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所有秤的名稱是什麼
秤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桿秤、電子台秤、案秤、彈簧秤、托盤天平等。
秤亦作「稱」。衡器。或將不等臂的衡量輕重的器具皆稱為秤,或指以看秤星計被稱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或單指秤杠。戰國時已有不等臂衡器。國內桿秤始於何時,尚無定論。出土的楚國王銅衡桿,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推測是稱量時作為在不同部位懸掛權和重物的標志,很可能是從等臂天平過渡到桿秤時出現的一種衡器。東漢以後演變為從秤星看重量的秤。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
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
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貳』 常見的稱有哪些
桿秤、電子台秤、案秤、彈簧秤、托盤天平等。
電子秤(英文名:electronic balance)是衡器的一種,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桿平衡原理測定物體質量的工具。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秤、電子秤、機電結合秤三大類。
簡介
電子秤採用現代感測器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一體化的電子稱量裝置,才能滿足並解決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快速、准確、連續、自動」稱量要求,同時有效地消除人為誤差,使之更符合法制計量管理和工業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的應用要求。
據考證,體重秤的存在的最古老的證據的日期為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可以測量體重的標准和精度。
在埃及,體重秤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878年,但它們的使用可能延伸要早得多。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體重秤是由達芬奇改進和發明的,隨著電子秤行業的發展,慢慢很多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電子秤被更多的人民使用,越來越多的電子秤品牌被人類熟悉。
『叄』 如何看桿秤(想買瓜子的那種)
桿秤,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秤,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如何看秤,本人列知一二。秤分為很多種5公斤,10公斤、20公斤等等,就那10公斤的來說吧,秤上面的星星表示頭號稱,也就是所謂的大稱,一個星表示0.5公斤,2個星表示1公斤,以此類推,當到了5公斤時,就有一排較長的星,一般是四顆星。最未尾10公斤也是四顆星。下一排是小號,也就一兩、二兩,一顆星表示一兩,二顆星示二兩,再一顆星又是三兩,當到了0.25公斤,星星又長了,也3顆星星。每次秤東西時,看看是否是頭號,還是二號,靠尾端的為頭號,其次是小號。也些生意人很精,有的換秤砣,有的在底盤下裝一螺帽來增加重量,反正很復雜,你想不讓他少秤,是很難做到的,最好還是到電子秤上買東西吧。
『肆』 稱的種類有什麼
秤的類型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電子磅秤、托盤天平、電子秤、裝載機電子秤。
秤是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等。彈簧秤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用所測的物體的重量來代替物體的需求量。
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
(4)古老秤的圖片和名稱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桿秤
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
台秤
承重裝置為矩形檯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台秤和電子台秤兩類。
彈簧秤
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噸。
『伍』 「稱」的起源是什麼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發明。還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種懸掛式的雙盤秤來稱麥子。這種秤有兩個秤盤,分別懸掛在秤梁的兩端。
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衡桿的重臂縮短,力臂加長,也就成為了現代仍在使用的桿秤。
桿秤在耶穌誕生前由游牧部傳入了西方,被命名為羅馬秤。在許多拉丁語作家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種秤的記載。羅馬秤兩臂不等,稱物端的秤臂較短,且長度固定不變。在稱量重物時,移動秤桿另一端的秤錘(這樣就改變了該端秤臂的長度),直到秤桿達到水平狀態時為止。使用這種秤可以稱量比秤錘重得多的物體。
1670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這是一種等臂雙盤案秤(又名磅秤)。秤盤裝在秤梁兩端,下面裝有剛性導桿,可在稱座上相應的導孔內上下上下移動。這樣,當秤梁繞軸擺動時,在導桿作用下,秤盤可做上下移動,但其水平狀態保持不變。這種秤是的。直到現在,洛百瓦爾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為普遍的商業秤。
秤的種類
秤的種類有很多,可分為針秤、勾秤、厘戥、分金戥、盤秤等等。針秤通常有勾,用來勾東西,它之所以叫針秤是因為秤上有一指針來作為平衡指標,若當砣與所秤的東西平衡時,指針就會指正中間,故得其名。
目前秤根據人們的要求和需要分的很詳細,基本可分為機械秤和電子秤。
『陸』 稱重量的工具有哪些
1、電子秤
電子秤是衡器的一種,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桿平衡原理測定物體質量的工具。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秤、電子秤、機電結合秤三大類。
『柒』 秤有哪些種類圖片
1、桿秤
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桿秤是一個一等臂杠桿,是利用杠桿平衡原理來稱重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繩等組成。
『捌』 稱的分類及圖片叫法
秤的種類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電子磅秤、托盤天平、電子秤、裝載機電子秤。
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 桿秤是一個一等臂杠桿,是利用杠桿平衡原理來稱重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繩等組成。
電子秤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十分的廣泛,無論是我們我們稱體重,還是在購買商品的時候都會用到,電子秤的種類也有很多,例如台式電子秤,手提電子秤等等,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色。
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實物證據(石塊砝碼)發現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文明遺址(約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古埃及人在同時代(約1878B.C.)的記載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沒有發現實物。
在中國,秤的出現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經製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
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的銅衡桿,這種衡器即不同於天平也不同於後來的稱桿,但與不等臂天平類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秤
『玖』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什麼人發明的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發明。還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種懸掛式的雙盤秤來稱麥子。這種秤有兩個秤盤,分別懸掛在秤梁的兩端。
『拾』 7旬大爺製作傳統老秤40年,200年前體重秤長什麼樣
寶應縣射陽湖鎮的臧陳古街曾是一條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老集鎮。這里存留著射陽湖人太多的回憶,同時也保留有許多當地傳承許久的傳統工藝。老匠人嚴正東就從事著其中之一,已近古稀的他,大半輩子都在干著一件“公平事”—製作傳統桿秤,一干就是40年。
最讓嚴正東感到遺憾的是自己這門手藝面臨失傳的危險。“花時費力做出來的這桿秤,只能賣20元到70元不等。而且如今桿秤被電子秤取代,一年總共才做上十來根,根本賣不出多少桿秤,沒有人稀罕這玩意兒。我兒子也不願學這門手藝,我怕以後沒有多少人會這門手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