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的武侯祠怎麼樣
曾經歷史上最著名的典故——三顧茅廬,諸葛亮這個曠世奇才橫空出世於三國時期,在桃園下劉關張和諸葛亮拜了把子,從此劉備戰無不勝,四大金剛成為傳說。如今的武侯祠里四個人仍然在一起,為世人演繹過去的英雄事跡。其實這個武侯祠是為諸葛亮所建造,因諸葛亮曾在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又被劉禪封為忠武侯,武侯祠因此而得名。實際上以他為緣由,將四個人聚齊於此,也算是同生共死,圓滿了。
正門的盡頭就是三義堂了,這里演繹的就是劉關張和諸葛亮結義的場景,應該是最精彩的殿了,帶娃的爸爸媽媽們可以讓小朋友在這里了解一下三國演義。四個同是講義氣、目標一致的人能夠走在一起,共同實現人生理想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他們不團結,離開哪一個人都是不能成事的。
雖說這是武將們的地盤,但確是景色宜人、風景秀麗的,猶如花園一般。花園里的竹子更能體現四人的君子之交,卻不淡如水,反而像酒一樣更加醇厚、炙烈。
往諸葛亮殿的西側走就是惠陵了,也就是劉備的墓地,裡面很安靜,人們似乎都自覺地放低了聲音,上面寫著「漢昭烈皇帝之陵」,院長圍著墓地繞了一圈,非常之大,很幽靜,兩邊竹林襯托著墓地清雅而不讓人懼怕,反而是敬仰。牆壁上的磚能夠看出都產自官窯,上面有官窯的記號,院長摸著這歷經幾百年的牆壁,聞著這出土文物的腐朽味道,讓人沉思、緬懷,相隔百年的劉備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畫上了重重的一筆,那痕跡人們從不會忘記。
2. 天下十大武侯祠:你認為,哪個最正宗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一生為輔佐蜀漢帝業南征、北伐,不辭辛勞,他的功德業績和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諸葛亮《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所以,這里是諸葛亮隱居的紀念地,豫西南的重要旅遊勝地。
3、襄樊隆中武侯祠
在襄樊市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上,佔地7000餘畝。這里是諸葛亮隱居躬耕地,所以,西晉永興年間鎮南將軍劉弘在此「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李興刻石作為諸葛亮故居的標示。
後經歷代修葺,最後的大修是清康熙五十九年,為今天留下了勝跡格局。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
4、成都武侯祠
在成都市南郊,西晉初年,李雄割據四川稱王建立「成國」後,於公元305年首創修建武侯祠於少城。約五世紀,在今劉備墓——惠陵旁出現了武侯祠,取意「君臣相依」。
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君臣宜為一體」,在劉備殿外附設殿宇,正式祭祀諸葛亮、關羽、張飛,後遭兵亂化為灰燼。清康熙十至十一年,又在廢墟上重新修建了君臣合一的武侯祠,形成了今日成都武侯祠的格局和規模,實際上它是劉備的宗廟「漢昭烈廟」和劉備的陵墓「惠陵」,諸葛亮的紀念祠僅僅是裡面的配祀。
但是,由於諸葛亮的歷史影響太大,人們都習慣稱其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屬於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5、白帝城武侯祠
在重慶市奉節縣城東的長江瞿塘峽口著名的夔門之北岸白帝山上,山頂有百畝平坦之地,武侯祠廟建在其上。
建安十九年,諸葛亮率水軍西上入蜀,支援劉備取成都時,曾在此駐兵。後來,為了紀念劉備當年「白帝城託孤」和諸葛亮駐兵,先後在此修建了「先主廟」和「武侯祠」。
白帝城武侯祠,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著名的旅遊勝地。
6、保山武侯祠
在今雲南省保山市太保山頂,這里是紀念諸葛亮南征的紀念祠堂,祠內同時供奉有當時在平定南中叛亂中有功的雲南太守呂凱和永昌太守王伉。
該祠的佔地面積4700平方米,由前、中、後(正殿)三院組成,始建於唐,歷代修葺,光緒五年重建後,保留了今日風格和規模。1984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接待遊客。
7、祁山堡武侯祠
在甘肅省禮縣東23公里的祁山鄉之祁山堡上,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這里是紀念諸葛亮當年「出岐山」而北伐曹魏修建的紀念祠堂,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歷代修葺,現在保留的三殿、三院20餘間殿宇是清代維修後的格局和風格。
1980年,禮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對外開放,接待遊客參觀游覽。
8、五丈原諸葛廟武侯祠
在陝西省岐山縣渭水以南高店鎮的土原上,因土原南北長約七里,東西寬約二里,原頭最窄處僅有五丈而故名。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時,曾在此駐軍,行轅相府,亦設於此。同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軍中既此地。為此,唐代以前這里就修建有武侯祠紀念諸葛亮,元、明、清都有大修。
1980年以來,各級政府逐年撥款對其維修,形成今日格局,有殿宇數十間,碑石近百通,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五丈原不斷的擴建整修,接待國內外遊客參觀游覽。
9、定軍山下武侯墓
在陝西省勉縣城南的定軍山下,這里埋葬著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遺體。
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軍中時,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根據他的遺命安排,後主劉禪將其安葬在定軍山下。263年春,後主劉禪又根據蜀漢文武百官的聯名強烈要求,下詔在武侯墓「因近其墓」修建了天下第一座武侯祠,以求達到「斷其私祭,以崇正理」而「千秋供奉」。
它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也是最早的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42年。
10、天下第一武侯祠——陝西勉縣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在勉縣城西4公里的武侯鎮,108國道旁。這里是諸葛亮227年三月至228年正月北伐曹魏在漢中駐軍期間的丞相「行轅相府」所在地,史稱「籌筆驛」。
263年春後主劉禪下詔在沔陽「因近其墓」修祠時,也在今武侯祠栽植漢柏64株,象徵諸葛亮在定軍山下所擺的六十四陣「八陣圖」;同時,這里也是歷史上秦、蜀間著名古道「金牛道」(亦稱古蜀道)必經之地;這里西距原沔縣的縣治——古陽平關2里,有利於過往的達官顯貴祭祀。
正因為如此,明代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藍璋奏請皇帝批准,將武侯祠正式遷移到今址,使墓、祠分開,在此確立武侯祠至今。盡管它屬於遷建,但它卻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也是最早的武侯祠,它比成都武侯祠早42年,被譽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3. 求 成都 武侯祠 特點(急)
武侯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補充資料:
武侯祠位於成都南門武侯祠大街,始建於西晉末年,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四個大字。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侯祠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五重建築中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跨進漢昭烈廟大門,可見前方兩側各有一碑廊,其東側碑廊內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後世稱之為"三絕碑"。穿過過廳,可見兩側廊坊內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這就是蜀漢文臣武將廊房。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西晉末年,到唐代已具規模,明初與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昭烈皇帝)相並,成為君臣合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佔地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庄嚴肅穆。今存高達12米的劉備墓(惠陵)、蜀漢「直百五銖錢」和47尊蜀漢人物塑像等珍貴文物。尤以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和文、書、刻號稱「三絕」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4. 武候祠是誰的家
武侯祠1 南陽武侯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陽市西卧龍崗。傳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曾躬耕於此,魏晉時建祠紀念。元初遭兵燹,殿宇焚毀,大德年間 (1297-1307) 重修。清康熙時 (1662-1722),南陽郡守羅景在祠內發現前人題詠「卧龍崗十景」的石刻,曾依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台、老龍洞、野雲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諸葛井,與武侯祠的山門、大殿、清風樓、三顧堂、關張殿、石牌坊相映襯。構成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祠內碑刻甚多,其中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台,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龍角塔。 武侯祠2 武侯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補充資料: 武侯祠位於成都南門武侯祠大街,始建於西晉末年,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四個大字。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侯祠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五重建築中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跨進漢昭烈廟大門,可見前方兩側各有一碑廊,其東側碑廊內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後世稱之為"三絕碑"。穿過過廳,可見兩側廊坊內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這就是蜀漢文臣武將廊房。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西晉末年,到唐代已具規模,明初與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昭烈皇帝)相並,成為君臣合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佔地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庄嚴肅穆。今存高達12米的劉備墓(惠陵)、蜀漢「直百五銖錢」和47尊蜀漢人物塑像等珍貴文物。尤以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和文、書、刻號稱「三絕」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武侯祠3 武侯祠,也叫諸葛廟。在勉縣西4公里處川陝公路之南,隔江與定軍山武侯墓遙相對峙。 武侯祠距武侯墓十餘里,為明、清建築,祠坐南向北,背臨漢水,面對公路,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20米,呈長方形。四周有圍牆,地基三十畝,共有七院五十四間房舍。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亭台樓閣,遍布祠中。 祠前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翹,牌坊中寬6米,東西兩側各寬3米,四柱落地,上蓋灰瓦,坊上一面金書大字「漢丞相諸葛武侯祠」,一面書「天下第一流」五個大字,遊人至此,無不肅然起敬。 祠內遍懸匠、聯,匾額有:「高山流水」』「醇儒氣象」,「代仰清高」,「大漢一人」,「大器無方」,「天下奇才」,「其猶龍乎」,「山高水長」,「伯仲伊呂,」其中「忠貫雲霄」為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御賜」。對聯有:「扶漢室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踔雲霄。」馮玉祥將軍1928年題:「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嵌於大殿背後牆上;琴樓上有「石琴」一張,長115厘米,頭寬24厘米,尾寬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悅耳,傳為「諸葛亮手揮之物」。大殿東慶,豎有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立。 大殿內,有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綸巾,羽扇,道抱,皂靴,神態瀟灑,栩栩如生,側塑關興、張苞站像。坐像前額殿中,懸有清嘉慶皇帝於嘉慶八年(1803年)御賜的木匠一面,上書「忠貫雲霄」四字。 祠內有古柏18株,直徑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鬱郁蔥蔥,為詞增色。鼓樓東院有「早蓮「一株,高約l0米,直徑約40厘米,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開花,類似蓮花,芳香數里,別開生面,人們把它理解為是諸葛亮淡泊廉潔;奇才大專,名聞於世的象徵。 武侯祠4 岐山武侯祠 道教廟宇。在陝西省岐山縣城南約二十公里處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餘米,東西寬1000米,南北長3500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南倚秦嶺,東西北三面臨河,地勢十分險要,為古代行軍布陣之地;三國時,諸葛亮六齣祁山曾駐兵於此,後又率兵伐魏,積勞成疾,病卒於此。後人為紀念他,於此創建祠廟,以奉其像。現存祠廟建於元初,明、清續有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配殿、鍾樓、鼓樓、東西廂房等。正殿內供奉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塊,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 著名作家梁衡也寫過有關武侯嗣的文章!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卧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求採納
5. 成都武侯祠詳細介紹
成都武侯祠詳細介紹
武侯祠(是指諸葛亮的專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
我們從正門看,匾額為"漢昭烈廟"。正門內到二門濃蔭叢中一共有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在西邊碑廊內明碑全稱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立於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碑身下有贔屓碑座。在東側碑廊內是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公元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立,碑文分為序和銘,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祠內文物以「三絕碑」最為珍貴。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書法絕妙、雕刻精巧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因此明代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清人完顏崇實撰書「使君為天下英雄」聯位於昭烈殿:「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鍾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殿內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有戲文稱哭廟殺家。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 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系),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過廳兩側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集杜甫詩句,下聯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書。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幅對聯,借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攻心」和「審勢」。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製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斗中身亡。)《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此頂梁為武侯祠鎮館之寶,作為頂梁的烏木經炭十二測定,有13500年左右的歷史,而普通烏木只有3000到8000年的歷史,可謂是烏木中的極品。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謚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惠陵」南側「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6. 成都武侯祠及周邊建築特色
成都武侯祠又名「漢昭烈廟」,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國內眾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紀念諸葛亮名勝中最負盛名的一處。 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還有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等。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諸葛亮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帝)昭烈廟相鄰。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康熙年間(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三國歷史遺跡區)、園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和錦里(錦里民俗區)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成都武侯祠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以文、書、刻號稱「三絕」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編輯本段]景點一覽
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至二門之間濃蔭叢中共有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在西側碑廊內明碑全稱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立。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碑身下有贔屓碑座。在東側碑廊內是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碑文分為序和銘。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三絕碑祠內文物以「三絕碑」最為珍貴。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書法絕妙、雕刻精巧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因此明代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清人完顏崇實撰書「使君為天下英雄」聯位於昭烈殿:「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鍾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殿內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有戲文稱哭廟殺家。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系),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過廳兩側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集杜甫詩句,下聯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書。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幅對聯,借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攻心」和「審勢」。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製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此頂梁為武侯祠鎮館之寶,作為頂梁的烏木經炭十二測定,有13500年左右的歷史,而普通烏木只有3000到8000年的歷史,它可謂是烏木中的極品。 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斗中身亡。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謚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劉備墓「惠陵」南側「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岳飛手書出師表「惠陵」西側園林區原為南郊公園,2003年合並為武侯祠園林區。南郊公園原為中華民國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墓園,1953年經修整辟為公園,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劉湘墓等建築。武侯祠東側的錦里由武侯祠博物館恢復修建,錦里為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街。它依託武侯祠,擴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並融入川西民風、民俗,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成為成都文化旅遊的新亮點。錦里二期也於2009年春節前開肆迎客,錦里二期大膽將水引入錦里循環,形成「水岸錦里」的新景觀。
http://ke..com/view/531570.htm
7. 成都武侯祠誰去過能幫我詳細介紹一下嗎
我去過
8. 武侯祠又稱什麼
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里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