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有關月亮的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舍棄的圖片唯美 2025-08-18 23:26:41
ps怎麼把圖片部分去除掉 2025-08-18 23:20:07

有關月亮的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5-28 02:09:54

A. 關於月亮的圖片,要唯美的,偏古風的,速度啊。。。

古月~

B. 月亮圖片

那就是彎月嘍
http://t3..com/it/u=156552053,3177240273&fm=0&gp=0.jpg
http://t1..com/it/u=4093352438,4031971169&fm=3&gp=0.jpg
http://t3..com/it/u=2786958894,2828975946&fm=3&gp=0.jpg
http://t2..com/it/u=3096908925,2112847415&fm=0&gp=0.jpg
http://t3..com/it/u=478103414,1433285499&fm=0&gp=0.jpg
圓月也很美
http://t1..com/it/u=3296627816,1795721849&fm=0&gp=0.jpg

不喜歡的角度可以用ps修改

C. 有關月亮的圖片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qq890629&pid=453385747&_dir=%2F18573069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qq890629&pid=453385983&_dir=%2F18573069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yunpei520&_dir=%2F18513403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u198472&_dir=%2F18487228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uoshiquan1120&_dir=%2F1847698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ujiao0501&_dir=%2F18475617

D. 月球的圖片資料

月球是被人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第二個親身到過的天體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與地球一樣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4.8公里,大約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陽一樣大。月球的體積大概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差不多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

E. 關於月亮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880622501&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26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60097600&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3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81855503&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3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088997603&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17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90868150&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8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938167252&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1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677201951&tn=imagedetail&word=月亮&in=13
等……

F. 與月亮有關的圖畫

《月亮升起》是繪畫史上的名作

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凡·高離開人世之前創作的一幅畫《月亮升起》,以藝術家特有的筆法以及生動的色彩,向人們展示這樣一幅美景:金黃色的麥田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一個峽谷遮掩住月亮的一部分,一座農舍恰到好處地坐落在遠處。這幅美麗畫卷展示的是真實的還是奇異想像力的產物?美國天文學家唐·奧爾森承擔對此謎的研究調查工作。奧爾森和他任教大學的物理學家盧梭·多斯徹等人,一起對《月亮升起》中的謎題進行研究。他們將研究目標確定為,凡·高在繪制這幅油畫時,究竟是否真的見到了明月升起的特殊時刻:該畫的組成部分———金黃色的麥田、晴朗的夜晚、峽谷後面的月亮,這些都是同時出現的嗎?如果是這樣,當時凡·高應該是直接在自然景色中作畫了!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3757/3803043.html

G. 一個月月亮的變化圖和名稱

1、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2、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3、上弦月(農歷初八左右):90度;

4、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5、滿月(望月,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6、凸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7、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8、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農歷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月亮。

(7)有關月亮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月相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地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

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H. 月球是什麼樣子要圖片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000多個。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8)有關月亮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稱,月球內部可能蘊含「白金寶藏」——埋藏著鉑、鈀等貴重金屬。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撰文指出,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檢測到這些金屬,但他們認為,在月球火山岩樣本中檢測到的硫與其內部存在的硫化鐵相關,而硫化鐵是儲存鉑和鈀等貴金屬的好地方。

解釋月球形成的一種主流假設認為,45億年前,一顆大小與火星相當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因此科學家認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分相似。如果這一假設正確,月球火山岩中貴金屬的含量應與地球相當,但測量結果卻遠低於預期,這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為釐清這個謎題,最新研究負責人、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詹姆斯·布倫領導的團隊首先在實驗室里重現了月球內部的極端壓力和極端溫度,以觀察有多少硫化鐵形成。

結果發現,在月球內部形成的大多數貴重金屬都附著於硫化鐵礦床上,這意味著它們不能被岩漿帶到月球表面,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岩石樣本中發現的貴金屬數量如此之少。

I. 關於月球的資料與圖片!急

圖啊...是要月面圖呢..還是...
哥白尼繪制的月面圖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f35ea00986c4b2376b60fb98.jpg
幾張可以用作附圖的
http://t1..com/it/u=320528907,2982217881&gp=2.jpg
http://t3..com/it/u=3357359947,2527006505&gp=6.jpg
http://www.hcw168.com/oa/img/NewsimgFile/20071126113243838.jpg
http://cret.cnu.e.cn/clab/lecture/multi-ecture/dqdl/twsy/images/0701.jpg (這張非常經典!~)

資料(必須長啊..不長你就得全用圖片替啦! - -。)
【月球的圈層結構 】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它與地球有著密切的演化聯系。根據對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羅11號和12號月震台記錄資料的分析,以及對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可知現今的月球內部也有圈層結構,但與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並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層幾米至數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個月球可以認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軟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組成。月球岩石圈又可進一步分為四層,即月殼(0~60公里)、上月幔(60~300公里)、中月幔(300~800公里)和月震帶(800 ~ 1000公里)。軟流圈又稱為下月幔。在月殼的10公里、25公里和60公里深處,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劇變化,表明在這些深度處存在顯著的不連續性。月球表面至25公里深處為玄武岩組成的月殼第一層次,25公里~60公里之間為月殼的第二層,由輝長岩和鈣長岩組成。上月幔由富鎂的橄欖石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組成。月球震源的位置位於600~1000公里的深度之間,平均月球震源深度為800公里。由於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並不比整個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認為月球核不會是較重的鐵鎳等元素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狀。在月球1000公里深處,月幔溫度不會高於1000°C。根據對月球內部狀況的了解,固體部分圈層結構並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層結構,也是月球的演化過程中整個月球物質圈層分化的結果。

【月面特徵 】

月面上山嶺起伏,峰巒密布,沒有水,大氣極其稀薄,大氣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氣密度的一萬億分之一。沒有火山活動,也沒有生命,是一個平靜的世界。已經知道月海有22個,總面積500萬平方公里。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較大的月海有10個:位於東部的是風暴洋、雨海、雲海、濕海和汽海,位於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靜海、豐富海和酒海。這些月海都為月球內部噴發出來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環形山,也被噴發的熔岩所覆蓋,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繼之而來的熔岩噴發,構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上的隕擊坑通常又稱為環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顯的特徵。環形山(crater),希臘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稱為碗狀凹坑結構。環形山的形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隕星撞擊的結果,二是火山活動;但是大多數的環形結構均屬於隕星的撞擊結果。1924年,吉福德(A. C. 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隕石坑作了比較,證實了月坑是隕星撞擊形成的。因此,隕擊作用是形成現今月球表面形態的主要作用之一。許多大型環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輻射狀條紋,並由較高反射率的物質所組成,形成波狀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達數百公里。環形山周圍有濺射出來的物質形成的覆蓋層;濺射的大塊岩石又撞擊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隕擊坑。由於反復的隕星撞擊與岩塊濺落,以及月球內部噴出的熔岩大規模泛濫,使得許多隕擊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隕擊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蓋熔岩的表面。

【這里可以附上那張有環形山的月面圖^___^】

【月球運動 】

地球與月球構成了一個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對於地球的繞轉運動。然而,地月系的實際運動,是地球與月球對於它們的公共質心的繞轉運動。地球與月球繞它們的公共質心旋轉一周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質心的位置在離地心約4671公里的地球體內。

宇宙間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間的作用,其中所謂"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於地月間距離相對較近,這種潮汐作用更為明顯。太陽系天體中,月球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約為太陽對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並遠遠大於其它天體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由於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轉變慢,每天時間變長,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長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時,由於地球自轉變慢,使得月球緩慢向外作螺旋運動,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樣道理,地球對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轉周期變得與其公轉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的。月球的這種自轉,稱為同步自轉。因此,自古以來,人們看到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我們地球。

人類在開始記錄地球史的時候,就已通過觀測月球位置和位相來計時。通過對月球和太陽周期性運動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國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創立了歷法。公元前300年,巴比倫的天文學者已能預報月食。

【月球的形成假說】
月球的天文演化同地月系統的天文演化有重要關系。地月系統的天文演化,同這一行星——衛星系統的形成有關。在地月系統的形成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月球的形成問題。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太陽系中行星——衛星系統的形成機制,基本上與太陽——行星系統的形成機制相同;或者,至少在主要方面大體上相一致。已有關於月球起源的學說,可以分為三大類:1. 地球分裂說,2. 地球俘獲說,3. 共同形成說。

附:做小報的方法.
一共幾大類 我給你的資料【月球的圈層結構 】【月面特徵 】【月球運動 】【月球的形成假說】 可以加一個【中國探月】
就是嫦娥什麼的..
至於月球傳說...我猜你就不用弄了- -。那個東西太弱智...
然後排版什麼的就是弄點框框...別把幾類混成一片..一類一個框.或者分界限..這種花邊的可以在網路上查..

然後是圖片. 應該分布均勻點 一類介紹找1~2張 實在不行就用月亮的照片替代..反正這種照片多得是..一找一大片- -。

【ps.小報嘛...A4 的么?也就這樣了..我做過這種小報..但是比你的要深入 這應該算簡單的關於月球的介紹了八..這些都是我東拼西湊弄出來的..咳咳!原創.....】

J. 有關月球的圖片和資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軌道半徑: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徑: 3476千米
質量: 7.35e22千克

古羅馬人稱之為Luna,古希臘人稱之為Selene或阿爾特彌斯(月亮與狩獵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話中它還有許多名字。

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僅次於太陽的第二亮物體。由於月球每月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角度不斷變化;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朔望月。一個連續新月的出現需要29.5天(709小時),隨月球軌道周期(由恆星測量)因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變化而變化。

由於它的大小與組成,月球有時被分為類地「行星」,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蘇聯飛行器月球2號於1959年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非地球星體上探索。第一次在著陸則在1969年6月20日(你記得你在哪兒嗎?);後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個被採回表面樣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飛行器大范圍地作了地圖映象。月球勘探者號如今正繞著月球轉。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象。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象。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面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地球,特別是海洋並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從地球表面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面的兩個膨脹點,一個正對月球,另一個則正對反面。這效果對海洋比對因態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在軌道上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但是地球也並不完全是一個流體,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在正對月球下方的膨脹非常輕微。這意味著由於地球自轉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響,使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影響力並不十分確切地存在於兩球心連線上。這也使得地球不斷向月球提供自轉能量,使得自轉速度每世紀減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轉地球軌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結果也導致了火衛一和海衛一的不尋常公轉軌道)。
不對稱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轉同步。比如,它的軌道位相始終相對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變。由於地球的自轉因月球的影響而減緩,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轉速度也因地球而減緩,不過在那時作用力要強烈得多。當月球的自轉速度減緩到適合自己軌道周期時(這樣膨脹點就在地球正對點),就沒有任何的多餘扭力了,這樣月球的情形就穩定了。這種情況也類似地發生在太陽系其他衛星上。最終,地球的自轉也將慢到合適於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情況一樣。

自然,月球也顯得不太穩定(由於它的不太圓的軌道)以致於較遠端的一部分度數可不定時地看到,但大多數遠端表面(左圖)一直無法完全觀測,直到蘇聯飛船月球3號1959年上天對其進行拍攝才解決了問題。(注意:這里並沒有什麼「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時間。一些對「黑暗面」的稱謂往往是指月亮不為人所見的另一面,因為「黑暗」有「不為人知」之意。這種稱謂在今天不夠正確)。

月球沒有大氣層。但是來自Clementine飛行器的證據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極,處於永久陰暗面的大環行山處有固態水--冰。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號飛船證實。顯然月球北極也有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殼平均厚68千米,從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環行山的107千米。地殼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內核。然而它並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別熾熱。奇怪的是,月球的質心與它的幾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樣,在這一側其地殼也較薄。

月球表面有兩種主要地形:巨大的環形山與古老的高原和相對平滑與年輕的maria。maria地形(覆蓋月球表面達16%)是由火山噴出的熾熱的熔岩沖蝕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層塵埃與流星撞擊的石頭碎片覆蓋。出於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於靠近於地球的一面。

大多數靠近地球的環形山,火山由科學歷史上的著名的稱謂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則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羅,加加林和Korolev(因為第一張照片由月球3號拍到,所以具有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偏向)。另外,類似於近地區,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環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徑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為太陽系最大的撞擊盆地,並在西側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陽系中重環山的典型。(從地球上看;左側圖的正中)。

阿波羅號和月球號計劃帶回了一塊重382千克的石頭樣本。這些提供給了我們有關月球的詳細知識。它們具有特別的價值,在月球上著陸後的廿年,科學家們還是在這快最期的樣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這樣,月球就提供了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在地球上無法找到的證據。

根據早先的對阿波羅樣本的研究,有關月球的起源並不一致,主要有三種理論:co-accretion同生說,主張地球與月球同時形成於太陽星雲;fission分裂說,主張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說,主張月球形成於其他地方,後來為地球所捕捉。這些理論證據都不足,但是來自月亮石頭的最新和最詳細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擊說:地球曾被一個大物體(相當於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擊,月球則是由噴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斷又有新信息被發現,但撞擊說如今被廣泛接受。

月球並沒有全球性磁場,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頭存有剩餘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過全球性磁場。

由於沒有大氣和磁場,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陽風的攻擊。在它剩餘的40餘億年光陰里,大量來自太陽風的氫離子將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羅返回的樣本證明了它對研究太陽風的價值。月球上的氫可能在未來當作燃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