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深水寄居蟹有多少品種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圖片識人的方法有哪些 2025-05-16 21:27:05
翡翠手機逆光圖片大全 2025-05-16 21:22:31

深水寄居蟹有多少品種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05 01:43:42

❶ 有人知道在海邊的寄居蟹最長的壽命是多少嗎還有他們都吃什麼

寄居蟹又別人稱為「白住房」、「干住屋」。它的鼎鼎大名是由於它常常吃掉貝殼等軟體動物,把人家的殼占為己有。

寄居蟹多產於黃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邊,通常能在曬彈劾海邊的岩石縫里找到它,有時還在竹子節、穗椰子殼、珊瑚、海綿等等其他地方看到它。隨著它的長大,他會換不同的殼用來寄居。

目前,已知的寄居蟹品種有幾十種。而在中國,較常見的是方腕寄居蟹和櫛螯寄居蟹。最大的寄居蟹所寄居的海螺直徑可以達15厘米以上。

寄居蟹介紹
十足目(Decapoda)歪尾次目寄居蟹總科和陸生寄居蟹總科的概稱。其外形介於蝦和蟹之間,多數寄居於螺殼內。體形長,分頭胸部及腹部。頭胸部具頭胸甲,但不覆蓋最後胸節。頭胸部前部較狹窄,鈣化較強,後部擴展較寬,角質或完全膜質,有明顯的頸溝。腹部長,曲卷或直伸,少數種寬短,多不對稱。

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寄居蟹科(Paguridae)和陸寄居蟹科(Coenobitidae)。為了避難與保護身體寄居在空螺殼(如蛾螺〔whelk〕或濱螺〔periwinkle〕)或其他中空物體內的蟹類。

寄居蟹總科包括有寄居蟹科,擬寄居蟹科,石蟹科等,常見的如大寄居蟹(方腕寄居蟹),體形很大,大螯長度超過10厘米,兩螯表面和邊緣生有許多刺狀突起,步足上有刺。陸生寄居蟹總科包括活額寄居蟹科,陸生寄居蟹科、螯蓋寄居蟹科等,常見的如艾氏活額寄居蟹和下齒細螯寄居蟹。全世界已知近1000種,中國約100種。多數為暖水種,黃海有少數冷水種。

寄居蟹除少數種類外,一般體軀左右不對稱,腹部較柔軟,可捲曲於螺殼中(見圖)。尾節也常不對稱。眼柄基部有眼鱗。第1觸角柄常折疊,第2觸角柄基部多具一棘。第3對顎足的基節或相鄰接,或左右分離。螯肢一對,具強壯的螯,為取食御敵用。第1、第2對步足較長,爬行用第3、第4對步足一般很小,有角質褥,可支撐著螺殼內壁,使體軀穩定。雄性生殖孔在第4對(末對)步足的基節上開口。雌性生殖孔在第2對步足的基節上。腹肢退化,兩側多不對,常常只存在於一側。雌性較發達,作抱卵用。尾肢和尾節左面常較右面發達,有粗糙的角質褥。這種特化了的尾扇用來鉤住螺殼內部,不致被拉出。當體軀逐漸長大時,能隨時調換較大的空螺殼。生活在潮間帶的種類常行動活潑,在深海的種類較遲鈍。以小的或死的動物為食。陸棲種為雜食性。雄性常比雌性大。為了爭奪雌性,兩雄常相爭斗。平時多在海邊或淺水內爬行,如遇危險,即縮入螺殼內,並以螯足塞住螺口。少數穴居的或寄居在角貝和蠕蟲直管內的種類,腹部不彎曲。寄居蟹常與其他動物共生,如艾氏活額寄居蟹的大螯上常著生海葵,另有些寄居蟹,寄居在海綿動物或腔腸動物體內,由於這兩類動物能繼續生長,由此寄居蟹可以不必常調換新居。

下齒細螯寄居蟹在螯足的長節下面內緣有一列齒,後端一齒特大。能夠摩擦發聲。

寄居蟹大的可以食用,特別是大螯的肉味很鮮美。小的可作家禽飼料或鉤餌。寄居蟹可做中葯。

寄居蟹分布
世界性分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爾也在陸上或樹中。腹部柔軟,不對稱,常向右盤曲。兩對觸角和4對足。第1對足變形為螯,右螯較大,體縮入螺殼時用以擋住殼口。第2、3對足用以爬行。第4對在腹部末端,用以抓住螺軸。雌蟹的腹部附肢用以攜卵,直到孵化。幼體孵出後立即進入水中尋找空殼。身體長大時,離開原來的螺殼尋找並遷入較大的新居。

某些寄居蟹住在植物莖管中。陸寄居蟹屬(Coenobita)的半陸生的熱帶種除螺殼外,還住在竹節、裂開的椰殼和其他物品內。Pylocheles屬棲於印度洋深水,生活於竹節中。Xylopargus屬見於西印度洋180�6�5360公尺(600�6�51,200呎)深的水中,棲身於圓筒狀的空心木頭中。其他種類棲身於珊瑚或海綿中,有些種類與其他動物共生。Pagurus bernhars(即Eupagurus bernhars)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常見,呈鮮艷的紅色,常在殼上攜帶一個或多個海葵。盜蟹(robber crab)原產於南太平洋島嶼,陸棲,已放棄居住螺殼內的習性。大寄居蟹(Pagurus pollicaris)見於北美大西洋沿岸水域,淺紅褐色,長約10�6�512公分(4�6�55吋)。P. longicarpus形小,見於美國大西洋沿岸水域,螯圓柱形。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區常在珊瑚礁的潮間帶上部,翻開積水處的石塊,常能發現不少的光掌硬殼寄居蟹和細螯寄居蟹,它們行動迅速,會快速的逃逸躲藏。另外由於潮池裡面的生態條件比較溫和,不會受到波浪的沖擊,低潮時也能保有水份,多數寄居蟹會聚集在潮池的邊緣,或是池裡的石塊下方。蘭嶼珊瑚礁高潮線的潮池由於日照曝曬,溫度很高,鹽度變化也大,但有塞氏硬殼寄居蟹和光掌硬殼寄居蟹棲息著。

以垂直分布來看,陸寄居蟹僅棲息於海濱濕地上,細螯寄居蟹僅棲息於高潮間帶,硬殼寄居蟹分布於整個潮間帶和淺亞潮帶,真寄居蟹則廣布於潮間帶、淺亞潮帶、淺海域。以台灣研究較仔細的硬殼寄居蟹為例,此屬寄居蟹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間帶和亞潮帶,特別是珊瑚礁和岩礁平台,它們是大多數硬質海岸上的優勢種類,在台灣海邊也很容易發現。不同的硬殼寄居蟹的棲所范圍並不相同,有些種類只出現在潮間帶,例如光掌硬殼寄居蟹和塞氏硬殼寄居蟹;有些則常出現在淺亞潮帶,例如蓋氏硬殼寄居蟹、關島硬殼寄居蟹、微小硬殼寄居蟹;然而有些種類則是潮間帶和亞潮帶都能發現,例如隱伏硬殼寄居蟹;另外的罕見種類則是出現在淺亞潮帶以下的海底,例如線足硬殼寄居蟹和優美硬殼寄居蟹。大多數硬殼寄居蟹的行為並不活躍,常會倒吊於岩石下或停留在陡峭的斜坡上,在淺亞潮帶則多聚集在珊瑚叢枝頂端,當硬殼寄居蟹感受到有干擾時,會立即縮入殼內,使自己掉落到叢枝深處,讓敵人很難捉到它,是一個很有效的避敵行為。

與刺胞動物共生
任何兩種生物住在一起的情況稱為共生。寄居蟹所背負的殼是底棲生物良好的硬基質,其上有非常多的生物與之共生。其中刺胞動物(特別是海葵和水螅蟲)為體型較大同時也是研究較為詳盡的。

大多數寄居蟹與刺胞動物的共生關系並非是絕對的,其間的關系亦非一對一;多數的關系是互利共生,海葵的刺絲胞能提供蟹某些程度的保護;而海葵可在殼上獲得棲息的硬基質、在蟹覓食時可獲得碎屑。水螅蟲也能提供寄居蟹一些程度的保護,並避免其它大型有害的附生物在殼上形成聚落;而水螅蟲除了可獲得碎屑外,也能藉以避免被底質淹沒,甚至當寄居蟹聚集時也能促進水螅的有性生殖。

在建立寄居蟹和海葵的共生關系時,雙方均可能採取主動,視種類而異。兩者均有固定的行為過程完成此關系,亦可以人為方式來觸發此一行為過程。寄居蟹會把海葵置放在殼上的適當位置以獲得重心的平衡或有效的防禦敵人。無捕食者存在時,寄居蟹會逐漸喪失獲得海葵的行為,然而有捕食者時,此行為會立即恢復。優勢個體可自劣勢者取走海葵這一資源。

寄居蟹怎樣搬家
寄居蟹的房子就是海螺殼,寄居蟹長大後,必須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房子,就向海螺發起進攻,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後,鑽進去,用尾巴鉤住螺殼的頂端,幾條短腿撐住螺殼內壁,長腿伸到殼外爬行,用大螯守住殼口。這樣,它就搬進了一個新家。

海棲與陸寄居蟹
首先,關於發現的地點,一般海棲的寄居蟹會在海洋里或海灘礁岩淺水裡發現,而陸寄居蟹則在海灘沿岸等內陸地帶發現。

其次便是兩對螯腳的大小,陸寄居蟹的左螯腳比右螯腳大,而海棲寄居蟹則並不一定是這樣。海棲寄居蟹的螯腳可以是相同大小,或右螯腳於左又,或左螫腳大於右。

陸寄居蟹的種類
陸寄居蟹,又名陸棲寄居蟹(英文學名是Coenobita/俗稱Land Hermit Crab),顧名思義它們不是生活在海里,而是生活在陸地上。據說陸寄居蟹在大約二千三百萬年前,從海中登上陸地,其後腹部膜質化,皮膚進化成可以吸取空氣中的酸素,並且適應了陸上的生活。

❷ 寄居蟹的品種

寄居蟹的品種

皺紋寄居蟹

俗稱灰白寄居蟹,因為它的主體顏色以灰白色為主,蟹鉗及腳部顏色多變,紅黃藍綠基本什麼顏色

的都有,體型偏小,適合新手飼養。

2.短腕寄居蟹

體色以紫色為主,還有少數粉色的,個別有紅色個體。有一個

顯著的大鉗子,眼睛圓形,棒狀眼柄。陸化程度較高,皮實又活躍。

3.草莓寄居蟹

蟹如其名,成體很容易辨認,就像草莓一樣,紅色的外殼上分布著白色顆粒,但是比草莓堅硬很多,

顏色鮮艷,討人喜歡。但是海水需求比較高,而且在飼養了一兩年之後會有明顯的褪色現象,這已經

成為眾多飼主的挑戰課題之一。

4.紫羅蘭寄居蟹

也稱深紫寄居蟹,體色多藍紫色,非常有厚重感,腹部較長,所以經常背形狀較長的螺,以便更好的保護自己。幼體以紅色、橙色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褪去,藍紫色逐漸增多。

除了以上4種常見的寄居蟹外,還有很多不常見的陸寄居蟹

比如藍莓寄居蟹、加勒比寄居蟹、紫色陸寄居蟹、棘足寄居蟹、厄瓜多寄居蟹、紅日寄居蟹等等,

❸ 寄居蟹怎麼樣 詳細點

[編輯本段]寄居蟹概況寄居蟹又被人稱為「白住房」、「干住屋」。它的鼎鼎大名是由於它常常吃掉貝殼等軟體動物,把人家的殼占為己有而得來。
寄居蟹多產於黃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邊,通常能在海邊的岩石縫里找到它,有時還在竹子節、穗椰子殼、珊瑚、海綿等等其他地方看到它。隨著它的長大,他會換不同的殼用來寄居。
目前,已知的寄居蟹品種有幾十種。而在中國,較常見的是方腕寄居蟹和櫛螯寄居蟹。最大的寄居蟹所寄居的海螺直徑可以達15厘米以上。 [編輯本段]寄居蟹介紹十足目(Decapoda)歪尾次目寄居蟹總科和陸生寄居蟹總科的概稱。其外形介於蝦和蟹之間,多數寄居於螺殼內。體形長,分頭胸部及腹部。頭胸部具頭胸甲,但不覆蓋最後胸節。頭胸部前部較狹窄,鈣化較強,後部擴展較寬,角質或完全膜質,有明顯的頸溝。腹部長,曲卷或直伸,少數種寬短,多不對稱。
Pagurus samuelis,寄居蟹的一種。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寄居蟹科(Paguridae)和陸寄居蟹科(Coenobitidae)。為了避難與保護身體寄居在空螺殼(如蛾螺〔whelk〕或濱螺〔periwinkle〕)或其他中空物體內的蟹類。
寄居蟹總科包括有寄居蟹科,擬寄居蟹科,石蟹科等,常見的如大寄居蟹(方腕寄居蟹),體形很大,大螯長度超過10厘米,兩螯表面和邊緣生有許多刺狀突起,步足上有刺。陸生寄居蟹總科包括活額寄居蟹科,陸生寄居蟹科、螯蓋寄居蟹科等,常見的如艾氏活額寄居蟹和下齒細螯寄居蟹。全世界已知近1000種,中國約100種。多數為暖水種,黃海有少數冷水種。
寄居蟹除少數種類外,一般體軀左右不對稱,腹部較柔軟,可捲曲於螺殼中(見圖)。尾節也常不對稱。眼柄基部有眼鱗。第1觸角柄常折疊,第2觸角柄基部多具一棘。第3對顎足的基節或相鄰接,或左右分離。螯肢一對,具強壯的螯,為取食御敵用。第1、第2對步足較長,爬行用第3、第4對步足一般很小,有角質褥,可支撐著螺殼內壁,使體軀穩定。雄性生殖孔在第4對(末對)步足的基節上開口。雌性生殖孔在第2對步足的基節上。腹肢退化,兩側多不對,常常只存在於一側。雌性較發達,作抱卵用。尾肢和尾節左面常較右面發達,有粗糙的角質褥。這種特化了的尾扇用來鉤住螺殼內部,不致被拉出。當體軀逐漸長大時,能隨時調換較大的空螺殼。生活在潮間帶的種類常行動活潑,在深海的種類較遲鈍。以小的或死的動物為食。陸棲種為雜食性。雄性常比雌性大。為了爭奪雌性,兩雄常相爭斗。平時多在海邊或淺水內爬行,如遇危險,即縮入螺殼內,並以螯足塞住螺口。少數穴居的或寄居在角貝和蠕蟲直管內的種類,腹部不彎曲。寄居蟹常與其他動物共生,如艾氏活額寄居蟹的大螯上常著生海葵,另有些寄居蟹,寄居在海綿動物或腔腸動物體內,由於這兩類動物能繼續生長,由此寄居蟹可以不必常調換新居。
下齒細螯寄居蟹在螯足的長節下面內緣有一列齒,後端一齒特大。能夠摩擦發聲。
寄居蟹大的可以食用,特別是大螯的肉味很鮮美。小的可作家禽飼料或鉤餌。寄居蟹可做中葯。 [編輯本段]寄居蟹分布世界性分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爾也在陸上或樹中。腹部柔軟,不對稱,常向右盤曲。兩對觸角和4對足。第1對足變形為螯,右螯較大,體縮入螺殼時用以擋住殼口。第2、3對足用以爬行。第4對在腹部末端,用以抓住螺軸。雌蟹的腹部附肢用以攜卵,直到孵化。幼體孵出後立即進入水中尋找空殼。身體長大時,離開原來的螺殼尋找並遷入較大的新居。
某些寄居蟹住在植物莖管中。陸寄居蟹屬(Coenobita)的半陸生的熱帶種除螺殼外,還住在竹節、裂開的椰殼和其他物品內。Pylocheles屬棲於印度洋深水,生活於竹節中。Xylopargus屬見於西印度洋180�6�5360公尺(600�6�51,200呎)深的水中,棲身於圓筒狀的空心木頭中。其他種類棲身於珊瑚或海綿中,有些種類與其他動物共生。Pagurus bernhars(即Eupagurus bernhars)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常見,呈鮮艷的紅色,常在殼上攜帶一個或多個海葵。盜蟹(robber crab)原產於南太平洋島嶼,陸棲,已放棄居住螺殼內的習性。大寄居蟹(Pagurus pollicaris)見於北美大西洋沿岸水域,淺紅褐色,長約10�6�512公分(4�6�55吋)。P. longicarpus形小,見於美國大西洋沿岸水域,螯圓柱形。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區常在珊瑚礁的潮間帶上部,翻開積水處的石塊,常能發現不少的光掌硬殼寄居蟹和細螯寄居蟹,它們行動迅速,會快速的逃逸躲藏。另外由於潮池裡面的生態條件比較溫和,不會受到波浪的沖擊,低潮時也能保有水份,多數寄居蟹會聚集在潮池的邊緣,或是池裡的石塊下方。蘭嶼珊瑚礁高潮線的潮池由於日照曝曬,溫度很高,鹽度變化也大,但有塞氏硬殼寄居蟹和光掌硬殼寄居蟹棲息著。
以垂直分布來看,陸寄居蟹僅棲息於海濱濕地上,細螯寄居蟹僅棲息於高潮間帶,硬殼寄居蟹分布於整個潮間帶和淺亞潮帶,真寄居蟹則廣布於潮間帶、淺亞潮帶、淺海域。以台灣研究較仔細的硬殼寄居蟹為例,此屬寄居蟹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間帶和亞潮帶,特別是珊瑚礁和岩礁平台,它們是大多數硬質海岸上的優勢種類,在台灣海邊也很容易發現。不同的硬殼寄居蟹的棲所范圍並不相同,有些種類只出現在潮間帶,例如光掌硬殼寄居蟹和塞氏硬殼寄居蟹;有些則常出現在淺亞潮帶,例如蓋氏硬殼寄居蟹、關島硬殼寄居蟹、微小硬殼寄居蟹;然而有些種類則是潮間帶和亞潮帶都能發現,例如隱伏硬殼寄居蟹;另外的罕見種類則是出現在淺亞潮帶以下的海底,例如線足硬殼寄居蟹和優美硬殼寄居蟹。大多數硬殼寄居蟹的行為並不活躍,常會倒吊於岩石下或停留在陡峭的斜坡上,在淺亞潮帶則多聚集在珊瑚叢枝頂端,當硬殼寄居蟹感受到有干擾時,會立即縮入殼內,使自己掉落到叢枝深處,讓敵人很難捉到它,是一個很有效的避敵行為。 [編輯本段]與刺胞動物共生任何兩種生物住在一起的情況稱為共生。寄居蟹所背負的殼是底棲生物良好的硬基質,其上有非常多的生物與之共生。其中刺胞動物(特別是海葵和水螅蟲)為體型較大同時也是研究較為詳盡的。
大多數寄居蟹與刺胞動物的共生關系並非是絕對的,其間的關系亦非一對一;多數的關系是互利共生,海葵的刺絲胞能提供蟹某些程度的保護;而海葵可在殼上獲得棲息的硬基質、在蟹覓食時可獲得碎屑。水螅蟲也能提供寄居蟹一些程度的保護,並避免其它大型有害的附生物在殼上形成聚落;而水螅蟲除了可獲得碎屑外,也能藉以避免被底質淹沒,甚至當寄居蟹聚集時也能促進水螅的有性生殖。
在建立寄居蟹和海葵的共生關系時,雙方均可能採取主動,視種類而異。兩者均有固定的行為過程完成此關系,亦可以人為方式來觸發此一行為過程。寄居蟹會把海葵置放在殼上的適當位置以獲得重心的平衡或有效的防禦敵人。無捕食者存在時,寄居蟹會逐漸喪失獲得海葵的行為,然而有捕食者時,此行為會立即恢復。優勢個體可自劣勢者取走海葵這一資源。 [編輯本段]寄居蟹怎樣搬家寄居蟹的房子就是海螺殼,寄居蟹長大後,必須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房子,就向海螺發起進攻,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後,鑽進去,用尾巴鉤住螺殼的頂端,幾條短腿撐住螺殼內壁,長腿伸到殼外爬行,用大螯守住殼口。這樣,它就搬進了一個新家。 [編輯本段]海棲與陸寄居蟹首先,關於發現的地點,一般海棲的寄居蟹會在海洋里或海灘礁岩淺水裡發現,而陸寄居蟹則在海灘沿岸等內陸地帶發現。
其次便是兩對螯腳的大小,陸寄居蟹的左螯腳比右螯腳大,而海棲寄居蟹則並不一定是這樣。海棲寄居蟹的螯腳可以是相同大小,或右螯腳於左又,或左螫腳大於右。 [編輯本段]陸寄居蟹的種類陸寄居蟹,又名陸棲寄居蟹(英文學名是Coenobita/俗稱Land Hermit Crab),顧名思義它們不是生活在海里,而是生活在陸地上。據說陸寄居蟹在大約二千三百萬年前,從海中登上陸地,其後腹部膜質化,陸寄居蟹利用鰓呼吸,也有的說它們也會利用腹部的皮膚來呼吸,從空氣中吸取所需的氧氣。如果鰓沒有足夠的水分,便不能呼吸。所以,足夠的濕度對它們相當重要,天氣太乾燥和濕度不足的話,他們便很難生存
陸寄居蟹的分類如下:
域(Domain):真核域(Eukaryota)
界(Kingdom):動物界(Animalia)
門(Phylum):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Class):甲殼上綱(Crustacea)
目(Order):十足目(Decapoda)
亞目(Suborder):抱卵亞目(Pleocyemata)
下目(Infraorder):異尾類下目(Anomala)
科(Family):陸寄居蟹科(Coenobitidae)
屬(Genus):陸寄居蟹(Coenobita)
種(Species):參考品種介紹
品種介紹

1.Coenobita cavipes (C. cavipes) Stimpson, 1838 (凹足陸寄居蟹)
2.Coenobita brevimanus (C. brevimanus) Dana, 1852 (短腕陸寄居蟹)
3.Coenobita perlatus (C. perlatus) H. Milne Edwards, 1837 (橙紅陸寄居蟹)
4.Coenobita rugosus (C. rugo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灰白陸寄居蟹)
5.Coenobita purpureus (C. purpureus) Stimpson, 1838 (紫陸寄居蟹)
6.Coenobita violascens (C. violascens) Heller, 1852 (深紫陸寄居蟹)
7.Coenobita clypeatus (C. clypeatus) Herbst, 1791 (西伯利斯陸寄居蟹)
8.Coenobita variabilis (C. variabilis) McCulloch, 1909 (澳洲產陸寄居蟹)
9.Coenobita compressus (C. compres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厄瓜多產陸寄居蟹)
1.Coenobita spinosus (C. spino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刺足陸寄居蟹)
11.Coenobita scaevola (C. scaevola) Forskal, 1775
12.Coenobita olivieri (C. olivieri ) Owen, 1839)
13.Coenobita carnescens (C. carnescens ) Dana, 1851
14.Coenobita pseudorugosus (C. pseudorugosus/Philippine Land Hermit Crab) Nakasone, 1988
(紅日陸寄居蟹)
15.Coenobita rubescens (C. rubescens/Nigerian Land Hermit Crab) Greeff
16.Coenobita longitarsis (C. longitarsis) de Man.
17.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椰子蟹)
不過,其中有5種品種只有其名稱,其它數據一概不詳。而其中有9種陸寄居蟹現分別在美國、澳洲、日本和台灣等地被人廣泛飼養中。下列的品種介紹分別以體色,身體特徵,體型大小等等來介紹各品種的分別和特徵。
陸寄居蟹各品種的棲息環境各有不同,以棲息環境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①棲息於海岸附近,對海水的依賴度高的品種 - 橙紅陸、深紫陸、厄瓜多產
②進出於內陸地方,基本上是只依靠淡水來生活的品種 - 凹足陸、短腕陸、西伯利斯
③屬於兩者之間的品種 - 灰白陸、紫陸
分辨各品種主要看:
1.左螯腳有沒有發音器
2.螫腳有沒有長有剛毛
3.左邊第三胸足尾節
4.雄性蟹的生殖器形狀

❹ 寄居蟹有幾個品種

之前曾經介紹過陸寄居蟹共有13種,但經過多番在網上搜查後,暫時來說可以找到達17種的陸寄居蟹品種。

10.Coenobita cavipes (C. cavipes) Stimpson, 1838 (凹足陸寄居蟹)

20.Coenobita brevimanus (C. brevimanus) Dana, 1852 (短腕陸寄居蟹)

30.Coenobita perlatus (C. perlatus) H. Milne Edwards, 1837 (橙紅陸寄居蟹)

40.Coenobita rugosus (C. rugo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灰白陸寄居蟹)

50.Coenobita purpureus (C. purpureus) Stimpson, 1838 (紫陸寄居蟹)

60.Coenobita violascens (C. violascens) Heller, 1852 (深紫陸寄居蟹)

70.Coenobita clypeatus (C. clypeatus) Herbst, 1791 (西伯利斯陸寄居蟹)

80.Coenobita variabilis (C. variabilis) McCulloch, 1909 (澳洲產陸寄居蟹)

90.Coenobita compressus (C. compres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厄瓜多產陸寄居蟹)

10.Coenobita spinosus (C. spino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刺足陸寄居蟹)

11.Coenobita scaevola (C. scaevola) Forskal, 1775

12.Coenobita olivieri (C. olivieri ) Owen, 1839)

13.Coenobita carnescens (C. carnescens ) Dana, 1851

14.Coenobita pseudorugosus (C. pseudorugosus/Philippine Land Hermit Crab) Nakasone, 1988
(紅日陸寄居蟹)

15.Coenobita rubescens (C. rubescens/Nigerian Land Hermit Crab) Greeff

16.Coenobita longitarsis (C. longitarsis) de Man.

17.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椰子蟹)

不過,其中有5種品種只有其名稱,其他資料一概不詳。而其中有9種陸寄居蟹現分別在美國、澳洲、日本和台灣等地被人廣泛飼養中。下列的品種介紹分別以體色,身體特徵,體型大小等等來介紹各品種的分別,希望大家能夠更清楚了解各品種的特徵。品種介紹的資料只是本人參考各網頁內容和書籍資料,再加上自己的觀察綜合而成。如資料有錯誤,請不妨Email或到討論區來一起研究。

陸寄居蟹各品種的棲息環境各有不同,以棲息環境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①棲息於海岸附近,對海水的依賴度高的品種 - 橙紅陸、深紫陸、厄瓜多產
②進出於內陸地方,基本上是只依靠淡水來生活的品種 - 凹足陸、短腕陸、西伯利斯
③屬於兩者之間的品種 - 灰白陸、紫陸

跟據千葉縣立中央博物館研究生朝倉彰先生所著的「寄居蟹類分類學-最近的話題-陸寄居蟹科」這篇論文的內容,發現原來我自己判斷各品種的方法和論文提及中的差不多。原來人家在2004年已經有這麼詳細的資料了。
.
分辨各品種主要看:
1.左螯腳有沒有發音器 (在網站內"的品種介紹","品種分析"內也有提及)
2.螫腳有沒有長有剛毛 (在網站內"的品種介紹"內也有提及)
3.左邊第三胸足尾節 (在網站內"的品種介紹"內也有提及)
4.雄性蟹的生殖器形狀 (這之前也有看過各品種對此的記載,但因為正常情況下我們很難看到它們的雄性蟹的生殖器(精管),所以很難作為普通飼養者來判斷品種的方法)

❺ 寄居蟹的品種介紹

Coenobita cavipes (C. cavipes) Stimpson,1838 (凹足陸寄居蟹) Coenobita brevimanus (C. brevimanus) Dana,1852 (短腕陸寄居蟹) Coenobita perlatus (C. perlatus) H. Milne Edwards,1837 (橙紅陸寄居蟹) Coenobita rugosus (C. rugosus) H. Milne Edwards,1837 (灰白陸寄居蟹) Coenobita purpureus (C. purpureus) Stimpson,1838 (紫陸寄居蟹) Coenobita violascens (C. violascens) Heller,1852 (藍紫陸寄居蟹) Coenobita clypeatus (C. clypeatus) Herbst,1791 (西伯利斯陸寄居蟹) Coenobita variabilis (C. variabilis) McCulloch,1909 (澳洲產陸寄居蟹) Coenobita compressus (C. compressus) H. Milne Edwards,1837 (厄瓜多產陸寄居蟹) Coenobita spinosus (C. spinosus) H. Milne Edwards,1837 (刺足陸寄居蟹) Coenobita scaevola (C. scaevola) Forskal,1775 Coenobita olivieri (C. olivieri) Owen,1839 Coenobita carnescens (C. carnescens) Dana,1851 Coenobita pseudorugosus (C. pseudorugosus/Philippine Land Hermit Crab) Nakasone,1988
(紅日陸寄居蟹) Coenobita rubescens (C. rubescens/Nigerian Land Hermit Crab) Greeff Coenobita longitarsis (C. longitarsis) de Man. Birgus latro Linnaeus,1767 (椰子蟹) 其中有9種陸寄居蟹現分別在美國、澳洲、日本和台灣等地被人廣泛飼養中。
陸寄居蟹各品種的棲息環境各有不同,以棲息環境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棲息於海岸附近,對海水的依賴度高的品種- 橙紅陸、深紫陸、厄瓜多產 進出於內陸地方,基本上是只依靠淡水來生活的品種- 凹足陸、短腕陸、西伯利斯 屬於兩者之間的品種- 灰白陸、紫陸 皺紋寄居蟹Wrinkled Hermit Crab(Tawny Hermit Crab)
學名:Coenobita rugosus
原產地:非洲東岸至南太平洋諸國
棲息環境:海岸區體長:全長6~11公分
適溫:攝氏23~28度
皺紋寄居蟹也是台灣三種本土寄居蟹之一,它們的體色變化與凹足寄居蟹比起來更有過之。由白色到黑色之間的顏色幾乎都有,最重要的特徵是它們的螯肢和步肢都顯得比較修長。兩支螯肢的大小差別很小。皺紋寄居蟹可以算是寵物寄居蟹中與飼主的互動性最高的一種,因此也最受飼主歡迎。它們不但活潑大膽,也很喜歡攀爬,很能夠接受飼主的拿取,也很喜歡換新殼,整體來說,似乎顯現出比較高的智商。因此在飼養上的樂趣會比較高。
飼養皺紋寄居蟹的人工環境與食物都與凹足寄居蟹相同,也可以使用樹皮屑或培養土做底材,淡水和海水都要隨時供應。特別是剛買回家的時候要立刻提供海水供它們飲用。它們也適於群養或混養,由於它們喜歡攀爬,可以布置一些岩塊或沉木讓它們爬高。
皺紋寄居蟹也是典型的夜型性蟹類,通常在夜間進食,所以餵食的時間以傍晚比較適合。它們可能也是台灣三種陸寄居蟹中最能夠適應人工環境的種類。有興趣飼養寄居蟹的人不妨由皺紋寄居蟹上手會更為得心應手。 草莓寄居蟹(珍珠寄居蟹)Strawberry Hermit Crab
學名:Coenobita perlatus
原產地:印度洋至南太平洋諸國棲息環境:海岸區
體長:全長5~10公分
適溫:攝氏21~27度
草莓寄居蟹的分布區非常廣闊,由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經過印度尼西亞一直延伸到澳洲以東南太平洋的薩摩亞。這個廣大的區域也剛好涵蓋了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台灣也在這個區域當中,所以也有分布。它們算是寄居蟹當中最美麗也最容易分辨的種類,因為它們通體鮮紅,並且散布著白色斑點,幾乎就是草莓的化身,所以國外稱之為草莓寄居蟹。而台灣的寄居蟹博士施習德則稱之為珍珠寄居蟹。
雖然陸寄居蟹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是它們與大海的臍帶並未切斷,因為它們的生命周期中有一部份還是必須在海中完成,也就是由產卵到孵化再到幼體的階段。所以終其一生,草莓寄居蟹都不會也無法遠離海岸生活。在飼養時也就必須同時提供淡水和海水讓它們飲用。
人工環境以取得方便的珊瑚細沙或碎珊瑚最適合,用枯樹皮搭出居所,再放上一淺盤淡水和一淺盤海水就完成基本布置。海水可以用海水魚店都有賣的人工海水素自己調制。寄
居蟹的肺部需要有適當的濕度才能完成呼吸作用,所以水份是絕對不能少的,特別是海水更是養好寄居蟹的關鍵。千萬不要把陸寄居蟹養在水裡,它們是會淹死的。而短掌寄居蟹並不喜歡太高的濕度,所以底材保持乾燥會比較適合它們的習性。除此之外,草莓寄居蟹的日常照顧是很容易的。
它們屬於食腐動物,也就是說幾乎任何能吃的東西它們都能接受。任何飼料,蔬果,米飯,死魚蝦它們都來者不拒。不過草莓寄居蟹與一般寄居蟹比較不同的是它們需要經常補充胡蘿卜素來維持鮮艷的體色。否則紅色會逐漸消退。胡蘿卜素最好的來源就是蝦類或是紅色熱帶魚類專用的增艷飼料。另外,它們也有群居的習性,因此單獨飼養的個體會不如多隻飼養來得適應。
草莓寄居蟹除了和一般蟹類一樣需要脫皮之外,還需要換殼。寄居蟹脫皮時通常會挖掘底沙把自己埋住,這時底沙需保持濕潤,脫完皮的寄居需要十天左右才會變硬。受傷斷落的肢體通常都會在脫皮之後再生。至於換殼,這就是飼養寄居蟹的一個獨特的樂趣,寄居蟹在成長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變換更大的殼。所以應該准備幾個大小不同的殼供它們更換使用。販賣寄居蟹的店家也會販賣各種珍奇的貝殼。這些貝殼通常經過拋光處理,非常耀眼。許多飼主也常自行發揮想像力來彩繪貝殼,讓自己的寄居蟹擁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化貝殼。由於寄居蟹獨特的繁殖模式,使得寄居蟹在人工環境中不太可能進行繁殖。雌雄寄居蟹最大的分別是雄性生殖孔開口於第5對胸足的腰節,而雌性生殖孔則位在第4對胸足。交配時雄性會將精囊存於雌性身上,雌性在產卵時會順便讓卵受精。每次產卵約1~5萬顆卵。雌性會用泳肢將受精卵抱在腹部孵育一段時間。當卵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後雌性會將卵帶到岸邊排放,讓卵隨波浪進入海中孵化為浮游生物,在海中經過多次脫皮後進化為幼蟹才會上岸,找到貝殼棲身之後就在陸地上定居生活。
一般草莓寄居蟹野生個體可以生存25~30年,但是在人工環境中通常只能存活2~4年,這應該是與脫離海洋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能夠布置半陸半海的潮間帶環境,應該會讓它們活得更好更久。台灣養過寄居蟹的人應該比例很高,但是真正知道如何飼養或是真正把它們當作寵物飼養的人應該就不多了,或許在飼養寄居蟹已經專業化的今天,大家或許可以再一次去探索飼養寄居蟹的樂趣。 凹足寄居蟹Concave Hermit Crab
學名:Coenobita cavipes
原產地:非洲東岸至琉球群島
棲息環境:海岸區
體長:全長5~10公分
適溫:攝氏21~27度
凹足寄居蟹最引人注意的特點就是它們那一對鮮紅色的觸須。它們的體色有多種變化,由暗紅色到灰褐色或是多色混合都有,但是它們的觸須通常都是紅色的。它們的眼柄具有輕微的彎曲,這是其它寄居蟹所沒有的。凹足寄居蟹的個性比較害羞或是比較傾向典型的夜型性,所以經常躲入底材中,在夜間才出來覓食活動。
飼養凹足寄居蟹的人工環境與食物都與短掌寄居蟹相同,它們會浸泡在海水中好幾個小時之久。它們也適於群養或混養,但是少數個體也是會有攻擊性出現,只是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凹足寄居蟹也是台灣的本土種,南部海邊也很常見,通常都成群散布在沿岸區域。撿貝殼的時候不妨仔細看看,說不定裡面就住著一隻凹足寄居蟹。 學名:Coenobita purpureus
原產地:日本獨有的品種。小笠原島,鹿兒島以南地方。
棲息環境:海岸區
體色:紫藍色、紫色、藍色
特徵及簡述:
眼呈四角形。除體色外,和灰白陸寄居蟹十分相似。螯腳、胸足的關節明顯呈黃褐色。左螯背側排列斜行顆粒,會發出「吱吱」聲。紫陸寄居蟹年幼時是奶白色的,但隨著成長,紫色的部分會漸漸增加,最後身體完全變成紫色。 短掌寄居蟹Indonesian Hermit Crab
學名:Coenobita brevimanus
原產地:印度洋至南太平洋諸國
棲息環境:海岸區
體長:全長5~10公分
適溫:攝氏21~27度
短掌寄居蟹的分布區與一般寄居蟹差不多,都是分布在由印度洋綿延到南太平洋的廣大區域。台灣也有很大的族群。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耐旱力高於其它寄居蟹僅次於椰子蟹。它們也具有一支特大的紫色左螯肢,圓形的眼睛加上深色的觸須,使它們很容易與其它的台灣產寄居蟹區分出來。
飼養短掌寄居蟹的人工環境與草莓寄居蟹類似,以取得方便的珊瑚細沙或碎珊瑚最適合,用枯樹皮搭出居所,再放上一淺盤淡水和一淺盤海水就完成最基本的布置。其它配備可以依個人喜好添加。當然多准備幾個大小不同的空殼供它們隨時更換就更為理想。
它們也屬於食腐動物,幾乎任何能吃的東西它們都能接受。任何飼料,蔬果,米飯,死魚蝦它們都來者不拒。另外,它們的個性比較溫和,所以與他種混養通常都不會有爭斗發生。它們的脫皮習性也與其它寄居蟹一樣,會鑽入底材中脫皮,脫完皮後才會再出現。
短掌寄居蟹在台灣海邊也很常見,不過多數是幼體,亞成體或是成體倒是難得一見,主要還是靠東南亞進口。不過由於寄居蟹飼養難度不高,只要懂得正確的方法,要將幼體養大並不是件困難的事。至少是比養爬蟲容易一些。

❻ 求海寄居蟹品種介紹

1.Coenobita cavipes (C. cavipes) Stimpson, 1838 (凹足陸寄居蟹) 2.Coenobita brevimanus (C. brevimanus) Dana, 1852 (短腕陸寄居蟹) 3.Coenobita perlatus (C. perlatus) H. Milne Edwards, 1837 (橙紅陸寄居蟹) 4.Coenobita rugosus (C. rugo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灰白陸寄居蟹) 5.Coenobita purpureus (C. purpureus) Stimpson, 1838 (紫陸寄居蟹) 6.Coenobita violascens (C. violascens) Heller, 1852 (深紫陸寄居蟹) 7.Coenobita clypeatus (C. clypeatus) Herbst, 1791 (西伯利斯陸寄居蟹) 8.Coenobita variabilis (C. variabilis) McCulloch, 1909 (澳洲產陸寄居蟹) 9.Coenobita compressus (C. compres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厄瓜多產陸寄居蟹) 1.Coenobita spinosus (C. spinosus) H. Milne Edwards, 1837 (刺足陸寄居蟹) 11.Coenobita scaevola (C. scaevola) Forskal, 1775 12.Coenobita olivieri (C. olivieri ) Owen, 1839) 13.Coenobita carnescens (C. carnescens ) Dana, 1851 14.Coenobita pseudorugosus (C. pseudorugosus/Philippine Land Hermit Crab) Nakasone, 1988 (紅日陸寄居蟹) 15.Coenobita rubescens (C. rubescens/Nigerian Land Hermit Crab) Greeff 16.Coenobita longitarsis (C. longitarsis) de Man. 17.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椰子蟹)

不過,其中有5種品種只有其名稱,其它數據一概不詳。而其中有9種陸寄居蟹現分別在美國、澳洲、日本和台灣等地被人廣泛飼養中。下列的品種介紹分別以體色,身體特徵,體型大小等等來介紹各品種的分別和特徵。 陸寄居蟹各品種的棲息環境各有不同,以棲息環境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①棲息於海岸附近,對海水的依賴度高的品種 - 橙紅陸、深紫陸、厄瓜多產 ②進出於內陸地方,基本上是只依靠淡水來生活的品種 - 凹足陸、短腕陸、西伯利斯 ③屬於兩者之間的品種 - 灰白陸、紫陸
分辨各品種
1.左螯腳有沒有發音器 2.螫腳有沒有長有剛毛 3.左邊第三胸足尾節 4.雄性蟹的生殖器形狀 另外,除了短腕陸寄居蟹和西里利斯陸寄居蟹這兩種陸寄居的眼呈圓形狀之外,其它種類的陸寄居蟹的眼都是呈四方形。而海棲寄居蟹的眼則是呈圓形。

❼ 這個寄居蟹什麼品種的(有圖高清)

品種啊。。看起來是灰白~

下面是飼養手冊的內容,樓主看看吧~希望對你有些幫助囖~
陸寄居蟹其實很省心很好養~看他們爬樹什麼的也挺可愛的~哈哈~

1. 飼養前
首次飼養請用鹽溫水替它們浸個1-2分鍾的海水浴,清除寄生蟲或虱類生物,並且擺放水盆,遮蔽物和鋪上底沙,在沙上加1-2茶匙鈣鹽(它們會直接從沙上攝取所需鹽份)。新蟹通常會鑽到沙中幾天至數星期以適應新環境,這時候它們可能不太活躍或不進食,等它們熟悉你家的沙子,這時不要把它們放在手上,減少干擾它,要放在一些比較暗及靜的地方,維持每天更換食物及適當溫濕度。

2. 陽光、通風 、隱藏物
盡可以找比較接近窗邊的位置,或是日照可以斜射到的地方。但不至於要到陽光直照的地步。把缸放在較低處,缸的最高緣正好在窗戶的最下緣。布置要多一點隱蔽物,尤其是小屋,以配合它們的習性。 寄居蟹是非常膽小的,而小屋可以令它們覺得安全,它們本身也十分喜愛日間在屋內休息。

3. 飼養缸
飼養缸可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寄居蟹居住,可選用塑膠或玻璃箱。塑膠箱附有蓋子及有一定高度,可以防止逃走,蓋子上有孔,有適當的通氣性,加上蓋子可緊緊地關閉,能夠保溫和保濕。

4. 空間
飼養缸內要鋪底沙讓它們能有適合的地方躲藏脫殼,缸內的底沙的深度至少要是缸內個體體高1至2倍(最少5-7cm),而沙的粗度大約2-3mm,太幼的沙會攝入殼內,太粗的會令它們蛻皮後不能返回沙面。要有空間布置隱蔽物和水盆,及足夠給它們走動。如想飼養缸的空間變得更大,可在飼養缸內放些攀爬物或流木供它們攀爬。

5. 不同大小的個體
在同一飼養缸內,如同時飼養大個體和小個體,應小心留意大個體會否攻擊小個體,如出現這情況,請分開飼養。

6. 後備缸
如飼養太多陸寄居蟹(1呎缸有6隻以上),應准備1-2 個後備飼養缸,作為蛻皮中的陸居蟹的避難所。例如當發現某個體出現蛻皮的先兆,這樣便可以把它們放在另一個飼養缸里。另外,後備缸也可以用作生病或受到壓力而自割的個體的治療室。

7. 清洗
注意清潔劑對陸寄居蟹來說毒性是十分強的,所以清洗飼養缸時絕對不要使用洗潔精、鹼液等清潔劑。夏天細菌容易滋生,可以清洗得頻密一些,冬天則不用清洗得那麼頻密。平均每2-3個月清洗一次。若發現有異味或昆蟲時,則應盡快清洗飼養缸。在進行清洗前要注意飼養缸內有沒有陸寄居蟹個體失蹤了。如有個體失蹤,便表示有個體正躲藏在沙里,可能快將要蛻皮,這時便要中止清洗飼養缸。准備一個塑膠缸,讓寄居蟹在加鈣鹽的暖水裡浸浴,水深為螺殼的同等高度。浸浴時我們把螺殼口面向上,放它們入水中,讓它們在水中步行1~2分鍾便把它們拿起。

8. 溫度、濕度
由於寄居蟹是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的,溫度適宜維持在攝氏20-30度,當處於15度時,動作會開始緩慢,10度以下更會死亡。可用熱毯或用紫外光燈把飼養缸維持在26~30度。由於寄居蟹是用鰓呼吸的,濕度低時,它們便不能呼吸,請維持濕度60-80%,每天早晚需要使用加有鈣鹽的水(不要給含有氯氣的自來水)作手動噴霧2-3次。

9. 食物
陸寄居蟹是夜行性的動物,最好在晚上十時後喂飼。每天更換食物,陸寄居蟹平時會用前螯在沙中找有機物質果腹,可用米飯、麵包屑、蛋、蔬果、魚飼料等喂飼。另外它對玉米和爆谷也特別喜愛。如蛻皮後可以給它們多些鈣質和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蛋殼、熟蝦(連殼)等的食物。
不要給它們吃蔥類、含芥辣的食物、香辣食物、加入了防腐劑或添加劑的加工食物、糖類、含大量油性的食物、含有防蟲效果的食物、含殺蟲效果的蔬菜植物。

10. 食水
可用礦泉水、蒸餾水或涼開水,不要給含有氯氣的自來水,陸寄居蟹是利用鰓部呼吸,而含有氯氣的水會傷害它們的健康。需用2個水盆分別放淡水(供飲用)和海水(供浸浴),海水份量為100ml : 3g (約500ml道地綠茶空樽 : 2茶匙)。

11. 貝殼
寄居蟹天生有換殼特性,將不同大小的新殼放在飼養缸大概三個月至半年左右,可愛的寄居蟹就會轉用新殼。當陸寄居蟹身體不斷長大,貝殼變得不合適,狹窄或殘破時便需要換殼。第一次買新殼時,需用溫水加鈣鹽洗滌約十分鍾。如它不換新殼,則可能表示現在的貝殼仍合適。

12.裸體
如它們突然脫離螺殼,請立即准備幾個螺殼,然後浸在暖水中。另外向裸體中的陸寄居蟹作噴霧,或給它一個海水浴約1分鍾 (應該用暖水,不可用冷水,水位不要太高),然後把它和先前的螺殼一起放進鞋箱內 (如果沒有的話,找一個普通盒子、箱子也可),蓋上蓋子後內里便會變成漆黑一片。跟著,維持這個狀況。1~2個小時後打開蓋子看看,如果還是繼續裸體的話,便再等1~2個小時。

13.蛻皮
陸寄居蟹要成長,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進行蛻皮。「蛻皮」和「換殼(更換螺殼)」不是同一種狀態。「蛻皮」是指陸寄居蟹脫下身體的舊甲殼,而肌肉組織會長大並逐漸變硬,形成新甲殼。「換殼(更換螺殼)」是指陸寄居蟹從背著的螺殼爬出來,再移到並進入另一個空的螺殼里。當發現它活動量減少,並常常躲在水盆或附近底沙以取得水份,而且不斷地重覆挖掘底沙躲藏,這便是蛻皮前的徵兆。蛻皮的過程通常在沙中,一般需時數星期至一個月,視乎個別情況。陸寄居蟹所蛻出來的舊殼不要拿走,因為這是重新補充所需鈣質的重要來源。陸寄居蟹在蛻皮期間會變得很脆弱,如蛻皮失敗往往會引致死亡,暫時不要拿它們上手玩或觀察,以免干擾了它們尋找適當的位置預備蛻皮。同時把它隔離,以免受同伴干擾而造成蛻皮失敗。注意隔離缸最少必須有水盆和供躲藏的洞穴,和足夠深度的沙。
蛻皮後的另一個變化便是體色變化。有些個體在蛻皮後體色會變得較淺色,有些則會變得較深色。體色變化主要是和它們在蛻皮前所進食的食物有關,一般來說,吃含有胡蘿卜素較多食物的個體,體色會漸漸變得鮮艷。但體色變化也有可能與氣溫、濕度和其他環境因素有關,所以陸寄居蟹在每次脫殼後它們的體色也會有些微的變化。而即使同一品種的陸寄居蟹也會因為棲息地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色。
陸寄居蟹是非常膽怯和神經質的生物,對四周的環境警性很高,貼背景紙或魔術鏡紙,這便可好好地觀察它們在飼養缸內的活動。

❽ 寄居蟹有分幾種

寄居蟹又稱為「白住房」、「干住屋」。主要產在黃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邊緣,一般生活在沙灘和海邊的岩石縫隙里。寄居蟹以螺殼為寄體,平時負殼爬行,受到驚嚇會立即將身體縮入螺殼內。隨著蟹體的逐漸長大,寄居蟹會尋找新的殼體換殼,已知的寄居蟹品種有幾十種,在中國沿海較常見的品種有方腕寄居蟹和櫛螯寄居蟹。方腕寄居蟹比櫛螯寄居蟹體形稍大,寄居的螺體最大直徑可達15厘米以上

❾ 紫陸寄居蟹和深紫陸寄居蟹有什麼不同價格分別是多少請詳細回答。

國內常見的陸寄居蟹有
灰白(最常見的 也是最好養 最便宜的)
凹足(和灰白最像 老手能區分下 顏色一般是灰色 褐色 土色 特點是四肢比較長 )
短腕 (圓形眼柄 顏色是紫紅色系的 紫色醬色 朱紅色 暗紅色都有的 )
深紫 (顏色藍色 年齡越大越黑 對海水有一定需求)
草莓(又叫橙紅寄居蟹 常見寄居蟹中最難養的 對海水需求很大 新手不建議嘗試 )

紫陸 是日本特有的 顏色呈藍紫色 淺藍色也有 比深紫鮮艷
西伯利斯 北美的本土寄居蟹 顏色是紅紫都有 個體比較凶

這2種在國內基本買不到 有的話也是賣上千 或者上萬的

還有別的什麼寄居蟹就基本不提起的

給你的網頁可以去看看 純手打 累哦~

❿ 寄居蟹怎麼養

1、海水。

2.兩類,一種吃藻類(如藍腳寄居蟹),一種吃肉(如紅腳寄居蟹)。

3.這個沒什麼定義,越大越好,一定要打氣(有些品種會永遠在水裡的)。

4.看經驗,經驗玩家都已經養2年了。

5.它會自己退殼,每次退殼就代表它長大一點,寄居的殼可以買大一點,能讓它退幾次殼都能用,少點麻煩。

6.你的城市我不知道,通常在買裝飾品的地方或水族店有買(就是螺殼)。

7.能,但這樣養不長久,因為普通食鹽沒有它生長所需的元素。幾勺?應該是比重,比重范圍在:1.020-1.025之間,需要鹽度比重計(便宜的就30-40元一個)。

8.如果是很小的寄居蟹,前期可以用平常吃的大田螺的殼,長大了就需要大海螺殼了。

圖片為藍腳寄居蟹(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