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收集ppt的素材
做PPT找素材的渠道很多,介紹幾種渠道,這些渠道都能免費獲得PPT素材,對於一般的新手或者上班族來說完全夠用了。
一、通過各大素材網進行下載。
其實現在有非常多這類PPT等設計的網站,這類素材網很多都是需要收費的,但是這些網站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新用戶比較友好,他們為了提高非會員用戶的體驗度每天會對非會員用戶開放一到兩個素材下載許可權,所以對於新手來說我們可以批量注冊各素材網的普通會員,每個會員一天能下載一個,那麼是個會員就能下載10個,這樣對於上班族或者新手來說完全夠用。
二、通過部分公眾號進行免費下載。
隨著公眾號的興起,很多設計師手頭有大量這方面的資源,他們一般為了吸粉都會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免費分享一些PPT素材,我們只需要搜索到相關公眾號便可以得到相關的素材,非常便捷。
三、通過一些設計類的社群圈子進行搜集。
著名的社交平台某音上有很多關於如何做好PPT的小視頻,這些流量主為了吸引用戶關注他們私下都有自己的圈子,並且會在圈子裡分享一些免費的PPT素材,我們只要關注該博主就可以加入他的社群獲得相關免費素材,非常簡單。
2. 如何積累和分類整理寫作素材
自古以來,創新從來就不是「無中生有」和「憑空想像」出來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創新的發展過程,就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有依據的,在現有事物的基礎上「被挖掘」出來的。
曾經有一個關於創新的著名故事。1836年,年輕的查爾斯·達爾文在一次印度洋航行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在一座珊瑚礁中往往生活著大量的海洋生物,而珊瑚礁附近的小塊陸地上,或者珊瑚礁以外的海水中生物的種類卻要少得多。
年輕的達爾文在當時,並沒有很快地發現這個現象背後的奧秘,但是他開始對一個靈感進行思考,而正是這個靈感,為他30年後寫下巨著《物種起源》奠定了了基礎。
對於達爾文來說,他的偉大創意就誕生於此。經過幾十年時間的培育,最終開出了創意之花。
那如何收集更多資料和就元素?搜集到這么多信息之後又該如何使用?靈感女神何時才會垂青?
日本著名信息整理和智慧創造法的開創人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這樣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回獨立思考的原味,還需要一冊筆記本就可以做到。」
他自己本身也是這樣做的。奧野宣之每天在本子上記錄「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生活記錄lifelog」,記錄自己的行動與思考,做了什麼,吃了什麼,想了什麼,近乎完整得記錄下一天生活的脈絡。
在他的筆記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月前的會議紀要、兩周前的企劃案、一周前的剪報、三天前的讀後感、昨天會面人的名片和談話內容。而這些,都成為他之後一篇介紹產品軟文的素材,其中的讀後感還成為與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聊天的談資。
奧野宣之始終覺得,記錄了才有存在感。
通過重讀筆記,他回顧當年的自己、幼稚的話、更加可以找到進步的空間,看到今天的成熟,個人的成長和努力的成就感。通過10年記錄108本手帳筆記,奧野宣之從中不斷挖掘靈感,實現大量知識生產,並將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總結的方法和感受編輯成一本書分享給苦於無法獲得靈感的創意人士。
他說:「創意生成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加深記憶理解,讓原創思考遍地開花。」
這不是我們大多數苦於沒有素材的一般人所急需的最有效的信息搜集方式嗎?
然而,這樣一本實用性創意指南並不復雜,書中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通過自身經歷和通俗的語言重點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整理規則、如何積累、如何產出創意。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原創內容的產生步驟:
1、用筆記整理信息的三條規則:
△一元化
什麼是一元化?就是不分類別,盡情記錄,將你想要記錄的一切信息都納入這一冊筆記本中。
工作中的創意、讀過的書、靈光一現的感想、報紙、雜志、他人的留言、信件、明信片、出息的會議、培訓時的記錄、列印的郵件、對電影的記錄、私人日記、用完的票據等等……把這一切都記入到一冊筆記中。
你可能會說,這么多信息,我要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其實不用。
將信息一股腦地放進一個筆記本,就像收拾孩子的玩具箱,你一定會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我們不用刻意去整理和分類,因為這樣很容易將時間和精力耗散掉,按照一些簡單的方式,我們可以輕松地記錄、安心地尋找,重點是能夠持續堅持下來。
那如何才能讓信息容易尋找?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能准確定位出來它所在的位置?這就需要我們第二個原則:
△時序化:
添加日期標簽,按照時間順序來記錄。換句話說,就是從頭開始按順序使用筆記本。
這里要簡單介紹一種非常有用的方式:6位日期記錄法。
年份後兩位+月份兩位+日期兩位,合計為6位數字。例如:【171008】=2017年10月8日。
作者介紹,他用這種方式記錄了10年,從未發生過不清楚記錄時間的情況,如果一天內多次在筆記本上記錄信息,即使不添加6位標簽,也可以通過內容的前後關系來得知。他舉了一個小例子:
【130708】參觀的宣傳卡
【130709】書評《第一次普選與選舉海報》
【130710】《朝日新聞》報道《對參議院選舉中各黨派獲得議席的預測》
【130711】某次聚會的流程和收到的名片
【130712】度過的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論文集錦的列印件
可能已經不記得當時為什麼要記錄下這些零碎的信息,但是通過將自己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可以弄清楚資料之間的關系。在上面這些信息中,後面他翻到這一頁筆記時,就能夠想起「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迫近的時候,他對關於選舉和政治思想史的書籍有了興趣並進行了大量閱讀。
有了記錄,後期再次閱讀和提取信息的關鍵在於對索引整理,因此有了我們第三個原則:
△索引化:
所謂索引,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尋找信息的線索。如果我們在尋找某一條信息的時候,有了「XX筆記在第1冊的6位數字標簽'130227'這一頁」的話,我們腦海中浮現的素材或者零星印象將越來越清晰。
我們可以在每一冊筆記結束後,為該冊筆記做一份手寫目錄,將重要的信息編輯到首頁里,手寫的過程也是鞏固和加深記憶的過程,在日後尋找過程中翻閱目錄即可。
還可以用粘貼標簽的方式代替目錄,在貼標簽處寫好分類。
同時,在切口處塗上顏色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還想在10年後擁有自己的資料庫,那麼在電腦找那個建立索引數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里,作者建議我們採用筆記本編碼——日期——檢索標記——條目標題的方式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筆記本資料庫,這樣日後查找時就非常方便了。
2、如何積累:書寫和剪貼的小竅門
△字母速記法:
用羅馬字首字母來略記,可以加快我們記錄的速度。當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採用略記的方式,而是將我們常用的內容進行略記。例如:地名、人名等等。
△內容符號化:
我們還可以將經常寫的內容用符號簡單來代替,包括訪談記錄和讀書筆記中的高頻詞。
R:閱讀
M:電影
T:電視
會:會議
P:計劃
素:素材
A:想法
E:飲食
……
還可以自創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文字元號,這樣翻閱筆記本時,可能還會有會心一笑的小驚喜。
△巧用分隔線:
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如果不想重復寫下6位日期,可以採用不同的分隔線,讓內容分塊,這樣閱讀時也能明白上下內容的區別。
△重用「超黃金地段」:
一般來說,筆記本的開頭和最後一頁都不會記錄任何內容,作者奧野宣之將之成為「度假勝地」。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他會把讓人感到心情愉悅的「珍藏品」放進去,貼在上面,有孩子玩耍的照片、有粉絲的感謝信等等。當你打開筆記本時,看到這些內容心情就會變得愉悅放鬆,無意間的一瞥可能會改變你此時記下關鍵信息的心情,也會讓你變得更有鬥志。
△活用剪報、腰封、紀念品:
新聞的內容一般在開頭一段就做了概括總結,我們剪貼時只需要剪貼最核心的部分就夠了;
書籍的腰封往往概括了書籍的作者、書本的主要內容和推薦閱讀的理由,也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果我們把它們剪貼下來,後面翻閱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想起書本的內容和最精彩的地方,所以這一部分千萬不要輕易丟棄。
一些紀念品能夠成為我們的時間記憶的法寶,比如說咖啡店裡的一個杯墊、購物時候的小票、甚至一張傳單如果引起了你思緒的聯想,都可以成為筆記本里的一枚重要的記憶線索。
試想一下,某一天翻開你的筆記本,想起十年前的某一瞬間你當時關於工作或生活的某一點思考的經歷歷在目,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也可能成為你日後創意的一部分。
3、如何產出:靈活運用素材的技巧
獲取創意的過程,其實結合作者和美國創意學大師詹姆斯的說法有五個步驟:
步驟1:收集——積累嘗試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步驟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步驟4:頓悟——創意的產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驟5:具體化——將創意化為成果
首先,但對於收集來說,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即便在寫筆記時感覺自己的觀點不夠精彩,也未必是壞事。
作者提到,他有一天在報紙上讀到了駐沖繩美軍基地相關問題的報道,深有所感,就將報道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直接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不停往沖繩派駐軍隊,真是太不像話了。」
剛落筆,他就不由感到這個想法沒有意義。會做這種評論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會去思考:「該如何解決了?」
他便寫下了:「這么多人都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政府會熟視無睹?如果要講公平承擔義務,在我們自己居住的街上駐軍,我們能接受嗎?」「歷史上,遠東的軍事制衡是怎樣保持至今的?」
就這樣,寫著寫著,他就引發了新的思考,並深入研究,為他之後的文章提供了素材。
所以,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這樣看來,我們一點都不愁沒有素材來源,只能怪我們平日里思考太少。
其次,對於咀嚼,奧野宣之提出了一個觀點:無目的地重讀。
怎麼做到無目的重讀呢?其實開始的時候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閑暇和無聊的時候,拿起往日的筆記本,沒有目的的翻閱,最好是從前往後翻,距離我們關心的事物越遠越好,你會有意外發現。
此時信息已經進入了大腦的潛意識里,然後再聯想到我們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就會從中發現一些我們曾想都沒有想到的視角。
通過筆記,我們接觸自己過去的思想,會動搖自己當下的世界觀,重讀筆記與過去的自己對話,長久以來的問題意識就會浮出水面,可以進一步加深思考。
另外,我們要主動地對同一主題的內容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這樣就可以從中發現新的線索和視角,讓創意的組合具有更多可能性,也會讓我們的思維廣度在讀擴張。
最後,對於所有信息整理了一輪,如何對現有的信息組合,形成創意?作者奧野宣之提出了三種方法:卡片重組、移植信息、復印拼貼。
△卡片重組
重讀筆記的過程中,將同一主題的信息整理出來,80字左右,一張卡片對應一條信息,背面留空白,然後像撲克牌一樣在餐桌等較大的空間里鋪開,你會重新閱讀引入眼簾的內容,你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過的出人意料的組合。
△移植信息
使用大號紙張,將記錄在筆記本上的資料情報移植到紙張上,賦予其新的內涵。適用於一萬字以內的文章創作以及就某一主題進行的數月思考的整理。
其實這個方式可以與思維導圖一起運用,整理筆記本信息的同時將腦海中的信息一同梳理一遍,將內容分條縷析地寫下來,再回來重新讀一遍,會發現有些信息是重點,你會一再劃上記號,這就有可能是你可以使用的素材和創意點。
△復印拼貼
與移植法相同,如果覺得手寫信息麻煩,可以考慮用復印的方式,將信息復印出來,然後貼到空白的大號紙上面,將各個內容都整理下來,很快,你就有厚厚一沓復印的原創素材內容了。
無論是對於在漫長人生中讀的書,還是經歷的事情,甚至靈光一現的瞬間,我們的記憶都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將生活中這些細微的想法和靈感記錄下來,成為我們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創意,有這樣一個筆記本在身邊,有技巧地記錄和思考,就能有扎實的收獲。
讀書筆記幫我們改變讀書方法,信息整理幫我們改變思維方式,隨時帶一個筆記本在身邊,將重要的信息記錄在案,有一天,你會發現,靈感女神就在身邊。
3. 用photoshop如何收集素材
方法:
1,雙擊ps灰色工作區,選擇需要打開的多張圖片,即可打開;
2,按F,把多張圖片設置為非窗口顯示;
3,創建選區;
4,工具欄中點擊剪切工具;
5,拖拽到需要的位置即可。
4. 設計師們,你們是怎樣對自己的設計素材進行收集整理歸類的
在信息時代下,避免與雜亂信息的摩擦與碰撞,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無疑浪費了我們的時間,降低了我們的效率,這種情況在信息時代的初期,就一直存在,到現在呈現愈演愈烈之勢態。學會對事物整理規劃開始變得尤為重要起來。
整理就是對一種事物、一種客觀存在的主觀統籌與規劃,在事物既定的情況下,完全以我們的思想來規劃,被整理過後的事物即為我們思想意識的體現,即賦予了事物活力與靈魂。在設計生活中,特定的條件下可以成為突破設計瓶頸的一項法寶。
例如:每完成一個設計項目,強制性進行電腦和桌面文件資料的整理,統一裝入固定的文件夾中,放入專用盤中設檔保存。這種文檔信息整理的方法,非常具有陣列感,相對於雜亂無章的擺放,可以大大提高今後設計工作的效率。同時這也是對思維方式和條理性地整理。
設計工作當中的整理,由一個最初的理念延伸到具體的標識、基礎圖形圖案、字體色彩等元素,配合不同的版式構成了整幅畫面效果,再延伸到整個企業方向的品牌設計、企業文化內涵產品、還有主要的企業營銷與推廣等,其中這些部分又包含著更多的細小要素環節,如何統籌規劃各部分?整合相關信息元素?完美呈現在設計作品中,便是整理的核心之所在。
整理是把原本不可視的信息,通過整理使之可視化後,把需要的相關信息依次排列。選擇重要的信息進優先排列,理清各類信息的因果邏輯關系,提煉設計想表達的主要思想內容,也就是其本質。推薦閱讀:設計靈感來自何處?
在面對客戶做設計時,為了找到設計的「本質」,首先要替客戶問診,列舉其中的各項信息,假使信息僅存於客戶的腦海里,這便是不可使用的信息。這時我們需要對不可視信息相互對調,舍棄多餘信息並且排除含糊混亂的部分,舍棄無謂重復的部分。緊接著再導入觀點,清理信息的因果關系,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客戶需求,並且有內容的設計。
整理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為設計提供一種有效、便捷的方法。同時整理的過程也是設計的過程,做好整理的部分是為設計的應用和營銷等,奠定堅實的基礎。整理遵從做設計最基本的體系,按部就班,使最後完成的設計有理念、有核心、有本質、有理有據、有整體。簡潔明了地說就是:設計就是在整理中注入創意,而創意的靈感來源於整理。
在設計中從頭至尾貫穿著整理,這是對設計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是一般創作方法無可替代的。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針對與舍棄。
針對即為重點,需要極力最大限度表現的點,就是極力表現最想表現也是最需要表現的要素,並且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整個畫面作品都可以圍繞著重點要素展開工作。
對於設計師生活而言,其益處更多的體現在設計態和為人處事的心態上。隨著大環境及我們自身對事物認知的改變,必然會發生新思想代替舊思想,新舊元素在立場上的沖突,這就是需要設計師通過整理,尋找雜亂背景下事物的主線,避免搞不清大方向,被捲入認知的大漩渦。
本文簡單的表達了對整理的看法,這套理論體系應用到設計工作當中,對更好的完成設計工作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整理梳理了設計思維,清理了設計脈路當中的「雜質」,對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整理可以讓設計更輕松!
5. 【請教】如何整理素材(ps)
建議按素材對應的行業進行整理,而且再裡面再劃分為psd文件及jpg等不同文件的文件夾,以後便於查找,當然要把一些重要的常用的圖片用移動設備例如移動硬碟或者U盤等單獨備份;
6. 如何高效整理你的寫作素材
一
在寫作過程中,越深入寫作,越知道寫作素材的重要性。
當我們意識到寫作素材的重要性,也開始著手搜集素材。
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個問題:
不知道如何整理搜集到的素材。
如果不及時整理收集到的素材,就好比把一件物品放進一間雜亂無序的倉庫,如果下次想要找出來,可能要耗費很長時間才能找到。
我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當我把一篇素材放進我的素材庫時,搜索了關鍵詞,結果發現這篇素材與我此前搜集到的素材完全是一模一樣的。
那時,我嚇呆了,明明已經搜集了,為何還是沒有印象呢?
最後得出,我沒有系統得整理寫作素材庫,把搜集到的素材就扔進倉庫里,不去管它。
這是不對的,那對的是什麼呢?
二
在介紹方法論前,先介紹一款軟體——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是目前市場上一款比較實用的多功能筆記類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做事效率。
用印象筆記來搜集寫作素材比較方便。
那麼接下來我就介紹我的寫作素材整理方法論。
共有三點,分別是整理、歸類、回顧。
1、整理
當我們搜集到一篇素材,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立馬放進寫作素材庫,而是先整理。這就好比當寵物狗第一次進入主人家,主人家會為它洗澡、擦洗、穿衣服等等。
那麼如何來整理呢?
三招
第一招,添加標題
標題的作用主要讓簡要說明這個素材是關於什麼的,讓你下次可以一目瞭然知道這個素材是什麼。
如圖所示:
第二招,添加觀點或者用處
我們搜集到一個素材,不僅要看這個素材說明什麼,更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闡述這個素材說明什麼。即它還可以用到哪些地方呢?這樣做是在鍛煉大腦的思考能力,通過發散思維,串聯寫作素材,達到一個素材可以多個用法。
第三招,添加關鍵詞
添加關鍵詞,是為了便於日後的搜索,若是你想寫某個方面的文章,你可以直接到你的素材庫(假定是印象筆記)里搜集關鍵詞就可以。
2、歸類
歸類很重要,素材的來源不同,所運用的場景也不同,所以要明確素材的位置,方便日後搜索。
舉我個人的例子,主要分為心理學、故事類、詩歌類、雜類、圖片類這5大類。
還有一個原則,一個素材可以多個位置擺放。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他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但他善於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出了一座理想中女性雕像,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後又每天捧在手中,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最終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
這個素材可以放在故事類那裡,除此之外還可以放在心理類,用來說明自證語言的強大威力。
3、回顧
我們人都是很容易忘記事情的動物,無論是做什麼,都要時常回顧,素材整理這事兒也不例外。
就我自己而言,我會每周定期回顧所搜集到的素材,同時也回顧此前所搜集的素材,看看是否還可以產生的新的觀點。
若是要回顧,不妨記著以下兩件事:
第一,設置回顧周期
回顧周期最好是一周,這是針對一周內搜集到的新素材而言。
比如你這一周搜集到7個素材,那麼你應該在周日(隨便選一天)進行整理、歸類與回顧。
若是一個月內的素材,也可以在每個月抽出一天的時間來整理、歸類、回顧。
第二,帶著問題去回顧
做事情要有目的性,即便是回顧。比如你想搞清楚我這周究竟搜集了哪些素材,那你就帶著這個問題去整理即可。
若是想弄清楚我這個月搜集了多少個素材,那你就帶著這個問題去統計就可以了。簡而言之,回顧是讓你更加熟悉你所搜集到的素材,從而讓你素材間產生更多的新關聯。
三
寫作素材的整理可以從上文提到的整理、歸類以及回顧這三方面去操作,同時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具體的還需要讀者們根據自己的寫作愛好,有意識地收集、整理、處理素材。
在剛開始可能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最後肯定是收獲滿滿,因為你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寫作素材武器庫」啦!
在上篇文章《關於寫作,大多數人所忽略的那一步》中,收到蠻多朋友的反饋,其中最大的是如何整理自己所搜集的寫作素材,那麼此文就為大家提供指導方向。
7. 你平時怎麼搜集和整理素材的
買作文書,看到新鮮的素材就摘抄下來或者剪切下來.我有一本專門的素材積累本,上面有時間、素材以及素材適用的話題.如果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以把相關話題的素材做一個綜合,遇到作文題時就套用,再套用中熟悉和記憶素材.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8. 後期剪輯如何整理素材
無論剪輯什麼樣的項目都不要漏掉任何一個鏡頭。然後對素材進行篩選和標記,整理素材的過程可以對素材進行適當剪切,不必糾結剪輯點的問題,這樣整理出來的素材我稱之為有效素材,對比原始素材可以計算出來有效素材的比例。有效素材對比成片也能計算出比例,慢慢項目累計多了這個數據就會派上用場。
標記好自己和導演比較中意的角度或者鏡頭或某一場戲。如果對某一場戲或者邏輯結構有想法一定要拿筆記錄下,想用什麼樣的鏡頭開始、用什麼樣得鏡頭結束、某一場戲還有沒有其他剪輯方式,場與場之間怎麼聯系轉換,宣傳片結尾在某個點是否能收住、大概需要什麼風格的音樂等等問題,要學會捕捉那些一閃而過的想法。
素材一定要爛熟於心。宣傳片、廣告等素材的素材整理方式就靈活許多,剪輯師都會盡量標記前期拍攝信息,個人習慣不同只要能以最快速度找到想要的素材即可。
9. 平面設計師怎麼分類並管理好自己收集的素材
平面設計師如何分類自己的素材?
使用文件分類進行管理,將自己的所有素材進行有效的文件分類管理,每個文件夾通過功能進行命名,以便後續方便查找。
使用軟體進行管理,現在有很多圖片管理工具,這里推薦幾個:
picasa-一款我經常使用的圖片管理工具,管理能力非常強大,檢索工具也很好使用。2345看圖王-自己最近也在使用的軟體,對於很多軟體的兼容性很高,方便用戶對文件
訪問,搜索及管理。
AdobeBridge-Adobe公司開發的一個組織工具程序,從 Bridge 中可以查看、搜索、排序、管理和處理圖像文件,還可以使用 Bridge 來創建新文件夾、對文件進行重命名、移動和刪除操作、編輯元數據、旋轉圖像以及運行批處理命令, 以及查看有關從數碼相機導入的文件和數據的信息。
10. 大神們做混剪,大量素材是怎樣搜集整理轉換的
首先得話,先確定你混剪的主體部分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要為一首歌,重做混剪一個MV的話,那麼主體部分就是這首歌。也就是說音頻部分是不變的,所以你要根據音頻部分,也就是歌詞來確定你所需要的素材。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了,因為你根據歌詞確定每一個關鍵字你對應的所需的素材,所需的電影片段。
這方面的交流可以,盡量加一些剪輯群。跟直接跟同行進行交流會比較好。他們也會實時的回答你的問題。總比在詢問問題的平台上問這些問題要及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