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書法字體總共有哪幾種
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1)行楷體字圖片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第一,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第二,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第三,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第四,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第五,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㈡ 楷書分哪幾種
1─2厘米的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之間的為中楷。但這僅僅是籠統的分法,實際上出現過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
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楷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大楷,指用毛筆書寫的較大的楷體字。語出元 鄭杓 《衍極·學書次第之圖》:「大楷:《中興頌》、《東方朔碑》、《萬安橋記》。」
(2)行楷體字圖片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楷書在古代又稱正書。「正書」一詞的由來,最早可見於宋代的《宣和書譜》。「正書」和「真書」同音。「正」字從「止」從「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的意思。英文等西方文字的「Regular script」等片語也系從「正書」一詞翻譯而來。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㈢ 楷書可以分為哪幾種
楷書按其書寫特點的不同,可分為魏碑和唐碑兩大類。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時期無名書家的碑刻;唐碑為唐代書家所書。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楷書大家,最著名的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體分別被稱為歐體、褚體、顏體、柳體,深受人們的推崇和追慕,對後世影響極大。
行書體,創始於漢末,是介於草書和正措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象草書那樣變化多端,也不象楷體那樣端正。它既取草書的流動活潑之長,又取楷書的結體嚴謹和整齊之美。正如《藝概》所說:「蓋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詳」,其真草兼得其中。其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與楷書相比,行書的行筆速度稍快,點畫間出現了相連帶的牽絲、楷書中書寫成方角的地方,行書中有的則變成弧線和圓角。正因為行書兼有楷、草二種書體之長,因而從其創始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成了應用最廣泛的書體。
㈣ 書法的字體有幾種 圖片
篆書,這種字體有可以分為小篆,大篆以及甲骨文。對於甲骨文這種文字,它的歷史比較久遠了,距今有3000年的歷史,是運用比較早的一種文字,而且主要在占卜的時候用。在甲骨文的筆法中,直線比較多,字體非常的瘦直,起筆的時候有尖筆,圓筆,也有方筆等形式。大篆主要指的是籀文,金文,六國文字,它們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特點。小篆也被叫做秦篆,這是因為在秦國時期特有的文字,同時也是大篆的一種簡化的形式,它的特點是整體比較均勻而且非常整齊,字體與籀文比起來容易寫出來。
隸書,也叫做漢隸。它屬於漢字中比較常見而且莊重類型的字體,在進行書寫時,整體稍微有些寬扁,主要寫橫時要長一些,直要寫的短一點,感覺像是長方形。隸書是在秦朝興起的,當時是程邈整理的,而在東漢的時候這種字體被應用的非常廣泛。而且它在書法領域中還被稱為漢隸唐楷。
草書,出現這種字體主要是為了方便書寫。草書開始於漢代初期,這種字體的特點就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書寫,也不用顧及隸書的書寫規則,只需要無拘無束的去表現,這樣的字體就被稱為草書。
行書,它是源於楷書,可以說是楷書的創新,主要是存在於楷書與草書中間的字體。出現這種字體是為了能夠解決楷書在寫的時候速度慢,而草書寫的時候又不容易辨認,因此才會出現這種字體。行在這里的意思是行走,所以行書整體整體直觀不會同草書一樣潦草,同時也不會與楷書一樣端正。對於它的本質是在楷書方面進行草化而對於草書時是進行楷化。如果進行書寫時楷化的形式比草法多就叫行楷,但草法比楷化多就被叫做行草。
楷書,這種書法也被叫做正書,真書,正楷。這種書法形式是通過程邈在創立隸書之後逐漸的變化而形成,比以前的任何字體趨向簡單,橫比較平豎很直。此書法開始時間是在漢末,而且一直到現在還在應用,可以說經久不衰。楷書的書寫遵守漢隸規律的法度,但是卻是追求字體的整體美,而且在漢末以及三國的時代,這種字體又逐漸向嚴整的方向發展。楷書主要的特點就是書寫比較規整,是所有字體中比較正規的一種字體,因此現在還在使用這種字體。
中國的書法文字蘊含中國的文化,是我們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多練習書法就可以感受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㈤ 毛筆書法有幾種字體
毛筆書法現在一共有五種書體,即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體和行書體六種書體書法。
一、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
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篆書是最有內涵的,同樣寫起來也是最難的。一幅名家的篆書作品,掛在牆上是,它是在動的。它起源很早,在書寫的更迭之中,逐漸被人舍棄,但它依然用哪種深邃的內涵,靈動的線條表達古典的美,內心的美。
二、隸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在篆書之後,是一種非常優美的書體。有波、磔(zhe)之美。
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隸書有著自己獨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筆畫,嚴謹的章法,嚴肅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內涵。
三、草書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草書是中國書體簡化的極端,有著極強的藝術價值。
四、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以宋代的最為著名,有米芾、蘇軾、蔡襄黃庭堅等。行書行書代表作《蘭亭序》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書的出現是書寫簡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結果。
五、楷書
楷書,漢字字體的一種,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是我國發展時間最長的一種書體。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著名書家有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楷書一般作為入門書體,其上可追篆隸,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啟下之作用。
(5)行楷體字圖片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毛筆書法用筆
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只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
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
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毛筆書法
㈥ 漢字的字體有哪幾種 有圖片示例嗎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幾種,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7、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8、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㈦ 楷書是常見的字體,四大楷體分別指的是什麼
首先四大楷體分別指的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其次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是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於簡化,講究橫平豎直。當今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總稱,下面我們就一起說說這四大家的伯分仲秋。
其也是離我們生活年代最近的一個書法家,部分人會認為其作品有些柔弱,其實他與其他三大家來說趙孟頫更加突出了隋唐風骨,尤其是萬年佳作更加讓人稱嘆不已。古話說得好:字如其人,一點也不引喻失義。這四大書法家彰顯出了不同階段的空間美,首先通過字形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個時代的變化,同時個人感覺我們應該多涉獵一些古代的文人雅卷,為我們自己的生活多一份精彩。我們也可以領略書法帶給我們的樂趣。
㈧ 書法字體有哪些圖片
分類方法不同:
1、按書寫工具分:硬筆書法、軟比書法
2、按字體分:甲骨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行楷、行草
3、按書法家分:歐體、顏體、趙體、柳體、瘦金體……
首先顏筋柳骨都是楷書
王羲之是行書代表
行書有行楷行草之分
牽絲是行書的特點,就是字字之間有很細很細的筆墨連接,和楷書相比楷書中幾個凸顯齊整的地方行書都予以了代替,點畫以露鋒入紙,以歟側代替平整,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以圓轉代替方折
我們說歐體指的是歐陽詢不是歐陽修
柳體是柳公權不是柳永
顏體是方正茂密橫輕豎重雄強圓厚氣勢磅礴庄嚴雄渾的
草書是很連綿的
書法的種類,大體可以分為正、草、隸、篆、行等形體。
正書:也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大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隸、楷之間的過渡。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於漢未。
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是漢字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不過,作為書法藝術,都保存下來了,並各自形成眾多的流派,出現了不少獨擅名家,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珍品。
㈨ 行書包括哪些字體楷書呢
書法書體分五種。行書是其中一種,其他四種是楷書(又稱正書、真書);草書;隸書;篆書。
所以你說行書包括哪些字體是矛盾的,你可能問的是行書有哪些流派,即有代表性的書家風格,書法史上對後人影響最大的主要行書派系有王羲之父子、蘇軾、黃庭堅、米芾、楊凝式、趙孟頫、王鐸、鄭板橋等。
楷書始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隋唐。最主要的流派有三國的楷書之祖--鍾繇;唐楷中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魏碑中的張玄墓誌、張猛龍墓誌、元氏墓誌、龍門二十品等;瘦金體、趙體等。
隸書在東漢後期最鼎盛,代表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有方勁古樸的張遷碑;飄逸清秀的曹全碑、孔宙碑;端莊凝練的禮器碑、史晨碑;遒勁寬博的乙瑛碑;奇縱恣肆的石門頌、西狹頌;敦厚雄渾的衡方碑等。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分為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古文。小篆又稱秦篆,為秦丞相李斯所作,最著名的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