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頭部穴點陣圖
頭部穴點陣圖,見下圖,請看:
② 前額有哪些穴位
平衡針的新穴位之一,.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於頭頂正中,前發際正中10cm(5寸)(抄於網路誰能告訴我平衡針中的穴位 )
③ 人體頭部穴點陣圖
頭痛有一組很好用的穴位,頭的前後側上,分別對應食指(2)、小指(5)、中指(3)、無名指(4)的第一關節,在相應的地方(手面)掐(慢慢的施力)。耳後就應該掐小指和中指.
④ 我想知道人的頭部的穴點陣圖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⑤ 頭部經絡有哪些
頭部的經絡有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
「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胃,膽)均循行過頭。額頭,面部為大腸,胃;側頭為三焦,膽;後頭,頸肩部為膀胱,小腸。
頭部的正中線走的是督脈;督脈的兩側分別是膀胱經和膽經。兩個耳尖窩走向頭頂的督脈,交匯點教百會穴。百會穴是諸陽之匯,人體的督脈、膀胱經、肝經都在這里交匯,所有的陽氣都聚集在此。膽經從外眼角沿著兩側走到足的第四腳趾。
(5)頭部學點陣圖解大全圖片擴展閱讀: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⑥ 頭部刮痧的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⑦ 人體全部穴點陣圖
主頁>人體穴點陣圖解首頁頭部穴點陣圖解(正面)頭部穴點陣圖解(背面)頭部穴點陣圖解(側面)胸部腹部穴點陣圖解人體背部穴點陣圖解一人體背部穴點陣圖解二人體上肢穴點陣圖解人體下肢穴點陣圖解人體足部穴點陣圖解數脊椎骨竅門圖解頭部穴點陣圖(正面)頭部穴點陣圖(背面)人體前部穴點陣圖人體前部穴點陣圖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上肢內側穴點陣圖上肢外側穴點陣圖下肢內側穴點陣圖下肢外側穴點陣圖耳部全息穴點陣圖人體骨骼名稱圖百會穴百里穴承扶穴承泣穴承山穴尺澤穴大腸俞大敦穴大赫穴大巨穴大迎穴大椎穴膽俞穴耳門穴發際點肺俞穴風池穴風府穴風門穴復溜穴肝俞穴膏肓穴膈俞穴關元穴關元俞合谷穴或中穴脊中穴頰車穴肩根穴肩井穴肩外俞解溪穴睛明穴鳩尾穴巨闕穴厥陰俞客主人孔最穴昆侖穴里內庭梁丘穴列缺穴足臨泣命門穴內關穴膀胱俞脾俞穴期門穴氣海穴氣舍穴氣穴丘墟穴曲池穴曲垣穴人迎穴日月穴三焦俞三陰交膻中穴少沖穴申脈穴身柱穴神道穴神門穴腎俞穴手三里水分穴水溝穴四白穴太白穴太沖穴太溪穴太陽穴太淵穴陶道穴天樞穴天突穴天柱穴天宗穴聽宮穴瞳子髎頭維穴外關穴完骨穴委中穴胃俞穴膝眼穴下關穴小腸俞心俞穴行間穴血海穴啞門穴眼點穴陽白穴陽池穴陽陵泉腰陽關腰俞穴翳風穴陰谷穴陰陵泉印堂穴迎香穴湧泉穴俞府穴攢竹穴指間穴至陽穴志室穴治喘穴治癢穴中極穴中脘穴中渚穴足三里落枕穴下痢穴口內點胃腸點上仙點高血壓點第二厲兌第三厲兌六華灸穴
⑧ 分別說出頭部三個穴位,說出大致位置以
太陽穴
【囟會穴位位置圖】
囟會穴屬於督脈穴點陣圖,囟會穴位於人體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穴前3寸)。
【按摩囟會穴位的作用】
緩解治療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癰、小兒驚風等
【按摩囟會穴的功效】
補益肺氣,傳導水濕。
【囟會穴的取穴方法】
囟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穴前3寸) 。
⑨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9)頭部學點陣圖解大全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