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痴求解這張圖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
石雕頭像,由美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1867-1941)在1927年至1941年間創作並初步完成,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西南部布萊克山區,高600英尺的拉什莫爾山山峰上。
1923年,南達科他州的歷史學家多恩·魯賓遜提議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岩上雕刻美國開國元勛的雕像,作為弘揚美國精神的永恆象徵,並以此來吸引遊客游覽美麗的布萊克山區。1924年,魯賓遜的想法引起了作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決定以巨大的總統像雕刻來創建一個「民主聖地」。博格勒姆本打算要雕鑿到他們的腰部,但由於資金、自然條件等原因和他的過早去世,這一工程並未能最後完成。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包括了美國歷史上四位功 勛卓著的總統的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頭像的雕刻採用了高浮雕寫實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頭像的高度約為18米,總面積約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長約7米,嘴的寬度為2.6米,眼睛寬1.5米。他們目光前視,儀表庄嚴,代表著美國業績的四大象徵:創建國家、政治哲學、捍衛獨立和擴張與保守。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後,首先製作了一幅1:10的設計圖,通過後按圖塑造出等於真實大小的十二分之一的每個頭像的石膏模型,然後用水平棒作垂直測量定出基準點並放大標定在山岩的相對位置上。工人們就以此點為起始,在一隻用手搖絞車來控制的吊箱上進行「劃線」和「雕刻」。「雕刻」中採用了基點定向爆破,並用鑽機和炸葯在預定的位置上作逐段碎石處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萬多噸。
1927年8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庫利奇主持了作品的開工儀式。期間,由於資金不足、天氣惡劣和岩層厚度等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等原因,工程曾經幾次中斷,實際的開工時間集中起來約六年半左右。1930年,華盛頓頭像揭幕;1936年,傑弗遜頭像揭幕;1937年,林肯頭像揭幕;1939年,羅斯福頭像揭幕。
格桑·博格勒姆出生在美國的愛達荷州,後去法國的巴黎學習繪畫,回國前拜在著名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門下學習雕塑。他在60歲時開始了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的工程,並從此把餘下的全部精力傾注在了這個作品中。據說創作中,他對羅斯福頭像投入了最多的熱情,因為他認為羅斯福的眼鏡對自己的技藝是一種挑戰。博格勒姆個子不高,禿頂,辦事認真,精力充沛,有愛國心,為人坦率。盡管在工作中他讓人覺得很難共事,但傳媒還是著力於宣傳他,使他獲得了公眾極大的信任。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時,格桑·博格勒姆與世長辭,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兒子,同樣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來繼續了。遺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紀念碑的頭像部分,格桑·博格勒姆原來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設想一直沒有能夠付諸實現。
每當人們游覽此地時,抬頭仰望那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淺灰色花崗岩頭像,只見他們臉朝不同的方向,彼此和諧地呼應著,四周為氣勢雄偉的層巒疊翠所環繞,使人頓生景仰之情。如今,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頻繁地出現在描繪美國生活和風光的影視作品及圖片中,成為象徵美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❷ 誰有那張ps的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等幾個人對決的英雄聯盟圖片
你指這個么
❸ 美國的四大總統華盛頓、傑斐遜、羅斯福、林肯的4 個巨大的石雕像的圖片
Mt.RushmoreEarlyMorning
❹ 美國有個雕塑,在岩石上雕塑了四位人頭,我四位科學家,把這個圖片給我,我加分。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
石雕頭像,由美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1867-1941)在1927年至1941年間創作並初步完成,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西南部布萊克山區,高600英尺的拉什莫爾山山峰上。
1923年,南達科他州的歷史學家多恩·魯賓遜提議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岩上雕刻美國開國元勛的雕像,作為弘揚美國精神的永恆象徵,並以此來吸引遊客游覽美麗的布萊克山區。1924年,魯賓遜的想法引起了作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決定以巨大的總統像雕刻來創建一個「民主聖地」。博格勒姆本打算要雕鑿到他們的腰部,但由於資金、自然條件等原因和他的過早去世,這一工程並未能最後完成。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包括了美國歷史上四位功勛卓著的總統的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頭像的雕刻採用了高浮雕寫實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頭像的高度約為18米,總面積約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長約7米,嘴的寬度為2.6米,眼睛寬1.5米。他們目光前視,儀表庄嚴,代表著美國業績的四大象徵:創建國家、政治哲學、捍衛獨立和擴張與保守。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後,首先製作了一幅1:10的設計圖,通過後按圖塑造出等於真實大小的十二分之一的每個頭像的石膏模型,然後用水平棒作垂直測量定出基準點並放大標定在山岩的相對位置上。工人們就以此點為起始,在一隻用手搖絞車來控制的吊箱上進行「劃線」和「雕刻」。「雕刻」中採用了基點定向爆破,並用鑽機和炸葯在預定的位置上作逐段碎石處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萬多噸。
1927年8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庫利奇主持了作品的開工儀式。期間,由於資金不足、天氣惡劣和岩層厚度等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等原因,工程曾經幾次中斷,實際的開工時間集中起來約六年半左右。1930年,華盛頓頭像揭幕;1936年,傑弗遜頭像揭幕;1937年,林肯頭像揭幕;1939年,羅斯福頭像揭幕。
格桑·博格勒姆出生在美國的愛達荷州,後去法國的巴黎學習繪畫,回國前拜在著名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門下學習雕塑。他在60歲時開始了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的工程,並從此把餘下的全部精力傾注在了這個作品中。據說創作中,他對羅斯福頭像投入了最多的熱情,因為他認為羅斯福的眼鏡對自己的技藝是一種挑戰。博格勒姆個子不高,禿頂,辦事認真,精力充沛,有愛國心,為人坦率。盡管在工作中他讓人覺得很難共事,但傳媒還是著力於宣傳他,使他獲得了公眾極大的信任。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時,格桑·博格勒姆與世長辭,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兒子,同樣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來繼續了。遺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紀念碑的頭像部分,格桑·博格勒姆原來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設想一直沒有能夠付諸實現。
每當人們游覽此地時,抬頭仰望那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淺灰色花崗岩頭像,只見他們臉朝不同的方向,彼此和諧地呼應著,四周為氣勢雄偉的層巒疊翠所環繞,使人頓生景仰之情。如今,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頻繁地出現在描繪美國生活和風光的影視作品及圖片中,成為象徵美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❺ 總統山上的羅斯福,是富蘭克林.羅斯福,還是西奧多.羅斯福
四個總統順序分別是
創建國家的領袖喬治·華盛頓
起草了《獨立宣言》的托馬斯·傑斐遜
解放了黑奴的亞伯拉罕·林肯
20世紀的第一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所以是西奧多,你可以去看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上面有講解到。
或者看這里http://ke..com/view/60978.html?wtp=tt
❻ 羅斯福 丘吉爾 斯大林 加一美女 的一張PHOTOSHOP PS圖
http://tieba..com/photo/p?kw=ps%CD%BC&flux=1&tid=362602159&pic_id=&pn=1&fp=2&see_lz=0
❼ 有關於埃莉諾.羅斯福的資料要多詳細最好有資料片和圖片
羅斯福 1882年1月30日,羅斯福出生於紐約的海德公園。其父詹姆斯·羅斯福是外交界和商業界的活躍人物,其母薩拉·德拉諾是出身上層社會且受過國外教育的漂亮女性。詹姆斯比薩拉大26歲。經過母親實施的啟蒙教育之後,羅斯福隨家庭教師學習拉丁語、法語、德語、書法、算術和歐洲歷史。 羅斯福5歲時跟隨父親去見當時的總統克利夫蘭,總統曾給他一個奇怪的祝願:「祈求上帝永遠不要讓你當美國總統。」可是他卻成了美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統,也是最有威望的總統之一。1896年,羅斯福被送入以培養政界人物為目標的格羅頓學校,開始適應新的環境。 他讀書多,見識廣,文質彬彬,酷愛體育,擅長網球、高爾夫球,愛好騎馬和駕駛帆船。當時,格羅頓公學橄攬球盛行,他就主動組織了拉拉隊,當管理員。 他擅長辯論,是「辯論學會」會員,在格羅頓公學他的成績優良,給人的印象是用討好人的辦法來加強自己的地位,以至於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認為在格羅頓處理困難問題的作法,成了他在後來的類似情況中言行舉止的模式。」
1900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歷史學和新聞學。這年,他72歲的父親去世,留下12萬美元的存款,其母從外祖父處繼承了130萬美元的遺產,大學時代的羅斯福熱衷於社會活動,學習成績並不突出,數次去歐洲旅行,喜歡球類活動。在哈佛他當了校刊《緋紅報》的出色助理。他巧妙的利用了堂叔老羅斯福的影響,他要求當時擔任紐約州長的堂叔到哈佛來講演,於是報刊就吸收他為助理人員,恰此時老羅斯福作為麥金利的夥伴與民主黨的布賴恩競選總統。他便主動提出訪問校長,埃利奧特校長接見了這個一年級的新生。羅斯福進攻性的對校長說:「如果你的投票代表你的信仰,你就應該樂意把你的影響放在天平上。」埃利奧特回答了他的問題。不但在《緋紅報》刊登了富蘭克林的獨家消息,美國的其它大報也紛紛作了轉載。以至於當羅斯福快畢業時,升為該報的主編。為了保持聲譽,他又在哈佛讀了一年的研究生。
1904年,羅斯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05年3月,與埃莉諾(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侄女)結婚。 埃利諾是當時現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總統親自參加了結婚儀式,使得結婚非常隆重,但富蘭克林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因總統而來,由此激發了他從政的決心。1907年,羅斯福從法學院畢業,進入律師事務所任律師。
1901年,羅斯福以民主黨人的身份開始涉足政界。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身為共和黨人的總統叔叔時,對方怒而罵道:「你這個卑鄙的兔崽子!你這個叛徒……」但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沒有改變前進方向。他乘著一輛紅色的汽車,每天進行十多次演說,最終當選紐約市參議員。1913年,威爾遜總統任命他為海軍助理部長,他在任七年,表現傑出,主張建設"強大而有作戰能力的海軍"。1919年,羅斯福為威爾遜的國際聰明計劃奔走游說,結果導致1920年競選副總統失敗。雖然此次競選失敗了,但他的作為政治新星的光芒卻未曾削減。此後,羅斯福出任馬里蘭信用與儲蓄公司的副董事長,同時又重操律師業。此外,羅斯福還從事各種商業冒險活動。
智慧、干練、胸懷寬廣、深孚眾望,似乎什麼都不能阻擋這個39歲的男人邁上政治峰巔的腳步。但是,無情的災難就在這時降臨。1921年8月,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後,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症。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並沒有使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療病的喬治亞溫泉被眾人稱之為「笑聲震天的地方」。在康復期間,羅斯福大量閱讀書籍,其中有不少傳記和歷史著作,卻幾乎沒有經濟學或哲學著作。
羅斯福的外交思想源於他最欽佩的兩位總統。他的遠房堂叔西奧多·羅斯福教給他如何捍衛民族利益,達到權力制衡。伍德羅·威爾遜教給他:國際秩序是建立在共同維護和平的基礎上的。1928年,在羅斯福夫人的理解與支持下,羅斯福重返政界,參加州長競選而險勝,於1929年出任紐約州州長(1930年再次當選州長)。紐約可以說是羅斯福培養進行政治活動和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的實驗場所。1932年總統競選是在嚴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進行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羅斯福主張實行"新政"。政敵們常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這是羅斯福終生都不得不與之搏鬥的事情,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首次參加競選他就通過發言人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乾的是腦力勞動,是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
❽ 我有看過一副關於美國的圖片,上面有四個人,好像是一座石雕。請問:他們分別是誰
你說的是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也就是俗稱的總統山,是一座坐落於南達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紀念公園()。公園內有四座高達60英尺(約合18米)的美國前總統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這四位總統被認為代表了美國建國150年來的歷史。整個公園佔地面積1278英畝(5.17平方公里),最高處海拔為5725英尺(1745米)。公園由美國內政部下屬的一個分局——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ParkService)進行管理,每年能吸引大約兩百萬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❾ 美國硬幣圖片
美元硬幣圖片介紹
摘要:美元硬幣圖片介紹:美國流通硬幣共有1分、5分、10分、25分、半元、1元6種面額,美國歷史上曾有6位著名總統的頭像分別出現在這6種面額的硬幣上。
美國流通硬幣共有1分、5分、10分、25分、半元、1元6種面額,美國歷史上曾有6位著名總統的頭像分別出現在這6種面額的硬幣上。
1美分圖案是美國歷史上廣為人知的林肯總統側面頭像,是林肯誕辰100周年(1909年)開始發行的;
5美分圖案是為紀念美國第三任總統,即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斐遜離任回歸故居130周年(1938年)發行的;
10美分圖案是實施「羅斯福新政」的羅斯福總統逝世一周年(1946年)時發行的;
25美分是美國最常見的輔幣,是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誕辰200周年時(1932年)發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是統一的總統象,而背面除了美國聯邦政府發行的25美分是一隻鷹以外,各州政府發行的硬幣上刻著本洲最具特色的事物.例如紐約洲硬幣背後是自由女神像;
半美元硬幣原為美國自由女神像,目前所常見的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肯尼迪的頭像,1963年,肯尼迪不幸遇刺身亡,為了紀念他,美國於1964年起改用肯尼迪頭像作半美元的圖案;
1美元硬幣有兩種圖案,一種是1961年發行的採用艾森豪威爾總統頭像圖案,由於此幣外徑太大(直徑38.1毫米,俗稱大美金1元),流通使用很不方便,因此,於1981年起重新發行小美金1元(直徑為26.5毫米,比半美元外徑還小些),圖案換成美國女權運動活動家蘇珊·安東尼的頭像。1999年11月18日在費城造幣廠首發了金黃色的美元1元硬幣(昵稱金色元golden dollar) 圖像為印第安婦女"薩卡加韋(Sacagawea)"背負襁褓中的幼子 "巴蒂斯特{Jean Baptiste}" .為了表彰美國原著民婦女及她們對美國的貢獻。
❿ 今年的高考題難嗎
應該說除了英語,其他的都一般性,下面是給你的評析: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統一文化考試試卷評析
語文——穩定中體現課改精神 變化中彰顯命題追求
2010年秋季高考語文卷的命制在穩定中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變化中彰顯試題的選拔功能與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導向功能。
1、閱讀材料的選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年的閱讀材料的選擇體現了以下特點:
(1)選文體裁多樣,題材豐富。今年選文涉及到五種體裁,有利於不同認知風格的考生展現各自的才能。題材涉及到的范圍也較寬,有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思考,有細膩的寫景抒情,有記敘人物的傳記等。結合上海市二期課改的要求,書法繪畫、傳統節日、歷史優秀人物等題材同時體現了「兩綱教育」的宗旨。(2)選文平實,又有一定深度。選文平實可以避免學生在閱讀時出現過大的障礙,同時又有一定深度,體現了選拔性測試中對試題區分度的要求,保證了測試的效度。
2、今年的閱讀試題力求科學,全面、均衡地設置測量目標。首先,考試手冊、「課程標准」的要求是命題的基本依據,今年高考試題更加關注每一道試題與「課程標准」中目標是否一致。其次,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依然是閱讀能力測試的重點,直接測量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的試題有6題,共計23分,占閱讀部分的比例接近29%;間接測量文本整體把握能力的試題4題,共計12分,占閱讀部分的比例接近15%。再次,關注語文教材,設計與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有關的試題是近年語文高考試題的一大亮點,今年的試題與高中語文教材仍緊密結合,如第17題詞語解釋及18題對詞彙用法和意義的考查都密切結合文言文教學內容,另外,今年的試題在與教材結合的方式更為深層、自然。
3、作文命題今年依然是材料作文。今年的材料類型較去年有所變化,屬於組合型材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考生可以進行比較,減少作文審題上的失誤。提示語還直接引導考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這也符合上海市二期課改關於作文教學的理念。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該材料可以從「眼前小利」與「長遠的利益」、「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等辨證關系去審視。
分析今年的高考試卷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語文的命題繼續貫徹二期課改理念,穩中有變,更加有利於引導高中語文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
數學——依託教材 緊扣標准 注重「雙基」考查
2010年秋季高考數學卷堅持能力立意,依託教材、緊扣課程標准,力求難度適中,大多數試題以常規形式呈現,試卷力求貼近中學數學教學,貼近考生。
1、緊扣標准,注重「雙基」考查。基本知識與基本內容,是中學數學教學的根本。試卷加強了對「雙基」的考查,比如,客觀題目中考查了解簡單不等式、復數的運算、程序框圖、拋物線的的方程、極限的計算、分層抽樣與概率、反函數的性質、向量分解、集合運算、充要條件、利用計算器判斷指數方程解的范圍、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形狀等基本知識和技能,19題考查三角函數基本公式的運用以及基本計算化簡能力;20(文21)題的數列題,考查等比數列以及數列前 項和 的的基本知識,亦屬常規題型;22題,在「遠離(或接近)」的背景下,考察基本不等式的內容,以及三角函數的基本性質。
2、體現文、理科差異,關注試卷的認知要求與測量目標要求的一致性。文、理科考生在考查內容以及認知能力要求上有很多區別,這些均在今年試卷中有較好的體現。盡管題目背景一樣,但在設問要求上明顯體現了對文、理科考生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在所謂製作燈籠的應用題中,理科卷是求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大小,文科卷則是要求考生畫出三視圖;在主觀題的數列題的第二小題中,理科卷要求求前 項和 的最小值,而文科卷則直接問 何時遞增;22題的第三小題,理科卷要求考生指出函數的基本性質,文科卷則明確要考生指出幾個具體的性質;23題的第三小題,在思維能力的要求上,文科卷相對比理科要求要低一些。
3、能力立意保持依舊。能力立意一直是上海高考數學卷的特色之一。今年數學卷依然設計試題考查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比如,填空題中關於矩陣對角線元素之和的題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歸納發現能力;理科卷14題,在分類討論、思維的嚴密性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23題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為出發點,探究對於平面上給定的點 以及橢圓上的點 ,何時存在橢圓上兩點 使得 ?若存在如何構作兩點 ?第二小題為第三小題做了鋪墊,在提供問題解決路徑的同時也適度降低了試題的難度。理科第三小題,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能力,對思維要求較高。
英語——科學命題 積極反撥教學
2010年秋季高考英語卷的考試內容均在二期課改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學科範圍內,試題設計均按照考試手冊所定義的測量目標,在測試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側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試題的科學性,力求科學准確地測試出體現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聽、閱讀、寫三項技能。在保持試題適當的難度和區分度的同時,力求給中學的英語教學以積極的反撥作用。
根據語言測試的特點,試卷的選材和試題的設計新穎真實。
1、選材注意信息的時代性,注重多角度和多側面,題材包括:體育活動介紹、酒店經理一天的工作安排、樹木生長期加快的原因及對環境的影響、寫作中「修改」環節的意義和方法、人與動物、論文注釋、太陽黑子活動可能對2012倫敦奧運會的影響、體育課改革的新思路、濫用葯物的現象等。材料基本選自英語國家的書報雜志和真實的演講內容,不僅內容新穎,信息量大,而且語言地道,使考試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一個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過程。
今年的寫作題要求考生根據一幅小學新生上課的圖片,描述圖片中的情景,並與自己同時期的上課情景進行對照,談談感想。每個學生都有相關的學習經歷,但對照的結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感受可以各異。在保證每個考生都有話可說的同時,不同層次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較好的體現。
2、試卷中每道題目的設計均有明確的考查目標,並考慮到目標分布的合理性。
在聽力理解部分中,不僅有要求聽懂和獲取事實信息的題目,也有要求聽懂隱含意思,從而推斷言下之意,填補「信息差」的題目,還有要求聽懂語篇大意,歸納主旨的題目。長對話之一以真實生活中看病為背景,體現了交際法語言測試真實性的原則,要求考生邊聽邊填寫醫生所作的記錄,完成交際任務。此部分的重點還是考查考生是否聽懂了對話的內容,要求考生填寫的詞均為高中畢業生應該掌握的基本詞彙。
語法是基礎知識考查的重點,考點均為考試手冊中規定的語法項目,覆蓋面較廣,並且基礎、常見,不偏不怪,題干簡潔明了,測試目標明確。試題的設計同時也體現了語法並不是靜止的語言知識,而是一種語言技能和動態應用的過程,包括形式、意義和運用三個方面,只有真正看懂了句子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詞彙部分改用新的題型後以語篇形式考核學生對詞彙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社會反響良好。
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都是考查閱讀理解能力的試題,問題的設計都是圍繞測試目標所定義的閱讀能力要求,並根據不同閱讀材料的題材和語言難度設問,只要讀懂文章,就能正確回答問題,不會因為對問題及選項的理解困難而產生答題困難。今年閱讀理解部分中採用了新題型「簡答題」,要求考生通過書面形式表達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選擇題有明顯區別的是,簡答題的答案不是現成的、供選擇的,而必須由考生本人用文字書寫,由於無法猜題,考生的具體回答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映出考生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考生只有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正確回答,更接近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閱讀活動,不僅可以更准確地評估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對閱讀教學起積極的反撥作用,倡導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猜測。
翻譯題主要考查對詞彙、語法和句型結構的運用能力。除了考查對所學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對中、英兩種語言表達差異的敏感度,考查是否能將漢語的意思用符合英語習慣的句子表達出來,而不是只會按字面順序將中英文字字對譯,因此體現了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今年試卷的難度總體與近年持平,保持中等偏易。各大題試題的難度分布基本為先易後難。
政治——把握科學理性,考查學科知識和學科思維
2010年秋季高考政治卷嚴格遵守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注意不同領域考試內容合理配比、試題行為目標與考試內容學習水平一致、測量目標合理分布等,並在此基礎上,著力通過調整試卷題型、明確題型測量功能、呈現簡潔明了的試題、關注情景材料的公平性、推進評分方法和評分標準的改革等,增強教育考試測量學方面的科學理性,以更加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學科知識和學科思維,有利於高校選擇新生,對教育教學產生良好的後效影響。
1、內容與形式:穩中有變,變中求新
就考試內容言,試卷覆蓋政治、經濟、哲學三大領域以及一年來國內外重大時事,其中哲學領域權重由去年的20 %上升為26 %,整卷中哲學領域各大題型,如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簡答題、分析說明題等都已自成學科風格。
就考試題型言,填空題退出上海高考政治試卷,以單項選擇題題型考查再認、再現國內外重大時事能力,旨在引導教學更多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平時關心時事。
就試題呈現形式言,政治常識分析說明題將部分文字信息轉換成簡潔明了的圖表,旨在有利於考生能夠更加清晰的提取和整理信息。論述題摒棄論題背景介紹材料,採用直接設問的經典論述題形式,旨在減少文字閱讀量,力減試卷冗餘信息對考生答題的影響。
2、熱點與重點:轉換角度,增強力度
不避熱點,公平考查學科思維力度。今年《選舉法》的修訂在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社會廣泛關注。為維護考試公平性,試題選擇以1953年以來我國隨著城市人口比例的變化,逐步縮小人大中城鄉代表人口比例的幾個節點,考查了「選舉制度乃至整個民主制度發展受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隨國情變化而逐步發展完善」等知識點。
不避重點,公平考查學科知識綜合能力。隨著國力增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及影響力日趨提升、舉世矚目,我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鑒於此,今年論題要求考生結合國內外因素闡述對「我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解。
3、能力與導向:創制新題,答案示例
在評價中觀察考生的學科理性。「志願者精神」一題,要求考生運用內外因關系原理分析評價某一高中生自述理由能否支持其觀點,此題考查考生一致性評價能力,這是有別於一般的價值判斷的評價能力,能夠比較顯著地區分考生學科理性強弱。
以答案示例引導對評分策略關注。第34、35、37、38等主觀題以「答案示例」代替答案要點,並配以相應評分標准,大分值主觀題通過觀察多個行為特徵評分,每個行為特徵的不同等級都相應地描述了不同思維層次考生的表現,表明主觀題主要考查較高端能力,對考生應答中反映出的學科思維給予評分。
歷史——關注學科能力和歷史知識
1、凸現新教材特色,有利於中學教學從總體上把握
參加2010年上海秋季歷史科目高考的考生是全面使用新版歷史教材後的第一屆學生。新教材知識點多、總容量大的特點,對命題是個挑戰,處理好這個問題,對以後的中學歷史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今年的試卷從三個方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
(1)體現新教材「從分散到整體」的理論框架。既然歷史在不斷的縱向和橫向發展中成為世界歷史,那麼,研究世界歷史就必須以世界為全局,考察它怎樣由相互閉塞發展為密切聯系,由分散演變為整體的全部過程。例如非選擇題第35題,要求考生敘述人類歷史從分散到整體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影響,就是考查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這一理論框架的把握程度,以避免歷史知識的碎片化。
(2)對熱點問題的全新處理。今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讓上海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教材第七分冊中有一個單元關於上海近代歷史的內容,於是就有了非選擇題第31題關於上海近代以來的城市變遷,要求考生把上海歷史的變遷放在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大框架下思考。對熱點問題不迴避,不追隨,考查的角度基本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3)體現史學方法在具體問題下的運用。教材編寫中適當地加入了「二重證據法」等史學方法的介紹,非選擇題第33題「曹墓之爭」就是考查學生如何在新情景下運用所學的史學方法分析問題,並對現在學術界存在的造假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2、試題形式多樣,符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1)豐富傳統的命題形式,力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以往的命題中已經考慮到了題型活潑的要求,力求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今年的命題從形式上也作了一些推進,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如選擇題第23題重建歷史場景,非選擇題第31題展板的設置,第36題為漫畫配上解說詞,第37題一份「和約」等等,力求改變以往歷史試題死板、嚴肅的面孔,以達到圖文並茂和豐富多樣。
(2)減少考生的閱讀量,提高材料的有效性。例如選擇題第27題從曲線圖的變化來分析羅斯福新政前後不同措施所取得的效果,第13題從地圖信息中判斷不同朝代的邊境貿易,第15題從材料中分析啟蒙運動的實質是理性的引領,非選擇題第33題關於曹操墓的不同爭議,第36題關於德意志民族戰後45年的三幅漫畫等等,精選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材料,減少閱讀量的同時並不降低思維的質量。
(3)試題中首次以「示例」來引導學生答題。今年命題的一大亮點就是增加了「示例」,有的是知識概念的梳理,如選擇題第12題中的「年號」;有的是歷史概念的理解,如第14題「激烈變革和動盪的時代」,第29題對歷史事件的分層, 既可以引導學生答題,又能起到增加區分度的作用。
地理——地理原理與創意情景的結合
2010年秋季高考地理卷命題保持了貼近時代、關注社會、側重考查地理學科能力的特色,並力圖凸現地理高考對中學地理教學的良好導向作用。
1、 將2010上海世博會相關內容作為地理高考情景材料
繼去年地理高考運用世博會瑞士館作為情景材料以來,2010年上海世博會內容繼續成為考查考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素材。今年的地理高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選擇題開篇,考查考生對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職能、自然環境密切關系的認識。在綜合分析題部分的第一大題,以上海世博會青海館的主題為中心素材,讓考生分析青海省作為「中華水塔」的自然地理條件,寫出長江和黃河流經的省會城市,體會青海省對全流域城市和文明的養育功能,並在此基礎上闡述我國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水資源方面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提出青海省作為「中華水塔」應該採取的有效舉措。試題還考查學生如何從太陽高度角的大小考慮世博會園區內太陽能裝置與牆面的夾角,體現了知識的靈活運用。
2、 將地理基礎知識作為考查的核心內容
試卷涉及的考點覆蓋面廣,如:我國主要江河、洋流與漁場、文化圈、農業地域類型等地理名稱與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火山地震帶、重要板塊等地理分布事實;朔望月、黃土峁、人口性別比、旱作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等地理概念;潮汐產生、季風形成、人口分布等原理;月相變化、地域分異、地震分布等規律;我國水資源、變質岩、季風氣候、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河流流向、自然災害、月球運動、城市空間結構、旅遊資源等地理特徵;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酸雨危害、外來人口、旅遊資源開發等地理國情知識,這些內容都是中學地理教學強調的重要知識。
3、將學科能力和學習方法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
今年的地理高考命題立足於上海地理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基本目標,按照「學會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方法,學會搜集、處理、運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進行地理觀察和觀測、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的方法,具備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要求,既重視地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又不拘泥於教科書的表述,以「能力立意」進行試題構思與內容創新。例如,自然地理方面引入了檢測計算「相對濕度」的地理實驗內容、人文地理方面關於「製造業結構調整」一題中引入了「雁行模式」、區域地理方面引入了非洲厄利垂亞、我國油菜開花日期等值線分布的內容等。這些試題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的地理原理,結合試題提供的概念定義、圖表資料進行新的認知學習,展示新的思維過程,提出新的措施建議。在地理技能方面,試卷中涉及圖表數據信息閱讀有15處,其中有年降水量線、油菜開花日期等值日線分布圖,有上海外來人口增長、製造業相似度曲線圖等統計圖等;文字閱讀9處,比如製造業優化、厄利垂亞、地震等題目開頭均有文字閱讀材料,對解題均有重要作用;涉及地理計算有5處,有相對濕度、區時與地方時、恆星月與朔望月等計算;涉及地理文字表達有19處簡答題,其中「上海外來人口」是一道集中考查表達能力的大題佔到9分;在地理思維方面,分析、比較、歸納地理特徵的有10處;解釋與說明地理成因與地理規律的有8處,比如,澳大利亞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原因、澳大利亞西北部一月七月風向變化的規律與原因等。評價與解決地理問題,要求提出建議的有4處,例如對上海外來人口變化的積極意義評價、水資源問題解決的建議、如何進一步開發旅遊資源的建議等。
4、將發揮高考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作為命題基本宗旨
今年的地理高考注重試題的測量目標與考查知識點的認知要求的一致性,試卷難度努力保持穩定,杜絕過難試題,控制難度系數,凡是涉及有關新內容的試題都有相關的知識鋪墊和設問台階,以期顯現較好的區分度。試題評分標準的制定也考慮了與上海二期課改關注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培養目標的結合。以填空為例,試卷適當考慮了對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給以高低不同的賦分。問答題的答案,一方面盡量避免對教科書的文字直接引用,另一方面針對有開放性答案的試題,答案多留有餘地,評分標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考生任答其中一、兩個方面即可得分。
物理——關注新教材所體現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2010年秋季高考物理卷關注新教材所體現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把考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在今年的物理試卷中。
今年試卷中單選題從原來的5道題共20分,增加到16道題共40分。選擇題的數量和分值雖然大幅增加,但難度有所降低。全卷中增大了最基礎的物理知識和技能考核的權重,如第31題,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規律,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學生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本題的內容對學生而言沒有知識理解上的任何困難,而目前的中學物理教學正缺乏對此類最基本的內容和方法的訓練,,希望此類試題能對高中教學起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導向作用。
試卷中不少題目的素材來源於教材,同時注重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礎上的適度加深和拓展。如試卷中實驗內容的取材全部源於教材上的內容,個別試題更是直接來源於基礎型教材相關內容及練習冊上要求完成的作業(如第24題)。這在以往高考試卷中是不多見的。雖然考核的實驗全是書上熟悉的內容,但考查的內容比教材要求更為靈活、深刻和廣泛。其目的是希望在今後的物理教學中對於教材不僅僅在形式和內容上要加以重視,更要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上下功夫。
雖然今年物理試卷中大多數題目從難度和能力要求上有所降低,但對於學生比較容易混淆又比較重要的物理概念,在不加重計算的前提下加強了這方面的考核,如第15、25、32(3)題等;有些題目對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第19、27、33題等。第28、32題中的一些設問,旨在引導教師和學生重視教材,重視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避免由於「題海戰術」而造成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的錯誤。
化學——立足基礎 注重過程 把握方法
1、注重考查基礎知識
2010年秋季高考化學卷注重化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質、有機化學基本概念及有機化合物基本性質,如元素、化合價、相對原子質量、溶解度、電離度、原電池、電解、電極、氣體摩爾體積、標准狀況、有機化合物命名、同分異構等基本概念,又如物質結構原理(包括原子的電子結構、化學鍵、分子結構)、化學反應原理(包括質量守恆原理、化學平衡原理、化學反應速率與催化等)、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與規律(包括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電子轉移方向與數目、氧化劑還原劑的強弱比較等),再如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包括熔點沸點、密度顏色氣味、溶解度等)、元素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包括酸鹼性質、氧化還原性質、熱穩定性與化學穩定性質等)、有機化合物性質及有機化學反應。在《上海市中學化學課程標准》規定的范圍內,考查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運用基礎知識的水平。
2、關注化學學習過程
化學試卷十分關注化學學科的主體內容,關注科學研究及科學發展的過程。化學實驗、有機推斷、化學計算既是化學學科內容的主體,又是科學研究過程的具體體現。化學實驗的儀器和葯品選擇、溶液配製、實驗現象的觀察判斷、實驗步驟的設計貫穿於實驗的全過程。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徵、有機化學反應的條件、有機化合物官能團之間的相互轉化的信息融合於有機合成的全過程。化學計算中,根據已知條件和合理假設建立的可以求解的准確列式則體現了對題意的理解、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
緊緊抓住化學學科的主體內容,關注過程,感悟過程,以加深對化學學科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化學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關注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
高考化學試卷充分注意到科學方法在化學學科研究及化學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以化學學科知識為依託,考查學生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檢驗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顯現高考化學對中學化學教學的正確導向。
就化學學科而論,科學方法比比皆是:化學實驗方法(如酸鹼滴定法、重量法、紙上層析法、物質的分離與鑒定方法)、化學實驗的操作方法(溶液配製、稱量、溶解、加熱、蒸發、冷卻結晶、過濾、乾燥或灼燒、恆重、萃取、升華)、有機化合物結構推斷的方法、知識重組與信息遷移的方法、以原子守恆質量守恆為基礎的化學計算方法(比例法、差量法、聯立方程法)。
學習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是進入高等院校深造的主要目的,科學方法、科學素養自然成了高考化學命題的主要目標。
生命科學——「雙基」與創新型學力並重 思維過程與方法並行
2010年秋季高考生命科學卷的特點是:在保持平穩的基礎上,體現二期課改目標,堅持「三個有利」的原則,在學科內容的知識構架內,注意「雙基」與創新型學力並重,同時突出對思維過程與方法等方面的測量。力爭達到全卷難度中等偏易,並與其它學科保持平衡。
1、在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注重學科內「雙基」的考查,以提高中學教學夯實教學內容的重視度。
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學生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解答問題的基本依據。為此,生命科學試卷仍然堅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如選擇題中的第1、4、6、17、18、23、29題、綜合分析題中的第32、38、48、53、61題等。這些試題的命制,均是在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內,考查了學生對生命科學基本知識的認知和進一步的分析判斷,這就要求學生對知識應有正確的認知和知識整體框架的構建,也要求中學教學在「雙基」落實的過程中應提高重視度。
2、進一步關注「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測量,促使學生在提高綜合分析能力的過程中提升生命科學素養。
「三維」教學目標的制訂和落實是二期課改教材實施中一直被關注的一個點,其中「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教與學的動態結合。今年的試題中,在情境的選擇、圖表的呈現以及設問的形式等方面,呈現出了多元化和動態性,從而有利於實現學生對題干提供的信息的獲取能力及回答問題的思維過程能力的測量,由此也能進一步反映出考生的生命科學素養,如選擇題中的第5、10、14、22、24、27、30題、綜合分析題中的第33、39、42、54、58、64、69題等。
3、以生命科學前沿技術作為載體,以新穎的視角為切入點考查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且二期課改的課程標准也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等能力。生命科學卷在命題過程中,選擇了一些基礎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的實驗作為情境材料,對考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測量。一方面提高試卷的區分度,另一方面也兼顧了「三個有利」的原則,它將對學校的教學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如選擇題中的第3、12、20、26題、綜合分析題中的33、44、49、60、62及十二大題等。
4、注重試題認知要求與考查知識點的認知水平的一致性。
根據課程標准對知識內容的認知水平提出的要求,在今年的試卷和試題命制過程中,一方面注意知識點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更注重全卷測試目標與課程標准知識點的認知要求基本一致,如選擇題中的第7題和綜合分析題中的第六大題就與課程標准中的主題三「生命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知識點的認知要求一致等。