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印度人物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摳圖素材圖片素材 2025-08-15 19:38:17
男人堅強起來的圖片 2025-08-15 19:37:38
電腦上圖片怎麼變透明 2025-08-15 19:32:20

印度人物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05 06:59:26

A. 古印度重要人物是什麼

1.阿育王 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 統一印度定佛教為國教。
2.甘地 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他是現代印度的國父,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也是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ahimsa)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3.阿克巴 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

B. 有誰知道這是一個什麼圖片,圖片中的人物或事物有代表什麼

這圖說的是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毗濕奴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又譯遍入天、毗搜紐。在吠陀時代,毗濕奴可能是太陽神的一個稱號;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他被認為是印度三大神中的保護之神。他有四隻手,分別拿著神螺、神盤、神杵和蓮花。他還有一張神弓和一把神劍。他有時坐在蓮花上,有時躺在一條千頭蛇身上,有時騎在一隻大鵬鳥上。他的妻子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出現的,名叫吉祥天女(Lakshmi)。

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1.魚,傳說在一場曾淹沒整個世界的大洪水中,毗濕奴化身為一條頭上長角的巨魚,系住人類的始祖摩奴(Mara,曾創造了《摩努法典》)的船,是人類免遭滅絕。
魚(摩帖耶):毗濕奴第一大化身,據傳說,一天摩奴在河裡洗手,一條小魚游到他手上,求他救命。摩奴將小魚放到魚缸,不久隨著小魚慢慢長大,摩奴依次將之放入池塘、河流,最後放進海洋。魚為了感激救命之恩向摩奴說世界將有一場洪水,一切眾生俱會滅亡,洪水到來時,摩奴造了一隻船,帶著生命之種由魚拉著到了山頂,因此獲救,最後成了人類的始祖。當淹沒世界的大洪水襲來之際,毗濕奴化身為魚,以他的須系住人類的始祖馬奴所乘的船,使其成為唯一的生存者。
《薄伽梵往世書》里也記載了毗濕奴化身為魚的傳說。「很久以前,當地上出現第一批生命時,大地被一個可怕的惡魔脅迫。那魔鬼不許聖人行祭祀,在盜了神聖的吠陀後,藏到海洋深處的一個海螺殼里。世界之主梵天向毗濕奴求助,蓮花眼立即化身為魚投入大海之中,他撕開魔王的胃部使他斷了氣,那吠陀化為四形態從魔王胃中湧出,那即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與《阿闥婆吠陀本集》。

2.龜,(俱摩):毗濕奴的第二化身,他化身為上半身為四臂人形,下半身為龜的形態,坐在大洪水後的海底,背負著曼陀羅山。化身的四手分別握著仙杖(象徵毀滅一切的時間之力)、法螺(象徵存在之源)、輪寶(象徵覺悟)與蓮花(象徵平衡)。提婆擔心阿修羅佔領全世界,向梵天求救,梵天出了個主意:攪拌乳海以得到不死葯。但提婆們無法單獨完成這項任務,於是與阿修羅達成共同攪拌的協議。他們以曼陀羅山為攪棍,千水之王婆蘇吉盤住曼陀羅山充當攪繩,雙方緊抓蛇的兩邊,不時旋動,以此來攪動大海。但一旦大山落入大海隨即下沉,於是至尊毗濕奴化為龜形馱住此山。

視頻: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3.野豬,傳說有一個叫希羅尼亞克夏的魔神將大地(一說大地女神)拖入海中,毗濕奴化身為野豬潛入海里,與惡魔大戰了一千年,終於消滅了魔神,並用野豬的尖牙把大地托出海面。
(婆羅訶):毗濕奴的第三化身,野豬形態。底提有子名金眼,他是前達羅毗荼王,有名的大阿修羅。他將大地帶至海底,毗濕奴化為一個白豬的形態同金眼相鬥,據說野豬與金眼打鬥了一千年,最後金眼被殺,野豬以獠牙將大地托出水面,放到原來的位置。毗濕奴以這種化身娶了大地女神。婆羅訶有時候是純野豬的形態,有時候是豬頭人身。
4.人獅,傳說中的第一代阿修羅王希羅尼耶格西布以苦行獲得了梵天的恩惠:「無論神或人或獸,白天或黑夜,任何武器,門內門外,都無法傷害他」,於是這位阿修羅王藉此一統三界,讓眾神吃夠了苦頭。可他的兒子缽羅訶羅陀卻偏偏是毗濕奴的忠實信徒,老阿修羅王成天琢磨著如何讓兒子放棄信仰,最後,惱羞成怒的阿修羅王擊打著屋裡的柱子,對兒子大吼到:「你那無所不在的毗濕奴在哪裡?難道在這柱子里嗎?」。話音剛畢,毗濕奴化身的人獅從柱子里破柱而出,用利爪將希羅尼耶格西布撕成了碎片。
這里就可以看出毗濕奴狡猾(亦或智慧)的一面了,因為 1)化身是人獅,所以不是神也不是人也不是獸。2)是在屋子裡,所以無所謂白天還是黑夜。3)人獅用的是利爪,不算武器。 4)是從柱子里出來的,所以不是門內也不是門外。所以梵天的恩惠一條都沒有違反,是不是想起了韓信被毯子吊在鍾室里用菜刀砍死的一幕。
獅面人(那羅桑訶):毗濕奴化身,那羅桑訶有著人的身軀,但獅面獅爪。他是著名的大庇護者,隨時保護信徒們的安全。據《薄伽梵往世書》所述,毗濕奴的婆羅訶化身殺了羅剎金眼,金眼的兄弟希蘭耶迦什菩對此極為憤恨,他對梵天獻了一場嚴酷的苦行,梵天前來問他的願望。他說:我主喲,恩賜贈予者之最喲,若你慈善地予以我想要的恩惠,就請讓我不被你所造之生靈所傷亡。賜我不死於任何宅內或宅外,不死於白天或夜晚,不死於天空或大地。賜我不亡於你創造之外的那些生靈,武器無法傷我,人與獸無法亡我。賜我不亡於任何存在與非存,且賜我,不死於任何天與非天,下界的巨蛇不能傷我,任何人無法在戰場上傷你,因此你無敵。故也賜我無可匹敵。賜我成為存在的唯一主,統領眾神,賜我與此身份匹配的等同榮耀,賜我用苦行換得的不可思議之力與行動瑜伽,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
一天當希蘭耶迦什菩去深山苦行,因陀羅逮此良機率眾天神攻打他的家居,毗濕奴信徒大聖人那羅陀此時護住希蘭耶迦什菩的妻子迦耶度,經過這件事,迦耶度成了毗濕奴的信徒,迦耶度腹中的胎兒補羅訶陀受此影響,在孩提時即成了毗濕奴的信徒。希蘭耶迦什菩知道兒子成為毗濕奴的信徒後大為惱恨,決定將之殺死,但每次補羅訶陀都受密力保護而獲救。補羅訶陀總是拒絕承認他父親是宇宙之主,他說毗濕奴才是遍入者,無所不在。希蘭耶迦什菩指著附近一根柱子問補羅訶陀:『他的毗濕奴』是否在裡面。「最不幸的補羅訶陀喲!你一直告訴我一個至上存在高於我,至上存在高於眾生之上,操縱生靈,無所不在。但他在何處?若他遍入各處,他為何不在這柱子中,出現於我面前?」
補羅訶陀回答道:他是逝去、現世與將存。希蘭耶迦什菩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他用錘矛擊碎柱子,隨著巨大的怒吼,毗濕奴以那羅桑訶化身保護補羅訶陀不受他父親之害,這是由於不違背梵天給的恩賜,才化身那羅桑訶,那羅桑訶非人、非獸、非神,他半人半獸,他現於黃昏,生於門檻上,既非屋內也非屋外,以他的爪子摳出惡魔的內臟,既非白天也非黑夜。
在殺了希蘭耶迦什菩以後,無神能平息那羅桑訶的憤怒,包括濕婆在內,於是眾神叫來拉克什米,但她也無法讓那羅桑訶平息,在梵天的要求下,補羅訶陀走到那羅桑訶那裡,最終讓那羅桑訶恢復平靜。
5.侏儒,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阿修羅王,缽羅訶羅陀的孫子,伯利王繼承了先輩的遺志,再次一統三界,驅逐眾神。眾神又只好向毗濕奴祈禱求助。毗濕奴化身為一個侏儒,在伯利的馬祭大會上像他乞求「三步之地」,伯利瞅瞅這么個屁大的小孩兒,三不能有多少,樂得做個人情。結果他剛一答應,毗濕奴就顯出了原形,一步跨過了天界,一步跨過了人界和空界,然後問伯利:「我第三步應該落在哪裡呢?」;另一說毗濕奴一步跨過天堂,第二步跨過人間,將地獄留給了魔王。這就是著名的毗濕奴三步跨越天地的偉績。
侏儒(婆摩那):在印度教的往世書文獻中作為毗濕奴第五化身,且是三分時代的第一化身,他也是毗濕奴以人形出現的第一化身,盡管這化身是一個侏儒婆羅門。據說婆摩那是阿底提與迦葉波所生,是第十二個阿底提耶。據《薄伽梵往世書》所述,毗濕奴化身侏儒以奪回因陀羅被魔王跋利搶走的主權。婆摩那以侏儒婆羅門的形態,帶著一把木製雨傘請求跋利讓出三步的地方讓他居住。魔王不聽老師的勸告答應了這一要求,世尊立即變成一個巨人前兩步就跨過了天到地與地到陰間的距離,跋利不想違背對世尊的三步承諾,用他的頭作了第三步的落腳處。世尊對他很是贊賞,當婆摩那的腳落到跋利的頭上,他立即賜予跋利永生。為從惡魔帕利手中奪回天、空、地三界的主權,毗濕奴化身為侏儒,帕利答應將他走三步的范圍內的土地交出來,毗濕奴恢復原來的模樣,三步跨過了三界,將主權確保。
6.持斧羅摩,是梵仙吉馬達克尼的兒子,(梵仙就是指出身於婆羅門種姓的仙人,所以持斧羅摩也屬於婆羅門種姓。對於下文而言,這一點很重要)。他是婆羅門種姓最忠實的保護神,曾先後21次從世界上肅清了妄圖向婆羅門挑戰的剎帝利武士,以維護婆羅門種姓的地位,事件的起因則是因為一群剎帝利武士侮辱了她的母親。
持斧羅摩的故事其實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剎帝利種姓(武士貴族階層)向婆羅門種姓(宗教貴族階層)地位的挑戰,實際上也是對當時整個婆羅門教的道德核心――「正法」的挑戰。其挑戰的結果,是十分復雜的,僅從這個傳說來看,婆羅門種姓的地位還是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的。同時,也不排除印度歷史上真的出現過持斧羅摩的原型,並且是一位婆羅門種姓地位和印度教道德體系的堅實維護者。
持斧羅摩(婆羅娑羅摩):毗濕奴的第六化身,屬於三分時代。持斧羅摩為闍摩陀耆與哩奴迦之子,婆羅娑意譯為斧,因此他名字的字面意思即持斧羅摩。據說羅摩向濕婆獻上了一場驚人的苦行,隨後得到一柄斧子與爭戰的技能,故又名持斧羅摩。他是八大長壽者之一,步厲古的直屬後裔闍摩陀耆潛心鑽研吠陀經,實行苦行,使得眾神靈極為敬佩。後來他去拜訪缽羅犀那耆多王,求娶了國王的女兒哩奴迦公主,夫妻兩人隨後回到凈修林雙雙苦行。哩奴迦給闍摩陀耆生育五子,分別叫魯門沃、沃蘇、蘇塞納、維希瓦沃蘇,最小的兒子名羅摩。
持斧戰千手
話說有一天,哩奴迦的五個兒子出去摘果子,她遵行戒律外出沐浴,歸來途中,她見到馬提迦婆多的國君奇車王與眾位妃子在水中嬉戲,頓時心生慾念,悄悄潛入水中,就這樣失去了操守。她惴惴不安的回來後,闍摩陀耆見她面容有異,再行法力馬上知道發生了何事,聖人勃然大怒,當孩子們挨個回來後,闍摩陀耆指著哭泣的哩奴迦對他們依次下命令:「殺死她!」四個孩子都嚇得不敢動手,那闍摩陀耆更加氣憤,他對四個兒子發下詛咒,讓他們失去靈性,變得如痴呆一般。羅摩最後回來,闍摩陀耆又命他殺死母親,羅摩毫不遲疑地舉斧就把哩奴迦的頭砍了下來。闍摩陀耆頓時大喜,對羅摩說:「這樁事情如此難辦,你能遵父命辦到令我很高興,我願賜你恩惠,你可隨意挑選心願。」羅摩於是說:「但願母親能復活!但願忘卻殺母事!但願不再犯罪過!但願兄長都康復!但願常勝和常壽!」闍摩陀耆滿足了羅摩的要求。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的一天,五個兒子照常外出,阿努波的千手國君迦多維爾耶來到這里,哩奴迦按理數接待國王,高傲的國王卻埋怨理數不周,他把凈修林中的一隻小牛犢強行牽走,還推倒了森林中的大樹。羅摩回家後,聽到父親說明事情的原委,又望見失去牛犢哀號的母牛,大怒著追上國王,用弓箭射下了迦多維爾耶的一千隻手。一天迦多維爾耶的兒子們趁羅摩不在家,跑來凈修林抓住正在苦修的大仙,闍摩陀耆面對眾敵只能聲聲呼喚羅摩,最終被復仇的王子們用箭射死。為父雪仇的王子們心滿意足地回了家,羅摩回來後看見已身亡的父親,悲痛不已,他在父親的火葬禮上發下重誓:「殺盡一切剎帝利!」他獨自一人來到阿努波,殺了迦多維爾耶的兒子,剎帝利隨從。當時鮮血流滿了五座大湖。羅摩隨後祭祖魂,行大祭祀供奉因陀羅,又建了一座金祭壇給迦葉波,他將大地全部獻出後,自己定居到大主山。
在《羅摩衍那》中,羅摩為求娶悉多,拉斷了濕婆的弓,這可怕的聲響讓世人都震動了,這聲響也傳到持斧羅摩耳朵里,他擋在羅摩迎親的途中,欲與羅摩一比高下,當另一張弓——毗濕奴的弓也被羅摩拉開後,他對羅摩表示了極大的尊敬,隨後又回到自己的住處。
7.羅摩,即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在印度神話里總共出現了三位羅摩:除了持斧羅摩、羅摩以外,在史詩《摩訶婆羅多》里還有一位「大力羅摩」,亦稱「持犁羅摩」,他是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的哥哥。這里的羅摩是十車王的兒子,他的故事在史詩《羅摩衍那》里有詳細的敘述。
羅摩:這是古印度傳說中的一個國王。 印度教視他為毗濕奴第七化身,羅摩是印度教最流行的英雄之一,他的主要事跡參見史詩《羅摩衍那》,他被印度教徒視為完人,悉多是他的妻子。
在《梨俱吠陀》與《阿闥婆吠陀》中,羅摩意為「黑暗,黑色」,如梨俱吠陀10.3.3寫道「阿耆尼,耀光遠播者,用白光閃閃的衣裳環住黑夜(羅摩)。」
欲了解祥情者請看《羅摩衍那》
8 .克里希納(又叫黑天,奎師那),他擁有毗濕奴的武器――神盤,是史詩《摩訶婆羅多》里的重要任務。他是史詩的主人公「般度五子」的軍師和師友,並且「設計」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五子中最強力的阿周那(幫助阿周那搶婚)。在著名的「俱盧之戰」中,他讓自己的部族和軍隊參加了對方俱盧族的部隊,而他自己則加入了般度族,作為阿周那戰車的御者。關於黑天的故事留到介紹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時候再講吧!
克里希納:克里希納的梵語意譯即黑色或黑暗,借指那些黑膚色的人。克里希納是毗濕奴最有影響力的化身,有些印度教流派更認為他是至尊,是一切神(包括毗濕奴在內)的根源。克里希納出自馬圖拉的王室,天啟與丈夫婆蘇天的第八子,他故事太多,舉不勝舉。印度教最具影響力的聖典《薄伽梵歌》即是以他之口而述。
欲看克里希納故事見《摩訶婆羅多》、《薄伽梵往世書》、《訶利世系》等等。
9.佛陀,(不要懷疑,就是釋迦牟尼)。他的任務就是慫恿惡人和妖魔藐視吠陀經典和婆羅門教的「三大原則」(即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否認天神的地位,把他們引向自我毀滅的結局。這個化身的意義非常有意思,也充分的反映了印度教對佛教的矛盾的感情:
不可否認,佛教來源於印度教,但是卻否認印度教的「三原則」,尤其是種姓制度,取而代之以「四姓平等」的觀念。印度教一方面在教義上無法容忍佛教的觀點,將佛教徒斥為「惡人和妖魔」;但另一方面又承認佛陀的地位和智慧,並將他抬高到大神毗濕奴化身的地步,因為佛陀創造的佛教的世界觀是來源和繼承於印度教的,兩者是無法完全割裂和對立的。所以印度教又無法把佛陀的思想完全的否定,甚至承認和服膺佛陀的智慧。這就是印度教眼中的佛教,大概屬於「既敬又恨」得感覺吧。
10. 伽爾基,他和佛教里的彌勒佛一樣,都是屬於未來的。他將誕生於世界瀕臨滅絕的「末法時代」,身騎白馬,手持長劍,鏟除掉世上的惡人(不知道包不包括前面的佛教徒呢),建立一個新的「圓滿時代」。這個化身的產生很可能是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次大陸後產生的,當時的穆斯林政權對當地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進行了殘酷的迫害,以至於印度教徒產生了伽爾基這個幻想的毗濕奴化身的救世英雄。而且從時間上來看,也更傾向於後期的毗濕奴派的思想,因為在早期的印度教神話里,末法時代的終結並不意味著「圓滿時代」的到來,而是世界的毀滅。到時候出場的也不應該是毗濕奴,而是作為破壞神的濕婆,世界、宇宙都將在濕婆的狂舞中走向滅亡。
迦啟:印度傳統認為迦啟是毗濕奴最後一個且是第十大化身,他會在黑暗時末出現,迦啟之名象徵著「無終止」或「時間」。流行的說法是迦啟騎著有翼的白馬,右手揮舞著利劍,將淫穢與腐化滅凈,據說他在歸來途中會征服毀滅與破壞女神卡梨,讓世界平衡,復樹達磨,再創新世。據《迦啟往世書》所說,迦啟會師從毗濕奴的第六化身持斧羅摩,數千年以前持斧羅摩對濕婆執行了一場苦行,濕婆給予他一件天兵器去清除剎帝利的腐壞,持斧羅摩會讓迦啟執行同樣的苦行,然後完成天命。
最早提到迦啟的是《毗濕奴往世書》,另一部《火神往世書》中也提到迦啟。
世界瀕臨破滅,末法現世結束之時,毗濕奴將手持利劍,身跨白馬,化身為柯奇現身救世。

資料來源於網路~

C. 古印度神話人物

從古代起印度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古老的當地文化融合東西方的精髓,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諸如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等眾多的宗教的教派廣泛分布在南亞大陸上。雖然表面上這些宗教間水火不相容,但彼此是很有淵源的,很多魔神都是共用的,不但吃好幾處香火,而且還總是變幻模樣。
由於印度佛教很早就傳入中國,所以這些魔神們在我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架式。同時,印度神魔文化的獨特體系以及COOL斃了的名字使他們在各種漫畫,游戲,電影中頻繁亮相。不過,一些漫畫作者在取材上把所知的印度神話人物全都編在同一時代,讓他們一起出場。這樣的劇情編排在不完全清楚印度神話的讀者眼裡是很精采熱鬧的。但在印度人的眼中,除了感到熱鬧外,還會有一種像中國人看到張飛岳飛大戰紐約城之類故事所產生的那種啼笑皆非的感覺。
造成這種錯誤的最大原因是:印度神話中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其神話具有時代性,不是固定不動而是會變遷的。這和歷史上的王朝變遷差不多。在印度神話中主要可分為三個時代:吠陀神話,婆羅門神話,佛教神話。隨著印度各民族的分合,形成了前兩種神話時代,後來又因佛教的興起產生了第三個神話時代。彼此關聯,但不相同。並且和其他也擁有多代神的神話(如希臘神話)不同,印度的神在各個時代的神話都會出現,只不過有的會換個名字或身份罷了。下面就來看一下這些喜歡變臉的傢伙們。
濕婆
也稱大自在天(天。梵音「提婆」

D. 印度聞名世界的人物

1、聖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稱「聖雄甘地」,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

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

「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2,泰戈爾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 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

3、阿米爾·汗

阿米爾·汗,1965年3月14日出生於印度孟買,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 。阿米爾是印度「國寶級」人物,寶萊塢的「全能」演員。

8歲的時侯,阿米爾·汗出演第一部電影《Yaadon Ki Baraat》。後來練習打網球,獲得了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網球冠軍 。

1988年,阿米爾·汗放棄網球重回銀幕 。1989年,出演文藝片《灰飛煙滅》,飾演復仇男子。1999年,在《義無反顧》中出演印巴邊境的抗暴警察阿賈伊。2002年,阿米爾憑借劇情愛情電影《印度往事》獲得zee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

2008年,憑借導演 《地球上的星星》獲得寶萊塢人民選擇獎最佳導演獎。2009年,出演了勵誌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飾演Rancho。

2011年,阿米爾·汗製作真人訪談節目《真相訪談》,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區第三任大使。2013年,出演犯罪動作電影《幻影車神3》飾演Sahir和 Samar 。2014年,出演奇幻喜劇電影《我的個神啊》,飾演遺留在地球的外星人PK。

2016年,出演勵志運動電影《摔跤吧!爸爸》2017年6月,阿米爾·汗成為「2017年奧斯卡」新成員。2017年,出演勵志電影《神秘巨星》飾演音樂人夏克提·庫馬爾。

(4)印度人物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E. 古印度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如來就是印度的

F. 印度眾神關系圖

創造神梵天

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鑒於世界已經為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吉祥天女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喜愛。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G. 古印度時期的印度河印章上的人物圖像都是什麼

印度河文明的圖章上還有人物圖像,有的人長著公牛的角,有的人在靜坐修煉。除此之外,還有對菩提樹的崇拜,在古印度菩提樹是聖樹,婦女們求子求孫都要跪拜菩提樹。

H. 印度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1、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本名: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年10月2日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的博爾本德爾的一個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普特麗白(Putl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

2、英迪拉·甘地(簡寫為:英·甘地)(Indira Gandhi)
1917年11月19日生於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她的家族屬於印度四大種姓的最高級--婆羅門,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rharlal Nehru)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位總理;

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4.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5. 莫卧兒帝國的阿克巴大帝

I.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J. 印度傑出人物,獨特習俗

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