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仿古建築其標志是什麼
一、仿古建築是指專門用於模仿與替代古代建築、傳統宗教寺觀、傳統造景、歷史建築、文物建築、古村落群,還原歷史風貌概況的建築。
二、最具有標志性的是保定老城的裕華路。保定老城以明清文化最為著名,裕華路是保定市最繁華的街道,市區范圍內90%以上的文物古跡都聚集在這條道路兩側。然而隨著歲月變遷,許多古建都已不復存在。面對有歷史不見歷史風貌、有文化不見文化景觀的尷尬,許多專家和市民都呼籲還原這條老街的歷史風貌。
② 中國十大名樓
1.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坐落在海拔高度為61.7米的蛇山頂上,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黃鶴樓一共有五層,高51.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李白有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岳陽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的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全樓高達25.35米,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其四柱高聳,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了,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宋人范仲淹有《岳陽樓記》。
3.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東岸,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波海內外的千古名閣。因初唐詩人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聞名天下。巍峨雄壯的建築表現出「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其丹柱碧瓦,畫棟飛檐,斗拱層疊,門窗剔透。王勃有文《滕王閣序》。
4.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名鸛雀樓,因時有鸛雀棲於其上而得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詩因樓作,樓因詩名,一首《等鸛雀樓》使其名揚天下。登上鸛雀樓頂層,遠望山巒魏巍,俯瞰大河滔滔,千里盛景,盡收眼底。
5.蓬萊閣
蓬萊閣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丹崖山巔,是由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等6個單位和附屬建築組成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面積18500平方米。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的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6.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現存建築為清代同治3年(1864年)改建,是一座木結構的三重檐,四攢尖頂式樓閣,高三層,18米,面闊17米。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金蘭湖光山色而得名。
7.閱江樓
閱江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西北,瀕臨長江。因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而聞名於世。樓高52米,共七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珠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因其古典的皇家氣派,被譽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8.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市中心,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閣與古城牆及天心公園其他建築巧妙融為一體。基址占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
9.鍾鼓樓
鍾鼓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市中心,鍾鼓樓為磚木結構,是古城西安的象徵,現為我國古代遺留鍾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鼓樓為目前我國所存較大的鼓樓之一,以歇山式重檐三滴水為建築形式。
10.天一閣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為明朝隱退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③ 佔地面積300平方左右仿古建築
都是仿古建築圖片
http://image.haosou.com/i?src=360pic_normal&q=佔地面積300平方左右仿古建築
④ 仿古建築屋頂有哪些樣式
建議網路圖片仿古建築屋頂,或者千圖網、昵圖網、素材中國等等素材網站上直接搜索圖片,都會有不錯的設計。
⑤ 杭州清河坊仿古建築圖片
什麼仿古,杭州河坊街的古建築都是在真正的古老建築的基礎上修舊如舊的,不是重新建造的仿古建築~!是跟一些城市那種完全重建的仿古建築不同的。 所以你的問題根本就問錯了,也沒答案。
⑥ 中國古代建築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稱為「四阿頂」,宋朝稱「廡殿」,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中華文化圈國家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於佛寺建築。之後常用於各類別建築。
故宮
[1]編輯本段中式建築屋頂的分類
第一位:重檐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 第二位:重檐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 第三位:單檐廡殿頂。重要的建築。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築。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民居。 第七位:卷棚頂。民間建築。 無等級:攢尖頂。亭台樓閣。 [2]編輯本段廡殿頂的形式
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俗稱」四大坡「,是
重檐廡殿頂
「四齣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據《周禮·考工記》載:「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頂,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自從西周時代屋頂使用瓦件之後,人們對瓦當與屋脊逐漸重視,因為屋面兩坡相交的地方必須把屋脊搭蓋好,才不致漏雨,故該建築形式逐漸形成,實物以漢代闕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3] 重檐廡殿頂: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古建築物中,只有太和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採用此種殿頂。 單檐廡殿頂:其外形即重檐廡殿頂的上半部,是標準的五脊殿,四阿頂。故宮中配廡的主殿,如體仁閣,弘義閣等均是。編輯本段廡殿頂與社會等級
建築等級主要通過對財富(包括人力)的消耗來體現,建築的尺度、材料的貴重程度、裝飾的精細程度等成為表現建築等級的主要因素,但中國古代建築也有一些等級因素並不是財富消耗的體現,而另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比如屋頂形式的等級、建築色彩等級等。 如果說懸山的復雜程度明顯低於廡殿及歇山,因此等級較低的話,廡殿和歇山的技術復雜程度則難以排出高下,不能將其等級差異歸結於財富的消耗,在東亞范圍內來看,廡殿等級也未必高於歇山,如韓國朝鮮時代的景福宮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門用廡殿。 中國古代廡殿等級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和二者的技術地域來源及北方的正統政治地位有關。歇山的出現要晚於廡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後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並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並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廡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廡殿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唐令:宮殿皆四阿)。 與這一問題類似,殿堂式和廳堂式構架的等級問題、鋪作形式漢唐間的發展問題等都可以從南北方技術源流差別和北方正統地位方面來思考。 廡殿頂簡易變落舍:東南沿海,多暴雨台風,鄉民以草結廬,屋頂參照廡殿頂作成流線型,減小阻力以抗強風,並有利於屋頂雨水順勢流下,稱之謂「落舍」,亦有朝風一面作成單落舍屋頂。編輯本段廡殿頂的特徵
以土木結構為主流的中國古代建築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其屋頂的造型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築體系的屋頂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是向內凹曲的。 從外觀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凹曲屋面的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飛動之美。在宋代建築學名著《營造法式》中,介紹了這種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先定舉高,再將桁枋按一定衰減規律向下折降,最終形成屋面的凹曲線。這種方法叫做「舉折」。[4]編輯本段廡殿頂建築的文化內涵
通過「舉折」技術建造的凹曲屋面,不僅造型優美,還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說和「天人合一」觀念在建築上的生動體現。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圓與畫圓的「規」聯系在一起,地方與畫方的「矩」聯系在一起,建築物上圓(以曲線表示)象天象規,下方(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表示)法地法矩,通過法天象地表現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與古代天地人學說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符合「天人合一」學說。 《易經》中的大壯卦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符號象徵,它同樣也反映了「天圓地方」的觀念。大壯卦上面的兩個陰爻代表凹曲的屋頂,下面的四個陽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根據這個模式建造的建築外柔內剛,曲直互補,剛健而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古建築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為26度~30度,這個角度非常接近太陽黃道與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夾角,這也是古建築屋頂象徵天的文化內涵。[5] 重檐廡殿頂的故宮太和殿
單檐廡殿頂 故宮弘義閣
重檐廡頂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寶殿
日本東大寺的大佛殿採用重檐廡殿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