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體一共有多少條經絡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1)一共多少經絡穴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中醫上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
經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❷ 人體的穴點陣圖是
人體108要害穴位
0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0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0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0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0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0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0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0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09、素膠: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❸ 人身上共有多少穴位,分別是什麼
720個。
部分穴位: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曲澤穴、築賓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
天突穴、氣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肋頭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靈墟穴、神封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雲門穴、中府穴、周榮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戶穴、譩譆穴、豐隆穴。
(3)一共多少經絡穴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❹ 人體一共多少個穴位,一共多少經脈。最好給個人體穴點陣圖。經常按摩那些穴位對身體比較好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❺ 人體共有多少個穴位,多少條經絡
經脈是主幹,六臟六腑各一條,共12條,同時左右對稱地分布於左右手臂和腿。因為地位最重要,又稱12「正經」。
它們相互聯結,按照12時辰子午流注的順序,從子時開始,沿著「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的順序,每個時辰有1條經脈出於活躍狀態,從而形成一個首位無端的環,周而復始地運行。
每條經脈的穴位數如下:
手太陰肺經:11
手陽明大腸經:20
足陽明胃經:45
足太陰脾經:21
手少陰心經:9
手太陽小腸經:38
足太陽膀胱經:67
足少陰腎經:27
手厥陰心包經:9
手少陽三焦經:23
足少陽膽經:44
足厥陰肝經:14
一一列舉是不可能的了。不過網路一下,每條經絡的穴位很快找得到。網路寫得有點亂。
此外,還有經外奇穴,也就是一些分布在經脈以外的敏感點。這個就沒有確切數目了,不過至少有100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