(順德)的特產之一,還被評為 「中華名小食」稱號。
(雙皮奶為什麼比其它燉奶好,先賣個關子)
佛山應記雲吞面——傳統的製法已經棄用了,現在只餘下一個外殼,如果不把舊時的「婀娜」喚醒人們的食慾,恐怕沉淪下去已有定期。
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於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於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後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葯攜上,才得以於此落地生根。
佛山剪紙——稱為佛山特產的精品最為恰當,它把佛山的高雅文化遠遠帶出佛山的「界碑」,已有500多年歷史。傳神、剔透、嚴謹、工整為主要特色。
佛山中成葯——曾經盛極一時,品牌眾多,為中外所認同。可惜現在除飄出海外的,總產值不及國內一間二線的葯廠。
佛山扎獅——南獅的扎作,惟廣州狀元坊與佛山所出,但不知現在後繼人才如何?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西樵山無篤田螺——第二奇,也是八絕之一。
西樵山煎燶鰂魚——第三奇,又一個八絕。這當中還有佛手瓜、杜娟、雲霧茶等。
石灣陶作——石灣陶作享有「石灣瓦、甲天下」,到現在還是獨霸全國,發揚光大。有近30萬人從事同一個傳統行業,不知還有那些例子呢?其它日漸式微的特產,好好研究石灣陶作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俾益。
高明合水粉葛——以粉質多,味甘甜、無渣而享譽市場,短短的廿來年時間,能夠「造」出一個特產,沒有過人的物產特質,用其它理由作解釋都顯得單薄無力。
金箔、銀箔、銅箔、錫箔——金屬制箔業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藝。始於元末明初,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初的產品主要是製作金花的厚片銅箔。至清代,隨著生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已能製作更薄的銅紙,且金箔、銀箔、銅箔、錫箔也同時興起,各行業均有會館。公元1906至1915年間最盛,廠號有200餘家,工人3000餘人。金箔製作的刺綉線遠銷歐美。後來,由於洋裝璜紙大量輸入,市場逐步縮小。
南海炮竹——曾幾何時,春節的炮仗聲幾乎是過年的符號,南海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威名遠播,二大炮竹廠把全國的第一把交椅抱得緊緊的,但隨著各地禁炮的政策,這個行業也萎縮得厲害,來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從此南海炮竹只餘人們的記憶中。
順德魚皮角——此魚皮並非魚外表的那一層皮,而是用魚肉經加工製成比紙還薄的皮,包上餡料就是魚皮角了。只要稍加想像,就知道製作工藝有多難。順德這一特產在廣州的知名度遠遠在佛山之上,這一特產也充分反映順德人食不厭精的豹斑。
三水冬菇老抽——很難以找出一樣三水的,品質不錯,單就特指產品來說,就算海天也恐有不及,只可惜一直在海天的光環底下。
石灣魚腐——在南番順一帶,魚腐是很平常的菜式,製作也大致一個模樣,唯獨石灣的製法與眾不同,加之比其它魚腐滑而綿,如配搭其它原料作菜,常常登上高級筵席餐台。
高明瀨粉——就粉質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風,與中山瀨粉的爽紉相比,高明瀨粉側重軟滑,可以講二者優點各不相讓。只可惜後者不注重包裝,一直只是藏於民間。
和順欖——在高檔的零食店,化皮欖一直充當「生」、「旦」的角色,要知道這化皮欖就是由和順欖而來。曾祖母在世時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歷史吧。
和順蝦——僅在金山寺前後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蝦腳及蝦殼邊緣呈黃色,被形容為金邊蝦,在當地甚至傳說多多,披上一層傳奇的色彩。但此蝦確實肉質特爽、特鮮,蝦殼特薄。廣州清平市場打此招牌的,價格比其它高20%以上。

⑤ 佛山石灣公仔大師排名有個叫什麼錦的

佛山公仔大師,
排名的有好幾個,
記得來看他叫什麼,
一般都是由佛山石灣公仔安排,

⑥ 佛山特產有哪些

佛山特產:

1、佛山盲公餅——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屬米制餅類,當時一盲人因際遇創出而得名盲公餅 ,現由一廠家獲得產品專利獨家生產。開發已具一定程度,是佛山旅遊產品貨架上必備的貨品。知名度高,但難當主角。

(6)佛山公仔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佛山,前身為管轄珠江三角洲的粵中行署、佛山專區,現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珠三角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鄰中山。是「廣佛都市圈」、「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廣東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

科技

佛山作為中科院與廣東省全面戰略合作重點示範市,積極開展與中科院的戰略合作,共建中科院佛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已建成6個專業中心和3個創新平台,開展合作項目313項。啟動「中國南方智谷」建設,已有廣東西安交通大學研究院等10個科研項目簽約入駐。

2017年末共有各級工程中心2170家,其中省級工程中心628家,市級工程中心812家。高新技術企業2549家。新增省級工程中心233家。

全年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勵14項。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25899件,授權量4901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件。全年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269個,其中復評128個,新增141個,有效期內廣東名牌產品582個。

傳媒

佛山第一份報紙《汾江日報》關於佛山歷史上首創的第一家報紙,1929年國民黨南海縣政府所編《南海縣政季報》第一期曾作如此記載:

「人口十餘萬,百鄉環繞,工商薈萃之佛山市鎮,既無一日報,以為地方之喉舌……有志之士憂之。民元(1912年),乃有邑人梁憲廷氏辦汾江日報。」從1918年到1949年的31年期間,佛山前後共出現過12份報紙,既有民辦的,也有官辦的。

2017年,佛山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⑦ 石灣公仔的歷史

石灣藝術陶器其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數百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之為「石灣公仔」。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公仔就開始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後石灣公仔的生產進入鼎盛期,產品種類繁多,逐步分支為人物、動物陶塑、器皿造型、園林陶藝及微塑五大類,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工藝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煉,石灣陶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贊賞。2006年「石灣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灣制陶歷史悠久,陶瓷產業十分發達。據石灣 「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五千多年前就有當地居民開始制陶。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石灣陶瓷生產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方圓幾公里的小鎮有陶瓷107座,陶瓷行業從業人數達6萬多人,《明詩綜》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石灣出產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園林用品、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其陶瓷產品不僅暢銷嶺南,而且還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東南亞各國。南風古灶更是五百年薪火不斷,堪稱制陶界的奇跡,先後被列為佛山市、廣東省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妙手匠心巧出神,泥沙水火見奇珍。藝精品美石灣瓦,名甲四方天下聞。」這是描述佛山石灣公仔的詩句。可以看出,佛山的石灣公仔早已名揚四海,那生動傳神的造型,那流光溢彩的風情,讓人深深地沉湎於泥土與水火所凝聚而成的藝術之中。俗稱「石灣公仔」的石灣藝術陶瓷,是在日用陶高度發展、商業流通活躍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每件作品充滿著渾厚、粗獷、質朴、率真的審美情趣。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塑造人物則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距今幾百年前的明朝開始,「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並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

⑧ 想知道,石灣公仔的故事。

石灣公仔
網路名片
石灣公仔(曹操)石灣公仔,即石灣藝術陶瓷,產於「中國陶瓷名鎮」——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石灣鎮,是在日用陶高度發展,商業流通活躍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藝術創作植根於民間,每件作品充滿著渾厚、粗獷、質朴、率真的審美情趣。石灣公仔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明代以來,「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並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

目錄

石灣公仔的歷史
石灣公仔的藝術特點1、石灣公仔的民族性
2、石灣公仔的地方性
3、石灣公仔的人文性
4、石灣陶瓷的創作特色
石灣公仔藝術的現代走向1、創作題材的多樣性
2、表現手法的兼容性
3、從實用轉向觀賞
4、不斷開發新品種
石灣公仔與中華陶
石灣公仔的投資石灣公仔的歷史
石灣公仔的藝術特點 1、石灣公仔的民族性
2、石灣公仔的地方性
3、石灣公仔的人文性
4、石灣陶瓷的創作特色
石灣公仔藝術的現代走向 1、創作題材的多樣性
2、表現手法的兼容性
3、從實用轉向觀賞
4、不斷開發新品種
石灣公仔與中華陶
石灣公仔的投資
展開 編輯本段石灣公仔的歷史
石灣公仔--廣東省佛山市石灣出產的陶瓷工藝品
陶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譽海外,蜚聲國際,而「石灣公仔」 以「石灣公仔」為代表的石灣陶藝品卻是中國民間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石灣藝術陶器其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數百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之為「石灣公仔」。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公仔就開始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後石灣公仔的生產進入鼎盛期,產品種類繁多,逐步分支為人物、動物陶塑、器皿造型、園林陶藝及微塑五大類,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工藝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煉,石灣陶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贊賞。2006年「石灣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灣制陶歷史悠久,陶瓷產業十分發達。據石灣 「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五千多年前就有當地居民開始制陶。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石灣陶瓷生產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方圓幾公里的小鎮有陶瓷107座,陶瓷行業從業人數達6萬多人,《明詩綜》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石灣出產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園林用品、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其陶瓷產品不僅暢銷嶺南,而且還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東南亞各國。南風古灶更是五百年薪火不斷,堪稱制陶界的奇跡,先後被列為佛山市、廣東省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1] 「妙手匠心巧出神,泥沙水火見奇珍。藝精品美石灣瓦,名甲四方天下聞。」這是描述佛山石灣公仔的詩句。可以看出,佛山的石灣公仔早已名揚四海,那生動傳神的造型,那流光溢彩的風情,讓人深深地沉湎於泥土與水火所凝聚而成的藝術之中。 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封偉民,是土生土長的石灣人,也是石灣一位較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陶藝家。他自小對繪畫藝術已經相當有天分,最初從事陶瓷壁畫創作,後來全身投入創作陶瓷。畫畫最難的就是掌握手部的描繪,但封偉民可以很自然的把手部勾畫出來,從他的畫作之中,大家可以看到他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畫作及陶塑的作品可說是一脈相承,人物的神態刻畫入微,造型方面加入了西方的元素,跟傳統的陶塑作品有很大的分別,在他的作品「負重」中,他大膽使用粗泥,讓作品更有質感和力度感,有西洋雕塑和油畫的味道。他的很多作品還參考了國畫、漫畫,甚至剪紙的技術,讓陶瓷作品更具現代感。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封偉民介紹說: 「比如說國畫、書法、油畫的色彩和剪紙那種很樸素的味道,融合在我的陶瓷之中,希望通過這種手法,在石灣傳統佔主導地位的領域中,走出一條新的路。」 封偉民特別鍾情於創作古代的人物,在「馬超」這件作品中,他把衣紋刻畫得特別有質感,善於利用點、線、面這些構圖。塑造的人物,神態活靈活現,肌肉方面加入了適度的誇張。每當有新構思,他都會翻閱大量資料,然後以速寫的方法,將人物的特點記下來,再根據草圖創作,有別於傳統做手稿的方式,他希望能夠將石灣陶塑的傳統技藝跟現代的審美觀結合,將石灣這種小型陶塑作品,體現大雕塑的感覺。 封偉民曾經在美術學院進修過,所以他的作品可以說是美術概念跟傳統陶瓷藝術的結合。封偉民說,這就是他的個人風格。 「其實也不算是前衛,只不過比傳統那些先行一步,比如造型方面和塑造的手法,人物的衣紋的處理,跟傳統拉開了距離,融合了自己一種陶塑意念在其中,這是個人風格的形成過程中的一種。」 封偉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四方藝林」。一有機會他們會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封偉民的朋友,都是對書畫有興趣的藝術工作者,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但都很熱心創作。封偉民說,除了交流切磋之外,他們都希望各取所長,通過觀摩來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 「其實我們互相欣賞,在佛山這個環境裡面,是很適合藝術創作的,因為裡面有很濃厚的文化積淀,其中很多很有才華的藝術家在佛山,我剛好也是在佛山土生土長的人,所以互相能交流和欣賞,互相啟發,比如書法,中國字體很講究形體,油畫很講究色彩,花鳥畫講究構圖,山水畫講究氣魄,其實每一樣都可以在陶瓷呈現出來。」 石灣陶塑藝術以微雕最能體現作者的手藝,由於作品屬於精細的陶塑作品,再由每一件小組件結合而成,所以每一個工序都要做得很仔細。封偉民的太太霍秀蘭也是陶藝家,主要是創作微塑作品。封偉民說,太太在自己的創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為她著重於微雕技巧的探索,而我有一些題材,比如說一個大的造型方面有啟發,在一個很小的微雕裡面,想做出一種大的氣勢,其實到了實際塑造的時候,主要是她做出來的。」
編輯本段石灣公仔的藝術特點
1、石灣公仔的民族性
西方的陶藝多藉助裸露人體的每條肌肉來表達感情,石灣陶藝則秉承中國藝術的傳統特徵依靠線紋的飛動,借衣紋折疊、線條流動去表達人物的情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2、石灣公仔的地方性
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飄逸流暢的特點。釉料方面石灣公仔採用的是一次燒成的顏色釉,以不可重現的無窮變化而形成石灣藝術陶鮮明的特色。施釉上石灣公仔不在人物的臉、手部上釉,以泥胎的產色使肌理表現更加真實,同時由於石灣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層較厚的釉來掩蓋,從而使產品的藝術風格顯得特別古樸厚重。
3、石灣公仔的人文性
由於石灣公仔是民窯生產,製作方式不受約束,構思上不拘一格,題材廣泛,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它以老石灣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更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具有較強的人文性。
4、石灣陶瓷的創作特色
由於石灣公仔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國畫寫意筆法的精髓,強調概括和誇張。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朴實的特點。其陶塑題材,既有源於現實生活的,又有取材於神話傳統的表現形式,有寫實和誇張的不同手法,陶質運用上有素胎和上釉兩大類型,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種。
編輯本段石灣公仔藝術的現代走向
石灣公仔歷經千年的錘煉,發展成為了中國陶瓷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歷數百年仍深受人們喜愛,個中原因,首先得益於石灣藝人們的銳意創新、主動對市場的把握,以及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與進步的高超技藝。另一方面,石灣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自古以來就經濟發達,且毗鄰重要的進出口港口廣州,不僅交通運輸方便,而且利於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所有這些都成為了刺激石灣藝術陶瓷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石灣藝術陶瓷在傳統的自然主義和寫實風格為主的基礎上,融合了抽象藝術、中國畫技法、雕塑技法、壁畫和浮雕技法等元素,使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其藝術走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作題材的多樣性
除傳統題材得以恢復和發展外,當代有些陶藝家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在微塑方面,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題材--以細小昆蟲為主題的微型陶塑作品。
2、表現手法的兼容性
在中青年一代的石灣陶藝家中,除了勇於在題材上創新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包括塑造技法和材料上,也多有嘗試,屢出佳品。在塑造技法上,除繼續沿用傳統的手法外,還融合了繪畫、雕塑、壁畫、浮雕等其它藝術門類的表現語言,使作品更具表現力。傳統的石灣公仔使用植物灰釉和礦物釉,呈色較暗。多用仿哥釉、仿鈞窯變釉或仿鈞紅釉作人物的衣服。在此基礎上,現代的石灣公仔人物衣服還增加了淡紅、醬黃、淡黃、草綠、淡青等釉色。並且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引入了化學顏料,使釉面呈色更為亮麗。
3、從實用轉向觀賞
石灣陶藝中有一些在歷史上是屬於實用的品種,如花窗、影壁、花脊等。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導致建築形式與風格的變化,從而使這些產品日益走向式微。其中的花脊在清末民初即已為了適應市場,從群塑轉向單件塑品,並逐漸發展成為石灣公仔的主流品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使用量已極少的花窗、影壁等產品又重新有了一定的產量,而且在形式上為了適應收藏的需要而改成了較微型的作法。
4、不斷開發新品種
石灣美術陶瓷廠經過反復研製和試驗,終於成功研製出了仿磚雕陶藝作品,使這項幾乎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又多了一條發展之路。磚雕是在燒好的青磚上進行雕刻的工藝,是清代珠江三角洲一帶建築上常見的裝飾工藝。其題材與石灣陶塑大致相同,以花鳥、動物、戲劇故事等為主。青磚的生產成本較高,而且質地硬而脆,極容易出廢品,因而製作成本較高。加上經歷了民國期間建築風格的變革,至「文革」時期破「四舊」的浩劫,使這項工藝已幾乎失傳。近幾年來雖有個別手工藝人恢復了這項工藝,但生產數量極為有限。而石灣陶藝仿磚雕作品改先燒後雕為先塑後燒,作品可大可小,大件的作品還可以分割成若干小件,待燒好後拼裝合成,極為靈活方便。它的出現,以低成本、出品速度快、高產質優等優勢,為磚雕這門工藝增添了異彩。
編輯本段石灣公仔與中華陶
窯變釉作品《世博鴻運當頭》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不斷有新的陶瓷生產基地崛起,石灣過去發展的許多優勢已不明顯。有資料顯示,石灣陶瓷行業經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發展之後,石灣的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顯,特別是近距離的廉價的優質黑泥和低溫瓷。 面對這種現狀,「中華陶」意識到,要想生存發展,要想讓「石灣公仔」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機,就是必要進行改革,把現代社會的流行時尚元素融合到石灣公仔這一傳統工藝品里,使其更符合當今社會的大眾審美觀和品位,更能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中華陶」攜手眾多陶藝美術大師,將石灣公仔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 「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石灣陶藝;相信經過「中華陶」融合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打造全新「石灣公仔」必將把石灣陶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引領全新的時尚潮流。
編輯本段石灣公仔的投資
石灣公仔多以人物形象為主,人物雕塑是石灣陶藝中最常見、產量最大的品種。除了各種歷史、神話傳說和小說戲劇人物,還有漁樵耕讀等生活的題材,這使得石灣陶成為人們樂於收藏的藝術品種。 各種人物造型,背後總有一些廣為流傳的故事。在欣賞、把玩這些石灣公仔的時候,無形中也增添了收藏的樂趣。 此外,鳥獸魚蟲也是石灣公仔中較常見的品種,題材分現實和傳說兩大類,比如說現實生活存在的馬、牛、羊等,傳說里的龍、鳳、饕餮、麒麟等,這些都極富傳統文化氣息。 雖然石灣公仔的歷史悠久,但是上百年、幾百年前的老物件很難找。1952年,廣州市文化局在石灣設立了廣州人民美術社石灣工場,先後由一些著名石灣陶塑藝人主持,安排人員師從名家學藝。1957年又成立了石灣陶器研究所,專門對石灣陶的釉色、原料、窯爐等進行研究。同時又將分散的陶業作坊聯合起來成立了石灣美術陶瓷廠,後又將該廠與廣州人民美術社石灣工場、個體聯營的工藝社合並成為國營石灣美術陶瓷廠並發展至今。在十年「文革」期間,由於受到當時政治形勢的影響,許多傳統題材都被定為「四舊」而不能生產。出現了大量的工農兵形象,如「鐵人王進喜」、「移山造田」等,這些幾十年前生產的石灣公仔如今也有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收藏圈有觀點認為,石灣窯屬於地方藝術品種,難以走出嶺南地區。所以,近幾年拍賣市場出現的石灣公仔為數不多。但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精品總會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近幾年北京大型拍賣行,像嘉德、保利等也開始出現石灣窯拍品。2008年12月在中國保利拍賣行廣州分行舉行的陶藝珍品拍賣會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的《龍之尊者》(原作)原本估價18萬元,最後竟拍出100萬元高價。在香港上環的一家拍賣行里看到一套水滸108將的石灣公仔,估價不低。在廣州等一些城市的拍賣行,也有不少舊石灣窯器物的交易。 普通的藏家財力有限,難以在官窯、名家書畫等高檔古玩藝術品上有所建樹,把目光轉移到一些歷史底蘊深厚,而暫時不為廣大收藏人士追捧的種類,更能收到精品。石灣公仔的收藏是「內藏玄機」,真實的石灣公仔收藏市場是表面上看起來「非主流」,有些冷清,可實際上不少國內或境外的精明收藏者則在暗中進行收藏。不過,舊時石灣公仔精品存世不多,藏友也不能因為發現了新的收藏渠道,而在不懂行的情況下盲目收藏。此外,陶瓷作品分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藏友們對此要搞清楚概念。 原作只有一件,從創作到製作完成都由工藝師全程負責。限量品則是在原作的基礎上,以模具復制出來,再由工藝師把關,數量一般在幾十或是百來件左右。現在不少石灣公仔還配有證書,如果上面沒有註明數量多少,就只能算是精品。精品是由於市場供不應求,工藝師授權後,用流水線注漿倒模生產的工藝品。原作、限量品都有作者的親筆簽名、印章和收藏證書等「身份證明」,其收藏價值自然也不一樣。比如說,一件精品標價才幾千元,而原作往往則是數萬元。 此外,藏友們著手收藏石灣公仔,還要注意題材的選擇,然後是考慮作者名氣。現代的石灣公仔,創新的題材是升值的關鍵。

⑨ 佛山市石灣公仔梁志標陶瓷藝術簡介

摘要 石灣公仔又稱石灣藝術陶瓷,是一種特色傳統陶瓷工藝品。產於中國陶瓷名鎮的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是在日用陶高度發展,商業流通活躍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藝術創作植根於民間,每件作品充滿著渾厚、粗獷、質朴、率真的審美情趣。石灣公仔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明代以來,「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並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種富有鄉土氣息的傳統民間藝術

⑩ 正宗的佛山石灣陶瓷公仔可以在哪裡

佛山石灣有一個公仔街,全部是賣石灣陶公仔和器物的,有數十間店鋪。旁邊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風古灶」,還有石灣陶瓷博物館,可以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