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腦CT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CT 機的工作原理 CT機掃描部分主要由X線管和不同數目的控測器組成,用來收集信息。X線束對所選擇的層面進行掃描,其強度因和不同密度的組織相互作用而產生相應的吸收和衰減。探測器將收集到X線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經模/數轉換器(A/D converter)轉換成數字,輸入計算機儲存和處理,從而得到該層面各單位容積的CT值(CT number),並排列成數字矩陣(Digital matrix)(圖7-2)。這些數字可儲存於硬磁碟(Hard disk)、軟磁碟(Floppy)和磁帶(Magnetic tape,MT)中,也可用列印機印用。數字矩陣經數/模(D/A)轉換器在監視器上轉為圖像,即為該層的橫斷圖像。圖像可用多幅照相機攝於膠片上,供讀片、存檔和會診用。 三、CT機的發展和類型 CT機按其適用范圍分為頭顱CT機和全身CT機。CT機的發展常用代(generation)來表示。 第一代CT機採取旋轉/平移方式(rotate/translate mode)進行掃描和收集信息。首先X線管和相對應的探測器作第一次同步平行移動。然後,環繞患者旋轉1度並准備第二次掃描。周而復始,直到在180度范圍內完成全部數據採集。由於採用筆形X線束和只有1-2個探測器,所采數據少,因而每掃一層所需時間長,圖像質量差。 第二代CT機是在第一代CT的基礎上發展而來。X線束改為扇形,探測器增多至30個,擴大了掃描范圍,增多了採集的數據。因此,旋轉角度由1o增至23o,縮短了掃描時間,圖像質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患者生理運動所引起的偽影(Artifact) 第三代CT機的主要特點是控測器激增至300-800個,並與相對的X線管只作旋轉運動(rotate/rotate mode)。因此,能收集較多的數據,掃描時間在5s以內,使偽影大為減少,圖像質量明顯提高。 第四代CT機的特點是控測器進一步增加,高達1000-2400個並環狀排列而固定不動,只有X線管圍繞患者旋轉,即旋轉/固定式(rotate/stationary mode)。它和第三代機的掃描切層都薄,掃描速度都快,圖像質量都高。 第五代CT特點是掃描時間縮短到50ms,因而解決了心臟掃描。其中主要結構是一個電子槍,所產生的電子束(Electron beam)射向一個環形鎢靶,環形排列的探測器收集信息。 CT圖像由某一定數目的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塊組成,每一方格為圖像的最小單位稱為像素(pixel 位容積和像素(pixel) CT值是以數值來說明組織影像密度的高低,但不是絕對值。而是以水為標准,其他組織與水比較的相對值。現用亨氏單位(H),即以水的CT值為OH,空氣為-1000H,骨為+1000h 的2000個等級。人體各種組織均包括在2000個等級之內(圖7-5)。 一般X線照片的黑片對比度是固定的,但CT機監視器的黑白即灰度可以通過調節窗位(Window level)和窗寬(Window width)而改變。窗位是指圖像顯示所指的CT值范圍的中心。例如觀察腦組織常用窗位為+35H,而觀察骨質則用+300-+600H。窗寬指顯示圖像的CT值范圍。例如觀察腦的窗寬用100,觀察骨的窗寬用1000。這樣,同一層面的圖像數據,通過調節窗位和窗寬,便可分別得到適於顯示腦組織與骨質的兩種密度圖像。使用窄窗寬,有利於發現與鄰近正常組織密度差別小的病灶。
Ⅱ 腦cT的圖片怎麼看
一般人肯定看不懂的。建議到醫院找專科醫生看。。。。。
Ⅲ 腦CT怎麼做
1、CT平掃:
(1)橫斷位掃描:
①掃描體位:橫斷位掃描為常規掃描。患者仰卧於掃描床上,頭置於頭架中,下頜內收,頭顱和身體正中矢狀面與檯面中線垂直,兩外耳孔與檯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掃描體位根據需要作適當調整。
②掃描基線:聽眥線。
③掃描范圍:從聽眥線平面連續向上掃描至頭頂。
④掃描參數:層厚5~10mm,掃描范圍可在定位像上設定。
⑤重建參數:視野25cm,重建間距(增量)5~10mm,根據需要確定重建演算法。
(2)冠狀位掃描:患者體位有頦頂位和頂頦位。頦頂位是把掃描頭架換成冠狀位頭架,病人仰卧於攝影床上,肩背部墊高,兩手置於身體兩側,兩膝屈曲,頭部下垂,並盡可能後仰,使聽眥線與檯面趨於平行,正中矢狀面與床面中線重合。頂頦位是病人俯卧於掃描床上,兩手平放於胸側,兩腿伸直,頭置於頭架內,下頜盡可能前伸,並緊靠床面,頭顱後仰,兩外耳孔與檯面等距,正中矢狀面與檯面中線重合。X線與被檢部位垂直,掃描范圍包全被檢部位,層厚與重建間隔,視被檢部位情況選擇2~5mm。頭皮下軟組織病變,首選冠狀位掃描,病變較小時,可在病變處用膠布固定一小橡皮用於定位,避免遺漏病灶。
2、增強掃描技術:顱腦增強掃描分為平掃後增強和直接增強掃描兩種方法。平掃後增強是在平掃基礎上加做的增強掃描。直接增強掃描是注入對比劑後的逐層連續掃描。增強後的掃描時間依據病變的性質而定。與血管有關的病變,如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等,轉移瘤、腦膜瘤等可在注射對比劑50ml時開始掃描;顱內感染、囊腫等,可在注射對比劑60秒後開始掃描;顱內轉移瘤、腦膜瘤等,可在注射對比劑6~8分鍾後開始掃描。頭部增強掃描可用平掃的參數,也可只對病變部位進行薄層掃描。
(四)後處理技術:
根據疾病診斷的需要,靈活選用窗寬、窗位。顱腦CT圖像常用腦窗攝影。窗寬80~100HU,窗位35HU左右。顱底、內聽道病變;顱腦外傷;顱骨病變,或顱內病變侵犯顱骨,必須加設骨窗。骨窗的窗寬1000~1400HU,窗位300~500HU。耳鳴及疑橋小腦角區病變者,應調節窗口技術,以觀察內聽道有無擴大,並根據需要對局部進行放大。頭皮下軟組織病變,用軟組織窗攝影:窗寬300~400HU,窗位35~45HU。
Ⅳ 腦CT片子區別
你好我是一名CT醫生,根據我所了解到得醫院中都是按「部位」收費,不是按「次」收費。顱腦算是一個部位,一般顱腦CT至少掃10個左右的層面,既是10副左右的小圖像。然後將這些小圖像列印在一張大片子上。另外腦袋就一個,拍一個就行了……體檢的話拍X線片不如做CT或者MRI(核磁共振),核磁比較貴但是比CT看的層面多,發現的問題也多而且沒有輻射傷害。
價格一般根據醫院級別、機器新舊程度等收費各不一樣,便宜的不一定做得清楚要咨詢好。因為現在依然有很多很老的CT在一些醫院「服役」,這些CT做顱腦的話效果不好,所以一定要咨詢清楚。
另外附加一句X線片拍顱腦一般看的是骨折情況等外傷類的病變,拍X線片看不到顱腦內部結構病變只能看看顱骨骨頭方面的病變。
Ⅳ 請問醫生:做一個腦部的CT掃描要多少錢
如果你的經濟許可,建議你直接做CTA或者磁共振,如果你只能負擔CT平掃的錢,建議你還是不做的好,CT平掃對於你這種情況沒多大用處,還不如做個樓上說的TCD。
多排螺旋CT平掃是505,CTA是1200多,磁共振1.5T以上的平掃大約是800左右。
CT的價格不是按照醫院的級別,不要搞錯了,他是按CT的檔次來定價格的,單排的便宜,多排螺線的貴,和醫院的級別沒有任何關系,這時明文規定的。
Ⅵ 一次腦CT等於拍幾張X光片謝謝
理論上講一次顱腦CT約為15次胸片的輻射量,約為60mgy,對身體幾乎沒有影響;檢查之後可以吃點海帶之類含碘量高的食品。
Ⅶ 請問一套CT的原始圖像請問有多大一套胸部CT有上百張圖像,拷到光碟上大概有多少M
請問一套CT的原始圖像請問有多大?一套胸部CT有上百張圖像,拷到光碟上大概有多少M
單張dcm的話,正常怎麼也得1000多kb了
100多kb的話,確實是很小
很可能是沒有拿到原件,可能是醫院的條例原因吧
所以正常上百張圖片,起碼也要兩三千M才正常吧
能不能看清楚,你嘗試一下在電腦上,感覺可能不是高清的哦
Ⅷ 腦部CT多少張從哪幾個角度
看你什麼機器做得。。。一般5MM一層,10MM一層的,普通CT只有軸位,多排螺旋可以任意切換方位看圖像。
Ⅸ 幫忙看下腦CT輻射,前幾天照了腦CT,本人28歲,有20張圖,。。。
你這個說的2S、120MA應該為2秒和120毫安,這兩個數據應該是合稱的,為毫安秒,分開講無意義。這個只是CT掃描時的參數而已,說明CT掃描時X線球管是按照這個電壓值和毫安秒來放出X線來進行掃描的,而不是說你收到了這么多的輻射,這是不合理的。
至於你說的20張圖像,是掃描你腦部時出來的圖像數,與所受的輻射量毫無關系,CT機默認每張小圖像上都會顯示這次掃描的具體參數及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醫院名稱、機器型號等信息,請不要不懂就亂想,這個跟輻射量是毫無關系的。再說,X線輻射量的單位值也不是什麼S和MA,不用瞎想,這個跟輻射量毫無關系,你僅僅是掃描了一個腦部而已,所接受的輻射量少得可憐,一般情況下根本無法對人體造成傷害。
Ⅹ 做頭部CT一般要多少錢,聽說CT貴
你好,腦部CT掃描是了解顱腦疾病的常規檢查方法。腦部CT可以分為平掃和增強CT掃描,兩者的檢查費用是不一樣的,再者費用與CT設備類型和醫院的級別有關。
一般來講,顱腦CT平掃的價格在200-400元不等,而增強CT掃描費用,一般是在CT平掃檢查費用的基礎上增加100元左右的增強費,另外增強用的造影劑大概在300-400元左右,所以增強CT掃描的價格在600-1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