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張氏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手機圖片怎麼手繪雲朵 2025-07-27 22:15:03
如何將網路圖片存入電腦 2025-07-27 22:06:23
西域風情女人圖片 2025-07-27 21:57:13

張氏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22 00:39:25

❶ 張氏圖騰圖片

❷ 個性張氏手機壁紙圖庫

6隨後會顯示當前選定牆紙的預覽界面,如果喜歡的話,點擊屏幕下方的「設定」按鈕,

7牆紙可以設置鎖定屏幕和主屏,我們這里設置主屏為例,

❸ 張氏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3、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4、張飛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5、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3)張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❹ 張氏家族的起源和名人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 起源源流

  •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張氏家族名人:

    1. 張儀(?-公元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於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公元前309年,張儀去世。

    ❺ 百家姓氏大全唯美文藝壁紙張姓圖案

    圖片:

    (5)張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

    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❻ 張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哪些

    張姓主要源於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1、張麗華(559年—589年),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妃子。張麗華出身兵家,聰明靈慧,有辯才,而且記憶力很強,因此深得陳後主喜愛,為陳後主生有二子。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滅亡陳朝,張麗華因「禍水誤國」被長史高熲下令斬殺(一說被楊廣下令斬殺)。

    ❼ 張姓的由來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 得姓始祖

    •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❽ 微信頭像圖片大全百家姓張

    圖片:

    (8)張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3、得姓始祖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❾ 張姓的起源歷史 張姓圖騰 張姓有哪些名人 張姓知識

    張姓是我國當代第三大姓,相傳出自黃帝,是黃帝第五子揮的後代。據明嘉靖年間張浚等纂修的《張氏統宗譜.得姓郡望》稱。「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這是說,張氏得姓於黃帝之子揮、母名彤魚氏。揮因發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亦即弓長,二字相合,正是「張」字,這樣便有了張姓。此後,揮的後代世居清河郡(今山東臨清),而清河也就成了張姓的一大郡望。

    張姓因為是大姓,來源眾多,分布廣泛。其郡望除上述一支外,又有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等多支。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只寫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的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探訪,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在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表彰。從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為榮,開始以「金鑒」為堂號。

    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一。明代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

    從古到今,張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拭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行(俗姓張)的子午線測量,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張騫的交通西域、張居正的萬曆改革、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理論、張學良的兵諫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無不都是張姓人對歷史和文化的重大貢獻。 張姓起源

    張姓是中華大姓之一。自古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張姓居首位。當代,據人口普查,國內外張姓人口逾

    億,略少於李姓、王姓,是我國第三大姓。

    關於張姓起源,歷代史書多有記述,且多是大家名著,其中.戰國時期史官所著《世本》 (秦嘉謨輯補本)

    曰: 「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唐代史學家林寶,奉唐憲

    宗詔命,在「窮究舊史」、「諸家譜牒無不參詳」的基礎上,撰成《元和姓纂》。該書對張姓起源的記述與《世本》

    完全相同。此外,北宋歐陽修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南宋鄧名世的《古今姓氏

    書辯證》、清乾隆朝重修的《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等等,這些史書,均和《世本》、 《元和姓纂》的記述基本

    一致。《世本》、 《元和姓纂》關於張姓起源的記述,符合歷史實際,明確了三大問題:一是明確了張姓的得姓始

    祖是揮:二是明確了揮的身世,是黃帝之孫,青陽之子;三是明確了揮得姓的根本緣由是「觀弧星始制弓矢」。

    關於張姓得姓始祖是揮,歷代史學家認識一致,只有南宋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三》中提出了「張姓始祖

    解張說」。他說, 「按晉國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也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解張所處的

    時代在春秋時期.早在西周宣王時代就有一位叫張仲的人,以孝友著稱。《詩經·小雅·六月》: 「侯誰在關,張

    仲孝友」即是歌頌他。所以.鄭樵關於「張姓始祖解張說」不是「不可疑也」,而是根本不能成立!關於揮為「黃帝

    之孫、青陽之子」的記述,查閱古今史籍,雖有爭議,但多持此說。春秋時代史學家左丘明著《國語·晉語》曰:

    「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姬、己、酉、祁、滕、箴、任、

    荀、僖、姞、儇、依是也。」 《國語》是我國最古老的史書之一。《國語》關於黃帝之子得姓情況的記述,是我們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經典記載,頗具權威性。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黃帝之子所得十二姓中沒有張姓,事實上排除了

    揮是「黃帝之子」,自然承認了揮是「黃帝之孫」,也排除了「張」是黃帝賜姓說。因為.揮得姓的根本緣由是他首

    創弓矢,這在當時的確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揮如是黃帝之子,又有這么大的貢獻,是不可能不予褒獎賜姓

    的。關於揮為「青陽之子」說,歷代多數史學家認識一致,只有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南宋王應麟《

    姓氏急就篇》在青陽之前又加「少昊」二字是不妥的。因為,當時有兩個青陽氏,一個是玄囂青陽氏,一個是少昊青

    陽氏。據當代族史研究成果:少昊是東夷族,非黃帝血脈,揮之父只能是玄囂青陽氏。

    當代民族源流學家何光岳先生關於「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的論述.為研究張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著名族史

    專家謝鈞祥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張姓起源於濮陽。根據他的這一研究成果,河南冬陽影視公司於1992年在張姓

    起源地濮陽,攝制了中國百家姓系列片首集《張氏源流》,在河南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台播放,在海內外

    ❿ 張姓的由來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 得姓始祖

    •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