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弓——弓箭的弓,各個部位的名稱是什麼,有什麼用處,最好能附上圖片
弓由弓梢、弓臂、弓把、弦墊幾個部分組成,它們的作用分別如下:
弓梢主要是起勾住弓弦的作用,多用硬木製成,也有用動物角,單木弓一般沒有弓梢。
弓臂是弓的最重要的蓄能結構,復合弓是用動物膠將木胎與動物角粘合而成的,單木弓通常只用木材製成整個弓身,所以長度一樣的兩種弓,復合弓要比單木弓蓄能力好很多。
弓把是使用弓箭的人的手握住弓的地方,它的作用是提供支撐,該部分通常是整把弓最粗壯的地方。
弦墊主要是減少發射時弓弦的振動,使弓更精準,也有保護弓弦的作用。有些種類的復合沒有弦墊,比如匈牙利弓等,單木弓則沒有弦墊。
(1)弓上有多少齒圖片擴展閱讀:
使用弓的技巧
1、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即歐洲人所說的「地中海式方式」,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左側。第二種稱為「中國式拉弓法」,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右側。
2、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 飛出,射向目標。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3、防止被箭磨傷
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 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皮革護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弓箭
『貳』 古代的弓箭和弩箭箭頭有幾種各有什麼用
箭頭,通稱矢鋒,漢時叫做鏃或鏑。在早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捕獵時已採用已採用投射方式,最早的箭頭已距今28000多年。到了新時器時代,石鏃、骨鏃和蚌鏃都有發現。鏃的形制趨向多樣化,有雙翼、三棱、四棱、扁葉、圓棒形等。
到商代,箭頭已由青銅製作,除狩獵外,多用於戰場,成為遠射武器。
到戰國、秦、漢箭頭有了更大的發展。其形狀呈三翼形、雙翼形、三棱形、四棱形、雙翼雙尾形、三翼三尾形。別外還有毒箭,即在箭頭上鑄有毒槽,把毒粉塗在槽內,加大殺傷力。還有一種「響尾箭」即「鳴鏑」,傳說是匈奴傑出的首領冒頓發明的,鳴鏑前端有鋒刃,後面有鋌,鋌部上端帶有葫蘆形物,上有4個或3個小孔,藉助強弓遠射,飛行時發出聲響,以發信號或警報,鳴鏑有鐵制、骨制和竹製。
古箭類別
(1)矢: 箭的別名,〈廣雅·釋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 ①箭類的總稱。②中國古代的八種箭:《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茀矢,用諸弋射;恆矢、庳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殺矢、矰矢、恆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庳矢,弩所用也。」
(3)匕: 古時箭頭的別名。《左傳·昭·二六年》:「謝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槍三劍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桿以木或鐵制,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 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羽箭: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桿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 ,猛將腰間大羽箭。
(7)小鑿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桿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射。
(8)飛鳧: 箭的一種,《六韜·虎韜·軍用》:「飛鳧雷影自副。「《注》:」飛鳧。赤莖白習,以鐵為首。」
(9)飛虻: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其三鐮(棱)長尺六者,謂之飛虻。」《東觀漢紀》:「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
(10)無扣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角細小如針。箭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11)無羽箭: 箭的一種。又名「沒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納無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謂精巧。」
(12)木羽: 弩箭的一種。據《宋史·兵志》載:「宋真宗咸平元年,石歸宋獻木羽弩箭,能致遠,入鎧甲。」
(13)木箭: 箭的一種。以木製之。
(14)木朴頭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以硬木製成,頭大尾小成滴水狀。
(15)木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三棱椎形,後面有兩個月牙鏟形尖齒朝前突出,植於箭桿,桿以楊木製,箭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形狀如鏟。長五分,寬七分,以與箭桿相連,【骨交】以梨木製,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7)烏龍鐵脊箭: 鐵制。箭頭呈扁平蛇矛狀。用弓發射。
(18)月牙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前頭為月牙狀,有朝前突出之兩尖刃。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19)月牙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呈月牙鏟形,長一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頭部鋒利,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20)鳳羽: 弩箭的一種。元《東南記聞》載:「趙執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鳳羽。」
(21)半邊扣箭: 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端尖細如針,後部有二個倒鉤,非常鋒利,箭桿以木或竹製成。為明代弓射箭。
(22)平題: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明鏃…… 者謂平題」。
(23)艾葉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艾葉狀,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於尖刺,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24)號箭: 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去,林沖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里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 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桿為木製,桿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 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 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雲白羽也。」
(28)皮頂角頂小朴頭箭: 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桿之上,桿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頭: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制,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桿頭箭: 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桿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 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五棱狀,與骨【骨包】相連,長三寸三分,骨【骨包】以獸角制,環穿十個圓孔,桿以楊木製,羽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 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 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註:「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桿銜接,骨【骨交】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 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 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里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 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桿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
(39)連珠箭: 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 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桿為楊木製,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 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註:「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梳脊鈚箭頭,只是在後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 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 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桿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僕姑:箭的一種。《左傳·魯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註:「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 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 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 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桿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61)魚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桿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62)柳葉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3)蕎麥棱箭: 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桿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64)點鋼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制而成,呈扁平狀。
(65)鈚箭: 桿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66)眉針箭: 箭矢前部為針狀,中部三角形,後部為倒月牙鏟形,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禮隨侍箭: 全長三尺一寸,頭為三角形,中有脊闊,一寸六分,頭長二寸九分,桿以楊木製, 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紅色。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闊【骨包】箭: 全長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狀,下部圓柱形,上有8個小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漆成綠色。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禮隨待哨箭: 全長三尺一寸,箭頭為中棱形,平頭而銳利,箭頭安裝於角【骨包】上,骨【骨包】以獸角製成,為圓形,上有8個小孔,箭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成。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圍哨箭: 全長二尺八寸,箭頭為槍頭形,中有脊,下部以獸角做成【骨交】,扁平狀,長二寸,四周有8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隨侍鈚箭: 式樣用皇帝大禮隨侍鈚箭。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隨待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六棱銳角形,後有4個前曲尖鉤裝於【骨包】上,【骨包】以獸角制,前銳後圓,長一寸六分,四周有5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3)恆矢: 箭的一種。為禮射用。《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痹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恆矢,安居之矢之。」
(74)索倫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錐形,長二寸八分,寬五分,桿以楊木製。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 箭鏃上加骨角哨子,發則哨響。古稱「嗚鏑」。清代稱哨箭。
(76)鴨嘴哨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扁平形,薄而鋒利,以【骨交】與桿相連,梨木製,前微扁銜箭頭,四面有環,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77)鐵箭: 弩箭的一種。箭頭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葯。箭頭下裝有細箭桿,裝配不求太緊,以插住為限。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桿一撥即出,而箭頭則嵌入人體而不能自拔。
(78)鐵朴頭箭: 箭頭扁平銳角形,後倒月牙鏟狀鐵鉤,頭中有小孔,桿以木製,為打獵或傳號之用,發射時有「唿唿」聲。為明代弓射箭。
(79)鐵兔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由枚鐵片組成銳三角形,長二寸五分。下有四個向前突出倒鉤,鉤尖鋒利,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0)鐵骨利錐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狹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稱「鐵骨麗錐箭」。
(81)鐵羽大鑿頭箭: 頭尺寸較大,形狀如大鑿頭箭頭,桿較粗,以竹或木製,羽為鐵片制,供大合蟬弩發射用。
(82)狼舌人箭: 頭為扁平狀,兩只相連,純圓,桿以木製。專供射馬用。
(83)射虎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形,長一寸五分,寬九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錐箭: 頭為圓錐形,前尖中粗後略細,桿以竹或木製,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 箭的一種。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只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為木或竹製,供三弓【豆斗】子弩發射。
(86)梅針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與角頭箭箭頭相似,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頭箭: 頭如菠菜狀,扁平鈍圓形,後有兩排倒鉤,均很鋒利,桿以木或竹製。明代弓射箭。
(88)鏟子箭: 頭前部扁平尖針狀,中部如倒月牙鏟形,後部為銳三角形,桿以木或竹製,專為射馬,明代弓射箭。
(89)鑿子頭箭: 頭扁平如月牙鏟狀,桿以木製,其多用於射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 用竹製成箭囊,內裝15-20枝,囊上縛帶可背或束於腰際,頭為扁平槍頭形,桿為竹製,長尺半,桿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擲箭。
(91)雹箭: 以骨為鏃的箭。《南史·齊本紀上》:「蒼梧王漸行凶暴,屢欲害帝……及取雹箭,一發乃中帝臍。」
(92)綦衛: 古時用綦竹製的羽箭。《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張湛註:「烏號,黃帝弓。綦,地名,出美箭;衛,羽也。」
(93)踏橛箭: 箭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只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以木製,呈方棱形。供手射弩發射用。
(94)篇矢:竹箭。《呂氏春秋·貴卒》高誘註:「小曰鏃矢,大曰篇矢。」近人陳奇猷註:「『篇』為竹名。則篇矢以竹為,不以金為鋒。」
(95)燕尾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扁平燕尾狀,燕尾剪尖略向外翹,長二寸,尾尖寬一寸五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絲以射鳥雀箭。《史記·老子傳》:「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矰。」②短箭《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 短小,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頭部細針狀,桿以木或竹製。明代用銅溜子發射的箭。
(98)攢竹箭: 頭為3個上連的棱形,中有脊,桿以竹製,較一般箭長。明代弓射箭。
『叄』 人一般長幾顆智齒
智齒一共有4顆,分別位於上下頜的左右兩側磨牙後區靠近齶舌弓的前方。隨著人類的進化智齒的萌出數量並不固定,不會成對出現。
有些患者會萌出1-3顆智齒,大多數患者的4顆智齒可全部萌出。
有些智齒是完全埋伏在牙槽骨內,沒有萌出跡象,在拍攝全口曲面斷層片時才能檢查出來。還有一部分患者會有先天缺失智齒的情況,沒有智齒的牙胚也屬正常情況。
(3)弓上有多少齒圖片擴展閱讀:
現代醫學一般認為智齒是人類進化的殘余物。由於智齒生長在牙槽骨的末端,現代人類的牙槽骨由於進食的越來越精細化而在長度、寬度、強度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導致其無法提供足夠的供智齒萌出的空間;
這樣智齒在萌出時往往會因為空間不足而造成異位萌出、阻生,此外智齒本身的退化也會導致萌出數目不足,不對稱萌出等。
這些萌出的異常加上清潔防治的困難通常會在臨床表現為智齒冠周炎、智齒或者臨近牙齒的齲齒、牙周炎、牙髓炎等疾病,引發劇烈的疼痛。因此建議對於萌出異常或者不對稱萌出的智齒及早進行預防性拔除。
『肆』 人一共有多少牙,每顆牙的名稱
小兒是20顆牙,也就是說乳牙是20顆,成人是32顆,但中國人有好多長不出最後的四顆來的,那四顆很多是成人之後才長出來,又叫智齒,也有人不能全部長出,所以能看見的成人的牙齒從28到32不等,但如果你拍X光片就能看見,只要沒有拔除的話,正常成人都是32顆牙的。 正常人的口腔內有28--32顆牙齒.
正常的牙齒總數是偶數,由28~32顆恆牙組成。
牙齒的種類
根據牙齒的形態特點和功能特性將牙齒分為切牙、尖牙、雙尖牙、磨牙四類。切牙位於口腔前部,左、右、上、下共8個,鄰面觀牙冠呈楔形,頸部厚而切緣薄,主要功能是切斷食物,為單根。尖牙俗稱犬齒,位於口角處,左、右、上、下共4個,牙冠仍為楔形,切緣上有一突出的牙尖,主要功能是穿刺和撕裂食物,為粗壯而長大的單根。雙尖牙又名前磨牙,位於尖牙之後、磨牙之前,左、右、上、下共8個,牙冠呈立方形,有一個咬牙合面,其上一般有雙尖,下頜第二雙尖牙有三尖者,主要功能是協助尖牙撕裂食物及協助磨牙搗碎食物,牙根扁,也有分叉者。磨牙位於雙尖牙之後,左、右、上、下共12個,牙冠大,呈立方形,有一個寬大的咬牙合面,其上有4~5個牙尖,主要功能是磨細食物,一般上頜磨牙為三根,下頜磨牙為雙根。
人的一生共有二副牙齒,根據牙齒在口腔內存在的時間分為乳牙和恆牙。乳牙在出生後7~8個月開始萌出,2.5歲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共20個。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脫落而為恆牙所代替,此期稱為替牙時期或混合牙列。因此乳牙在口腔內的時間為5~10年。2.5~6歲左右為乳牙牙合時期。恆牙是繼乳牙脫落後的第二副牙列,非因疾病或意外損傷不會脫落,脫落後再無牙齒可萌出代替。第一恆磨牙自胚胎4月開始發育,6歲開始萌出,是最先萌出的恆牙,不替代任何乳牙。 12~13歲後乳牙全部脫落後,稱為恆牙牙合時期。
每顆恆牙的萌出也都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並且左右側同名牙是成對萌出的。其中,第一顆恆磨牙大約在六歲左右萌出,所以慣稱「六齡牙」。
恆牙是人體一生中的主要咀嚼器官,而六齡牙在咀嚼器官中又承擔著主要咀嚼功能,它是嚼肌、顳肌、翼內肌和翼外肌等咀嚼肌作用力的中點,能夠承受60-70kg的咀嚼壓力,六齡牙還可刺激咀嚼肌和頜骨的發育,並且是保持恆牙正常排列的關鍵牙齒,由此可見六齡牙對頜面部的發育,及咀嚼過程都有重要性。
六齡牙是萌出最早的恆牙,牙釉質剛萌出時很薄,面窩溝發育不健全,鈣化又差等解剖生理特點等,決定了它易患齲的弱點。一般齲蝕發展較快,易於侵犯牙髓和根尖周組織,致使許多患齲六齡牙在兒童時期就已發展至嚴重程度,給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有些幾乎無法保留而必須拔除,造成六齡牙早失。
六齡牙的早失,不但直接影響咀嚼功能,還會影響頜骨的發育,致使牙弓變小,牙列不整和牙齒位置異常,嚴重的出現面下部畸形。六齡牙的健康與否確實是不應忽視的,應該引起每位家長的高度重視。由於六齡牙萌出的時間,正處在兒童乳、恆牙交替的時期准確辨認乳牙還是恆牙,十分重要,以便及時治療六齡牙的齲壞,避免拔錯牙,造成終身憾事。
六齡牙容易與相鄰的第二乳磨牙相混淆,而延誤治療,與第二乳磨牙的區別,主要根據牙齒的排列順序,牙齒的色澤,外形的差別。由於乳牙萌出較早,磨耗的結果使頜面變低平,牙尖低鈍,而六齡牙因萌出時間不長,因而磨損不多。雖然有些家長也十分關心孩子牙齒的健康,但由於缺乏有關牙齒保健的常識,而往往耽誤孩子的病情,給孩子造成終身損害,所以作為家長應多了解此方面的知識,或據兒童年齡酌情到醫院檢查,在六齡齒萌出後及時做窩溝封閉,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其齲壞,達到防患於未然。
牙齒長出是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它類似嬰兒的出生,即在萌出前者一個「胚胎時期」,當埋在頜骨里的乳牙或恆牙發育(相當於嬰兒在子宮里的胚胎發育)基本完成後,就不斷向著口腔方向移動,突破口腔粘膜而萌出。各個牙齒的萌出時間並非一致,您了解您的孩子或自己的牙齒萌出的時間嗎?在正常情況下,嬰兒到了半歲左右就開始萌出乳牙,從第1對乳牙萌出之後,大約每塊長4個月左右,萌出1對牙齒,到2歲半就可以長齊20個乳牙。
乳牙到一定時期,牙齦逐漸被吸收而脫落,由繼承恆牙萌出而代替,此即乳牙替換。乳牙牙根未吸收或吸收不完全,乳牙不能按時脫落,稱為乳牙滯留。乳牙滯留可使恆牙不能萌出或異位萌出。而乳牙過早脫落,因長期缺牙區的牙齦咀嚼,使牙齦粘膜緊韌肥厚阻力大,常致恆牙萌出困難。乳牙的外傷的疾患也可導致恆牙胚發育部分或完全停止而使恆牙不能萌出。恆牙的萌出則從6歲時第一恆磨牙的萌出而開始,第一恆磨牙也稱「六齡牙」是負擔咀嚼壓力最大的牙齒,在人一生中使用時間最長,它的位置影響到其他恆牙的正常萌出,因此,第一恆磨牙也被稱為「關鍵」,應予充分的重視和保護。其後,大約每隔一年萌出一對牙齒,直到12歲左右長出28個恆牙,而第三恆磨牙一般在20歲左右萌出。
第三恆磨牙,俗稱「智齒」,為人類逐漸退化的器官,臨床變異較多,它萌出時常發生各種類型的阻生,導致智齒冠周炎的也很多見。正常牙齒的萌出有比較恆定的規律性。據很多資料表明:各牙的萌出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女性的萌出略早於男性,下頜牙的萌出早於上頜牙,左右兩側的同名牙萌出的年齡大致相同等,牙齒的萌出與牙齒發育的遲早有關,發育早者,萌出也早;發育晚的遲萌出。各人牙齒萌出的年齡差異較大,如有的小兒在1歲左右乳牙才開始萌出,仍屬正常現象。牙齒的萌出也沒有不舒服的症狀。若牙齒早萌(距換牙6個月以內)或遲萌(距換牙6個月以上),乳牙或新生恆牙疾患、乳牙滯留等,切勿盲目著急或隨意處理,應找口腔專科醫生詳細檢查其原因,看是否有局部或全身性疾病,有無先天性恆牙缺失,給予相應的治療和指導。
牙的組織排列
恆牙:上牙排列為 87654321-12345678
下牙排列為 87654321-12345678
乳牙:上牙排列為 54321-12345
下牙排列為 54321-12345
牙teeth是人體最堅硬的結構,嵌於上、下頜骨的牙槽內。呈弓狀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牙具有機械加工(咬切、撕裂、磨碎)食物和輔助發音的作用。
每個牙均可分為三部分,露出於口腔內的叫牙冠,嵌於牙槽內的叫牙根,介於兩者之間狹細的部分叫牙頸。牙主要由牙質構成。在牙冠,牙質外面還另有光亮堅硬的釉質,牙根的表面覆有粘合質。牙內部的空腔叫牙腔或髓腔,牙根的內部特別叫做牙根管,牙根管末端的小孔叫牙根尖孔。牙的神經、血管通過牙根尖孔和牙根管至牙腔,與結締組織共同組成牙髓,當牙髓發炎時常引起劇烈疼痛。
牙周組織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齦三部分。牙周膜是介於牙和牙槽骨之間的緻密結締組織,藉之將牙和牙槽骨緊密結合,固定牙根,並能緩解咀嚼時的壓力。牙槽骨是牙根周圍牙槽突的骨質。牙齦是緊貼牙槽骨外面的口腔粘膜,富含血管,其游離緣附於牙頸。
人類的牙由於雜食而具有不同的形態特點。切牙的牙冠呈扁平鑿子形;尖牙的牙冠呈錐形;前磨牙的牙冠呈立方形,咬合面上有2-3個結節,以上各牙均各有一個牙根;磨牙的牙冠大,也為立方形,咬合面上有4-5個結節,下頜磨牙有兩個或三個牙根,上頜磨牙有三個牙根。
人的一生中先後有兩組牙萌生,第一次發生的叫乳牙,一般自生後6個月開始萌生,3歲初出齊,6-7歲開始脫落;第2次發生的叫恆牙,6-7歲起開始長出第一磨牙,13-14歲出齊並替換乳牙,只有第三磨牙一般在17-25歲或更晚些長出叫做智牙,也有終生不萌出者。
乳牙和恆牙的萌出時間
名稱 時間
乳牙 恆牙
中切牙 6-8個月 6-8歲
側切牙 7-9個月 7-9歲
尖 牙 16-20個月 9-12歲
第一(前)磨牙 12-15個月 10-12歲
第二(前)磨牙 20-30個月 10-12歲
第一磨牙 6-7歲
第二磨牙 11-14歲
第三磨牙 17-25歲或更晚
乳牙共20個,上、下頜左右各5個。恆牙共32個,上、下頜左右各8個。臨床上為了便於記錄病牙的位置,常以「」符號劃分四區表示上、下頜左、右側的牙位,並以羅馬數字(乳牙)或阿拉柏數字(恆牙)分別表示從中切牙至最後磨牙的序號,如「」代表右上頜的乳尖牙;「」代表左下頜第一恆磨牙。
正常情況下,在乳牙列的時候,口腔中應該有20顆牙齒,分別為:4顆乳中切牙,4顆乳側切牙,4顆乳尖牙和8顆乳磨牙;而在恆牙列的時候,口腔中的牙齒數目應該是28~32顆牙齒,分別為:4顆中切牙,4顆側切牙,4顆尖牙,8顆雙尖牙以及8~12顆磨牙。這些同名牙齒都對稱性地分布於上、下頜骨的兩側。
由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生存環境和飲食結構的變化,使得頜骨縮短、第三恆磨牙(即智齒)全部或部分退化,在口腔中出現的數目是1~4顆,因而使牙齒的總數為28~32顆。
多於或少於這個數目范圍的都屬於異常情況,常常是由於牙胚發育異常造成的。多於正常數的稱為「多生牙」;少於正常數的稱為「缺額牙」。多生牙多發生於中切牙區,有的則埋伏於頜骨內;缺額牙常見於上頜側切牙和下頜第二前磨牙,一般是對稱性發生。
所以,在人的一生中一共有48~52顆牙齒,其中20顆為乳牙,28~32顆為恆牙。乳牙在口腔中存在的時間為五六年至十年左右,而恆牙在口腔中存在的時間則較長,自萌出後就終生使用。乳牙脫落後,取而代之的是恆牙。當恆牙由於種種原因而脫落時,就沒有可替換的牙齒了。
成人28
32顆,但由於一些原因,部分人的牙齒退化,28顆的也有。拍牙片可以看出,你的牙床里有沒有牙核,醫生會告訴你會不會再長出智齒。
28到32顆,因為現代人隨著進化頜骨都變小了,所以有些牙齒會阻生,看起來像是28顆的,其實是在你頜骨里呢,就是所謂的智齒.
『伍』 中國古代硬弓,最高是多少石古代有七石弓嗎求史料
十二石左右。
據《梁書》記載:「羊侃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馬上用六石弓。」釋義為:羊侃的臂膀很有力,他所用的弓可達到12石,馬上的弓也能用6石。
古時弓力以斤為單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考古證實明朝一斤約合今591克。軍中標配弓箭合當今60千克,體弱者也用合今30千克弓,強健者能開七十多公斤的強弓,更有高者統稱「虎力」。
(5)弓上有多少齒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建立後,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備穿甲能力的長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有千年歷史。這種弓的拉力很大,達到70公斤以上,弓身也長,達到1.8米。
清代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
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
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
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陸』 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幾何尺寸
十八般兵器——弓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虱,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神鵰俠侶》中,楊康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明代是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艷。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為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畢懋康《軍器圖說》,載有一幅噴火燒灼的梨花槍,並說明道:「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系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葯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槍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利器。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上述劍制,大抵沿用於遠古,歷代仍多變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鉅。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言雖如此,當有所據,然亦未便苟同。蓋以劍之用途,雖非專供殺戮,亦為文士之飾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敵為主,如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制所宜。證以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 ,則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諒有所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
劍既亦為仕宦書生所同好,於是流為藝品,始則於劍身之上雕銘刻畫,繼則於劍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飾,進而於劍鞘上鍍金嵌玉,各其匠心,歷代相傅,靡有不然。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在劍的演練中,一般分為「站劍」和「行劍」兩種。「站劍」一般指動作迅速敏捷,靜止動作沉穩,富雕塑性。而「行劍」則相對顯得停頓較少,動作連續不斷,均勻而有軔性。同時劍還有長穗、短穗之刀,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綠水亭雜識四》中說: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為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里說的「以身為柄」,就是說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劍道》三十八篇。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斗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斗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鏈,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發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理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為鎮邪凶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御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從征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於佩劍者,這顯然對劍術的發展有相當的阻作用。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沖靈劍法」,就是驚絕的特技。
明代各武術流派,在劍術應用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如何良臣《陣紀》所雲:「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願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起之出手法」等,這些劍法為後世劍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矛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代,矛的形制甚多,漢劉熙《釋名•釋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入地也,松櫝長三尺,其矜宜輕,以松作之也。櫝,速櫝也,前刺之言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 (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典略》:「周有屈盧之矛。」)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盾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胄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御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為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御,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發,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衛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後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數與外人戰。皆賴此以取勝。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後竟為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君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哦詟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禦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為完善。《周禮•司兵》明周時已有五種盾。士卒用手執盾,可以遮擋敵人兵器,尤其弓箭的進攻。如《韓非子》上說:「趙簡圍街,犀盾遲櫓,立於矢石之所及。」說明盾之堅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離無傷。
《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鄭玄註:「干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禮•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禦武器,所以類繁雜。如下:
漢劉熙《釋名•釋兵》:「盾,也,跪其後,避刃以隱遁也。大而平者曰吳魁,本出於吳,為魁帥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於羌也。約脅而鄒者曰陷虜,言可以陷破虜敵也,今謂之露見是也。狹而長者曰步盾,步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狹而短者曰孑盾,車上所持者也。孑,小稱也。以縫編版謂之木絡,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為名也。」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 為蔽木戶。」(《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
唐代時有一種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質的盾,其名有膝排、團牌、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六種。
明代槍、炮已有相當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發揮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戰場上,戚繼光採用輕捷的藤牌兵屢勝倭寇。戚繼光《紀效新書》:盾牌「其來尚矣,主衛而不主刺,國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為牌,銃子雖不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至於演練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陣紀》說道:「賴禮衣勢、斜行勢、仙人指路勢、滾進勢、躍起勢、低平勢、金雞闖步勢、埋伏勢」八種,至於姿勢,則要求「盾牌如壁,閃牌如電,遮蔽活潑,起伏得宜」。都是靈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巳;迄漢時,南中蠻人創斧法,亦如槍法之創於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創者之為何人,則不可考據矣。其法初亦無三十六手之多,後之武師,從而增益之,使變化不測,成為戰陣之利器,故今傳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我國史籍中鮮見斧兵的記載,而古典小說中則多有描述。《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道榮出馬,手使開山大斧,……輪大斧竟奔孔明。」《水滸傳》第三十八回說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說李逵「拿著雙斧,大吼一聲,跳出店門」。從這些小說反映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斧是歷代廣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間武藝小說中一般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鉞
銊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於斧桿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構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勛,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為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梁,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而為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梁於柲上,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梁之下,又裝以鐵制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嘆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盡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為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慣用之,未可不合。著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嫻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
戟為戈、矛合體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敵,旁有橫刃,鈳勾啄敵,具有勾刺的雙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註:「棘,戟也。」戟又為戰國時的五兵之一,可知戟為當時常見的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晉代,長兵重矛槍,戟已降為儀仗之器,軍士均執槍,而不執戟了。《晉書•王浚傳》:「浚起宅門前路,令廣數十步,曰:吾欲容長戟幟旗。」可知戟已不在戰場上應用了。
清代雜兵中有一種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鋒、曲鉤,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練戟者,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馬上戟、步戰戟、雙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樣形制的戟,各種武術流派,亦有各種不同練法。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鞭
鞭亦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軮鞭。軮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門戶雜出,多少不同,惟尉遲鞭法為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傳,甚堪惋惜。此外即尋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餘,勉強組成,亦正不可為訓故本編以軮鞭補其缺,不願以魚混珍珠也。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後梁戰將王彥音,不僅善槍,而且善鐵鞭。馮雲鶻《金石索》中,圖示了王彥章鐵鞭一幅,「長僅六尺二寸強,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節,每節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槌,四面環列『赤心報國』四字」。(《中國兵器史稿)可知鞭雖屬短兵類,但其形制較長,而且較重,需大力演練。
宋丁度、曾公亮《武經總要》:「鐵鞭多節,系襲晉代遺制。連珠三節鞭亦系胡人器形。鐵�唐代已廣用之。」
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鞭,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此可知,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為基礎,來提高高鞭的實戰能力。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伍來使用。
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鎬(撾)
鎬(撾)、骨朵。錘、椎。
《後漢書•獨行列傳》:溫序「素有氣力,大怒,叱宇等曰:『虜何敢迫脅漢將!』因以節殺數人。」《舊五代史•唐書•李存孝傳》:「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 ,挺身陷陣。」宋洪邁《夷堅丙志•婺州雷》:「面丑黑,短發血赤色,蓬首不巾,執 如骨朵狀。」
骨朵,本名胍肫,訛為骨朵,現代人猶稱花蕾為花骨朵。這種兵器,類似錘頭,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 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錘擊敵人。
明代的 與宋代的骨朵相似,但柄較短。
椎,在著名的「竊符救趙」故事中,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竊得虎符,矯詔命將軍晉鄙發兵援趙,晉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鐵錐擊殺。過了四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至博浪沙時,張良使大力士懷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埋伏路旁,企圖行刺,而誤中副車。這種可以隨身攜帶的鐵錐,沒有固定形狀,隨使用者的力氣而制。漢初淮南厲王劉長,刺殺辟陽侯審食其時,用的是一種小型的金錐。
錘,是一種帶柄的 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棱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 」。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別的兵器。
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制,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弦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棍(殳)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毒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御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故別種兵器,或全用鐵制,或鐵器而以木為柄,惟殳則完全木質,且構造亦異常簡單,自首至尾,並無機括,不過一渾圓堅質之木桿耳;於此可見古時各事之簡單,而原人之無機械心也。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准者;其實多用檀棗栗檜等木為之,或取其堅實,或取其柔韌,總以不易損折者為上品;若白蠟桿等,後已嫌其太軮矣。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如上說,則叉實創自南蠻;如後說,則叉創於獵戶;孰是孰非,亦未能斷定,始自何時,亦無從稽考,姑置不論。
十八般兵器——鈀
鈀頭本為農具之一,並非兵器,乃神農之遺制;其來歷亦甚悠久,與弓弩矛盾,無分前後,蓋即今日農家用為翻盼米麥之具也。本用木質,其更為鐵質而為兵器,則不知始於何時,因年代過遠,實無從考究。虞喜志林載,賀齊好軍事,兵甲器械,極為精好,鈀爪叉棍,咸取上材,此即古人用鈀之明證,而亦見鈀之在武藝中,為不可缺者也。
至西遊記載豬八戒用釘鈀事,雖屬小說寓言,不足為據,然鈀頭盛行於當時武藝中,概可想見。良以鈀有齒,可以築擊,齒上有盤接柄,形略如鎲,可以沖擊,反手則如用斧腦,擊捶等法,無所不宜;柄又能挑格肘擊,實較他器為便,其盛行於鐵器時代也,亦固其宜;惜乎鐵器進為火器,人都視武藝為不足重輕,其法隨至失傳,今無論南派此派,恐擅此法者,百無一人,亦可見國人之不能保存國技也。
[編輯本段]十八般兵器——索套綿繩
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長約一丈二尺,構造至為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最早是漢武於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經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矛、鏜、刀、戈、槊、鞭、鐧、劍、錘、抓、戟、弓、鉞、斧、牌。棍、槍、叉。
『柒』 鋸弓使用的鋸條,上面標注的24T或32T是什麼意思
24T 應該是24TPI的縮寫, TPI意思是Teeth per inch,即每英寸齒數.24T 就是在每英寸(25.4mm)的距離上有24個齒.有興趣的話,你可以量25.4mm,然後數數是不是24個齒.
『捌』 古文本中的弓箭名稱
徒: 箭鏃的別稱。《釋名·釋兵》:「鏃 ,關西日徒。鉸也,言有交刃也,」
鏃: ①指箭頭。《文選·西都賦》:、「爾乃期門齊飛,列刃攢。」②箭名。《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四既鈞。」《爾雅·釋器》:「金箭謂之。」「以金為鏃,齊者名鏃」。
鏑: 箭鏃的別稱。〈歷記?秦楚之際月表〉:「銷鋒鏑。」
抉拾: 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載右指上,用以鉤弦。拾零。著以左臂,用以護肩,抉用棘或骨製成,拾以革製成。
步叉: 箭袋。〈釋名?釋兵〉:「步叉,人所帶,以箭叉於其中也。」〈後漢書?興服志〉:「箭袋謂之步叉。」
箭桶: 裝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飾花紋,長短與箭之尺寸為標准。盛箭器具。用木或獸皮製成。〈周禮?夏官?司弓夭〉:「中秋獻。」
(1)夭: 箭的別名,〈廣雅?釋器〉:「夭,箭也。」「夭,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夭: ①箭類的總稱。②中國古代的八種箭。〈周禮?夏官?司弓夭〉:「常六弓四弩八夭之法。」八夭為枉夭、挈夭、殺夭、候夭、恆夭、痹夭、。枉夭和挈夭,可以帶火發射,用於守城及車戰,殺夭與候夭,用於近射和田獵;恆夭和痹夭用於散射:夭和夭用於遠射。
(3)匕: 古時箭頭的別名。《左傳·昭·二六年》:「謝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槍三劍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桿以木或鐵制,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 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習箭: 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桿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 ,猛將腰間太習箭。
(7)小鑿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桿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射。
(8)飛鳧: 箭的一種,《六韜·虎韜·軍用》:「飛鳧雷影自副。「《注》:」飛鳧。赤莖白習,以鐵為首。」
(9)飛虻: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其三鐮(棱)長尺六者,謂之飛虻。」《東觀漢紀》:「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
(10)無扣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角細小如針。箭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11)無羽箭: 箭的一種。又名「沒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納無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謂精巧。」
(12)木羽: 弩箭的一種。據《宋史·兵志》載:「宋真宗咸平元年,石歸宋獻木羽弩箭,能致遠,入鎧甲。」
(13)木箭: 箭的一種。以木製之。
(14)木朴頭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以硬木製成,頭大尾小成滴水狀。
(15)木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三棱椎形,後面有兩個月牙鏟形尖齒朝前突出,植於箭桿,桿以楊木製,箭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形狀如鏟。長五分,寬七分,以與箭桿相連,【骨交】以梨木製,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7)烏龍鐵脊箭: 鐵制。箭頭呈扁平蛇矛狀。用弓發射。
(18)月牙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前頭為月牙狀,有朝前突出之兩尖刃。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19)月牙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呈月牙鏟形,長一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頭部鋒利,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20)鳳羽: 弩箭的一種。元《東南記聞》載:「趙執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鳳羽。」
(21)半邊扣箭: 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端尖細如針,後部有二個倒鉤,非常鋒利,箭桿以木或竹製成。為明代弓射箭。
(22)平題: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明鏃…… 者謂平題」。
(23)艾葉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艾葉狀,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於尖刺,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24)號箭: 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去,林沖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里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 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桿為木製,桿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 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 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雲白羽也。」
(28)皮頂角頂小朴頭箭: 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桿之上,桿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頭: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制,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桿頭箭: 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桿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 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五棱狀,與骨【骨包】相連,長三寸三分,骨【骨包】以獸角制,環穿十個圓孔,桿以楊木製,羽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 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 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註:「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桿銜接,骨【骨交】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 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 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里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 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桿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
(39)連珠箭: 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 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桿為楊木製,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 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註:「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梳脊鈚箭頭,只是在後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 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 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桿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僕姑:箭的一種。《左傳·魯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註:「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 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 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 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桿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61)魚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桿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62)柳葉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3)蕎麥棱箭: 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桿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64)點鋼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制而成,呈扁平狀。
(65)鈚箭: 桿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66)眉針箭: 箭矢前部為針狀,中部三角形,後部為倒月牙鏟形,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禮隨侍箭: 全長三尺一寸,頭為三角形,中有脊闊,一寸六分,頭長二寸九分,桿以楊木製, 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紅色。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闊【骨包】箭: 全長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狀,下部圓柱形,上有8個小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漆成綠色。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禮隨待哨箭: 全長三尺一寸,箭頭為中棱形,平頭而銳利,箭頭安裝於角【骨包】上,骨【骨包】以獸角製成,為圓形,上有8個小孔,箭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成。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圍哨箭: 全長二尺八寸,箭頭為槍頭形,中有脊,下部以獸角做成【骨交】,扁平狀,長二寸,四周有8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隨侍鈚箭: 式樣用皇帝大禮隨侍鈚箭。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隨待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六棱銳角形,後有4個前曲尖鉤裝於【骨包】上,【骨包】以獸角制,前銳後圓,長一寸六分,四周有5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3)恆矢: 箭的一種。為禮射用。《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痹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恆矢,安居之矢之。」
(74)索倫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錐形,長二寸八分,寬五分,桿以楊木製。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 箭鏃上加骨角哨子,發則哨響。古稱「嗚鏑」。清代稱哨箭。
(76)鴨嘴哨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扁平形,薄而鋒利,以【骨交】與桿相連,梨木製,前微扁銜箭頭,四面有環,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77)鐵箭: 弩箭的一種。箭頭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葯。箭頭下裝有細箭桿,裝配不求太緊,以插住為限。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桿一撥即出,而箭頭則嵌入人體而不能自拔。
(78)鐵朴頭箭: 箭頭扁平銳角形,後倒月牙鏟狀鐵鉤,頭中有小孔,桿以木製,為打獵或傳號之用,發射時有「唿唿」聲。為明代弓射箭。
(79)鐵兔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由枚鐵片組成銳三角形,長二寸五分。下有四個向前突出倒鉤,鉤尖鋒利,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0)鐵骨利錐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狹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稱「鐵骨麗錐箭」。
(81)鐵羽大鑿頭箭: 頭尺寸較大,形狀如大鑿頭箭頭,桿較粗,以竹或木製,羽為鐵片制,供大合蟬弩發射用。
(82)狼舌人箭: 頭為扁平狀,兩只相連,純圓,桿以木製。專供射馬用。
(83)射虎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形,長一寸五分,寬九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錐箭: 頭為圓錐形,前尖中粗後略細,桿以竹或木製,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 箭的一種。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只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為木或竹製,供三弓【豆斗】子弩發射。
(86)梅針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與角頭箭箭頭相似,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頭箭: 頭如菠菜狀,扁平鈍圓形,後有兩排倒鉤,均很鋒利,桿以木或竹製。明代弓射箭。
(88)鏟子箭: 頭前部扁平尖針狀,中部如倒月牙鏟形,後部為銳三角形,桿以木或竹製,專為射馬,明代弓射箭。
(89)鑿子頭箭: 頭扁平如月牙鏟狀,桿以木製,其多用於射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 用竹製成箭囊,內裝15-20枝,囊上縛帶可背或束於腰際,頭為扁平槍頭形,桿為竹製,長尺半,桿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擲箭。
(91)雹箭: 以骨為鏃的箭。《南史·齊本紀上》:「蒼梧王漸行凶暴,屢欲害帝……及取雹箭,一發乃中帝臍。」
(92)綦衛: 古時用綦竹製的羽箭。《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張湛註:「烏號,黃帝弓。綦,地名,出美箭;衛,羽也。」
(93)踏橛箭: 箭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只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以木製,呈方棱形。供手射弩發射用。
(94)篇矢:竹箭。《呂氏春秋·貴卒》高誘註:「小曰鏃矢,大曰篇矢。」近人陳奇猷註:「『篇』為竹名。則篇矢以竹為,不以金為鋒。」
(95)燕尾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扁平燕尾狀,燕尾剪尖略向外翹,長二寸,尾尖寬一寸五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絲以射鳥雀箭。《史記·老子傳》:「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矰。」②短箭《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 短小,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頭部細針狀,桿以木或竹製。明代用銅溜子發射的箭。
(98)攢竹箭: 頭為3個上連的棱形,中有脊,桿以竹製
『玖』 弓矢形什麼意思
(24)號箭: 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去,林沖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里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 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桿為木製,桿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 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 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雲白羽也。」 (28)皮頂角頂小朴頭箭: 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桿之上,桿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頭: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制,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桿頭箭: 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桿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 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五棱狀,與骨相連,長三寸三分,骨以獸角制,環穿十個圓孔,桿以楊木製,羽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 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 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註:「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五箭桿銜接,骨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 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 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里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 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桿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 (39)連珠箭: 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 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桿為楊木製,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 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註:「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梳脊鈚箭頭,只是在後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 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 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桿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僕姑:箭的一種。《左傳·魯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註:「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 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 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 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桿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61)魚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桿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62)柳葉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3)蕎麥棱箭: 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桿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64)點鋼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制而成,呈扁平狀。 (65)鈚箭: 桿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
『拾』 古代世界上的幾種弓箭
[古埃及弓箭]
中世紀英國弓箭。英國13世紀大力發展弓箭部隊,並對弓具進行改迸,逐漸用長弓取代十字弓。長弓用榆木、棒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紫杉木製造。最好的紫杉木並不產於英國,而是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長弓的長度為6英尺,箭長3英尺。弓身的中間用手握住的地方為1_5英寸寬,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弓的兩端用角料鑲包。弓架的前部為圓形,後面是平的。長弓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
(最遠達400碼,有效射程接近250碼),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鍾可發10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它更輕便、更容易掌握,適用於散兵射擊或齊射。就當時來說,它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長弓的不足之處是弓過硬,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長期訓練的弓手才能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