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起看看美國人過新年都有哪些習俗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
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還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到除夕之夜,他們就舉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會」,一家入圍在篝火旁邊,載歌載舞,談笑風生。待至晨曦微露,他們再把破舊衣物付諸一炬,作為除舊迎新的象徵。
除夕活動,常常持續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鍾。到元旦這一天,通常比較安寧、閑散。許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後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電視、吃頓新年飯。
雖然元旦並不是最熱鬧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舉行極富地方色彩的慶祝活動。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花會,這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新年慶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亞農村的一些俱樂部成員,每逢柑桔成熟季節,使用鮮花裝飾自己的馬車,在村裡搞一些小型慶祝活動。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十里長街布滿鮮花的盛大慶典。五六十輛完全用鮮花、特別是用玫瑰花紮成的彩車徐徐而行,長達數英里,車上還有用鮮花做的各種模型。這不儀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擁街頭,而且還吸引上百萬的電視觀眾。
在費城,有長達10小時之久的化裝遊行。這種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中葉定居於特拉華河沿岸的瑞典與英國移民[微博]的習俗。當年他們總是身著盛裝在鄉村舉行新年慶祝遊行。今日費城的化裝遊行固然比當年更有組織,但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參加遊行的人們,有的裝扮成小丑,有的化裝成婦女(按照古老習俗,這個遊行不允許婦女參加),隨著彩車,載歌載舞,人流如水,熱鬧非凡。每年參加的入數總在一兩萬左右。
此外還有不少州舉行元旦足球賽。鮮花盛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杯足球賽;盛產棉花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賽;甘蔗產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有糖杯足球賽;後來又新出現佛羅里達州傑克森維爾城的鱷魚杯賽,以及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城的太陽杯賽等等。
美國人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就是在新年許願立志,他們稱之為「新年決心」。這決心通常不是什麼宏圖大志,而是一些朴實而實際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煙」,或者「我要好好對待鄰居」等等。他們總是坦率地講給大家聽,以期得到監督和鼓勵。
B. 求動漫人物過新年的圖片,誰都行。^_^
你好,我是兔兔禿90,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C. 過新年手抄報兒童畫2016兒童過新年繪畫圖,要怎麼畫
網路圖片有。可以以元宵節為主題畫 燈籠可以多畫些
現在,已經臨近了大年三十,過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了。城市間喜氣洋洋,充滿了歡聲笑語。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的新兒童,我們正處於有福享,沒苦吃的時代:天天穿新衣服,就像天天都是過年過節一樣,從來不會因為沒有新衣服穿而過不了年而發愁過,而從來不會因為好不容易有了一件新衣服穿就高興地歡蹦亂跳,令我們發愁的是買不到「阿迪達斯」、「耐克」、「李寧」等名牌的衣服過年而被有這些一副過年的同學取笑,而能夠令我們高興得歡蹦亂跳的卻是過年收到一份有一份的紅包、壓歲錢。但是,我們可曾想過:在我們的上一輩,他們的童年是怎麼度過的?沒有「阿迪達斯」、「李寧」、「耐克」,沒有紅包、壓歲錢,他們的年,是怎麼過的呢?
是的,比我們年長一輩的長輩,他們的童年的確沒有那些所謂是名牌的衣服,褲子和鞋子,也沒有再低檔些的服裝,他們只有布衣服、棉布褲、破布鞋,但這些在他們的眼中,卻也是一種「名牌」,這是只有他們在特殊的日子裡才能得到的享受。
現在,我們過年是一邊吃著大魚大肉,咪著小酒,喝著飲料,一邊對著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而二十、三十年前,我們的父母也是坐在大圓桌上,也是一家老小,但是,他們沒有大魚大肉,也沒有洋酒、飲料,他們只有雞蛋,只有一些小菜,就已經滿足了。而我們呢?我們卻在處處都要挑三揀四,說這個不好吃,又說那個不和自己的胃口,從來不幫父母們省事兒。
聽過父母們兒童時代的孩子們,難道,我們不應該幫父母們省心,省事兒嗎?難道,,我們不應該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嗎?
D. 中國的各個民族怎樣過新年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苗族婦女的衣著美觀、大方,大襟上衣綉有花飾圖案,下身穿百褶裙,猶如開屏的孔譽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苗族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虹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習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戀愛: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歡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的佳日舉行,這種活動實際上是青年男女的擇偶盛會。跳月時,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選所歡,互相求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戀愛舞。皓月當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著蘆笙,搖著小鈴,唱著情歌匯集到了跳月場。小夥子們吹著蘆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們搖著小鈴排成一排在後面,按傳統的規矩和動作開始跳舞。在蘆笙和鈴聲的伴奏下,隊伍不斷地變換隊形和動作,時而結成幾個大圓圈,時而變成花瓣狀,時而穿梭來往,時而插花交錯。共間夾雜著姑娘和小夥子的歌聲,歡笑聲和驚叫聲,場面十分熱烈。跳舞的時候,男女間可以嬉笑逗趣,小夥子可以把蘆笙吹到姑娘面前求愛,甚至可以用舞蹈動作碰撞對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綠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擲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擲二次、三次。場內的人們跳累了,可以坐到場外休息,場外圍觀和休息的人們又來接著跳,這樣輪流著一直跳到天亮。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到場外的草棚里去吃東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場外互相對歌,也可以跟剛剛結識的舞伴竊竊私語,談情說愛,也可以邀約自己的戀人到場外的僻靜處去互表衷腸,盟定終身。總之,一夜跳月下來,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夥子成為戀愛人。有的終成眷屬。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幾禁忌:參加苗族的婚禮、喪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喪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 群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產婦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干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干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裡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背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絕大多數的回民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風俗不吃豬肉,以牛、羊、雞肉為食。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教歷九月為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 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禮儀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里,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濕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布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亂蝗鍘=倘站旁攣��攏�庹�?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實行族內婚,少數與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則上要求對方隨回族習俗生活。齋月一般不結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稱做"歸真",實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時眾親友爭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紗,不哭喪,不鳴鞭炮,不搞弔孝活動。
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綉,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_蘓`鯡`錏` 回答採納率:30.6% 2008-12-22 19:58 檢舉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好(0)不好(0) 相關問題
• 過新年各地的習俗是什麼?
• 過新年有多少習俗
• 北方過新年有什麼習俗?
• 開心過新年,該怎樣才能體現民族風格呢?
• 過新年我們為什麼有放炮的習俗?
其他答案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E. 關於過新年的情景畫(圖片)
F. 國外的唐人街是怎麼過新年的
每年的春節,唐人街都會變成節日海洋!(圖片來自東方IC)
這里的華人同胞們盛裝出席一年一度的春節巡遊活動!(圖片來自東方IC)
舞龍對中國新年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圖片來自東方IC)
處處都是中國紅,處處都是張燈結綵。(圖片來自東方IC)
不管平日多麼辛勞,過年了,大家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圖片來自東方IC)
這一天也是全城的節日,大家都涌到唐人街來看節慶表演(圖片來自東方IC)
熱鬧非凡的舞龍表演。(圖片來自東方IC)
京劇臉譜Cosplay!(圖片來自東方IC)
慶典在英國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舉行。(圖片來自東方IC)
中國龍,就是比國外的更加威武精神!(圖片來自東方IC)
現場人頭涌涌(圖片來自東方IC)
G. 跪求春節的資料和圖片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相互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參考資料:《教師教學用書》
H. 過新年怎麼發朋友圈
除夕夜,辭舊迎新。祝你新年快樂!
2016-02-07 福娃 祝福語大全
除夕之夜熬一宿,
平安快樂跟你走;
大年初一扭一扭,
健康幸福樂無憂;
大年初五破五餃子咬一口,
升職加薪全都有。
恭賀新禧,
願幸福快樂永遠與你攜手!
我向東方收集了些吉祥,
打西邊採摘了些安康,
自南面聚攏了些幸福,
朝北方收購了些如意,
只為在除夕這天送給你四面八方的祝福
不趕早,不趕巧,
祝福來得剛剛好!
不送金,不送銀,
輕輕送句除夕好!
猴年的鍾聲就要敲響,
鞭炮就要點燃。
穿一穿新衣,放一放煙火,
看一看春晚,包一包餃子,
謝一謝父母,逗一逗孩子,
發一發簡訊,祝一祝朋友,
樂一樂除夕,笑一笑過年。
除夕是句號,
歸納羊年的美好!
初一是冒號,
開啟猴年的吉兆!
初一是感嘆號,
吹響幸福號角!
除夕是刪節號,
刪節掉郁悶煩惱!
祝你猴年畫滿幸福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