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後背血點陣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台式電腦組裝櫃圖片大全 2025-07-27 20:03:19
立體手機壁紙圖片 2025-07-27 20:03:18
女人內褲性感真人圖片 2025-07-27 19:50:14

後背血點陣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22 14:06:44

❶ 身體背部都有哪些穴位,分別位於何位置

事實上,能抑制惡心的經穴在心窩到腹部的位置,包括了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三個經穴。
當身體不適或暈車、酒醉時,用手指尖使勁地在心窩處上下摩擦,約經二三分鍾後,惡心就會自然停止,且能消除掉胃的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
此法簡單且隨時可進行,最好將它牢記心裡。

❷ 求人體背部穴點陣圖及所對應的內臟器官位置

詳細的穴點陣圖有,不過要講到治療病症,不可能有很詳細的,中醫講究單人單治。 打個比方,你頭疼可能是風邪,也可能是火毒。 如果只是按摩穴位緩解局部疼痛什麼的,建議你去買書,那個比較靠譜些。

給你個地址,比較符合你的要求,但好像還是不能滿足你的條件,先看看吧
http://ee.uuhp.com/~comte/b/xueweitu/index.html

❸ 背部拔罐穴點陣圖

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如下圖所示:

切記拔完後不要洗澡,不要皮膚暴露。以免再次受風,等印記消差不多時在洗澡。

(3)後背血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網路-拔罐

❹ 背部從屁股到肩膀有哪些穴點陣圖

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有天宗穴、秉風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臑俞穴;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有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小腸俞穴,胞肓穴,膀胱俞穴,秩邊穴等。督脈有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靈台穴,至陽穴,筋縮穴,中樞穴,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

❺ 背部拔血罐穴點陣圖片

背部拔血罐穴點陣圖片

說的嚇死人的,不是一直都叫拔火罐嗎。好多圖,我只拍了幾張,有的穴位重復。

❻ 背部拔火罐穴點陣圖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2005-9-20 0:0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科名片拔火罐穴點陣圖,一本醫學書籍名稱,全名《中醫拔火罐穴點陣圖 》,由廣州市好輕松醫療科技出版,書中掛圖分正面、背面兩張,介紹了常用刮痧區位、穴位等,說明書中介紹了刮痧方法、常見病刮痧取穴等,該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中醫按摩、刮痧...、拔火罐治療工作,臨床經驗豐富。 編輯本段拔火罐的功能【 拔罐器的特點】: 好輕松拔火罐器其吸收了傳統罐具的優點,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了傳統拔罐的缺點,使中醫古老的拔罐法又煥發了青春。好輕松拔罐器的主要特點是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於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於掌握拔罐時間,較之傳統意義上的火罐,療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無燙傷之優,操作簡便,A不易破碎,所以既適用於醫院,又更廣泛的適用於家庭。 ◆不用電、不用找穴位、看圖即會。 ◆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拔罐療法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用具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❼ 人體後背穴點陣圖,完整圖

人體背部穴位主治:

1、絡卻穴、玉枕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視物不明、鼻塞、熱病無汗、失眠。

2、百會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

身體方面:頭暈目眩、失眠、心煩、健忘、耳鳴

3、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體方面:失眠多夢、頸椎病、頭暈耳鳴、手腳麻木、鼻炎、胸悶、落枕;

皮膚方面:魚尾紋、面部皺紋、毛孔粗大、皮膚過敏、油脂旺盛、暗瘡。

4、大杼穴、風門穴

身體方面:咳嗽、胸悶氣喘、鼻塞、肩背酸痛、傷風、咳嗽;

皮膚方面:神經性皮炎、額頭膚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闕陰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體方面:感冒咳嗽、心慌驚恐、面紅發熱、失眠健忘、身熱頭痛;

皮膚方面:紅血絲、毛囊炎、過敏性皮炎

6、靈台穴、至陽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關穴

身體方面:虛胖、乳房鬆弛、煩悶不安;

皮膚方面:面色青黃、眼袋、皮膚粗糙

7、筋縮穴、中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陽綱穴

身體方面: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內分泌失調、心煩易怒、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皮膚粗糙、皺紋、面色穢濁、色素沉積、口唇蒼白無華。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倉穴

身體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瘡、腹瀉、腰背疼痛、體內濕氣、腹脹、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酒渣鼻、暗瘡、紅血絲、眼瞼浮腫、面黃浮腫、面色潮紅、油脂旺盛、嘴周痤瘡、脂溢性皮炎。

9、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肓門穴、志室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腰酸痛、口乾唇燥、腳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皮膚方面:黃褐斑、黑眼圈、暗瘡、面色蒼黃、膚色晦暗滯濁。

10、腰俞穴、長強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胞肓穴、秩邊穴

身體方面:泌尿不暢、痛經、子宮內膜炎、便秘、性冷淡、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皮膚乾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陰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經痛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便秘、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宮性肝斑、處女性肝斑、面色蒼黃、暗啞無光。

12、承扶穴、股門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便秘、痔瘡、臀部炎症。

13、合陽穴

身體方面: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性內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痔瘡、便秘。

15、跗陽穴、昆侖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膝關節炎。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病症,以及熱性病症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症。


人體背部有各臟器的背腧[shù]穴,這些穴位在功能上與各臟器相對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感冒等病變。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將特定中葯(如甘遂、細辛等)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使人體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驅逐內伏寒邪、補益人體正氣的目的。

伏日為庚日,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故天灸善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療哮喘往往選取肺俞、定喘、風門等,以宣通肺氣,從而防治哮喘的發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獃等症。

③心臟疾患尤其是心痛時本穴如有反應,在巨闕穴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②有棱狀結節並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症。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

②按得棱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症狀。

③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❽ 背上的穴位有哪些

背上的穴位如圖。

❾ 背部穴點陣圖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陽穴、曲垣穴、腰陽關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門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風門穴、肝俞穴、腎俞穴、厥陰俞穴、 小腸俞穴、肺俞穴、膽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腸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關元俞穴、膀胱俞穴。

補:靈台穴、筋縮穴、中樞穴、懸樞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風穴、臑俞穴、肩貞穴、大杼穴、督俞穴、氣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長強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胞肓穴、秩邊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等人體經絡上 經典穴位推薦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發熱並向小腹放散。

風門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常用於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頸項強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肩胛骨內緣,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於咳嗽、氣短、健忘、遺精、陽痿、盜汗及諸虛百損的治療。

至陽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靈台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補益腦髓,強壯腰腎,止咳定喘,聰耳明目。適用於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健忘失眠、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氣喘、腎不納氣、小兒發育不良、諸虛百損等病症。有全身強壯作用,對腎虛、腎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痛的感覺,用力不可過大,時間可稍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